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是怎样学习写诗的
儿时,读古典小说时,我喜欢背诵每一回前头的几行诗,觉得念起来顺口,想起来有味。
后来,我开始读唐诗宋调,有了注解,意思要明白一些了,我被这些旧诗词的铿锵的音节迷住了——在那时,还很少知道思想性等等。
我一直感激着我初中时代的教导主任——是他介绍我读了第一本外国诗歌《浮士德》。从此,我又开始着魔一般地读中国和外国的诗——应该说,那大体上都是自由诗,我喜欢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是穷苦农民的孩子,我被这首诗的强烈的情感打动了,它向我展示的既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不熟悉的两种生活画面。
我努力从诗歌中去了解、去寻求很多我所不知道、不熟悉的历史和生活——比如井冈山、延安,一直到普希金笔下的俄罗斯大地,以及马雅柯夫斯基诗中的活生生的列宁和那些矿工们。
脑子里积累的形象多了,便会成为一幅又一幅活动着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便会触发想象——通过这些画面去想象,或者说这些画面驱使我去想象。想象多了,自己便跃跃欲试,想动手写,笔下写出来的东西和自己头脑里想象的东西总是相差很远,这又驱使我去不断地写。
我开始学写诗的时候最注意的是押韵,其次是节奏。
我是在一个海岛农村里长大的,乡村风物是我最早试着描绘的对象——我在油菜花开的时候,兴奋得飞跑在田埂上,然后试着把油菜的颜色和芳香记下来,写到诗里去。我的家在长江边上,儿时,我最喜欢跟着母亲在江边拾柴禾,江边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里有各种小鸟和成群结队的野鸭。当涨潮时,眼看着江水把整个芦荡淹没,看到很多小鸟和野鸭无家可归的时候,我的心里常常感到很难过。
我听过无数次的涛声,我数过数不清的帆影。
我现在还在写的故乡的诗,在我的少年时代都写过——虽然,那是十分幼稚的。我仿佛在不断地修改我的少年时代的习作,在田野上寻找我童年的梦。
多读、多想、多写,是学习写诗的一条道路。读多了,想多了,写多了,就会有胆量、有魄力去创新,去越过前人。
写诗离不开生活。只有投身到生活中去,与我们的人民同甘苦、同命运,这样的诗才有可能走到人民心里去。
千万不要忘记人民生活这个源泉——置身于源泉中,我们才能得到浪花、贝壳、甚至珍珠。离开了源泉,在沙漠上只得到黄土和沙粒。
生活中的诗总是靠挖掘得来的。诗歌中的生活总是靠形象表现的。形象越具体越好,越新鲜越好,越生动越好。
要学会大胆而细心地捕捉形象,并且珍藏在脑海里。各种形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想象或联想,想象和联想的纽带能使形象呼之欲出二一那就是灵感到来的时候。
诗学如海,我仍然是个在海边学步的孩子。
1980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