,也一直处于旁观状态。
实际上,百万大军,想要通过辽水,需要的日子可不是一天两天,在之后的数日间,工部人等,也一直在加紧修建更多的浮桥。
不得不说,高句丽人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在半天的战事当中,他们没能阻挡隋军登岸,却并没有让他们意识到,和隋军野战是多么愚蠢的主意。
他们也许是被中原汉人地界传过来的许多经典战例给迷惑了,也许是将领们怕去,受到高句丽王的惩罚,也许是他们的自尊心作祟,或者是他们的信心足够充裕。
反正,在失去滩头最为有利的战术环境之后,他们并没有趁隋军增兵之际,退兵辽东城,而是继续在东岸列阵,等待天明时跟隋军再战。
显然,他们打算趁隋军渡河的人数并不多的时候,一举将隋军赶下辽水,再创造一次辉煌的胜利,杀上一两个隋军大将。
而且,他们的花样还不少。
当然,便有高句丽人的勇士,率军偷袭隋军东岸营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在两军刚刚战罢的这个晚上,就算再疲惫的军伍,也不会在大敌当前,近在咫尺的时候,放松警惕。
于是,所谓的勇士们,一脑袋都扎进了鬼门关,被隋军站瓜切菜般送了上路。
第二日天明,李破起了个大早。
先习惯性的望了望高处那醒目的伞盖,然后便溜达了一圈,便驻足眺望起了远方黑沉沉的军阵。
现在,这种旁观者的身份,已经不能带给他什么轻松惬意的情绪了。
身处于百万大军之中,眼见的都是金戈铁马,入耳的都是号角争鸣,不知不觉间,他便有了融入了战争氛围的迹象。
心底里的骚动,时不时便能撩拨起他的情绪,让他在这两天颇为的烦躁。
马邑隋军上下,其实都差不多,若非人数太少了些,又都知道,自己等人身不由己,不然的话,很可能现在请战的声音,早就成为主流了。
所以,人们睡的都不太好,不久,营地当中便嘈杂了起来。
让李破颇为不爽快的是,辽水上升起了一层薄薄的雾霭,将对岸的景象,弄的模模糊糊的,好像海市蜃楼一般,看不太清了。
不多时,李碧凑了过来。
这两天,战争所带来的压迫感,让他们之间有点诡异的关系,迅变得正常了起来。
斗嘴的时候是越来越少了,有问有答,颇为融洽。
像是李破这个无知的家伙,问起麦铁杖是谁,便会在李碧嘴里,得到最为详尽的答案。
这会儿呢,不用李破问什么,李碧就告诉他,昨晚,两位大将军的将旗,已经过了浮桥,去到东岸了。
也就是说,东岸的隋军兵力,在迅的接近十万人。
因为那里已经有了四位大将军坐镇。
看样子,还要再战一场。
两人望着东岸,渐渐沉默下来。
不过他们想的,肯定是两码事。
李破想的是,要是能到近处看看,就更好了。
李碧想的则是,可惜,带来的人太少,不然的话,此时去到东岸,定能赚些军功来,这可是北征第一功啊。
<!-- 代码开始 -->
===第130章 再战(二)===
低沉的号角声,从东岸传来,这象征着战事的开始。
数十万人的战事,马蹄声,喊杀声,传到西岸中军这里的时候,依旧是那么清晰。
不过,没到正午,前方就已经传来了捷报。
隋军用不到十万人,便无可置疑的在野战当中,击溃了二十余万的高句丽大军。
高句丽人为他们的固执和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隋军杀伤无算,缴获粮草辎重亦无算。
不过,别看高句丽人不堪一击,但幸运之神,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
实际上,他们的幸运之神,姓杨,名广,在人间的身份,就是大隋朝的皇帝至尊。
当捷报传来,这位皇帝陛下颁下了辽东之战,第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
严令东岸各军,打扫战场,善待战俘,不得追击逃敌,以防有诈云云。
于是,隋军错过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这对于隋军来说,并不算致命,但产生的后果,几乎是连锁式的。
因为不能扩大战果,让大部分的高句丽溃军,都能逃入到辽东城内,这在之后,给围城的隋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让他们根本无法一鼓作气,攻下辽东坚城。
这个时候,前方的几个大将军,却是忠实的执行了皇帝的诏令。
因为他们都知道,皇帝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愿意将皇帝的怒火,引到自己身上来,而且,旁边还有着几位同僚在,让他们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谁知道,错处被这些同僚抓住,会做出怎样一篇文章来呢
到此,一如当初李破所料,百万大军,人多势众,上面的人,勾心斗角也就渐渐多了起来,处处束手束脚,屡屡失去战机简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此时,更为可怕的是,隋帝杨广开始渐渐适应他的主角身份了。
第一次开始认真的指挥起了这百万大军,并很快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于是,第二道诏令也就不很奇怪了。
皇帝各军归建,无故脱离建制者,斩。
很快,第三道诏令又传到各卫府将军手中。
皇帝将二十四军,前后左后分的清清楚楚,并严令各卫府,约束麾下士卒,保持阵型,不得轻动。
皇帝显然要将堂堂之师,进入高句丽境内,一路碾压过去,好好过过举世名将的瘾头。
这在之后,造成了很多混乱,延迟了大军过河的时间。
而百万大军的先头部队,只能站在东岸,被后续大军挤着向前不住迁移,却不能放开手脚,先去围了辽东城。
大军渡河,跟高句丽人浪战于野,并击溃高句丽人,只用了两天多的时间。
但之后,等大军整个渡过辽水,却磕磕绊绊,用了十余天。
这样的进军过程,实在看的人牙疼无比。
进言的人不是没有,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每一句想要劝他急速进兵,或者分兵四掠的话,听在皇帝耳朵里,都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皇帝近臣被喝骂,卫府的大将军被赶到军前。
之后就没人敢说什么了,他们也都在想着,大军折损甚微,就算慢一些,也不算什么,到时辽东城一下,大军也就有了立足之处,到时候,分兵也就理所当然了,不然的话,至尊难道还想亲自率兵打到平壤城去
于是乎,辽水东岸,渐渐被隋军修成的营寨所遮盖,一如当初涿郡的情景再现。
杨广的车辇渡过辽水的时候,还特意新修了一座宽大无比的浮桥,不然的话,还真就过不去。
更让人无奈的是,那座宽如驰道的浮桥,竟然不准大军通行,一如洛阳城中的御道一般。
只有那些,被皇帝钦许的人,才能踏足于浮桥之上。
这样的不公,到也没激起兵变之类的事情,只是瞅着旁边那宽敞无比的浮桥,李破在渡过辽水的时候,恶狠狠的吐了口吐沫。
不满的人,并不止他一个,只是这种怨愤,远未到爆发的边缘罢了。
君视臣如草籽,臣必视君若寇仇。
虽说,李破,乃至于百万大军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够不上臣子一说,但道理却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对于身上带着明显的,晋末以来诸多君王的特征的杨广来说,这样的道理就算明白,也必然是不屑一顾的。
在他十几年的君王生涯中,充满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思维方式,从未曾改变过。
在四月的绵绵春雨中,百万隋军,终于拔营而起,进围辽东城。
然后。。皇帝的诏令又到了。
凡有军事,必奏闻御前,各军将领,不得擅专。
什么叫凡有军事这条分外模糊的诏令,让诸军将领,困惑了很长的时间。
于是,素来知道皇帝心意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做出了表率,无论大事小情,皆要禀报于皇帝得知。
皇帝大喜,觉着,还是宇文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去往辽东城的路上,对宇文述大加赞赏。
这个时候,各军将领一瞧,立马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心思了。
虽说,暗地里,都是腹诽皇帝多此一举,也不怕把自己给累死云云,但却不约而同的,将行军诸事,乃至于前方探报,不管大小,都报了上去。
皇帝见了,未曾心烦意乱,却是大喜过望,觉得越加好玩了起来。
当然,他这也是头一次真正的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弄的很郑重,连堵路这样的小事,都开始派人关注了起来。
于是,事无巨细,全都收归皇帝手中,这个时候,大家都发觉,有点玩脱了。
但却已经没谁敢去跟兴致勃勃的皇帝说了,只能陪着皇帝玩下去。
这一下,皇帝杨广,相当于亲自,将各军将领的手脚,都给捆了起来,军令的延迟,渐渐缓慢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还好,辽东城离的很近,没有在军中开始产生不可逆转的混乱之前,大军就已经来到了辽东城下。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 代码开始 -->
===第131章 课程===
几条莫名其妙的诏令来到马邑隋军这里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卫府军令。wa?n?
李破心中的产生的纠结,在这一刻也就烟消云散了。
毫无疑问,皇帝在不停的剥夺军人们的自专之权。
辽东之战的走向,在李破而言,已经不用想太多了。
这么折腾下去,战败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如今隋军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高句丽人,也不是矗立在眼前的辽东坚城,更不是隋军将领们相互扯后腿之类的内部纷争,而是辽东的天气。
辽东最漫长的一个季节就是冬季,到了七月中,辽东就已经开始进入冬季了,冬天会一直持续到来年二三月间。
辽东几乎有多半年的时间,都处于冰雪覆盖之下。
隋帝杨广显然开始忘记这一点了,或者,他还有着非常强大的自信,在冬天到来之前,扫平高句丽。
他的信心来源是多方面的,一个是麾下的百万大军,一个则是从莱州出的,由大将军来护儿统领的水军。
但身处大军之中的李破,却不管皇帝在想什么,他只知道,这百万大军明显的正在渐渐向深渊滑落。
他的这种感觉,也随着战事的进程,越来越是清晰。
高句丽人真不是吹的,他们将辽东城建的很好。
当然,这也是因为辽东城,本就是高句丽北方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的缘故。
高句丽王和隋帝杨广其实挺像的,很喜欢造城。
高句丽几乎没有村镇,他们用一个个城堡,代替了中原传过来的村镇模式。
人们一个个都生活在石头堡垒之中,白天时出去放牧耕种,晚上的时候,便到堡垒中居住。
这样的好处是很多的,便于管理收税之外,还能防御一些靺鞨人部落的攻击。
而辽东城就不用说了,这是历代高句丽王建设的重点。
时至今日,即便是平壤城,和辽东城一比,也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显然,这不单单是为了大隋这个强大的邻居准备的,它的作用,还为了防备另外一个强邻,突厥汗国。
守卫辽东城的高句丽将领,心理素质更是过关的很。
之前的野战失利,好像根本没影响到人家。
当百万大军围住辽东城的时候,还敢派兵出来作战,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气了。?h
当然,兵法上也算是。。嗯,正确的吧。
守城作战,往往都要出城与敌军相持,一来,提振守城军卒的士气,二来,也能让敌军有所忌惮,不敢全力攻城等等。
但死抱着兵法不放的人,往往会遭到无情的打击。
百万大军就在城下,你还敢出城野战嗯,小地方的人,没见过大世面,暂且先原谅他了。
对于隋军来说,可口的开胃菜,他们表示很喜欢。
于是,在围城第三天,隋军稍微运用了一下战术,便将出城作战的三万高丽人,包了饺子。
那一天,指挥作战的是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
也许是知道皇帝又要出幺蛾子,所以,他根本没给皇帝这个机会。
指挥大军,围住高句丽人之后,若在平时,也许会暂缓攻击,等待一下,看看能不能诱使城内守军来救什么的。
但这一次,他却没费那个功夫,而是直接颁下了不留降俘的军令。
于是,三万高丽人,在隋军围攻之下,只短短不到一个时辰,便都成了无头之鬼,顺便成为了隋军将士手中的军功。
果然,皇帝诏令姗姗来迟,传诏的只见到了一地的尸体和泊泊流淌的鲜血。
参战的隋军将士算是痛快了,大将军吐万绪也比较满意。
但后果就是,高句丽人被吓破了胆子,紧闭城门,再不敢出来跟隋军硬碰硬。
而另外一个后果,是让皇帝终于整个陷入了某种偏执当中,和将军们较起了劲儿。
这个时候,众将屡求分兵而不得,只能老老实实呆在了辽东城下。
于是,战争中,最为残酷血腥的攻城战,终于开始了。
李破,有幸再次跟随在皇帝车盖不远处,见证了辽东的攻城之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第一次北征,造就了之后的李破。
因为这一次随军征战,是李破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人生经历,其中诸般所得,足以让李破受益终生。
之后许多年间,他依旧能从此战当中,汲取出养分。
比如说,现在他已经熟悉了隋军的建制,诸般军械,以及隋军的作战方式。
他学会了山东话,河南腔也难不住他,他已经可以很顺畅的跟河南,河北,山东,关西等地的人交谈,并取得他们的好感了。
而他也总算清晰的明白了,门阀世家这个简单的词语中所蕴含的力量。
皇权,在这些门阀子弟的眼中,既可敬可畏,有的时候,却又不值一提。
这还不算,他一次次亲眼见证了数万,十数万人级别的战阵厮杀。
虽然都是走马观花,他还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髓所在,但这就是真正的大场面。
见过了这样的场面之后,几百,数千人的较量,在他眼中,已如儿戏一般。
隋末烽火,在之后几年为何烧的那么旺?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像李破这样见过大场面的人多了起来,他们6续加入叛军,将自己在辽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