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阿纳斯塔西娅公主身份案了。
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过世3年之后,一个女子在柏林轻生,被警方给救了下来。虽然警方查到了她的名字叫安娜安德森,可她却声称自己的真名叫阿纳斯塔西娅,是尼古拉二世的小女儿。
至于当年她是怎么逃过一劫的,她为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说自己跟家人当年被人囚禁,负责看守她的一个士兵爱上了她。后来士兵收到上级命令,要处死沙皇一家。他舍不得杀掉阿纳斯塔西娅,于是就使出了一招移花接木,用一个女囚的尸体假扮成阿纳斯塔西娅,把她救了出来。
逃出来之后,安娜跟这个士兵辗转逃亡到德国,一直在乡下过着隐居生活。但是不久前这个男人后来染上了重病,不幸去世了。他死后,她万念俱灰,于是想到了自杀。
当时这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立刻登上了头版头条,末代沙皇唯一的公主还存活于世,这样的猎奇新闻被传的沸沸扬扬,一时之间真假公主的言论甚嚣尘上。
流亡西方的芭蕾舞女演员玛蒂尔德克谢辛斯卡娅,熟悉沙皇的家庭。她说安安娜的是一双尼古拉的眼睛,见到她时就以“这位皇帝的眼神”看着她。还有尼古拉二世的堂兄弟、亚历山大大公,在与安娜小姐共处了两天之后竟大声惊叫说:“我见到尼基的女儿了!我见到尼基的女儿了!”
尼古拉二世的亲妹妹、奥尔加女大公曾经在安娜生病时前来探访。虽然两人的血缘十分亲近,但是在尼古拉二世在位的时候,她跟阿纳斯塔西娅的关系却十分疏远。所以即便两人见面,她也无法确定这个女人的真实身份,最终只能给出一个很模糊的结论:她可能真的是阿纳斯塔西娅,当然也有可能不是。
安娜最得力的拥趸,是沙皇御医尤金波特金之子格列布泡特金。他的父亲长年陪伴皇室左右,1918年与尼古拉二世一起遇害,他自己年幼之时也多次出入宫廷。他自述,1926年见到安娜,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他小心翼翼提及了一些童年往事,安娜记得不少细节,都与泡特金的记忆吻合。
当时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有可能只是一个冒牌公主,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沙皇在瑞士银行的巨额财产。果不其然,之后这位“安娜斯塔西娅公主”为财产问题打了很多年官司,被德国法院所审理与正式的建档。这件事开始于1938年,直到1970年才有最后的裁决。
法院最后的裁决是,安娜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她是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不过,安娜仍因为此事赚得盆满钵满。不仅有各地的贵族邀请她做客,她还嫁给了一名历史学家,生活富足。
这桩轰动一时的宫廷秘闻,后来经过编剧改编拍摄了《真假公主》这部电影。上映后全世界的影迷都被这段传奇经历深深吸引,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安娜本人收到了一笔不菲的版税。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dna技术日渐完善。虽然此时这位安娜安德森已经去世,不过在1979年的时候,安娜在医院做过肠梗阻手术,小肠切片标本被保存在福尔马林里,用石蜡密封着。切片标本被送到了英国法医科学中心,经鉴定,安娜的dna序列与沙皇皇室不同,两者并无亲缘关系。也就证明了这个女人只是个冒牌货,并非真正的公主。
不过这个时候雅尼克早早就把这个无聊的骗子丢进了精神病院,从情报部门里挑选出一个女特工假冒。
“当年尼古拉二世一家人被人软禁,我的爷爷,也就是威廉二世陛下打算营救他们。虽然当时德、俄处于交战状态,可毕竟是自己的表兄弟,威廉二世陛下自然也不会见死不救。”
从沙皇保罗一世的世系来看,德皇威廉二世是沙皇保罗一世外孙女的孙子,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保罗一世孙子的孙子,由此可见,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的关系。威廉二世生于1859年,尼古拉二世生于1868年;威廉二世是尼古拉二世的表哥。从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为政上的交流来看,俩人的互动还是比较频繁的。
“只是当时计划制定过于仓促,不够严密细致,导致行动未能成功,只救出了这位阿纳斯塔西娅公主殿下。”
第六百四十二章 惨像
“虽然当时威廉二世陛下尽了最大的努力想要营救尼古拉二世一家人,却未能成功,只救出了这位阿纳斯塔西娅公主殿下。其余家人全部遭到了苏联人的毒手。”
“我们将阿纳斯塔西娅公主殿下秘密转移到德国,因为当时世界局势的缘故,没有将此事透露到外界。不过现在嘛,已经没有隐瞒下去的必要了。”
很快就到了记者们自由提问的环节,记者们最关心的便是这位阿纳斯塔西娅公主是否会在德国的帮助下复辟罗曼诺夫王朝。
假冒的阿纳斯塔西娅公主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死在上一次布什尔维克政变中的人不计其数,如果我要复辟罗曼诺夫王朝,必然又是一场腥风血雨,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所以我不会选择复辟,我只想平静的过完余生而已。”
“不过我家人的仇还是要报的,因此我会将罗曼诺夫王朝的遗产全部赠与德国,算是为打败邪恶的帝国出一份力。”
前说过罗曼诺夫王朝的巨额遗产存放在瑞士银行里。
而瑞士虽然是名义上的中立国,可明显是偏向德国的。原时空的德瑞两国就签订过一项“贸易”协议,即德国向瑞士供应一定的煤和铁,换取瑞士向供应德国在其作战中所需要的物资。瑞士政府给德国贷款一亿五千万瑞士法郎及由德国控制它的出口物资,不需要德国的通行证出口。瑞士向德事工厂提供所需要的电力,来确保德国的正常生产。德国把战争掠夺的物资向瑞士银行兑换成黄金,或者换取其他物资。
现在雅尼克的一句话,瑞士银行便认可了这位阿纳斯塔西娅公主的身份,认定她就是尼古拉二世的唯一继承人,按照她的意愿将罗曼诺夫王朝的巨额遗产全部划给了德国。
接着有记者向雅尼克问起了对苏美两国结成同盟的看法。
雅尼克笑笑道。“大家也知道苏联和美国已经联合共同对付我们欧洲了。说起这件事还真是好笑,我记得他们那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毕生夙愿就是消灭资本主义,恐怕他做梦也没想到他去世才过十几年,他所亲手建立的苏联就和他最为痛恨的资本主义国家勾肩搭背了,还美其名为共同对付我们德国。”
“很明显,斯大林已经背叛了乌里扬诺夫同志的世界革命路线,为此斯大林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铲除异己啊。众所周知,过去的几年里大量的苏联精英遭到镇压迫害,单单是对军中高层的清洗,就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比如军中5位元帅中的4位、15位将军中的13位、9位海军上将中的8位、57位军长中的50位、186位师长中的154位、全部16位陆军政委员、28位军政委员中的25位在清洗中被处决。啧啧,这么可怕的清洗就算是我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没出现过。”
“而且我很怀疑,乌里扬诺夫同志也是遭了斯大林的毒手,才一命呜呼的。”有趣的是这个论调是出自后世的俄罗斯的历史学家,以列夫卢里为首的研究者们主张斯大林有毒杀乌里扬诺夫的重大嫌疑。
他们认为当时病榻上的乌里扬诺夫正计划发动“政治清算”,并留下了“政治遗嘱”。
所谓“政治遗嘱”是乌里扬诺夫患病期间,从1922年12月至1923年3月,陆续口授的论合作制等5篇论和给代表大会的信等信函,对托洛茨基、布哈林、皮达可夫、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等6位高级干部做了点评,其中只对斯大林提出了组织处理建议:
斯大林同志当了领导人,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领导人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乌里扬诺夫本人并未打算把上述章与信件当成“遗嘱”,而是准备将其提交给苏共十二大,在会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在大会召开前夕,乌里扬诺夫病情突然恶化,不能言语,提交材料一事也就被耽搁了。直到1924年5月苏共十三大前夕,克鲁普茨卡娅才把它们呈交中央委员会,彼时,乌里扬诺夫已逝世数月。由于这些字只传达到与会各代表团团长一级而非原先设想的全部代表,斯大林面临的压力因此减轻很多,擅长权谋的他遂将竞争者各个击破,最终大权独揽。
这番话仿佛犹如一记重磅炸弹一般,震撼程度不亚于苏美两国向德国宣战了。有些记者迫不及待的问道。“皇储殿下,有什么确切证据吗?”
雅尼克笑笑道。“证据证人都有,只是还没到我手里而已。过不了多久我就能拿到这些证据证人了,请大家拭目以待。”说着心中暗笑,也不知道斯大林听到他这番话,会有什么反应?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还是惊恐万分或者焦虑不安?
这边记者招待会结束的时候,莫斯科的防空警报也已经解除。
侍卫前来汇报说头顶的建筑挨了一颗炸弹,坍塌了半边,不能从这上去。众人只好从备用通道回到地面。整个克林姆林宫已是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倒塌的建筑和残垣断壁,一具具的尸体倒在地上,血腥气弥漫,宛若人间炼狱一般。
离他们最近的是已经炸塌半边的伊凡大帝钟楼。这座钟楼是伊凡四世时期的权力象征,也是当时莫斯科最高建筑。15051508年由意大利的建筑家弗里亚茨因设计建造了伊凡大帝钟楼的主体,15321543年彼得罗夫马里在钟楼的主体上又加上了八角形的钟楼。拿破仑带领法队攻入克里姆林宫,曾在此栓过战马,其后,他撤退的时候曾在此埋过炸药想摧毁钟楼,但炸弹并没有全部爆炸,留下了18个钟,伊凡大帝钟楼神奇般地保留下来了。
伊凡大帝钟楼右侧放置着世界上最重的钟“沙皇钟”,人称钟王。它是俄罗斯铸造艺术的杰作,也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一件无价之宝,此时的已经裂成了两瓣。
除外还有克里姆林宫珍宝馆,大礼堂,格奥尔基耶夫厅,炮王,十二使徒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报喜教堂,圣弥额尔教堂都不同程度的倒塌,甚至连斯大林的专用办公楼克里姆林宫1号大楼也被炸塌了半边。
第六百四十三章 进攻
看着满目苍夷,残檐断壁的克里姆林宫,斯大林浑身直颤抖。
先是自己的老家格鲁吉亚公然勾结德国反叛,随后又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挨了轰炸,现在连克里姆林宫也遭这般毒手。
一股复仇的怒火在斯大林心中熊熊燃烧,歇斯底里的吼叫道。“命令前线部队立刻发动总攻!我要让柏林从地图上消失!!”
看着几乎处于癫狂状态的斯大林,这一次没人再敢劝阻了,命令很快传到了前线西方方面军司令部。
“立刻发动总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接到克里姆林宫发来的电不由一愣,召集了参谋长,政委等人商议。
当然,商议的内容不是质疑或抱怨这道命令,而是商议分发弹药,由那支部队来打头阵之类的。
如同其他在“大清洗”后填补指挥岗位空白的苏军将领一样,这位西方方面军司令的能力相对于所指挥的军队规模是“低能高配”的。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服从命令,让他往东绝不往西,让他朝北绝不朝南,因此相比“刺儿头”的朱可夫更受斯大林的喜爱,而且作战计划和军队条令规制的头头是道,于是斯大林大笔一挥,让他担任西部特别军区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