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招展着。
要是以后世的称呼,两位国君的旗帜其实是一种大纛。
也就是除了下垂的布料三角旗之外,还有动物的尾巴、翎羽等等东西作为装饰品。
站在会盟台下方,听不到上面的交谈声,倒是时不时能有大笑声被传了下来。
吕武正在想着事,听到脚步声就转身向后看去。
只见胥童提着自己的裙摆,边跑边向吕武招手。
吕武并不知道胥童是谁,只是静静地看着。
“阴武子?”胥童离得近了,急切地说:“君上召唤,请随我来罢。”
吕武纳闷太监怎么能有胡子,却不知道胥童只是国君宠姬的兄弟,并不是太监。
他行礼说道:“君上有招,臣不敢不至。此为大典,臣年幼,不甚知礼,恐坏国家大事。待君上会盟罢,必以大礼参拜,以致歉意。”
胥童刚才在上面,可是亲眼看到韩厥先出来反对,随后智罃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智罃还劝谏了国君,说不能毁了晋国的猛士。
胥童见国君难堪,才私自跑下来要将吕武带上去。
他阴着脸,问:“可是要抗命?”
“不敢!”吕武嘴巴里说着不敢,态度却很明确,道:“此为大礼议,小臣战战兢兢,不敢失礼。”
胥童露出了威胁的表情,说道:“不尊君上之命,便为抗命!”
吕武盯着胥童看,能从穿着打扮看出不是贵族,手握向了剑柄,冷笑道:“汝何人,不持节而下令?便是假传君命,意图破坏大典!”
胥童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吕武会这么难对付,吓竟然吓不了。他看到吕武手握剑柄,想到吕武之前在战场的表现,小心脏不争气地狂跳,软化了下去,刚要开口,秦人将领说话了。
“小小嬖人,竟如此欺凌国之猛士?”他没有任何掩饰地露出了鄙视的表情,对吕武问道:“可要代劳,诛杀之?”</div>
===第101章:啊?这就青史留名了?!===
吕武说道:“你杀他,我杀你。”
虽说不用挑拨,可是离间也没成功,秦人将领露出了无趣的表情。
胥童刚要感激地对吕武道谢……
吕武没掩饰自己的厌恶,喝道:“滚!”
得罪国君亲信这种这事情,在其他朝代会很危险。
现在是春秋,贵族该有贵族的样子,哪能任由拿捏。
得罪国君亲信,只要那个亲信不是贵族,其实问题不是那么大,就是也别得罪狠了。
秦人将领嗤笑了一声。
胥童有点狼狈地迈腿登梯,好几次还差点摔倒。
一样是在会盟台的台阶边上等待的各国使者,他们观看了全程,正在用眼神进行交流。
来自曹国和鲁国的使者,脸上出现了担忧的表情。
他们不是担心吕武会被怎么样。
主要是这一代的晋侯看着怎么很不靠谱的样子?他们这种需要仰仗晋国保护的列国,一点都不愿意看到晋国衰败。
齐国的使者则是尽力在掩饰自己的笑意。
其实,齐国等着看晋国的笑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并且他们被“压”得非常不服气,时时刻刻都盼着晋国能够倒霉。
其余列国的使者,则是很同情地看着吕武,不知道在琢磨一些什么。
“国之大将,嬖人可辱?”秦人将领很认真地说:“观此种种,晋国之君,非明君。”
吕武才不接这茬,道:“敢问?”
“鄙人刑道,秦之大夫。”他通报了自己的来历和爵位,又说:“阴武子若出奔,可往秦来。”
吕武只是付之一笑,没搭腔。
上一刻还在打生打死,下一瞬间表达招揽的意思?
这个不论是在哪个年代都很常见。
而在春秋和战果,某国的贵族在本国混不下去,只要他的名气够大,去了另外的国家依然会得到重视,能不能得到重用就看本事怎么样了。
像是魏氏,他们就曾经投奔过秦国,得到了很重的礼遇。
只是,魏氏离开秦国归晋时,坑了秦国一把,显得很不地道。
后面,会盟台上再没有人下来,倒是像相处很融洽似得,上面传来的大笑声,频率越来越多。
而上面正在举行会盟流程。
也就是两国的国君,看着随行重臣各种虚假的和乐融融,讲一些两国的友好历史,又很隐晦地表达自己国家的强大。
等待到了商定以后两国的行为时,一些礼器就该拿出来了。
吕武在下面自然是看不到上面的会盟流程怎么样。
一尊三足鼎被用车载了过来,十来名壮士小心翼翼地进行卸车。
这个时候,吕武完全可以走过去,扛着三足鼎落地。
但礼器这种东西很重要,他才不会给自己强行增加戏份。
三足鼎被合力卸了下来,又合力扛着摆上一个夯土而成的平台。
这时,就该一些神巫出场了。
他们出来后就是蹦蹦跳跳,不但穿着打扮异常复古,还会手持道具做出一些很夸张的动作。
有几名神巫吼着跳着靠近会盟台阶梯。
其中的一名神巫浑身颤抖着,用手里的道具指向了吕武一直颤,嘴巴里也不断急促声在念叨着让人听不懂的句子。
刑道看到这一幕,露出了羡慕的表情。
压根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的吕武,他眼角余光看到了刑道的表情,对着神巫行了一礼。
这名神巫却是发声大吼了一声,翻着白眼对吕武笑了笑,转身回到神巫的队列里面,念叨谁也听不明白的句子,继续蹦蹦跳跳。
吕武想道:“刚才是在祝福?”
其实,应该说神巫猜测吕武会名扬天下,才会有那么一出。
说白了,他们掌握了很大的“解释”权力,可是也需要有工具人来承托。
比如,吕武会那么猛,是得到哪位神灵眷顾之类的。
殷商之后无人王,周天子代天牧民。
周以“祥瑞说”起家,很喜欢玩一些神神鬼鬼的把戏。
神神道道的那些总是需要一些花样,不是吗?
吕武看见一名神巫在玩龟壳,猜出是在干什么,开始目不转睛地观看。
玩龟壳的神巫是在为这次会盟进行占卜。
他肯定会给出一个占卜答案,有那个胆子为会盟背书的话,答案会很明确地表达出看好这次会盟;要是不看好这次会盟,占卜结果就会非常模糊。
而在这时,晋君和秦君,包括一应大臣,他们已经在两位国君手牵手的引领下,走了下来。
姬寿曼和嬴荣真的就是手牵手,相合的手里有一块绢布。
那块绢布当然是书写着会盟的条款。
之前搬来的三足鼎,鼎内已经有木炭在燃烧。
进行占卜的神巫,他向国君汇报占卜的结果。
不是一些谁都能听得懂的话,也没给个这次会盟到底怎么样的明确论断。
秦君听完扫了一眼晋君,看到晋君还是乐呵呵的表情,眼眸里闪过一丝的蔑视。
他观察了一下晋国的众卿以及大夫,却看到这些人脸色要么凝重,不然就是很难看。
正要继续迈步向前,他却是感觉手被拉扯了一下。
原来是晋君停下了脚步。
“你便是阴武子?”姬寿曼盯着吕武在看,轻声问道:“寡人召唤,为何不至?”
吕武没想到国君还会刻意停下来问话,却不紧不缓地说:“禀君上,此为秦国大将刑道。臣上,他亦上,若有争斗,恐有惊扰,使大典有失。”
刑道有个两米一的身高,看着虎背熊腰,一副当世猛将该有的身架子。
国君下意识看向刑道,一看之下还真被刑道的高大和雄壮惊了一下,对着吕武点了点头,继续迈步向前。
秦君看吕武的目光很有意思,里面尽是贪婪的同时,还有些促狭,就是不免更加鄙视姬寿曼这个小年轻了。
自己又不是美人,吕武被秦君那贪婪的目光看得很不舒服。
殊不知,美人常见,猛士难寻。
美人只是把玩的玩物。
猛士却能为国家开疆辟土,亦能震慑列国。
身为一国之君,但凡有点雄心壮志,哪个没点收集癖,看到猛士尤其按耐不住那颗想得到的心。
两国的国君下了会盟台,听了神巫的占卜结果,该进入到烧掉写有会盟内容的“书”的流程。
烧掉那东西,无非就是将双方书写的约定禀告上苍,请老天来见证和监督。
这一套流程走完。
两国的国君上了自己的战车,却是没有立刻离开。
他们还需要共同观赏阅兵。
也就是两国一些被挑选出来的军队,将从会盟台前方列队走过去。
“武。”韩厥远远地说:“归列!”
吕武行礼,先是快步行走,慢慢变成了小跑,来到自己的战车边上,示意青驭马回到本阵。
国君却是转身看向韩厥,笑嘻嘻地说:“阴武子不类猛士。”
韩厥的脸色立刻有些阴沉。
在场的卿和大夫,脸色都很不好看。
秦君则像是忍不住那样笑出声来,说道:“好一个不类猛士。”
不就是吕武看着身材不高大,看着也不强壮吗?
以晋国君主的身份,又是这样的场合,讲那些话真是不过脑子。
秦君正要玩些正治人物该玩的手段。
士鲂出声说道:“君上,禀告上苍,需慎言,有礼,不可延误。”
国君露出了很没意思的表情,邀请秦君上前,一起将写有会盟内容的绢布丢进了燃烧中的三足鼎内。
而这时,一些晋军已经以“卒”为单位,列队向着会盟台开进。
依然是战车打头,徒步的士兵跟随在后面。
不是作战形态下,战车的速度不紧不缓,跟在其后的步兵不用小跑跟紧。
晋军如同往常一般,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将士脸上神情轻松,却是能够保持队列的整齐,保持着统一迈步的频率,以至于大地变成了“鼓”,频率一致的迈步成了“锤”,天地之间响彻着整齐的踏步声。
“好整以暇……”齐国使者脸上很凝重,说道:“军威之盛,由此可见。”
现在“好整以暇”就是专门用来形容晋军,有意窥视点什么的列国无不感到忌惮。
当然了,有些列国非但不忌惮,还觉得实在是太好了。
其中就包括死死抱住晋国大粗腿的曹国,还有仰仗晋国才能获得安全感的鲁国。
他们一致认为晋国越强越好。
一“卒”又一“卒”的队列从会盟台前面走过,他们当然不会到了会盟台时,谁吼上一句“全体注意”,队列走正步。
只是保持队列的整齐,正常迈步走过去而已。
轮到了吕武率领的“卒”,兵源已经补充了上来,士兵却是更换了甲胄。
韩厥看到这一幕感到满意。
作战时可以招摇,越能表现自己越好。
不该招摇的时候,低调是一种必要,有着很成熟的内敛气度。
赵旃看着吕武所在的战车,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
看到这一幕的郤至,低声说道:“闻赵孟长居于‘阴’,视阴武如兄如父,不知是否属实。”
赵旃刚要说话,却听晋军本阵想起了呐喊声。
那一句整齐呐喊出来“阴武子,威武”,将阅兵的整齐踏步声给掩盖掉。
只是晋军喊的话,其实也没什么。
秦军本阵那边,不知道是谁示意,还是自发,先是很小声,逐渐变得大声,一样在呐喊“阴武子,威武”这句话。
会盟台这边的大人物,包括各国的使者,他们来了个面面相觑。
鲁国使者惊叹地说:“折服敌众,大丈夫也!”
其实,有那么一个人经常能够享受来自敌我双方大军的欢呼。
那个人叫养由基。
而在战场上得到两军将士的认可,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曹国的使者喜悦地说:“晋,仍为伯也!”
在场史官如实记录:交刚会盟,下大夫阴氏、林姓、名武,众服,共呼之。</div>
===第102章:俺也值得贵族来依附了!===
晋国与秦国的会盟结束了。
会盟台将被留下来作为这次晋秦会盟的见证。
双方的国君则是带着军队离开。
秦军当然是向西行军,渡过大河回到自己的疆域。
晋军则是先撤到交刚。
这一次会盟,吕武是彻底出名了,只是名号方面有点令他不满意。
阴武?以现在的读法没什么,再来“阴”也不是什么贬义的字。
说文解字中“阴”指的是: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另外,阴姓,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
吕武要不是现代人,真不会觉得有什么,以读法,阴武、阴武的,不小心就读成了鹦鹉。
来到交刚,国君宴请了列国的使者。
下军和新军,两军的主将则是允许了一些贵族离去的请求。
这一次不是外出征战,没有什么收获,部队不需要有回到新田,走棘门完成解除服役的程序。
其实贵族很喜欢这种服役,只是带着武士出来溜达一圈,不用死人,消耗少许的钱粮,完成了今年的纳赋。
吕武没打算留在交刚,他已经亲自找韩厥获得解散的允许。
老吕家的辅兵收拾好了东西,武士已经完成了列队,就等着吕武上战车,他们将帐篷收一收,就能踏上回家的归途了。
本来已经要走的吕武,却是来了客人。
来的是吕武老丈人之一的赵旃。
他们已经在帐内聊了有一小会。
赵旃没提上次吕武去胡人地盘的事情,更没谈到这一次吕武的大放异彩,话题只在赵辛身上。
赵辛就是吕武的从夫人之一,她是赵旃的庶女。
从只陪嫁庶女这一点能看出赵旃根本不重视,陪嫁也相当少,少到显示出了吝啬。
吕武听明白了赵旃想要表达的意思。
邯郸赵虽然还是赵氏的一员,可实际上两家很早之前就不亲近了。
另外,赵氏其实是有三支,赵武是主宗,邯郸赵是旁支,现在的秦国君主其实也是赵氏的一支。
当然了,秦国那一支赵氏已经跟赵氏主宗“分家”很久了,只是有个同宗的名份在,平时会保持联络,但已经不能当成一家人来定义。
邯郸赵属于别出,就像荀氏别出了中行氏和智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