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德苏战争(2)
华盛顿五角大楼。
“什么?!苏联人发动进攻了?!”
正在开会的军方高层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不由一愣,他们美国的各种支援物资还在半路上呢,怎么就突然发动进攻了?苏联人脑子是不是有毛病?!以为单凭他们自己就能打赢德国?!
“昨天德国人轰炸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恼羞成怒,命令前线立刻发动进攻。”
“克里姆林宫?斯大林也太沉不住气了,挨几颗炸弹就这般丧失理智?”德国人在万米高空轰炸,炸弹基本没有准头,就像上一次德国人来华盛顿轰炸,白宫也没挨炸弹啊。虽说克里姆林宫的面积比白宫的大了很多,可也挨不了几颗炸弹吧。
“德军轰炸机是低空轰炸,克里姆林宫差点夷为平地。”
“低空轰炸?那苏联人击落了多少德军飞机?”克里姆林宫作为苏联的政治中心,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所在地,其防御措施肯定不容小觑。德军在万米高空也许束手无策,可要是低空轰炸,那不就是找死么?
“一架也没能击落,当时莫斯科上空有厚厚的云层,地面的防空阵地看不到云层上方的轰炸机,只能胡乱开火,结果一架轰炸机都没击落。”
“厚厚的云层?”“愁眉苦脸的的阿诺德”不禁疑惑道。“那德国人怎么轰炸的?”地面上的防空炮手看不到轰炸机说明德军轰炸机是飞在云层上方的,按理说轰炸机也不可能看到地面,怎么会如此精准的炸到克里姆林宫?
“不清楚,只知道德军的轰炸相当精确,大部分炸弹都落入了克里姆林宫内,好在斯大林及时躲进了地下防空洞才躲过一劫。等他出来之后看到都快被炸平的克里姆林宫就大发雷霆,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真是愚蠢!”马歇尔有些恨铁不成钢的骂了一句。“他以为德国人没有防备?我们的装备还没来得及运过去,他就发动进攻了?”
说到装备,阿诺德忍不住叹了口气。“我们需要更先进的装备,德国人的战斗机能飞到12000米高度,完全碾压我们的b-17轰炸机。我们的b-17轰炸机损失惨重,轰炸巴库油田的行动损失了整个305大队,轰炸柏林的行动还没开始呢,两个大队的轰炸机几乎全军覆没。我担心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的p-38和p-40战斗机也不是德军战斗机的对手。”
他这担心还是很有道理的。
p-38战斗机虽然有速度快,航程远,火力足等优点,但缺点也不少,它的机动性相比bf-109等战机就十分不足,而且虽然是双发,可以在一个发动机停摆后返回机场,但事实上它被击中的发动机极容易发生爆炸,从而导致飞行员很难快速跳伞逃生,根据战后统计在失去一个发动机的情况下只有10左右的p-38战斗机成功返回。
至于p-40,原时空的欧洲战场上就已经全面落了下风。当时比起德国主力战斗机bf109e、f、g型以及fw190,p-40的速度至少慢了50公里。而且俯冲、滚转上也毫无优势――毕竟垂直机动可是德国人率先玩起的。和英国自产的“喷火”相比更是惨不忍睹的,英国是实在损失太大不得不用p-40,后期自家“喷火”以及美国的“野马”、“雷电”批量到货后,就迅速让p-40去了二线。而东线战场上,p-40受到的评价还不如p-39――后者好歹火力旺盛得多,空战不行还能对地攻击!
“就算把p-38,p-40支援到苏联,恐怕也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啊。”
马歇尔有点郁闷,既然都知道不是德军战斗机的对手,那还有继续生产的必要吗?“那我们即将服役的p-51呢?”
阿诺德无奈的叹了口气。“恐怕也难以匹敌。”
p-51战斗机外形非常优美,优美的外表是来自于简洁的机身设计和先进的层流化机翼,这些设计让p-51的气动阻力大大降低,而且能够拥有不错的机动性。再加上合理的机内设备布置,让它能够在同等尺寸和重量下,大大地增加了载油量。这些优点集中在一起就让p-51成为了美国装备的航程最远的单引擎战斗机。
原时空的1940年4月,英国采购委员会召见北美飞机公司的老大金斯柏格,要求北美飞机公司按许可证生产寇蒂斯p-40d,金斯柏格却拍着胸脯保证我们能设计一种更好的。于是5月29日,北美获得了英国320架的意向采购,北美航空承诺可以自1941年1月起交付生产型飞机,英国皇家空军将这种飞机命名为野马。
p-51野马战斗机由曾在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工作过的工程师雷金纳德里斯和埃德加施密特设计,因此吸收了许多德国先进战机的设计理念,1940年10月26日首飞成功,由于采用层流翼等先进技术,该机比使用完成相同的发动机p-40每小时足足快了40公里。
英国人初期使用中发现,野马有极为优良的中低空性能,很快就订购了一批用于低空攻击和侦察,但总体而言,此时的野马顶多算一种性能平平的中档战斗机。
1942年,英国人建议为p-51战斗机换装劳斯莱斯的梅林发动机,梅林发动机不但体积小重量轻,野马的性能有了明显提升。看到这一利好,要说美国资本家眼光也不是白给的,干脆引进授权国产化,安装了梅林航空发动机的p-51不但低空性能好,高空性能也强国德国战机。梅林发动机还非常省油,配上的副油箱,p-51成了第一种能从英国直飞德国腹地的战斗机。
而现在,英国早已沦陷,英国人也没机会帮美国捣鼓他们的发动机了,此时的p-51野马采用的是艾利森v-1710发动机。本系列发动机仅具备一级一速机械增压器,当飞行高度超过4000米之后,输出功率快速下降使得高空性能不佳。
这时一个陆军将领有些沮丧的开口道。“我们的坦克也不一定是德国坦克的对手。”
美国这一次支援给苏联的坦克是2轻型坦克与2中型坦克。
2轻型坦克是美国在二战之前设计的轻型坦克,主要有2a1、2a2、2a3和2a4等型号。2a1仅有1座配备1挺127毫米机枪的单人炮塔,2a2装有2座各安装1挺127毫米机枪的双人炮塔,2a3主要加厚了装甲并提高了底盘(武器与2a2相同),2a4则装备了1门37毫米5坦克炮、1挺2重机枪和5挺1919中型机枪。2轻型坦克通常有4名乘员,即车长、炮长、驾驶员和前置机枪手。
而2中型坦克是以以2轻型坦克为基础研制的,可以说是2轻型坦克的加大型。它们拥有许多的部件的设计,包括了相同的垂直螺旋弹簧悬挂。其主要武器是1门37毫米炮,另有8挺762毫米机枪。
这两款坦克是美国的库存,美国人自然知道这种坦克已经完全落伍,只是作为应急物资送给苏联的。
而美国人担心的是他们刚开始生产的3轻型坦克和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也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
第六百四十六章 德苏战争(3)
美国人担心的是他们刚开始生产的3轻型坦克和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也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
其实美国人早就知道横扫欧洲的德军坦克性能远超他们那弱鸡的2轻型,中型坦克。于是火急火燎的研发新型坦克,可所谓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也不可能一下子整出什么重型坦克,于是就有了75毫米炮强上2坦克的3格兰特。
二战时期有相当一部分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被送到了北非给英军使用,它的75毫米炮和51毫米的前装甲面对德军早期三号四号是个很恶心的存在,因此3中型坦克在北非赢得了英军的声誉。
但是3中型坦克终究是个应急的作品,美国人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在研发3的时候,4谢尔曼的研发也同步开始了。
1942年的谢尔曼算是当时最好的坦克之一,但是后续的改进却因为北非的成功和对黑豹列装速度的错判被推迟。(美军一度以为黑豹就是跟老虎一样少量生产的重坦,甚至还有报告说黑豹正面不难打,美军登上法国以后只想骂人)诺曼底之后的装甲战斗成了馒头战场声誉的转折点,尤其在阿登战役中75炮谢尔曼零距离没击穿虎王侧后的报告让艾森豪威尔勃然大怒,下令今后不准一辆75馒头送往欧洲。但是这个老兵在换装76炮后在朝鲜战争时候面对t-34/85还是占据上风,还有以色列的超级馒头在中东战争发挥余热,算是光荣的晚年了。
“也许我们需要一些重型坦克,能轻松摧毁德军坦克的大家伙!”
“我们不是有重型坦克计划吗?而且已经有样车了吧?”
马歇尔很是无奈道。“是有个编号为t1的重型坦克项目,不过这个项目并不是很成熟。”
编号t1重型坦克项目,也就是未来的的6/6a1,搞笑的是最开始是这款坦克是采用的多炮塔坦克方案,有4个炮塔,2个主炮塔中各装一门75毫米t6型坦克炮。
直到前不久t1坦克试验车的实用性实验表明多炮塔坦克并不实用,才又重新返回单炮塔的设计方案。主炮采用7式762毫米坦克炮,与7炮同轴搭载的是6式37毫米炮,37毫米炮下有一挺同轴机枪。车长指挥塔上装一挺762毫米机枪;在车体正面,活动支架上,装有双联装127毫米机枪和由驾驶员控制的762毫米固定机枪。
“不过即将服役的4中型坦克将安装7型76毫米火炮(实际口径是762毫米),发射的穿甲弹的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116毫米的装甲,在1000米上击穿106毫米的装甲。足以和德军的豺狼坦克一较高下的。”
“那我们应该全力生产这种中型坦克,那些轻型坦克在德军面前只是炮灰而已,这种炮灰还是让苏联人去当好了。”
说到4,还有件趣事,二战美国有个很奇葩的坦克歼击车理论。
美军信奉的理想型坦克歼击车就是进攻时期随同部队作反坦克支援火力,防御时期充当快速消防队。在这一点上,美军无疑就会牺牲坦克歼击车装甲防护甚至火力来追求另外一个甚至大于这两项指标的东西――速度。在美军看来,坦克歼击车归根到底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坦克而稳定已方的战线,用一个非常通俗的词来解释坦克歼击部队的作用就是消防队,在已方阵线被敌人突破之前,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热点,同时起到消防队的关键作用。这就是美军坦克歼击车运用理论的原点,也正因为如此美军认为,坦克歼击车最重要的是速度,敌人在进攻的时候总是选择已方防御薄弱的地方来实行突击计划,而能机动防御并且阻止敌军坦克集群的就是速度较快的坦克歼击车。其次,坦克歼击车在火炮口径和威力上也要超过同级别坦克,要有良好的战术进攻能力,能够随同部队进攻,提供火力支援,对付战场上出现的敌方重装甲目标。总之,拥有不逊于坦克的火力,比坦克更快的速度,充分发挥战场机动消防队的特点,来完成防御作战的任务,这些就是美国军方对坦克歼击车的要求和理解。
于是美国装甲部队的作战标准流程是这样的:4坦克伴随步兵奋勇向前,如果遇到敌军坦克部队,那么4坦克的指挥官就呼叫附近负责支援的10坦克歼击车,赶来消灭捣乱的敌方坦克。实战中美国人遇到的情况是这样的――4坦克被德国坦克打了个满地找牙,当10坦克歼击车赶来的时候,德国人已经打扫完战场又吃完一顿饭之后撤走了。
不过这时空德军横扫欧洲的战绩着实令人五体投地,美国人也不得不认真研究学习德军的装甲运用战术,也算是领悟了机械化战争的精髓所在。没再整出坦克支援步兵,歼击车消灭对方坦克的奇葩战术。
“我们的步兵装备也需要更新改进。德军一个班里只有三把或四把栓动步枪,其余的都是自动或半自动火力。我们连一半都比不上,我们的士兵还在用上一次大战时期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