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能与一个孩子计较,脸憋得通红,看着弘治皇帝,期待着弘治皇帝开口。
虽说他们不易暴露身份,但只要弘治皇帝开口,那这个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可迟迟就是不见弘治皇帝开口说话,倒是谢至开口道:“既然到了云中那便是客,不同意见也是能够有的,这个事情某还要与王知县商量。”
现在云中的知县也不是他,有任何想法也得王守仁答应才行。
虎子倒是也没再多说,点头应了一声也不再多言了。
谢至都不再多言了,顾朴也不能抓着这个问题不放,这个事情即便是有不同意见在这里也不是讨论的时候。
第259章 好戏开场
张家为了招待谢至,从邻里找了不少妇人帮忙,在这些妇人的操持之下,谢至一行人在坐了大概一个时辰时辰,饭菜便开始上桌了。
“虎子,准备好碗筷,开始端饭了。”
张石在外面喊了一声之后,虎子利利索索的把众人面前的碗中的茶水泼到了地上,都没重新洗一下,便把刚才用过的茶碗又都放在了每人的面前。
众人颇为诧异,这么做是何意?
瞧着众人如此,倒是朱厚照出言解释,道:“寻常人家,每家几口人便只有几个碗,一个存余的都没有,这碗既要用来喝茶,也要用来吃饭的。”
虎子大概是因顾朴刚才的那话还在记仇,态度不太好,接着朱厚照的话,道:“对,殿下所言极对,家中也就只有四个碗,余下的那些都是借来的,可得好生用着,磕坏了,可是要赔的。”
在这里坐着的还有十几人呢,外面还有锦衣卫的校尉扮演的车夫呢,也总得是给他们也准备饭菜的。
周边几家的碗都借来才勉强够,若是再把茶碗和饭碗分开来用的话,那可就彻底不够了。
谁也没有与虎子一个顽童计较,弘治皇帝和朱厚照都不嫌弃,那其他大臣自是也不能说什么了。
现在的他们早就已经被饿的前胸贴后背了,至于茶碗还是饭碗,亦或者是饭碗还是茶碗,那都不重要的。
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让他们用手去抓,他们恐也不用讲究那么多了。
很快,饭菜被陆续端上了桌子。
羊杂,油糕乃是云中的特产,当然也是主食,最先端上来的也是这些东西。
萧敬在一旁先为弘治皇帝盛了羊杂,又夹了油糕。
试毒的步骤在弘治皇帝的暗示之下也便直接免除了。
本来他们的身份谁都没察觉了,肉食多了这一套繁琐的步骤,那岂不是等着被人发现吗?
被饿极了,吃啥东西都是香的,一众人对这些东西纷纷赞不绝口。
正吃着的时候,便又上了豆腐。
这些都是云中独有的,这豆腐与平常的吃起来口感着实不错。
除了这些之外,剩下的便就是一些炒菜了。
这个季节正好也有这些东西,准备起饭菜来也容易许多。
在饭菜端上来之后,虎子便随着张石离开了房间,并未陪着一块吃。
饭菜也就是有些不干净,倒也丰盛的很。
一众人也都被饿极了,吃的自然是有滋有味的,不过一炷香的功夫,饭桌上准备的美味佳肴便已经被消灭的干干净净了。
在吃了饭菜之后,张石很快进来先收走了每人面前的饭碗。
片刻的功夫,一摞碗洗了干净,直接又分发到了每人面前。
这个时候也没什么洗洁精,也就是用清水冲洗一下,吃些粥的话倒也容易清洗。
关键今日吃的这些东西油水大的很,清水怎么能够洗干净。
倒在碗里的清水直接漂浮上了一串油花。
瞬间喝水的欲望都消失的无隐无踪了,这碗是随便拿走的,放回来的时候也都是随便放吧。
也就是说,现在摆放在他们面前的已不再是他们刚才用过的了。
这还怎么喝的下去。
谢至自己都不愿喝,更别说其他人了。
吃了一顿晚饭,他准备的重头戏也该派上用场了,直接道:“大戏应当也已经准备好了,要不先过去吧?”
弘治皇帝点头,率先起身。
弘治皇帝离开,所有人自是要一并跟着走的。
出了张家,虎子便带着几人直接便往戏台走去。
几乎每村都会存在这样一个戏台,也是供村中殷实人家家中有喜事的时候,请戏班子来表演用的。
“知县,听说这大戏是唐教谕一手主编的?”
唐寅现在虽说是县丞了,但云中的百姓也都习惯以教谕相称了,也不再刻意的去改口了。
唐寅对功名本就不怎么看重,乡民这般称呼,他自然也就不怎么在乎。
这个事情说是唐寅主编的,却也是谢至罢了把控了大致框架。
对虎子的询问,谢至并未刻意去解释,回道:“是啊,是你们唐教谕一手主编的。”
虎子点头应道:“这些时日唐教谕一直都待在村中的戏院,饭菜都是村正派人送过去。”
唐寅看起来好像有些狂放不羁,但在做起事情的还是很专注的。
这个事情是第一次尝试,也颇为重要,自当得是严格把控的。
谢至没多做言语,又走了几步,戏院也便到了。
听闻薛庄有大戏看,在戏院早就挤过来不少人了。
这戏院也就是中间搭了个太子,在台子后面有几间房子作为后台,以便表演者存放一些道具。
其他四面八方都是露天场地,也没有椅子,随处都可坐。
拥拥挤挤的人群,极为喧闹。
对这样的场面,有跟着弘治皇帝一块来的人已在微微蹙眉了。
他们平日里若是想要看戏的话,直接把戏班子请到家里便是了,又何必挤在这群庶民中间受这份罪呢。
弘治皇帝都在,谁有不愿,他也能够瞧个清楚,完全没必要由谢至多说什么的。
谢至也不理会这些人,在弘治皇帝身边笑嘻嘻悄声的道:“陛下稍等,臣去询问看看唐寅那里可否特别准备好了位置。”
今日这个大戏是谢至早就已经定下来的,即便没有奉天殿之前的那一幕,谢至都会带着弘治皇帝到云中走上一趟的。
当初的时候,弘治皇帝既然把谢至派到云中做这个知县,便就是对谢至那么所谓的一县富一国持有肯定态度的。
自然云中的事情也是上心的,即便手头有重要事情,也会放下过来的。
弘治皇帝抬手同意之后,谢至便带着虎子直接去了后台。
越过人群到了后台的时候,唐寅还在安排着那些演员对着台词,见到谢至过来,连忙跑来喊道:“谢至,你来了?”
谢至笑嘻嘻的凑近唐寅道:“陛下已给你请来了,这场首演能做到何种程度那完全要看你了。”
只有让弘治皇皇帝满意,才不会使得这大戏夭折在首演之上。
唐寅自是颇为兴奋的,一巴掌拍在了谢至身上,道:“就知晓你答应的事情肯定能够办成的,这个东西若是没有陛下同意的话还真就办不下去。”
谢至笑了笑,淡定的很,问道:“可准备好椅子了?”
唐寅点头道,:“早就预备好了,就等你了。”
随之挥手吩咐下面的人直接把椅子搬了出去。
今日前来看这个戏的人不少,自是没办法为每个人都准备了椅子的,也就只能是给弘治皇帝等人预备了。
谢至也不再多说,也没继续打扰唐寅,笑嘻嘻的道:“那就准备着吧,我出去了,这个戏之后陛下肯定是要召见的,如何应对你也想一下。”
谢至从后台出来的时候,唐寅差遣的人已经开始把椅子准备在戏台之下合适的位置了。
弘治皇帝从始至终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倒是朱厚照有些急不可耐,在谢至身边问道:“这不会就是你要准备的大礼吧?”
朱厚照着急谢至都不能在这个时候先露了的,扯起一道笑容,笑嘻嘻的道:“殿下瞧着吧!”
这场大戏的表演本就是为了弘治皇帝瞧得,既然弘治皇帝已经到了,那这场大戏随时也就可以开始了。
在幕布还未拉开的时候,一众表演者便悉数上台,先朝着台下的观众见礼。
见礼之后,一众演员悉数返回了后台。
片刻的功夫,幕布拉来。
幕布后面的布置与暖阁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坐在弘治皇帝身旁的都是朝廷重臣,别人不清楚这布置是何处,他们可是清楚的很,一群人诧异之余,台上的表演者说话了。
第260章 结束
“此倭寇犯我台州,卿当以为如何?”
另有一人紧接着接道:“敢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台上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完美呈现了平倭之前的君臣对话。
在这对话之中还增添了一些戏剧的语调也鼓乐,总的来讲完美呈现了当敌人来犯之时,朝廷必当诛敌的强硬态度。
不用说,这对话之人模仿的乃是弘治皇帝和谢至。
看到这里便有人开始质疑了,顾朴在一旁问道:“云中侯,你这是何意,以一庶民来仿陛下是何意?”
这般模仿可不是因庶民的关系吧,即便是宗亲这般做,那都是在僭越,一样都是大罪的。
对顾朴的这个问题,谢至并未当场回答,他是要承认这本身就是大罪?还是与其辩驳上一番?
这个时候无论做那种都是在妨碍大戏的继续进行。
谢至微微一笑,道:“顾御史还是先看,莫要打扰,等结束之后再说。”
谢至不与之多说,弘治皇帝也不制止,顾朴想与弘治皇帝说上几句,可弘治皇帝却是很明显并不想与之多言。
无奈,顾朴最后也只能是乖乖闭嘴了。
顾朴不说话了,朱厚照倒是在一旁询问道:“怎就没有本宫的影子,平倭之中本宫可也是功不可没的。”
显然,对扮演自己朱厚照并未有丝毫建议,若非弘治皇帝也在这里,朱厚照很有可能自己也上去扮演一番了。
剧本谢至也是参与了几分的,剧情如何走向,谢至也还是知道一些的。
朱厚照在所有的事情之中占据的成分本就很是强烈,自然也就不能少了朱厚照的影子。
对于朱厚照的问题,谢至回道:“殿下,自然也是存在的。”
很快,为朱厚照留名的情节便出现了,情节当中完全展现了朱厚照为平倭募捐之时的艰难。
有的人大门紧闭见都不见,有的人虽说是见了却是一味的搪塞,还有人虽然出银子不过也就是三瓜两枣的
反正怎么艰难怎么来,把朱厚照为国为民操劳的光辉形象放大到了极致。
下面百姓看的用心,看到现在窃窃私语之声少了很多,比之刚才谢至所言的那句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反响更为强烈。
对这个事情谢至也不存在嫉妒还是什么的,反正弘治皇帝想要给自己儿子树名。
只要朱厚照名声好了,那弘治皇帝必然高兴,而弘治皇帝高兴了,那所有的一切不也就好办很多了吗?
当初在剧本之上,谢至便能够猜到百姓必然会对这个情节反响强烈的。
正是因为普通人向往权贵那样的生活,而在实际之中自己又达不到那样的太监,所以便会对权贵富贾之人恨之不及。
因而这一情节也才会更贴近百姓,这种情节也瞬间拉近了百姓对这一情节的互动。
其实说来募捐的事情还是颇为轻松的,毕竟这个时候的朝臣还算正派一些,有了张懋和谢至在前面打头,也都有人愿意出些银子。
因而朱厚照没到一处也都能够顺顺利利讨到银子。
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一情节之上,浓墨重彩所表述的只是朱厚照讨银子之时的艰难,并未点出是谁不愿出这个银子的。
一炷香的功夫,幕布终于拉下,当幕布再次开启的时候,重点直接放在了台州海域之上。
宝船,火炮的道具都有,完美还原了当初在宝船之上是如何消灭于倭寇的。
与倭寇的一战本身就很轻易的便取胜了,自然在这方面呈现之时便不能采用夸张手法增加胜利的艰难性了。
即便是要增加艺术手段夸张一下,那也只能是往大明军队这里加,要让百姓增添信心,让他们能够明白,他们所处的国土是如何强大,不费吹灰之力便灭了来犯的倭寇。
其实事实也着实如此,明军却是只用了一直手的力量便消灭了袭扰沿海一带百年的倭寇。
随之倭寇被全部歼灭,台下百姓自发性的起身大呼威武。
坐在前排的弘治皇帝以及几个朝臣扭头瞧着欢呼的百姓,自己身上的热血好像也开始沸腾了。
大明强大了,也是他们的荣耀。
在百姓欢呼之间,幕布落了下来。
当幕布再次开启的时候,出现的便是大批的车队运送着水泥帮着贵州百姓重新搭建房子。
为了体现朝廷对此事的重视,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