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对贡使们发给执照,以鉴别真伪。朱元璋规定了“勘合”制度。“每国勘合二百道,号簿四扇。”进贡之人只有手持执照,验明正身,才能上岸。
但是这些限制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各国大都不遵守贡期,比如明太祖规定朝鲜三年一贡,朝鲜却仍然每年跑来一次。朝贡的规模,各国也从未严格执行过,一般来说各国带来货物总是大大超出规定。
朱元璋生性苛细而强悍,他的命令在国内是绝不容许臣下有任何挑战的。但是对于这些死皮赖脸的贡使,朱元璋却怎么也拉不下脸来。为什么呢?因为华夏有句古训,“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
明王朝的正规财政汲取能力并不强,财政收入不高,却大量地通过朝贡体系流失。到明朝后期,大明皇宫之内海外香料和土产堆积如山,国库却没有现金,只好把胡椒和香料发给百官,充抵工资了。
唏嘘感叹之余雅尼克自然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各国带来的珍贵礼物悉数收下,作为回礼的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价值也就几欧元而已。
可谁又会为此抱怨或表示不满?他们甚至还担心德国人瞧不上自己带的礼物呢。
第九百章 阅兵(1)
搭建在柏林皇宫旁边的观礼台上坐满了军方高层和各国首脑,而周围的大街小巷也被围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随着礼炮的响声,阅兵正式开始,一支支步兵方阵从远处缓缓向观礼台走了过来。
因为这次阅兵的目的纯粹就是震慑,说白点就是吓唬人,因此也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前奏,直接安排了从前线回来休假的将士。这些将士们曾在波兰战场冲锋陷阵,在法国战场浴血奋战,也曾经淌着齐腰深的海水走上英伦海岸,在低矮的灌木丛间与英军精锐搏杀鏖战。
长时间的杀戮使他们的眼中戾气四横,身上散发着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气势,让道路两旁的普通百姓有种双腿发软的感觉。在惊叹、骇然过之后,他们才猛然想起这支军队是属于帝国的,是他们守护神,有这样的军队何愁国家不强,民族不兴!
于是乎,他们的震惊之情瞬间转化为强烈的兴奋和激动,奋力挥舞手臂,大声欢呼着向这些将士们致敬,恨不得把手伸到场中央与帝国的勇士们握手致敬。而那些坐在观礼台上的各国首脑的脸色则有些不自然,甚至有些发白。他们何曾见过如此杀气腾腾、斗志无穷的军队?那随着军鼓声的整齐脚步声,仿佛踩在他们的心上,让他们的心脏也跟随着颤动。而记者和武官们在惊叹之余拼命地按着相机的快门,想要将眼前军队的风采记录下来。
随着第一支步兵方阵接近观礼台,雅尼克站起身来,整了整衣服,将右手斜着伸向天空,向台下经过的方阵致敬。哗啦,身后的一片军方高层也纷纷站起身,跟着一起举手致敬。
那些士兵们面色刚毅,下巴微微扬起,带着骄傲和杀气从观礼台下的大道上经过。带队的军官将手中的军刀高高举起,鼓点随之一变,他身后的那个团的士兵们也随之改变了步伐,所有人一起将面孔转向了观礼台,异口同声的喊道。“德意志万岁!殿下万岁!德意志万岁!殿下万岁!”虽然本该喊“陛下万岁”的,可雅尼克虽然是皇储殿下,可这场战争是他带领着他们一路走到今天的,因此他们更愿意喊“殿下万岁”。
这一声声仿佛要冲出天际的呐喊声令观礼台上有些胆小的家伙拿出手帕擦拭起脸上的汗水,甚至都没听清一旁的解说员说的部队番号。
当第十个步兵方阵走过之后,远处传来沉闷的轰鸣声,所有人都感觉到地面在微微颤动。
一辆辆钢铁巨兽从远处驶来,它们的前方扬起一根粗长的炮管,车顶还有一挺同样让人不寒而栗的大口径高平两用机枪。
“这是帝国装甲部队最早服役的豺狼坦克升级版,装备75mm kwk40L/48坦克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能轻松穿透170mm正面装甲。”当然,解说员报出的穿深数据跟实际穿深还是有些出入的,不过整个阅兵都是用来吓唬人的,夸大一点也没什么,至于坦克的防护能力,那就不用细说了。
整整四个方阵100两豺狼坦克驶过之后,接下来登场的是如今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坦克,豹式坦克。当听到解说员所说的,这些豹式坦克装备的88mm KWK 36L/56坦克炮能在2000米之外击穿180mm正面装甲时,观礼台上的众人不禁倒吸了口冷气。
好可怕的穿甲能力!!
可众人还没来得及松下这口气,赫然看到豹式坦克方阵后面又出现了一支新的坦克方阵!
这些坦克整体看起来比前面的豹式坦克肥了一圈,尤其是那黑洞洞的坦克炮,口径似乎达到了可怕的100mm!
“上帝啊!”这些德国人疯了吗?装备88毫米坦克炮的豹式坦克就已经能横扫四方了,他们竟然还研发了新型坦克?!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解说员身上,都想听听这辆坦克的性能,虽然只有坦克炮的性能。不负众人的期待,解说员略微得意的讲解道。“这是即将投入服役的新型坦克,代号为虎式,装备105mm L/56坦克炮,可在25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0mm厚均质装甲。”
看着众人脸上震惊不已的神情,雅尼克在得意之余不得不感叹大英帝国真不愧是老牌帝国,即使衰落了,其底蕴依旧不容小觑。就拿这款在50年代末期研究出来的坦克炮来说,即便到了后世21世纪,L7型火炮家族还在全球各地活跃着。
原时空的英国人在1959年把第一门L7 105坦克炮装上百夫长MK5后不久,这门炮就在中东迎来了他的首秀。由于以色列面临着阿拉伯国家大量苏制坦克的巨大压力,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向以色列出售了380余辆装备了L7炮的百夫长坦克。
此后,中东战场成了L7与苏制五对轮的恩怨之地。擅长魔改的以色列人把手头的L7装到了所有能装它的坦克上,包括原装百夫长、美制M48、自制的梅卡瓦MK1/2,甚至把它和五对轮合体为蒂朗4/5型坦克。
在1967年以后历次的中东战争中,这些坦克和埃及、叙利亚的苏式坦克大军在西奈半岛上互相撕咬,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战损比,一度打的阿拉伯国家联军丢盔弃甲,帮助以色列在阿拉伯国家的重围中站稳了脚跟。
L7在中东战场的优异表现无疑为自己打出了亮眼的招牌,美国人在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服役前的数十年时间里,就一直用的L7的自产型M68装备自己的主战坦克,包括M48A5,M60,M1一个不落。
而另一个坦克强国德国在研制第一种主战坦克豹1时,也毫不犹豫的采用了L7A3型主炮。在东西冷战最紧张的那些岁月里,扛着L7的那些北约主战坦克们成为了阻挡苏联钢铁洪流的中流砥柱。
当然,展示这款坦克的主要目的也是吓唬人,因此只有30辆坦克参加了这次阅兵,不过这已经是这几个月来全部的产量了,甚至其中一辆是工程师们花了一个晚上紧急修复才赶上这次阅兵的。
第九百零一章 阅兵(2)
坦克方阵之后接下来是各种自行火炮方阵。
早在1914年,沙俄帝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第一门自行榴弹炮由法国于1917年研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而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
1939年9月,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I号坦克底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这即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装甲防护的自行火炮,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作为德军主力反坦克武器,一直使用到1943年。
口径从20mm到40mm、50mm、75mm、88mm……一直到380mm的各种自行高射炮、突击炮、榴弹炮、迫击炮、火箭炮、臼炮令观众席上的众人目不暇接,尤其是最后五辆380mm突击虎驶过观礼台前的时候,众人的脑海里不约而同的响起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说的“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句名言。如此可怕的口径,那还不是德国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抗它的人能扛得住这家伙的一炮?!
在众人的心惊胆战中自行火炮方阵全部驶过,接下来登场的是一辆辆巨型轮式特种车,这些车辆运载的是一枚枚圆柱形物体,有的圆柱形物体上带有“飞行翅膀”,而有的只在尾部有几片尾翼。而这些圆柱体的长度也各不同,有的只有几米长,有的长达十几米甚至二三十米。
“这又是什么武器?”众人不由得窃窃私语。
“不知道,肯定是秘密武器。”他们看到远处已经没有后续方阵了,也就是说这些圆柱形物体是压轴大戏。
只听解说员继续解说道。“诸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之前我军袭击英国伦敦的‘飞行炸弹’,而不久前这些‘飞行炸弹’也轰炸了华盛顿和莫斯科。现在,向诸位隆重介绍这款划时代的武器,‘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上帝啊!”当观礼台上的众人听到这些导弹的最大射程能高达10000公里,末端速度能达到十几倍音速的时候,顿时大惊失色。10000公里的射程是什么概念,德国人在自家本土上就能对美国和苏联全境进行打击,而超过十倍音速的速度,根本不可能拦截,如此一来美国和苏联只有挨揍的份!
还没等众人从震惊中缓过神来,远处传来发动机轰鸣声,响彻天空。
“……”众人目瞪口呆的看着悬停在半空中的直升机编队。他们这些人中只有少数人亲眼见过这种飞行器,而其余大部分人要么只听说过,要么连听都没听说过;此刻无一不一脸吃惊的看着这些没有机翼,螺旋桨在飞机上方的直升机。
这段时间德国的直升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之前是在米-4直升机上加载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箭发射巢等等就充当武装直升机使用。如今已经装备了真正的武装直升机。只是这件事上又让雅尼克犯了选择困难症,因为能供他选择的有两款武装直升机。一个是苏联的米-24“雌鹿”,另一个是美国的AH-1“眼镜蛇”。
琢磨好几天,雅尼克还是选择了米-24作为陆航武装直升机,反正陆航的直升机发展已经严重偏向了苏联风格,他也不介意多一款米-24。
而且米-24有诸多优点,比如保养简单:美国人曾评价说这款直升机跟拖拉机差不多,露天就能维护;弹药兼容性强:集束炸弹,燃料空气炸弹,高爆炸弹,57mm~240mm的火箭弹,23mm机炮,机枪吊舱,30毫米自动榴弹吊舱,30毫米火炮吊舱,AA-8“蚜虫”,反坦克导弹,能想到的基本都能装上,甚至用火箭弹干掉过一架F4(两伊战争中的1982年10月27日,一架伊朗AH-1遭遇了一架米24,AH-1呼叫了F4战斗机。在火力和体量都远超自己的F4面前,本该束手就擒的米-24却来了个放手一搏:双方在低空中正面接触,在F-4准备爬升时,米-24突然将本该用于对地攻击的4个火箭弹发射巢中的弹药全部倾泻而出,这架倒霉的F-4被直接命中凌空打爆!米-24此举不仅开创了武装直升机在实战中击落战斗机的先河,也是唯一一次武直面对战斗机取得战绩的实战战例);皮粗肉厚血多:简直就是会飞的肉盾,在阿富汗战场上,经常在机场附近巡逻,给正在起降的伊尔76之类运输机挡毒刺;而且它还能运送士兵(米-24最初的V-24方案只是一种突击运输直升机),可以带着一个班的苏联大兵,冒着枪林弹雨,先于阿富汗士兵占领制高点;相当于把美国黑鹰+阿帕奇这两者的事情都做,不过这也导致米-24有些不务正业的感觉(样样能干,样样不行),毕竟运兵数量不如黑鹰多(“黑鹰”可以搭载12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或者能硬塞18名轻装人员),而战斗力也不如阿帕奇强;因此后世有句戏言称它是“运输直升机里武器装备最好的,武装直升机里运人运的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