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春秋大领主》

春秋大领主_分节阅读_第72节

《春秋大领主》 3260 11093 2021-11-01 10:03

  D-反正没超过三年。

  吕武看着各种数据,一种成就感挥之不去。

  曾几何时老吕家都快破产,不出意外就会失去贵族的身份。

  结果在他的努力下,老吕家不但成为下大夫之家,有了四边周长一百五十里的封地,人口也超过六万。

  有一点吕武才是很清楚。

  在接下来老吕家肯定是要进入到积累期,封地不会增大是一方面,普通人口的增涨也该消停。

  吕武应该做的是让武士和属民归心。

  只有让武士和属民认同了老吕家,才是老吕家继续奋发变强的时机。

  “主?”卓知道吕武带回了匠人,第一时间求见,说道:“匠人可是安置于山内?”

  这个是当然。

  吕武出征前交给卓很重的任务。

  卓需要带上人手进山开发。

  既是挑选地点开垦成为耕地,也要将放牧事业操作起来。

  吕武已经从文牍上看到了卓的努力成果,比较重视的是又起了两个冶炼作坊,开启了一个铁矿开采。

  老吕家缺的不是矿产,是能将矿产利用起来,变成产品的人手。

  赵旃赠送的这一批匠人中,泥瓦匠一百三十七人,工匠四百二十六人,懂得金属加工的匠人两百七十二。

  他们曾经属于晋景公,后来被遗忘。

  吕武听赵旃讲,原本匠人的数量不止这些,没人管之后,不少匠人饥寒交迫地死去。

  有鉴于这点,吕武也亲自看到了匠人对又有了新东家的欣喜,再给予应有的待遇,不怕他们不尽心做事。

  卓得到答案,又问:“可要大肆制作铁器?”

  吕武当然希望能将资源利用起来,却多少有些顾虑。

  以前“阴”地是个谁都不想接管的区域,不就是因为山区占了一大半吗?

  老吕家要是将“阴”地开发出来,只是显露出农耕的潜力值,窥探的人不会太多。

  冶炼业被建设起来就不一样了!

  “制作!”吕武忧虑的是接下来的几年消停不了,咬了咬牙说道:“我已多次纳赋,使用恶金之兵,人尽皆知。列装恶金亦是有别众人,早被窥知。”

  当然了,大肆制作铁质的兵器和甲胄是一回事,拿出多少又是另外一回事。

  吕武想到了什么,又说:“不可再贩陶。”

  他经由韩氏、魏氏和智氏的周旋,已经跟范氏达成了谅解。

  制陶不是不能继续,只是不能再到处找卖家贩售了。

  另外,研究了两年的瓷器,由于他无法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一直没能取得进展。

  既然不想跟范氏交恶,也没那个资格去招惹范氏,肯定是要缩小制陶业的规模,能自给自足也就够了。

  吕武一直在迟疑一件事情。

  魏氏是晋国冶炼业的霸主,还是占领市场份额最大的武器和甲胄制造商、批发商。

  老吕家一直在向冶炼业发起冲击,会跟魏氏的关系产生什么样影响?

  别看是姻亲关系,一旦魏氏认为吕武成为威胁,不会讲任何情面的。

  可是,明明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搞冶炼业,吕武又非常不甘心。

  只走平庸路线的话,老吕家几十近百年内也就这样了,不可能快速崛起。

  而吕武压根不想等个数十上百年。

  “卓。”吕武心里举棋不定,需要得到建议,问道:“我若邀魏氏共举冶炼,可行否?”

  卓露出了为难的表情,说道:“主,我并无广阔的见识,亦没有长远的目光,难以给您正确的意见。”

  吕武除了卓能讲一些事关家族长远发展的思考方向之外,真没有其余的家臣能来一块商谈了。

  这个就是新崛起家族的一种共性。

  他们之前不怎么样,得到机会发展起来,可是缺少能够不遮掩秘密的管理人才。

  卓抿了抿嘴,说道:“彬为阴氏鞠躬尽瘁,丝毫不见二心。”

  宋彬吗?

  他是魏氏推荐来的家臣,不是没发觉老吕家在搞金属冶炼,却从来没有对魏氏进行透露。

  吕武示意卓可以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要将宋彬喊来时,却得到通报,说是魏相的队伍已经靠近“阴”城。

  吕武没想太多耽误,喊来了宋彬进行交谈。

  主要是商讨能不能跟魏氏合作,比如跟魏氏分享一些冶炼技术,换来老吕家扩大冶炼业规模机会。

  宋彬皱眉思考很久,谨慎地说道:“您的姻亲支援太多,不见给予技术。”

  吕武立刻懂了。

  交好归于交好,一旦涉及到一些技术,各家只会进行最严密封锁,才不会拿出来进行共享。

  宋彬看吕武还是迟疑,又说:“韩伯亲赵孟,万物皆可予之,唯韩氏之法不可效仿。”

  是啊!

  韩厥对赵武的支持可以说比对亲儿子都夸张,什么都给了,就是没给出韩氏的弓箭科技相关。

  宋彬看吕武眉头松开,继续说道:“两年有此基业,足矣。为何贪其多也?”

  主要是现代天朝人的思维在作祟,搞得吕武什么事情都想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效,以至于干什么事情都追求速度。

  “我已知。”吕武从这一件事情上看到了宋彬对老吕家的忠诚,没有过多的表示,说道:“相子已入‘阴’地,我不可不接待。”

  宋彬告辞离开。

  吕武思前想后,一些该跟魏氏合作的事项,完全放弃也是不行的。

  老吕家多次亮相,其他人的眼睛又不瞎。

  谁还看不出老吕家在冶炼取得了突破?

  吕武需要先对魏氏试探一下,再决定接下来怎么办。

  这一次魏相没夸张地带数千人过来,仅是带了五百武士护卫。

  他来到吕武所在的庄园,见到吕武没有过多的客套,直接说道:“君上有意命我使秦。”

  吕武问道:“众‘卿’之意如何?”

  魏相说道:“众‘卿’亦然。我出使秦国已成定局,为秦国多次失信而往,断邦交,述国恨。”

  吕武心里骇然,脸上没有表现出来。

  春秋时期,列国打归打,很少因为爆发战争,决定完全断掉两国争取和平的渠道。

  “我此来为一事。”魏相目光炯炯地看着吕武,说道:“武可随我入秦,为晋国威风,杀秦人勇士?”

  这么狠?

  只是吕武就纳闷了。

  出使秦国能去多少人?

  魏相竟然邀请吕武同去,还要挑衅秦国的猛将,再杀掉?

  都要全面断交,表达出惩戒的态度,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跑去人家那边,挑衅再杀人,能活着离开不?</div>

  ===第131章:一切为了卿位===

  出使秦国啊?

  不提去的时候要花多少时间,回来差不多是相同的耗时,到了秦国又该待多久。

  这一去,不但是奔着断交而去,还要干掉秦人尽可能多的猛将。

  晋国这么刚烈的吗?

  吕武这两年多,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处在纳赋状态。

  以前只是一个小村子,没有太多需要做的事情,纳赋是争取上升的机会。

  现在他已经获得了一块不小的封地,处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建设封地的阶段。

  身为领主长期不在封地,出征纳赋自然是没话说,能不离开为前提,谁会放下该做的事情瞎跑?

  吕武觉得自己现在进入了平稳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封地的建设上,暂时并不需要新的功劳了。

  “相,我获得封地一年有余,从未得到机会来建设封地。”吕武非常认真地说:“更多的时间不得不出征,使我的封地没有得到建设。”

  魏相愣了。

  吕武需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自然也就不再咬文嚼字,说道:“获得封地不去建设,臣民看不见一位领主该有的尽责。我只有五年的过度期,本来已经很难在五年内发展到不借外力,带上纳赋该有的兵力。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魏相听明白了。

  的确,吕武不管取得了多少成就,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

  他现在该做的是建设好自己的封地,怎么能到处跑呢?

  再则,明年肯定是要跟秦国开打。

  位处晋国西北疆的贵族,他们必然会受到征召。

  等于吕武明年又没有多少时间待在封地。

  甚至可以说,谁也不知道跟秦国的战争会打到什么程度,又会打多久。

  魏相十分抱歉地看着吕武,庄重地行礼,说道:“自是如此。”

  吕武回礼,说道:“若相需武前去,武必不推辞。”

  奇了怪了,晋国就没有猛将兄?

  要是想杀杀秦国威风,可以选择需要立功的其他猛将兄去嘛!

  吕武已经拿定主意,他更应该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封地,不是去寻求新的功劳。

  这个绝对不是怕去了秦国就回不来,完全是他目前还没有消化完自己功劳带来的好处。

  “如武所言,家族方为重!”魏相看着不像是在说反话,一脸歉意地说:“如有必要,我必寻你。”

  幸好魏相是个有封建意识的春秋人,认可建设好自己的封地,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换作其它年代的人,他们会认为舍小家顾大家才是正确。

  当然,要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他们自己真的去那么做,自然能喊得理直气壮。

  如果自己做不到,却只光会说漂亮话,那就“呵呵”了。

  吕武见魏相认可也就放松下来。

  两人进入到闲聊的时刻。

  送走魏相后,吕武才想起这是什么历史事件。

  这是《绝秦书》事件来着!

  故事背景吕武亲身经历了。

  秦国制定东出的国策后,多次欺骗晋国。

  去年晋君与秦君会盟。

  按照原来历史的话,秦君其实没有过大河。

  两位君主来了个隔河会盟,双方使者来来回回地带话,大致谈妥之后各自离去。

  可是回去了的秦君立刻撕毁盟约,派出大量的使者前往列国,邀请列国一块攻打晋国。

  列国拒绝了秦国的会盟邀请,只有白翟进行了响应。

  历史上,白翟和秦国一同出兵,然后被晋国击败,才有了晋国上下震怒,晋君派遣使者去秦国断交。

  而在吕武的亲身经历中,只有白翟很头铁地入侵了晋国,秦军待在自己的国境内不动弹。

  “魏相去秦国,发生《绝秦书》事件后,还发生了什么事来着?”吕武很努力地在想,却是没有半点印象了。他暗道:“历史上魏相安全回国是肯定的事情,不用为他的安全担忧……”

  接下来,吕武抛开了杂七杂八的念头,就如他对魏相所讲的那样,需要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封地建设上面。

  而魏相离开了后的第十二天,一支来自魏氏的队伍过来。

  他们送来了一百二十车的各种粮食,给的理由是魏相为了表达歉意。

  认真讲起来,魏相的确是该道歉。

  吕武才获得封地,大半的时间不在封地主持建设,以外人看来已经严重影响了老吕家的崛起。

  这一次魏相事先得知自己将会出使秦国,跑来邀请吕武一块出使秦国。

  那是魏相自己的主意,不是来自国君的命令,更不是其余“卿”给出的任务。

  为了自己的方便,不顾吕武需要建设封地,于情于理完全说不过去。

  魏相不应该因为吕武的拒绝心生怨怼,甚至要赞赏吕武很有封建领主的意识,表达出歉意也就成了一种礼节上面的理所当然。

  要是魏相完全没有表示,以后可没谁敢跟他交朋友了。

  事实上,一个动辄不顾他人感受的人,没有人会喜欢,更别提交朋友。

  吕武左思右想了一下,选出了一套甲胄,命人给魏相送过去。

  他需要进一步地试探一下魏氏,才能决定家族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那一套甲胄是铜甲,与魏相上次拿到的区别是,新的铜甲是鱼鳞甲。

  吕武上次送给魏相的是扎甲款式。

  只是一套甲胄,完全能抵上魏相命人送来的一百二十车粮食,甚至价值方面远远超过。

  老吕家的家臣还携带了一捆吕武亲手书写的信,主要是告诉魏相,自己并不在意那些事情,作为至交好友的魏相不用感到过多的内疚。

  另外,老吕家取得了新的成果,第一时间就想跟魏相分享喜悦。

  人在“吕”地的魏相收到甲胄,恰好吕琦和魏氏的一些小辈也在场。

  “小武常年在外,你不该前往邀请。”吕琦就是魏琦,也是吕武的老丈人之一,略略责怪地看着魏相,说道:“今次小武命人送来甲胄,叫人得知前因后果,魏氏如何取信于人?”

  不要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去强加他人,以此为基础判定是否跋扈。

  魏氏现在很需要一个好的名声,一直以来也在努力营造人设。

  他们帮助了不少中小贵族,吕武的崛起恰好能用来证明魏氏的成功,双方获利都挺大。

  吕琦认为不能坏了魏氏营造的形象,责备了自己的亲儿子。

  称呼吕琦只是因为封地的关系,他与吕武并不同姓,也就不存在同姓不婚。

  要是吕琦哪天逝世,无论是家谱还是历史记名,只会称呼魏琦,不是吕琦。

  另外,吕武已经获得了一块新的封地,他要是有幸被记载于历史,会用“阴武”而不是吕武,并且会特地标明是林姓。

  魏颉的注意力全在甲胄上,惊奇地说:“此甲技艺超我魏氏?”

  那一套甲胄已经被穿在十字架上,展露了整体的构造。

  一层层的鱼鳞片反复地覆盖,给予了甲胄十足的防御力。

  整体的布局方面看上去非常简单和整洁。

  简单既是美,能使人一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他们最为重视的是一些关节部分的配套,发现采用了较为宽大的甲片与皮革搭配。

  另外前胸部分的两页铜片非常显眼,一看就是奔着保护要害而设计。

  为了增加美观,脖颈部分有一件狐皮,不用多么仔细分辨就能从毛绒看出是极品货色。

  再来,甲胄上分布着一些彩缎和柳絮,还搭配了一件鲜红色的披风。

  甲胄的内部则是有皮革结构,不会在穿上去之后产生擦刮感。

  魏相的心思不在甲胄上面,他之前就从吕武那里获得一套铜甲,该研究的早就研究透了。

  而吕琦这时才将注意力转到甲胄上,还亲自过去检查了一番,得出的结论与魏颉一致,老吕家的技术真的超过了魏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