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吉野荣一的船才刚离岸,朱厚照便扯着笑,笑嘻嘻的道:“从倭国收了货物然后再利用宝船带出去售卖,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利润吧?”
这个道理很简单,吉野荣一当下应该也能够想明白。
只是即便他们只能赚一小部分却也仍旧是好的,总归是比一分好处都捞不着要好的。
朱厚照既然已经猜到,谢至也不否认,点头道:“那个是自然,我们人力物力的把他们把东西带出去,赚些辛苦费难道不应该吗?有本事他们便自己出海,别依靠我们啊!”
对这种赚钱的事情,朱厚照一向都是喜闻乐见的。
听到此事,朱厚照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片刻之后便又问道:“徐经出海在入冬之前还回来吗?”
海上风云突变,一旦出海很多事情也就无法考虑了,在这个事情之上,谢至还真不敢保证的。
不过对朱厚照也没什么不能说的,直言了当的回道:“应该是能够回来一趟的,虽有三宝太监的海图,但那海图毕竟百年不曾用到过了,各地的人情况肯定会有所不同,很多已接受大明的人恐早就已经不在了,这些还都需重新开拓的,而且百年时间,海面之上的一些暗礁也都会发生变化,这也需要小心注意才行。
在徐经出海的时候,臣与之商量,这几个月先别往远处走,安全为主,在封海之前便回来上一趟,明岁开春再行远路,不过海面上的情况瞬息多变,还需见机行事,徐经是否一定能够回来,臣便不敢保证了。”
谢至这说的完全就是实话,朱厚照也可理解,道:“嗯,本宫倒是希望徐经能在封海之前回来,本宫也想着能从其口中听些海上的见闻,若非本宫身份,本宫倒也真想随徐经出海瞧瞧了。”
朱厚照本就是个喜欢冒险之人,出海这样的冒险旅程,朱厚照有所羡慕完全也属于正常现象了。
对于这个事情朱厚照自己就明白的很,也完全不需要谢至多事再多说什么了。
说说笑笑,在送走吉野荣一的第一时间,谢至和朱厚照便赶回了京师。
需要谢至操心的事情还不少,谢至实在是没时间再在路上耽搁了。
回了京师,谢至先行与弘治皇帝复了命。
随后便去了五军都察院,随之派出御史的深入,发现各卫所的问题越来越多,自然需要谢至深入处理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了。
每日,谢至基本都需在五军都察院待一日才行。
只要是进了都察院,谢至便无一会儿可歇息的空闲。
累得要命乃是必然的,幸好他现在只管着都察院的事情,云中卫那里完全由戚景通接管了。
不然的话,若是多了一项云中卫的事情他非得被累死不可了。
第281章 秋收结束
朝廷帮着士绅秋收的事情已渐渐的落下帷幕,外派出去的钦差也都陆陆续续的开始回京复命了。
而那些时辰请朝廷帮着收粮交上来的粮食也都既收既入了各地的官仓。
为了避免有人拿陈粮教粮,且以次充好之事发生,都是当即收割当即入仓的。
仓库一经落锁,便要贴上封条,即便是贴封条的钦差都没有私自开启的权利,唯一能开启之时便是在地方招灾,拿着朝廷旨意者才可开启。
除此之外便是要在来年新粮下来,剔除这些陈粮之时。
居安思危,粮食的储存是国之强大的头等大事,有了粮食作为后备,无论天灾还是,大明便都可立于不败之地了。
随着这些外派的钦差的陆续返京,户部提早便开始忙碌了。
户部忙着整理账目,内阁自然也是无法得清闲了。
这些整理出来的账目也都需要内阁重新过目才能报到弘治皇帝那里。
内阁的事务繁忙了,谢迁每日回家吃饭的次数也少了。
有时候甚至晚上都不回家,直接便睡在渊阁了。
这日谢迁又没按时回来,谢至的几个兄弟又都去了两狼山书院准备科举,家中能够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只剩下谢至和家中的几个女眷了。
谢家有着良好的传统,在饭桌上,尤其是当着女眷的面绝不谈论朝堂中的公事。
谢迁虽不在,谢迁自是也不会与这些女眷说起这些事情的。
当着这些女眷的面,谢至多时提起一些外面的趣闻,再要不就是说一下过年之时的准备。
半晌之后,谢正儿子便开口问道:“五叔,过年的时候你准备送我何礼物啊?”
谢正妻子搂着自家儿子,笑着道:“怎就想着要礼物?”
谢至笑嘻嘻的问道:“那你准备给五叔准备何礼物啊?”
谢至这话一出,被一小孩子白了一眼,道:“哪有人与小孩讨要礼物的?”
这小子表情臭屁,惹得在坐几人哄堂大笑。
谢至微微一笑,道:“是五叔错了,五叔是不应该与你讨要礼物,小孩子是要用功读书的,小孩子既想讨要礼物便得拿出成绩,这样你所读之书才能当得起你讨要的礼物啊?”
那小子竟是当即便反驳道:“五叔好生小气,不愿给直说就是了,五叔以前读书也不好,大父给五叔的礼物可一件也不见少!”
谢至竟被一个小孩子揶揄的说不上话来了。
谢至脸色一变,朝身后伺候着的下人,喊道:“是谁败坏本少爷名声的?”
谢至这么问完全就是为缓解尴尬的,随即朝那小子牛气哄哄的道:“你能与你五叔比吗?你五叔过目不忘,两年可读别人十年所读的书,你既没那个本事,便应当用功读书的。”
那小子还不服气,正要开口,谢至立即道:“你确定还要说话?还想要礼物吗?”
那小子专门抓着软肋不松手,还是少与之多说为好。
那小子抓起筷子,低头道:“那五叔记着礼物!”
这小子还是太嫩了些,每次过节的时候,谢至都会为家人准备礼物,何曾有断崖过。
不用这小子说,该有的礼物也还是会有的。
对一个小孩子何必说那么多,直接应承着便是,谢至应道:“放心吧,肯定会有。”
谢至端起碗正准备继续吃饭的时候,贺良跑了进来,走至谢至身边拿了一封信,道“徐经回来了!”
听闻这个消息,谢至有些惊奇,脱口而出道:“是吗?”
说着便随手打来了贺良递过来的书信,信上的字体,谢至也熟悉,那是徐经的亲笔书信。
书信之上的字俩聊无几,内容也简单,大致意思是,他回来了,宝船后日的时候便能够到达。
瞧清楚上面的内容后,谢至把书信随手装回信封,继而又还给了贺良。
反正徐经后日才回来,这个事情也不急于一时。
虽说在饭桌上不讨论朝堂之事,但谢夫人终究还是关切谢至的,有些但又不的问道:“怎么?出事了?若是着急的的话你便先去解决吧,莫要耽搁了。”
看谢夫人这般着急,谢至也并未有隐瞒,此事也没什么好保密的,直截了当的回道:“没事,徐经回来了,后日便能到。”
徐经出海的事,谢夫人也了解些些,谢家的这些女眷们也都清楚,徐经出海看起来好像是受谢至的指使,或许的巨大利益也都属于谢家独有。
其实出海所获最大利润完完全全都是朝廷的,谢至不过也是给人打工的而已。
听了谢至的解释后,谢夫人松了一口气,道:“是徐经回来了?那你不需与陛下禀报?”
谢夫人出于对谢至的关切,谢至笑着回应道:“徐经后天才能到,明日早朝之后儿子直接与陛下呈报了此事便是,这个点儿过去,不等禀报结束宫门便要落锁了。”
谢至此言也存在道理,谢至解释之后,谢夫人也不再多言,一家人其乐融融解决了晚饭又一起喝了茶,才各自回了房。
第二日早朝之后,谢至便转身去寻了弘治皇帝。
现在朱厚照每天都会随着一块早朝,见谢至去寻弘治皇帝了,他便也一块跟了过来。
谢至进了暖阁,弘治皇帝便吩咐上了茶,看了坐。
谢至也是丝毫不客气,坐下之后,才道:“陛下,徐经来信了,后日便可到达天津卫。”
徐经的收益那与朝廷是挂钩的,徐经此番收益越大,那朝廷国库自然也就更充盈了。
弘治皇帝开口问道:“可有获利?”
只要不碰到飓风,暗礁,不出现沉船事故,获利总归是会有的。
对这些危险之事,徐经在心中统统都没有提及。
既是没有这些事情,那获利自然是肯定的。
谢至回道:“这个倒是不知,徐经在书信中并未有提及,想必应该是会存在获利的。”
说着,谢至便把徐经的书信递了上去。
书信递上,弘治皇帝瞧了一眼,便道:“既有获利,那来年出海阻力便可小些,后日你与太子依旧去天津卫迎接吧,出海之事虽并非朝廷实际授意,但宝船之事情,徐经也是立下大功劳的。”
若不是这宝船,怎能轻易大败倭寇?
对于此事谢至自是没什么意见,他倒是极想知晓徐经出海可曾有带回海外的宝贝。
谢至并非那么势利之人,这个宝贝非是金银财宝,只要能带回些土豆,玉米,辣椒就行。
辣椒在口味之上完全可达到茱萸的好多倍。
而土豆和玉米在产量之上可是现有五谷的好多倍,在后世灾年缺少粮食的时候,以土豆充饥可挽救不少条性命的。
有了土豆苗就可以缓减掉很大一部分的粮食危机。
弘治皇帝旨意之后,谢至立马应道:“是,臣遵旨。”
朱厚照本就不是个能安心等着的人,哪里有好玩之处他便寻摸着去哪里,对这道旨意肯定是要比谢至还兴奋的,“是,儿臣遵旨。”
天津距京师的距离并不远,后日到,后日再赶去天津也完全来得及,因而在从东暖阁出来后,谢至和朱厚照便各自忙自己的事情了。
后日早朝之后,谢至和朱厚照便出宫往天津卫的方向赶去。
二人骑马各自带了一个随从才出城门,一孩子身后跟着一丫鬟便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谁家孩子,快带走。”朱厚照才喊了一声。
谢至便笑着道:“是臣家,是臣侄儿。”
一听谢至这么说你,朱厚照也不再追究了。
谢至道:“你在这里做何?回去吧!”
那孩子挡在谢至马前,一本正经的道:“五叔可是要去天津,带我一块去吧。”
这又是谁在嚼的舌根,看来府中的那群人还真就得好生管管了。
第282章 徐经归来
谢至板着脸,道:“谁告诉你我要去天津了,快回去吧,五叔还有重要事情要办,等五叔回来再陪你玩!”
那小子却是没有丝毫妥协的架势,又道:“那日吃饭的时候,我便知五叔要去天津了,我也不要礼物,五叔去天津带我一块去吧,我想去看大宝船,五叔可是曾经答应过我的?”
答应了吗?对这个事情谢至还就不太确信,他完全没考虑过与小孩子说的话也要履行承诺的。
谢至不应,一旁的朱厚照倒是道:“本宫看着小子倒有几分胆气,本宫喜欢,他既要去,便带他一块吧,反正徐经今日便能到,我们接了他当天就能返回。”
着实也就是如此,他们此去也没危险,倒也是能够带上。
谢至笑了笑,回道:“那好吧!”
应下之后,又道:“你小子跟随我去,不可乱跑,若跑丢了可别怪我。”
随即又与身后的贺良,道:“你负责看好孙少爷!”
到了天津谢至还是有正事要办的,实在办不到寸步不离的盯着这小子,此事也就只能交给贺良去办了。
贺良应了之后,便翻身下马要抱那小子上马。
那小子毛病倒是不少,还非要与谢至同乘才行。
去天津的事情,谢至都已经答应了,怎还在乎与书骑马。
谢至从贺良手上报过那小子,放在自己身前,随之朝下面的丫鬟吩咐道:“去回家报个信,就说孙少爷某带去天津了,孙少爷安全某自会保护好,让家里面放心便是。”
出了城之后,谢至便开始策马狂奔起来,随着耳边的风声呼呼刮过,那小子只剩下尖叫了。
这小子真是的,就不知晓矜持些吗?
一路也没做停歇,到了天津后,谢至和朱厚照便直奔码头而去。
自从海面之上的倭寇肃清,朝廷对海禁之策也逐渐开始宽松了。
随着这些政策的宽松,开始走海路往来于南北的商船也逐渐多了起来。
毕竟若是从海路出发的,无需停泊,顺风便可直下。
谢至和朱厚照找了一家室外的茶肆,坐在角落之处等着徐经宝船的到来。
徐经在书信之中也为提及今日宝船会在何时到达,谢至和朱厚照也只能是一直等着了。
这茶肆设在码头之上,本就是为在这里做工的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