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更换?”
雅尼克想了想,伸出两根手指。“20年后。到时候花十年时间应该可以完成政体过度,我也就可以退休了。”
第八百九十八章 长生不老
伊丽莎白王后还是有些不敢置信道。“你真能舍得放下这些权利?”
雅尼克笑笑道。“我要是能活个千百年长生不老,肯定会牢牢抓着不放。”如今的他总算是体会到了古代皇帝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搜寻长生之法,甚至会穷尽一生追求长生不老药。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在秦始皇晚年的时候,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到了有些疯狂的地步,因此当时无数的方士闻风而动,都投秦始皇所好炼长生不老药,以便骗取秦国的官位和财富。有一个名气特别大的方士叫徐福,他自称修仙有为的道士,能够行气吐纳,并且可以炼制仙药,说只要吃了他炼的丹药,就可以成仙从而长生不老。
徐福对秦始皇说在茫茫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有神仙居住,藏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了以后非常激动,为徐福准备了大量船只,还有淡水与粮食,还给了徐福3000童男童女,然后派徐福带着这些童男童女数下海去寻找长生药。于是乎,徐福只好下海去了,大家都知道根本没有长生不老药,徐福也就此失去了踪迹。
按照《史记》记载,徐福到了平原广泽之后,便再也没有了消息。倒是在后世的岛国九州岛佐贺县诸福町有各种徐福登陆的文物遗址。
传闻当时岛国也有一些原住民,但是生产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而徐福随行的还有当时的大秦武士,以及医生、工匠等人,相当于携带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在当地的原住民看来,徐福跟神仙也差不多了,徐福受到岛国人的热烈欢迎,并且就此带着3000童男童女定居岛国,繁衍生息。
此后各朝各代的君王无一不对长生不老感兴趣。甚至有些帝王不务正业,整天闭门炼丹就是为了能够得到长生不老药。虽然各种灵丹妙药总是层次不穷,但几乎毫无例外,大部分皇帝都落了个“死得快”的下场,要知道这些所谓“灵丹妙药”中含有一些重金,如汞、铬等等,这些物质很轻微用时,可以治疗一些疾病,但长期服用,会在体内堆积,对身体有危害。
而西方人同样也摆脱不了长生的诱惑,比如北欧神话里的青春女神负责掌管能让诸神保持青春的黄金苹果。还有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使用过的圣杯,传闻凡是碰触过圣杯的人都能获得永生。
在宗教盛起的那段时间里,人们更加追求死后上天堂,毕竟天堂上比生活在人间爽多了,想啥有啥,想谁就是谁。有趣的是华夏的道教和佛教也有类似死后上天堂的概念(道家是上天,佛家是成佛),但是古人还是牧牧不倦的追求长生不老,看来华夏民族的骨子里不太信人死了以后还能怎样怎样;起码不是真信,只是想哄自己信。
而到了中世纪,西方人发展出了有名的“炼金术”。由于黄金不会腐烂也不会变色,人们就想通过服用黄金来获得黄金不老不腐的特点,从而得到长生不老。
华夏祖先很早就开始研究黄金和长生不老的关系。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曾记载:“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由此可见,华夏古代道家和炼丹家对黄金的崇拜。《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金器煮汁频频含漱”的方法,意思是用黄金制作的器皿煮的东西漱口,能够让人健康长寿。
相对而言,这些尝试方法还算安全的,至少黄金不溶于水,人们不会真的把金吞进去。不过在西方,画风就不太一样了。随着炼金术狂潮的兴起,人们开始致力于寻找可以饮用的黄金,但是因为黄金性质太稳定了,人们一直都没找到能够溶解黄金的溶液。直到1300年左右,一名炼金术师发现了王水(王水是由浓硝酸和浓盐酸混合而成的,溶液通体呈现鲜艳的橙红色,有着致命的腐蚀性)。
依靠这种超强的氧化性,王水能溶解黄金,把黄金变成一种氯化盐――氯化金(AuCl3)。
黄金终于如人们所愿的变成了液体状态,但是它还是不能饮用――这种氯化金有着强烈的腐蚀性,一口吞下去别说长生不老了,命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
可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这些,这种金灿灿的溶液的发现鼓舞了他们,仿佛长生不老就在眼前了一样。
十六世纪时,一名叫帕拉塞尔苏斯的术士开始大力推行这种溶液。他认为这就是让人身体不腐不灭的良药,甚至开始鼓吹它能够治愈一切疾病、甚至能让死者复活。实际上,它并不能复活死者,还有可能会烧坏死者的骨头。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这种溶液不但不能带来健康,还会引起严重的肾损伤,引起一种叫“黄金热“的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长生不老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不能与天地同寿,那至少要健健康康的活下去。
要是现在是21世纪,雅尼克说不定会倾尽所有推动基因技术研究;可惜此时的生物科学也就刚刚敲开基因世界的大门而已,想要达到基因疗法的科技水准,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也许是三五十年,也许是一两百年。
“你在想什么?”见他突然唉声叹气起来,伊丽莎白王后好奇道。“你要是舍不得这些权利,完全可以不用下放啊,又没人敢逼你。”
“没什么,我只是想怎么才能活得长一点。”说着伸手轻轻抚摸她的脸颊,虽然已过四十岁,但因为包养得很好,皮肤依旧光滑有弹性,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你们英国王室是不是有什么长寿秘方?”
英国王室是出了名的长寿,后世的英国女王******,到了90多岁高龄依旧身体健康;而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也过了99岁生日。眼前这位王后殿下还能活60多年,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再活40年呢。
“长寿秘方?”伊丽莎白王后不由得哑然失笑。“怎么可能会有那种东西,只不过是我们王室成员比普通百姓吃得好,过的好罢了。”
“……”英国那种黑暗料理也算吃得好?
第八百九十九章 万国来朝
前文说过某些帝制在某些方面的效率极高,雅尼克下令不到一个星期,军方就完成了举行阅兵仪式的所有准备。
全世界各国纷纷前来参加这场阅兵典礼(除苏联和美国之外),而大部分国家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国王或者首相等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出马,甚至还带了各种奇珍异宝作为礼物,打算借着这一次的机会来德国拜拜码头,抱紧德国的大腿,以免将来稀里糊涂的被德国人收拾了。
雅尼克着实感受了一番“万国来朝”,心中有些唏嘘不已。“万国来朝”始于华夏隋朝(《隋书》书中说到:“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字面意思就是,各个国家前来进行朝觐进贡,表示对这个“天朝上国”的认可与臣服。简单来说朝贡就是这些小国给“天朝上国”交保护费,由“天朝上国”罩着他们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
感觉自己是世界中心,做万国来朝的梦,成了华夏历代帝王的通病。这个毛病,在明朝发作得特别厉害。
据《明会典》、《外夷朝贡考》、《明史》、《明实录》等史料记载,在万历时期,大明朝的朝贡国为100个左右,整个大明朝所有朝贡国的数量大致在148个。
由于当时对西洋国家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将与大明朝有过贸易关系的国家也都囊括进了朝贡国的范畴内,这当然是不准确的。不过,排除与华夏没有藩属关系的西方国家,向大明朝贡的国家和地区总数维持在100个左右。
即便是根据嘉靖年间编撰的《外夷朝贡考》比较保守的记载,也有90多个国家。
朱棣统治大明的永乐年间,华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朝贡盛况,“大明统一万方,天子文武圣神,以仁义礼乐君师亿兆,故凡华夏蛮貊,罔不尊亲。际天极地,举修职贡。自生民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者”。
邻国为向明朝朝贡争先恐后。到了明朝中期,这种现象有增无减,尤其是失而复得“朝贡许可证”的倭国更是表现突出。朝贡竞争越演越烈,“争贡”事件屡有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倭国商船挑起的“宁波争贡”。嘉靖二年,我国大内氏贡使与细川氏贡使为了争夺与明朝的朝贡贸易特权,在宁波港发生械斗;明朝沿海警备司令――备倭都指挥刘锦奉命追缴,竟然战死,局势乱作一团。
为什么那么多国家乐此不疲向大明朝贡呢?为了朝贡不惜自相残杀?嫌自己钱太多?那岂不跟月薪两三千的脑残粉担心一部片就能拿上亿片酬的明星吃不好穿不好一个德行?没有哪个国家高层会蠢到这地步吧?
可要是粉丝给明星一个十块钱的礼物,明星回赠几百几千块钱的话……那我挤破脑袋也要当他的粉丝,谁不让我当我就跟谁急!!
实在太特么划算了!
那么多国家争先恐后向大明朝贡也是这个理,因为大明的朝贡贸易带有很大的赏赐性质。
虽然按理说,向天朝进献方物,是属国的义务,以此表达臣服,不该要求回报,但身为“上国”的大明,历来非常“讲究”,对朝贡国一直采取“厚往薄来”。
当朝贡国前来进贡时,大明方面无论给价还是回赐往往超出“贡品”价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多到什么程度呢?以龙涎香为例,据相关史料记载,此物“货于苏门答剌之市……一斤该……华夏铜钱九千个”,就是说,一斤龙涎香能卖九贯钱。而外邦进贡龙涎香,明朝的收购价通常都是每斤四十八贯钱――高出市价五倍有余(见《明会典》)),以此来表明大明只是欣赏他们的恭顺,并不想占他们的便宜。这就好比红楼梦中贾母送给刘姥姥的东西,应该比刘姥姥带来的值钱。
由此可见,向天朝进贡,实在是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谁不上贡谁就是大煞笔!!
也就不难理解倭国争相朝贡的原有,史料记载,每当载满明朝赏赐货物的朝贡船回国时,倭国人就衣冠整齐聚在兵库港的岸边翘首西望。倭国私人史记《大乘院日记目录》,对这一盛况进行了这样描述:“船归朝,宣德钱到来。”满载而归、获得巨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毫不夸张的说不是世界向大明朝贡,而是大明夏向世界朝贡。
虽然极度好面子,大明皇帝也不算真傻,时间一长,进贡国**式的热情也烧得他们的屁股坐不住了,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
早在朱元璋时代就曾下诏说,各国进贡不要太频繁:“入贡既频,劳费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频烦,其移文使诸国知之。”他按照远近亲疏,给朝贡国发下规定,有的国家十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有的两年一次。
然后限制朝贡使团的规模,规定每个国家进贡船只的数量,防止他们携带太多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