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能这样了。”早已六神无主的巴甫洛夫派出了司令部所有的通讯兵。
此时德军第一道防线上那些苏军未能攻克的据点中突然响起震天炮声。火箭炮,榴弹炮,迫击炮齐发,无数炮弹劈头盖脸的砸向阵地附近的苏军,打的他们是鬼哭狼嚎,四处逃散。
据点里的德军士兵倾巢而出,经过短暂的交火后夺回了被苏军占领的阵地,将防线内外的苏军分割开来。
在这漆黑的夜里德军并没有打出照明弹,却丝毫不受黑夜的影响,犹如长着夜视眼一般,极为灵巧的避开地上的障碍物,准确的打中远处的苏军士兵。
苏军士兵做梦也不会想到德军大规模装备了夜视仪这种跨时代,准确的说并不是跨时代,原时空的德国早在1936年就研发出了第一套军用红外夜视装置,但那时的原型夜视装置体积巨大,非常容易出现各种故障。由于实物指标和德军高层的预想并不一致,所有关于夜视装置的方案最后都被搁置。
一直到1944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坦克部队面对盟军巨大的空中优势,只能昼伏夜出,德军高层又想起这款已经被遗忘的武器。
搁置了七八年的东西再拿出来救急,自然做不到扭转乾坤;这些夜视装置在1944年9月下发到坦克部队上使用,却由于技术等原因从未被大规模使用过。
不过倒是在步兵单兵武器上大放异彩,stg44安装上著名的吸血鬼单兵红外夜视仪,无疑给步兵,狙击手,甚至是机枪手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说一名德军士兵曾用装备吸血鬼的stg44突击步枪,十几分钟之间就打掉了英军半个排的士兵。
可就是这样一款能给战场上的德军带来极大的战场:“我们不需要这类东西,我们的战士将以公平的骑士精神赢得这场战争。”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好在雅尼克早早将这些迂腐的老顽固踢出了军队。
不过说是大规模装备,但也做不到人手一只,一个班里只有班长,机枪手,突击步枪手等三四个人装备了而已,其余人还是得摸着黑作战。
为了给士兵减重,红外发射仪和红外寻像器是分开来的,士兵只需要佩戴红外寻像器,而红外发射仪则是漂浮在天空中的飞艇。
飞艇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立下汗马功劳,多次执行侦察任务和空袭任务。著名的一战飞艇就是“齐柏林”飞艇,曾经从1500米的高空空袭东英格兰,炸死炸伤多人。
鉴于飞艇的强悍作战效果,在最初的10年里,德国总共建造了113艘军用飞艇。不过到了一战后期,飞艇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对手:携带机关炮的战机,很多飞艇被先后击落。后来,飞艇也从作战任务中撤出,投入运输产业。
直到1937年的“兴登堡号空难”发生后,人们开始对飞艇不再信任,这种曾风靡一时的巨无霸也逐渐退出战争舞台。
但在二战期间,飞艇却成为美国人的独门利器,k级飞艇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战争期间,美国总共建造了150多艘飞艇,用来执行反潜、侦查作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直到1959年,美军最后一艘飞艇才退役。
至于美国为什么会造这么多飞艇,因为美国的氦气资源相当丰富。
早在最初时,兴登堡号的设计方案是用安全的惰性气体氦气来提供浮力的。然而在当时,氦气是相当之珍贵的即便在后世也差不多,它只能在大型石油工业的蒸馏厂中被大量生产出来,而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具备这个生产实力。
为了控制氦气的出口,美国政府还在1927年特意颁布了“氦气管制法案”来进行管控。齐柏林公司一开始试图说服美国人网开一面,同意他们获得出口特许,然而却遭到了拒绝。没办法,你不让咱用,那就只好找替代品氢气了。
众所周知,氢气的安全性和氦气相比,简直是天囊之别。这也是为什么兴登堡号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
如今的德国工业已经能够批量生产氦气,也造了不少中小型飞艇用于军事。比如现在这些通体被涂成黑色的飞艇挂载着无数盏红外大灯,漂浮在战场上空,将地面照的“通明”。
“突突!突突!”一个戴着夜视仪的德军士兵正横着摆动手里的3机枪,打出密集的子弹,将对面乳潮水般涌过来的苏军士兵打倒在地。
咻砰!
稀里糊涂的被打了半天,苏军终于缓过神来,向天空发射了数枚照明弹,瞬间整个战场照得一片雪白。
“该死!”几个戴着夜视仪的士兵慌忙捂住夜视仪,夜视仪里的变像管和微光管是红外夜视仪的“心脏”,若外界光线太强,有可能烧坏光电阴极。虽然后世的夜视仪有强光保护,可现在还没先进到那个程度。
察觉到到德军的火力骤然减弱,苏军高喊着乌拉冲向德军阵地,可还没冲出几步,天空中传来嗖嗖嗖的破空响,无数枚火箭弹落在人群中,炸的苏军人仰马翻。
这让苏军相当被动,若发射照明弹就等于是给德军指引目标;不用照明弹,在这个漆黑的夜里他们只能被动挨打。就在他们进退不得的时候,司令部的通讯兵终于赶到,传达了撤军的命令。
第六百五十二章 德苏战争(9)
撤退也是一门艺术,若指挥不当很容易演变成一场灾难。
就算撤退,也必须要有殿后部队,保护两翼安全的部队,并且撤退不能盲目的撤退,那就演变成全线溃败了,而是要稳打稳扎,甚至还要抓住机会打个反击反咬一口!这就是兵法中的穷寇勿追的缘由,弄不好人家再给你来个反击和伏击,自己反倒陷进去了!
进攻中的苏军忽然接到撤退的命令,短暂的混乱过后便往后撤去。可在漆黑的夜里组织撤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过半天的功夫撤退演变成混乱的溃败,苏军士兵慌乱的丢盔弃甲,狼狈逃向白天出发的阵地;有些人在慌乱中甚至迷失了方向,慌不择路的跑向德军阵地,结果被打成了筛子。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巴甫洛夫司令才拿到了大致的统计报告,差点晕死过去。被困德军包围圈里的苏军人数至少有六七十万,要是这些人被德军围歼,那他绝对可以上军事法庭了。
恐慌之余他又下达了继续进攻德军防线,打开缺口接应包围圈里的友军的命令。
这些刚刚逃回来惊魂未定的苏军士兵还没来得及出发,远方的天空飞来密密麻麻的德军机群。早已丧失制空权的苏军只有被德军轰炸机蹂躏的份,为数不多的防空炮还没来得及开几炮,就被呼啸而下的斯图卡摧毁殆尽。
而包围圈里的苏军倒是安然无恙,德军并没有对他们发动进攻。可这些苏军也不好过,大部分部队随身携带的弹药补给即将告罄,装甲部队油箱里的油料也已经见底儿了,而那些慢吞吞的后勤部队昨晚就被德军挡在包围圈之外。
就在军官们商议到底是该自行突围还是原地等待救援时天空中传来轰隆轰隆的发动机轰鸣声。
“隐蔽!空袭!”
躲在昨天晚上连夜挖掘的散兵坑里的苏军士兵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德军的炸弹落在他们的头顶。可等了半晌,飞机已经飞过他们的头顶,也不见炸弹的爆炸声,有些胆大的苏军士兵小心的探头望去,发现天上飘飘然落下的并不是炸弹,而是漫天的纸张传单。
士兵叶戈尔小心的拿起落在散兵坑里的传单,上面写着几行俄语大字,可惜他不识字看不懂到底写了什么;随手翻看背面,背面是一副图画。
画的内容倒是简单易懂,就是凶神恶煞的斯大林正指挥着一群士兵抢夺粮食。有些瘦的犹如干柴般的人紧抱着粮袋不肯松手,被凶残的士兵拳打脚踢,甚至拿刺刀乱捅一气。
叶戈尔怔怔的看着手里的传单,眼角落下一滴眼泪。
苏联成立初期因为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问题,发展国防重工业成了苏联保卫自身安全的先决条件。但成立之初的苏联在整个欧洲都算是重工业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封建残余的保留使得沙俄时代的工业化进程相当不完整,这一点影响了继承沙俄遗产的苏联。尤其是对比法国、德国等先期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来说,苏联在工业能力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迫切需要发展工业的苏联,恰到好处地赶上了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危机。这一时期的美国大量抛售工业产品,只要有足够的东西去换,美国的商人们不会在乎买家是苏联人还是法国人,只想保住自己的资产。苏联给出的对策是用大量的粮食农产品去交换这些西方世界大量抛售的机器,这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作物从哪儿来?号称苏联粮仓的乌克兰是个不错的地方。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多收上来粮食,斯大林命令在乌克兰地区建立了集体化运营方式。要求一个村庄里的居民只留够大家人均的口粮之外的粮食全部上交。这个方法果然很有效的加大了收上来粮食的数目,但是斯大林仍然感觉不够,于是他决定无条件的再征收一部分人的粮食,并且表示有一部分人吃不太饱也可以,只要是不饿着就好了。
如此一个血腥的方式,自然也就逼起了一部分贫困民众的反抗,所以当时斯大林又通过以死亡威胁“收购”百姓的粮食,而且有些人因为真的没粮食交不成税,被俄罗斯认定为是“国家叛徒”。
相传当年因为这个罪名抓了将近8万人,最终有7万人被枪杀。因此也就让乌克兰心中对于俄罗斯出生的斯大林充满了怨恨。
真正加大仇恨是1932年,当时的乌克兰因为旱灾出现了粮食绝收的现象,所导致了乌克兰的大饥荒。但斯大林觉得大饥荒这件事情绝对是胡编乱造,百姓应该丰收,所以继续加大征收粮食。
1930年,乌克兰粮食产量2230万吨,上缴中央780万吨。可是1932年实现集体制以后,粮食产量暴跌至1280万吨,而当年上缴粮食770万吨!斯大林亲自过问下,苏共中央以武力强制征收粮食,可还是没有完成任务不可能完成。
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