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结构简单方便大量制造、枪械可靠性高,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等曾发射了12万发枪弹而活动部件仍完好无损。除此之外,两者之间很多零件都可以兼容,rk专门的的盒式弹匣通用,降低了后勤压力,提高了其战场适用性。
但在许多地方rk又不同于ak的冲铆机匣,但是冲压件比例有所提高,许多部件铆接工艺也都改为了焊接工艺;采用加长重枪管,配备可折叠的两脚架来提高射击精度也方便伏姿射击,有效射程及枪口初速都比ak-47高。此外,其可以使用40发弹匣或75发弹鼓供弹,通过增大弹匣容量来保持火力优势,弹匣也改用轻合金,与原来的钢制弹匣可以通用,后期还研制了一种玻璃纤维塑料压模成型的弹匣,可以通用,缓解了后勤压力。
rk轻机枪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进行枪管的更换,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其射速的发挥,因为一旦枪管过热,就会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所以在使用rk射击时需要刻意控制射速,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连续射击。不过总的来讲,rk还是一款优秀的轻机枪,主要体现在其良好的可靠性。
第四百零九章 筹谋(4)
旁边还有一大一小两款火焰喷射器。
小的是46型冲锋火焰喷射器,又名“火拳”;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设计。其是为空降兵和进攻部队设计的,一次性产品。其外形类似爆破筒,长500毫米,直径70毫米,壁厚1毫米的管状燃剂罐内存有17升燃剂。燃剂罐前部为100毫米长的喷管,与燃剂罐的接口平时用橡皮塞塞住,喷管下方有一个喷射剂腔。46型冲锋火焰喷射器通过一个摩擦点火器点火,按下摩擦点火器的断裂杠杆,喷射剂腔破裂,燃剂被喷出,点火器同时点火。46型冲锋火焰喷射器全重36公斤,射程为30米,喷射时间为05秒。
大一点是仿制美国的2-2型火焰喷射器。
采用了凝固汽油做为燃烧剂,压缩氮气为压力源。氮气罐位于两罐汽油罐中间位置,用一个支架固定并使用帆布包裹,用帆布背带背负在后背。
这个东西可不轻松,因为油罐为了达到防弹效果,罐壁很是厚实,不装油料时就将近20公斤重,装满油料后重30公斤,可以说是很重了。除了喷火器外喷火手只能配一把自卫手枪,因此德军一个喷火小组由2~3名士兵组成。其中一名为喷火手,另一至两名为配有冲锋枪的观测手,为喷火手提供掩护。
作为近战武器,火焰喷射器的使用在二战战场上与一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还是用于对建筑物、碉堡和工事的攻坚以及对残敌的清剿。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二战时,德军步兵的火焰喷射器还经常被用作近距离反装甲武器。火焰喷射器喷射的火焰并不能烧穿绝大多数坦克的装甲,尤其是后期苏军的坦克,但火焰喷射器喷出的流态火焰射流却能从装甲目标表面的一些开口处,比如坦克发动机舱的顶盖,流入车体内部,引燃其燃油或弹药,从而使装甲目标失能或完全被摧毁。部队的作战报告显示,火焰喷射器对使用汽油机的车辆以及美军-4坦克的破坏效果明显,但对使用柴油机的苏联坦克的破坏效果却有限。
除此之外还有40冲锋枪,40毫米榴弹发射器,伞兵刀,手雷,铁拳火箭弹,反坦克地雷等等武器。(机枪,铁拳,反坦克地雷等重型装备需要放进武器箱里空投)
其余还有多功能工兵锹、望远镜、防风镜、指南针、防毒面具、防水火柴、烟雾弹、地图、电台、步话机、水壶、打火机、干粮包、弹药包、医药包等等装备,密密麻麻的铺满了整个桌子,看的雅尼克忍不住感叹要带的东西还真多。
正因如此,如今的德军伞兵登机时,身上武器弹药干粮药品伞包副伞包加在一起,士兵独自连站都站不起来,只能斜倚背包仰站着,等到了目的上空一跳,东西扔光后才算轻松了。
然后是最重要的伞具,原时空二战时期德国和美国的空降兵降落伞有所不同,美国的降落伞均匀受力在要背,而德国则是在肩胛骨部位。
这也是德军不得不使用武器箱携带武器,而美军可以携带腿袋的原因之一。
雅尼克拿起旁边的头盔戴在头上。
德国的工业制造水平是世界公认的,35头盔除了在防护性能百方面突出外,它还能为战士头部后侧枕骨和头部两度侧提供了很好的防护,这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新意的创举。后世很多国家的军队基本上沿用了二战德国头盔的设计,如经常在问电视中露脸的美国士兵,可以很明显的看答见头盔的护耳部分。
所有国家的战斗头盔包括了头盔外壳和内衬系统。二战盟军生产了统一尺寸的头盔,使用不同内衬来适应佩戴者头部尺寸。盟军这种“一种尺寸适应全部”是一种直线性的解决方案,简化了战时头盔的生产。相对于盟军,德军的头盔生产则要复杂的多。
德国工厂生产了至少六种不同尺寸的头盔。根据头盔大小,每一种头盔都能使用两种不同尺寸的内衬系统。这就带来了复杂的生产过程,因为工厂必须使用多种外壳冲压模具来生产头盔,而且必须生产多种尺寸的内衬系统。根据头盔直径大小,每顶头盔只能安装两种尺寸的内衬系统的中的一个,而且内衬系统一经安装很难在野外去除,所以必须长期使用一种内衬系统。
雅尼克也不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把头盔生产搞的这么复杂,且毫无意义。可能是德国传统上对于每一个士兵着装的整齐划一的看重。这么多尺寸的头盔可以看作是武装部队希望以每一名德国士兵身着整齐的制服来保持德国统一的传统。
很显然这样复杂的头盔生产对于一线部队供应造成了极大的问题,雅尼克干脆的取消的这种看起来相当愚蠢的做法;直接采用了盟军的生产方法。
至于伞兵的作战服是蓝灰色迷彩夹克,这种蓝色迷彩的效果是在从空中到地面这一过程中,可以模糊肉眼的瞄准,减少空降过程中的伤亡。一般从地面瞄准空中,本身敌人的肉眼就要受到天空的阳光的刺激,观察也许可以但瞄准就非常困难。有了迷彩蓝的帮助,阳光从迷彩蓝上的闪烁不定让地面机枪手瞄准空中空降兵更加困难。
而空降兵到了地面,其迷彩蓝色并不是明蓝色而是跟岩石颜色接近的灰蓝色。随便在地上滚滚,弄一身的灰,其伪装效果比普通的丛林色更好。当然也要考虑到具体的空降地点。但大多数战场是碎石,沙砾,野草等各种景物交织的环境(一般的开阔地也最需要迷彩帮助伪装)。而即便到了丛林里,现场马上取材树叶草叶等原材料加以伪装,也比衣服本身的颜色重要(再说丛林不开阔,本身就容易伪装)。
最后的伞兵靴,也是美国的1943型作战靴。
因为原时空美国伞兵开始配备装备时,伞兵靴借鉴了其他国家包括德国伞兵使用的伞兵靴的特征,因为德国伞兵的起步要领先于美军,当时已经在欧洲地区投入了战斗。美国伞兵靴于42年8月定型,44年夏被新型的1943作战靴取代。
第四百一十章 筹谋(5)
看完了伞兵的单兵装备,雅尼克很是满意,不过光靠这些装备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原时空的“市场花园”行动就是前车之鉴。
44年,到了二战末期德军因长期作战,已经开始出现了疲软期,战斗力量也大幅度降低。此时盟军已经实现了诺曼底登陆,开辟出了第二战场,虽然德国的战斗力不如以前,但是盟军还是受到了大规模的阻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承重的代价。
因此盟军的高层决定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进而彻底摧毁德军的防守能力,使战争尽早结束。此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官是英国统军元帅蒙哥马利看到在诺曼底登陆时伞降兵发挥重要作用,于是他制定了“市场花园行动”。
首先,投放3个空降师越过德军防线,抢占马斯河、瓦尔河及下莱茵河上的桥梁,形成一条85公里的走廊;在空降行动发起的同时,隶属于英军第30军的1个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利用空降兵控制的桥梁沿着走廊推进至阿纳姆地区,与英军第1空降师会合后,迂回至德国鲁尔区北面。在第30军沿走廊发起攻击时,英军第8军和第12军则分别在走廊东西两翼进行协同作战。这个作战计划被命名为“市场花园”行动,其中的空降作战为“市场”行动,地面作战行动则为“花园”行动。该计划的初衷在于,不需要正面攻坚就能将战线推进至德国境内,最为关键的是,本次作战一旦成功,就能夺取德国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这无疑会成为压垮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于是蒙哥马利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开始给各国盟军讲解他“完美无缺”的计划,使得各国都把自己的家底都砸了进去,最终确定参战的飞机一共135万架,参战的装甲车则接近2000多辆。
于是在44年的9月17日,“市场花园行动”正是实施!
但是令蒙哥马利没有想到的是,他犯了一个天大错误。
由于蒙哥马利没有对德军的部署进行详细的分析,导致很多伞降兵都直接落到了德军的军事基地,德军说不定正在吃饭呢,忽然就看见头上有密密麻麻的人,于是就像打鸟一样开始射杀盟军,有点盟军甚至挂到了树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由于盟军的各个国家跳伞高度并不一致,导致很多国家的伞兵活活被摔死。
而“花园”行动开展的也不是很顺利,盟军的2000多辆装甲车很难开入德军内部,就算开到德军内部,也并没有伞兵进行接应。在这场战役中最惨的应该是波兰的1500名伞降兵,无一生还。
这场战争的失误直接原因还是因为蒙哥马利没有提前做好战斗部署。于是在9月24日,为期一周的“市场花园行动”正式结束。
蒙哥马利的这个计划意在出奇制胜,依靠空降兵无与伦比的战略机动能力,夺取德军纵深后方的关键节点,再以地面装甲部队的快速突进巩固和扩大战果,从而造成德军整体战线的崩溃。但在当时,空降部队落地之后,既缺乏重型火力摧毁敌方防御工事、压制敌方装甲目标,也缺乏装甲目标提供足够的战役突击力量,在本质上依旧是一支精锐的轻步兵。
这就决定了空降作战除非能及时得到地面友军部队的及时支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渗透、袭扰作战,并不适合用于强攻。但“市场花园”行动在计划制定之初,空降成功就被视作是整场作战成败的关键。这和诺曼底登陆中,空降行动只是整个登陆作战中的一个配属作战行动截然不同。“市场花园”行动的关键在空降作战的成败,而空降部队又缺乏独立攻坚能力,必须获得炮兵和装甲部队的支援,才能将借由突然性达成的战斗成果扩大为战役性成果。
这也就决定了,要支撑一场大规模空降作战,所需要储备的物资要比一场大规模地面作战所需要的更加充沛才有成功的可能。但偏偏蒙哥马利制定该作战方案的初衷,就是以更少的物资消耗、更少的人员伤亡达成更大的战役成果。甚至为了保证空降作战能够正常进行,蒙哥马利下令将燃油和其他补给优先供应空降部队。这一部署使得地面装甲部队战前准备并不充分,以至于在战役的关键时期,无法按时赶赴指定集结地域,为孤军奋战的空降部队提供必要的支援。
整体来看,此次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蒙哥马利的盲目乐观,和对于抢在苏联之前结束対德作战的偏执,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竟然没有预先制定应对突发状况的预案,以至于在后续的作战中,各部队在遭到德军计划之外的反击时(在作战方案中,德军的一切反击都不在计划中),只能硬着头皮顶。情报部门数次对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第9、第10两个装甲师,进入阿纳姆地区这一情况向蒙哥马利发出预警,但并未引起蒙哥马利的重视。
己方装甲部队缺乏足够的燃料、弹药的报告,也未能获得蒙哥马利的回应。自然,作为陆军元帅的蒙哥马利,对于空降部队缺乏有效压制火力和反坦克火力这一情况不了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德军的主要将领中,有以防御见长的莫德尔和整个欧洲空降作战经验最丰富的斯图登特的情报,就更加不是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了。但这一切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盟军空降兵刚一落地,就被斯图登特缴获了一份作战命令。作为老牌空降兵的空降兵的斯图登特,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该如何反制空降作战。德军很快集结了一切能够集结的机动兵力进行反空降作战,英国和波兰伞兵在被2个加起来不足7000人的装甲师打得动弹不得的时候,英军的装甲部队却因为油料和弹药耗尽,只能望着那座遥远的桥唏嘘感叹。
第四百一十一章 筹谋(6)
作为一支奇兵,伞兵其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是因为是孤军奋战,而且往往被投放在敌后,所以伞兵的危险性也很大。首先,飞机飞往目标地点的途中,很可能会碰上敌方的战机编队,或者撞上敌方的防空阵地,一旦飞机被击毁,机上的士兵基本上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其次,空降兵降落时,往往目标较大,而且在空中没有还手的能力,所以在空中被击毙的风险也不小。
最后,落到地上之后,因为散布面积太大很难集结,二战美军一个空降师空降8000多人,只能集合起来不到2000人。而且在降落的途中,很可能还会将武器以及补给物品丢失,落地之后甚至只能被动挨打。因为身处敌后,得不到友军的策应,很可能会陷入重围。因此,才会有空降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说法。
雅尼克想尽可能给伞兵装备更好更强的武器。“空投装甲车辆有进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