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幻想言情 穿越成皇储

穿越成皇储 第285章

穿越成皇储 回龙峰 4271 2021-05-12 14:20

  旁边是一把fal步枪。后世由比利时设计的使用762x51毫米nato标准步枪弹的自动步枪。

   fal大概是冷战时期14,fal,g3步枪中性能最为突出的一个)。既不靠原产国的霸权,也不靠制造商的公关,fal在1953年推出后被超过90个国家使用、超过10个国家生产,产量超过400万支。长期以来不仅仅被赋予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雇佣兵武器之一”,“自由世界的右手”等响亮的名号,也因为在长达50年的服役历史中鲜有丑闻而在国内外枪械爱好者中有着很好的风评。

   不过它也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它的连发精度非常差,全自动或者三连发状态下,想控制弹着点很困难。但这是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的通病。

   因此,当英国引进 fal取消了连发,改为半自动步枪l1a1。

   不过改为半自动,不代表射速就低,有脚架的情况下快速射击一样很凶残。而且中近距离上与其考虑射速,不如考虑多利用精准度,把762的大威力的优势发挥出来。

   因此如今德国版的fal也取消了连发模式,改为了半自动步因为是配发给伞兵的,因此枪托也改为折叠型;枪托打开的时候枪长1020,枪托折叠时长。

  第四百零七章 筹谋(2)

   二战后的大部分西方国家并没有发展类似苏联,,不过这些并没有普及开来);北约的制式枪弹为556x45弹药等等。

   43弹研制于二战后期,正式列装是在二战结束后。在当时,中间威力步枪弹算是一股潮流,二战中也已经有德国的kurz弹大量使用,用于stg44突击步枪;但是到战后真正服役并且广泛流行的就只有43步枪弹总体设计合理,性能较好的缘故,也有苏联在战后巨大影响力的缘故。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相比二战时的各种大威力步枪弹,以及北约还在顽固坚持的43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全弹尺寸、重量明显减小,有利于提高弹药携行量;射击时后坐力明显降低,弹头威力足以满足400距离内的交战,连发射击枪口上跳要比大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小,有利于在近距离内发扬火力。

   至于北约为什么没有普及中间威力弹,得从二战结束后说起。

   二战结束后很快进入了东西方冷战,西方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节约军备建设费用,战时实现后勤物资标准化,北约提出应当制定一个轻武器弹药标准,选定一种北约标准步枪弹,于是展开了一场吵吵闹闹的大撕逼。

   作为欧洲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虽然元气大伤,但是倒驴不倒架,竭力推荐自己的280英寸(43步枪弹更好,后坐力和枪口噪声、火焰都比较小。

   但是作为北约盟主的美国却竭力反对中间威力步枪弹。

   在二战中美军全面装备了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步兵分队火力在当时傲视群雄,因为起步早,占了便宜,美国对轻武器的态度就非常保守,认为1加兰德步枪已经很完美了,最多加个20发弹匣,加个连发功能就够了;弹药嘛,30-06步枪弹()也很好呀,最多稍稍缩短一下弹壳长度,变得轻一点,就行啦!

   为此美国直接搞了一个t44试验型步枪和t65步枪弹。t44的基本结构和1加兰德非常相似,可以看做是缩短护木、增加20发弹匣和连发功能的14步枪;而t65步枪弹的设计也非常保守,就是缩短的30-06步枪弹,把弹壳长度从63s,依然是传统的大威力步枪弹。

   争吵了好几年,最终的结果是美国依靠在西方国家中巨大的影响力取胜,t65步枪弹被定为北约标准步枪弹,也就是nato步枪弹;英国人执拗了一阵子(主要是工党政府),但最终考虑到西方盟国的步调一致,放弃了280英寸步枪弹,也改用nato步枪弹,由此北约错过了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历史契机,在50年代继续使用传统的大威力步枪弹。

   当时北约国家主流的三种步枪――美国l步枪、西德g3步枪都使用这一口径,普遍存在后坐力过大,连发射击很难操控的问题,所以美国大部分14干脆用快慢机锁取代了单连发选择杆,锁定在单发状态,英国的l1a1(英国生产的fal步枪)也取消了连发,只能单发射击。

   这么一折腾的后果是,步兵班火力密度与二战时期相比提高不大(虽然公制版本的fal和西德的g3保留了连发功能,但是因为1,几乎没有提高),步兵分队轻武器体系明显落后于苏联。

   六十年代越战期间,美军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k打出翔,赶忙的换上了还没完全准备好的16a1之后,小口径潮流瞬间压爆中间型步枪弹,并在世界各队中掀起的一股步枪小口径化热潮。

   因为43弹。

   1、论重量和体积,小口径步枪弹重量更轻、体积更小,携弹量更大。

   2、论后坐力,小口径步枪弹射击后坐力更小,连发射击枪口跳动更小,更稳。

   而且小口径步枪弹还有43中间威力步枪弹更平直、更低伸,弹头危险界更大;高速飞行的弹头击中人体后更容易失稳,弹头破裂或者滚转,释放能量更加充分,致伤效果更强。

   雅尼克倒也想直接跳到小口径步枪弹,可小口径步枪的枪管长径比大而对加工精度要求高,子弹初速高而枪膛磨损快,这就对大大提高了枪管的加工的工艺和材料方面的技术难度。在二战时的加工精度,制造小口径枪及弹,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在战时体制下的生产,小口径步枪的制造效率和制造成本就难以满足超大产量的需要。

   加上小口径的出现是因为炮兵火力不断增强,不再需要步枪的远射作用;而在二战时期,炮兵火力并不强大,步枪的远射仍是仍是军队十分需要的性能;改成小口径,军队的火力大大减弱,只会输得更惨。

   小口径枪弹虽然有重量轻、射击精度高、携弹量高等优势,但也存在穿透力不足,有效射程外杀伤力锐减等不足之处。在时隔多年以后,军界再次重视起62毫米口径子弹的优势,一些国家军队又重新拣起了762毫米步枪。

   这种种原因下,雅尼克也不能放弃中间威力弹。先是用了二战德国的)中间威力步枪弹。

  第四百零八章 筹谋(3)

   在后世,二战德国的k444是现代突击步枪的开山鼻祖,它奠定了现代突击步枪的基本要素,如中间威力步枪弹弹药体系,活塞导气动作,30发弧形弹匣等等……

   这些无疑是极大启发了卡拉什尼科夫。但这些仅仅是设计理念和产品定位上的影响,不代表ak444和ak47最大的相同之处是二者均为长行程活塞导气式动作,活塞和活塞连杆都在枪管上方,通过一个导孔传导高压火药燃气,火药燃气推动活塞和活塞连杆向后运动,完成开锁、抽壳、复进、推弹、闭锁动作组成的一个循环。

   除此之外具体实现上几乎完全不同。

   但这两种枪的安装方法不同:ak47的发射机构固定在机匣中,扳机护圈装在机匣底部,握把仅仅作为木制件螺接在机匣上,没有它也不影响枪的功能;而44的发射机构、发射机座、握把是一个组件,用销钉连接在弹匣槽后部,后面还有一个销钉,将握把、枪托与敞开的机匣后部相连。

   最大的不同便是闭锁原理;k47使用的是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这并非卡拉什尼科夫发明,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两者各有在可靠性和寿命都不如回转式闭锁;以至后世德国hk设计的g36步枪都抛弃了这种闭锁方式,转而采用回转式闭锁机构。

   基本结构上44更为复杂,空枪重462公斤,装上弹匣后重512公斤,比美军的1加兰德步枪还重不少。所以当时盟军虽然被它的火力震惊,但是拿到实物后经过分析,觉得太过笨重。

   而且44零件很多,受到撞击或者磕碰很容易出故障,可靠性远远不如栓动或者半自动步枪。这点也被美军嗤之以鼻,因为可靠性是武器的命脉。

   所以美国人尽管在二战时也开发了2卡宾枪,使用的也是中间威力弹药附带半自动全自动模式,却并没有把它们当作士兵的主武器。

   相比之下ak414在丛林里作战,在被越南人用ak47教作人后,才恍然大悟,发现当初是多么的幼稚,居然和一件神器失之交臂。

   因为某些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放弃一件优秀的武器,或者为某个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而降低武器基本性能,其结果却是在大局上落后。

   美国人意识到自己不足后,迅速把刚刚研发出来,还烫手的44的关系不大了。

   注意到这些问题后雅尼克决定更换44并没有大规模装备装备部队,也就每个班里一支,最多才两支;工厂生产规模并不大,更换也不会太过麻烦。

   看到重新设计出来的成品,雅尼克不由一乐,这不就是ak4子弹而已。

   雅尼克提了几点改进要求,彻底变成了akk-4在设计时进一步采用金属冲压、焊接工艺与合成材料,可以减轻重量并降低生产时间和成本,利于大量生产,使其故障率比ak-4s,稍为缩短长度并减轻重量。展开枪托全长92044轻了16kg。

   雅尼克拿起跟前这把ak,拉了几下枪栓。“士兵们对这把枪满意么?”

   斯图登特也知道雅尼克的性格,不喜欢一味的讨好拍马屁,如实禀报道。“士兵们说这把枪除了在连发时的精度不如44大幅减轻。”

   “那就好。”雅尼克满意的点点头,放下ak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轻机枪rk(同样使用弹药)。两枪基本结构完全相同,多数零件可以互换,这在战场上有明显的与ak一脉相承,它兼备ak。

   后世掀起了“枪族化”发展趋势,而使用-43式性能十分优异,不仅动作可靠,故障率小,能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使用,而且武器操作简便,连发时火力猛。于是便在akk轻机枪的雏形,在59年苏军正式采用该枪来替换rd作为班用机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