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真是真是太好了呀”
陈庄心中十分激动,这种日子总算是到头了。
“是啊,太好了”
刘铮同样感慨,但他感慨的却不是这个。
此前张权帮助他两次运作,已经算是完成了交易,但刘铮可不想止步于此,他通过张权见到了他那位叔叔,西征大军的总监军。
又是一番献宝过程,他得到了抬举,只需安心等待便可。
当战争结束,如果活下来回到大宋他去做什么?这个问题在他没有被无量轮回之地征召之前他就有想过。
种种想法限于他之前的囊中羞涩一直没有得以实现,而今有了机会他自然不能放过!
几日后,前线的士兵发现对面的铁鹰人没了动静,几个胆子大的摸上去后发现阵地已经空无一人,铁鹰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然离去。
不等他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人,宋军上下就接到了裁军、撤军的命令!
这一下子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士兵们议论纷纷,谈论不休,还有很多人叫嚣不平,打了快三年仗,撤军是好事,裁军算怎么说?
不过不等事情闹大,自京城而来的钦差大臣就在一众征西大军将领的陪同下现身了。
钦差大臣宣布奉旨犒赏诸军将士,以表将士们为国而战的功劳,不管是被裁的还是不被裁的都有功勋,都有奖赏。
如此,士兵们被安抚了下来,诸军将士也开始接受赏赐。
本来开赴前线战场只有十万多人,但后来兵源不够,就从各地招募,招募不够,就抓壮丁,硬生生凑齐了几十万之众。
包括刘铮的第三十九镇在内,都是属于后编的军队,在战火中付出巨大代价磨炼成形。
现在仗打完了,维持着这么一大支军队的开销自然让朝廷负担不起,所以要裁军!
而被裁的当然不可能是最初西征的良家子军队,而是后来那些由壮丁、囚徒、乞丐们磨合而成的部队。
为了安抚这些人,朝廷算是下了血本,不管之前犯了什么罪,只要是现在活下来的,一缕免罪,且发放不少的裁军费,有功的按功奖赏。
这些人放下武器,换下军装,坐上了通向大宋的军列,是第一批撤走的。
所剩诸军,将会听从安排。
“三十九镇二十六标标统刘铮指挥得当,屡率所部破夷,战功彪炳,着其晋升二十六协协督,随大军还朝,开赴海州为镇。”
送给总监军的东西发挥作用了,这样一份通诰发下来,立即让刘铮麾下那些愁云惨淡的军官们宛如拨云见日,笑逐颜开。
第三十九镇虽然被裁了,但二十六标却被保留了下来,整编为为独立标,算作混成建制。
这样一来,二十六标上下官兵从此以后就算不打仗,也能吃粮发饷,对于许多士兵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
虽然给第二十六标规划的驻地是西南海州,比那东南诸省,西南诸省要差的多,但也总比这穷山恶水的破地方要好,整支部队上下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第32章不散的英灵
“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也不知我等今后还有没有回来的那一天啊”
骑在马背上,刘铮望着那座他们撤下的山岭,颇有感慨说道。
“大人且不要为之哀叹了,我大宋儿郎们虽然倒下不少,但却是战死疆场,为国争光,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打出了我大宋的威风,好叫蛮夷不敢小觑我天朝。”
身边的副官见刘铮如此作态,不由劝说道。
“懂,我都懂,但十万英魂埋骨于此,却连家也回不了唉,走吧!活人还为死人操什么心。”
说罢,拽马儿缰绳,两人跟上部队而去。
骑着马缓缓而行时,刘铮忽见不远处有士兵扎堆,待他去看发现是个一脸沧桑的老兵靠在树根前坐着,拿木枝敲碗打着节拍,嘴里唱喝着:
“我那死难的弟兄叮我那战死的弟兄叮我那肠穿肚烂的弟兄叮我那效死不屈的弟兄叮叮叮今朝奏起了还朝歌,弟兄们一起把家还呐叮英魂怎能驻荒岭,忠骨怎可落他乡啊叮叮跟着大军走叮叮叮咱们把家还,把家还呐”
老兵的声音凄凄惨惨,敲打着瓷碗的声音清脆入耳,围在附近的兵士个个无言,行军的许多士兵也停下来驻足而听。
“大人,这样影响行军,要不要”
副官试探性建议对身边的刘铮说,却被刘铮竖起一只手掌让他松了口气。
这一幕让刘铮心里很不是滋味。
两年多的征战,两年多的厮杀,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放下了过去,把自己视为这支大军当中的一份子。
虽然残酷的战场让他的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变得淡漠生命,变得漠视死亡,变得没有人性,变得只会麻木的扣动扳机。
但唯有穿着这身同样军装的人,才能让他在心中升起感情的色彩,才能把他心底那一缕早该浇灭却仍旧不屈的火苗点燃!
正因陷入黑暗,心中的光才会不熄!正因被绝望所埋没,心中的火才会燃烧!
入夜,冷风乍乍。
距离大宋在岩国修建的那条铁路还有不少的路程,夜间行军难免会出乱子,大军选择在一处开阔平坦的地方安营扎寨。
这也是前线战事一直吃紧,为何后勤补给运送这么困难的原因。
突然间正在做饭修整的大军出了乱子,无数人跑出大营去。
刘铮也在吴康和陈庄的急切呼唤下一起出了军营。
无数士兵立足在营地之外,不远处的密林中此刻影影绰绰,似乎有无数身影在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