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好伴读》

大明好伴读_分节阅读_第120节

《大明好伴读》 张六阳 4504 2021-05-02 12:55

  D-,还与门框撞了一个满怀。

  这其实真不怪朱厚照态度恶劣,就这二位每次进宫,有个好东西都要据为己有带回去。

  这段时间,张皇后无心操心坤宁宫的东西,这二位带走的更多。

  美其名曰是来陪张皇后的,其实却是吃住都由宫中负担。

  每次吃饭的时候,还要点菜。

  虽是素菜,却也是七八个的上。

  张皇后没胃口,最终却是皆都落在了那二位的口中。

  打发走了那二位之后,朱厚照才道:“母后,妹子已是不在了,母后还得当心自己身子才是,妹子的事情已是让父皇心力交瘁了,母后若是有个三长两短,父皇可如何是好啊?为了父皇,母后也当尽早走出悲痛才是!”

  说句话是容易,但若真正履行的时候却并非容易之事了。

  朱厚照一番话说完之后,张皇后拿出帕子擦了把眼泪,道:“本宫知道。”

  说着,便是勉强扯起了一道笑容,笑着招呼谢至道:“云中伯,来,到本宫近前来!”

  谢至也不客气,直接走至朱厚照身边,站在张皇后旁边,带着标准的笑容喊道:“娘娘!”

  张皇后却是拉过谢至的手,道:“本宫知晓害死秀荣的人正是幕后的宁王,此番押解宁王进京乃是你的首功,为秀荣报仇,也是你一人所为。”

  谢至也能够猜到,张皇后叫他过来必然是说这个事情的。

  作为一个母亲,在得知自己女儿大仇得报,自是得亲自见一下这个为其报仇之人的。

  对张皇后的这番话,谢至扯起一道笑容,笑嘻嘻的道:“这乃臣改做的,娘娘当心自己身子才是,臣看娘娘这段憔悴了不少,想必是胃口不太好吧,云中薛庄所产豆腐远近闻名,京中权贵富贾还有人千里迢迢从中采办,臣不日便将回云中了,等臣回去后,臣遣人送些进宫,娘娘应多开导自己尽早走出此阴影,陛下深爱娘娘,娘娘若是有个三长两短,于陛下打击将会更大。”

  能说这样劝说之言的,也就只有真心关心之人。

  这样的话就是张鹤龄和张延陵都没说过。

  那二人只要进宫,便叫嚷着找周家人报仇,至于自己情况如何,他们却是从未真心关心过。

  一想到这个问题,张皇后心中更痛。

  片刻之后,张皇后出言问道:“谢至,陛下和照儿都信你,本宫想问你一句,望你能与本宫讲实话。”

  张皇后这么说,谢至怎么有些紧张啊。

  但,张皇后既然开口,谢至却也只能道:“娘娘请问,臣这人一向实诚,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娘娘请问。”

  得到谢至的保证之后,张皇后才出口道:“你与本宫说实话,张家可否会成为第二个周家?”

  这个问题,恐是在爆出周家参与刺杀朱秀荣之时,张皇后便已经在考虑了吧?

  在这个问题之上,谢至回答的还很是实诚,道:“会,极有可能,人的野心是无限膨胀的,当张家有子弟不满足现有荣华,野心会促使他们行出不可挽回的大事来的。”

  其实说来,张家也没有谋反的胆子。

  再说了,就张鹤龄和张延龄这两人的货色,即便想要谋反,连周家走的远都不会有。

  谢至回答之后,张皇后又道:“本宫自是知晓,张家子孙不可能永远富贵,本宫只盼着他们能够平安罢了,此事之后,本宫也会多加督促,望他们经周家的事情能够反躬自省。”

  说着,张皇后便道:“拿云南沐家进贡来的玉器赐予谢至。”

  张皇后赏赐这些东西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他为朱秀荣报了仇。

  谢至没推辞,直接拱手回道:“多谢娘娘。”

  这些玉器是一套的手镯,耳环,发簪的都有。

  谢至虽说不怎么懂这些东西,不过看这色泽应当是不错。

  不管怎么说,进贡到宫中的东西怎会差了。

  谢至拿了东西,谢礼。

  之后,张皇后便紧接道:“陛下下旨赐婚你与宁王八妹之事,本宫从寿宁侯口中知晓了消息,既是陛下下旨,想必那女子也该是良善之人,秀荣之事也不该牵扯到她身上去,这玉器你便拿给她吧。”

  朱秀荣的事情虽说与朱慧没什么关系,但毕竟却也与宁王有些关系。

  张皇后能如此轻易接受,那心胸也不是一般女人能比的。

  谢至能怎么着,也就只有谢恩了。

  拿了张皇后的玉器,谢至便出宫回了家。

  朱慧早就盼着了,见到谢至回来,脸上明显松了一口气。

  在朱慧身边的谢至几个嫂子则是笑着打趣,道:“朱慧一早就张望着了,很是担心。”

  谢至对这种打趣也不害羞,笑着道:“这说明某女人在乎某,好事。”

  说着,便拿出了张皇后赐予的玉器道:“这是娘娘给你的。”

  谢至当着几个嫂子的面,拿出耳环,道:“来,某帮你戴上。”

  几个妇人自是待不下去,笑着道:“我等就不打扰五弟了。”

  几人走了,谢至道:“朱拱條,陛下已答应留他性命了,至于如何处置宁王,三法司自会定夺,不过最后结果你当也有所准备才是。”

  朱慧虽有些落寞,依旧还是点头道:“谢谢你了。”

  谢至为其戴好耳环,又带上发簪,又开口道:“某不日便得回云中了,你便留在家中吧。”

  朱慧却是不应,道:“云中再如何?你能去的,小女子便也能去得。”

  这这性格,他喜欢。

  第212章 回了云中

  谢至回家没多久,便接到了弘治皇帝催促他即刻前往云中上任的旨意。

  弘治皇帝此举绝对是故意的,他不过就是一小小县令而已,至于下这道旨意催促吗?

  还让他即刻就去,美其名曰是云中不可长久无主官。

  既然云中不能长久没有主官,又为何把他派去处置宁王叛乱,朝中也不是没有可以领兵之人。

  既是把他派去处置宁王叛乱,那也完全可给云中再选个合适的主官了。

  当然,谢至在心中再有抱怨,却也不能把这抱怨当着萧敬出口。

  就萧敬那厮,他可是了解的很,他敢保证,就他现在的一个微表情事后都得一一传到弘治皇帝耳朵的。

  当着萧敬的面,谢至笑的很灿烂,回道:“陛下也真是着急,某准备回家打声招呼便回去了,陛下这倒是又下了一道旨意,就这么一个小事,还至于下一道旨意,就这卷轴都比这个事情值钱。”

  萧敬嘴角蠕动一下,道:“陛下这不是担心你有了媳妇便忘记了承诺之事吗?云中既然记得,那便更好,望云中即刻启程吧,咱家在出来的时候,陛下吩咐了,要瞧着云中伯出了城再回去,云中伯有需要安顿之处慢慢安顿,咱家也没事可干,可以等着。”

  你这像跟屁虫一样跟着,他还能干成啥事?

  谢至收了卷轴,笑呵呵的道:“陛下既然有旨,某怎能再当耽搁。”

  弘治皇帝让萧敬跟着,这明显是着急把他赶走。

  能得弘治皇帝的赐婚旨意,谢至已是很满足了,不就是即刻去云中上任,去也就去吧。

  谢至即刻就得走,宁王那里的事情还未解决,朱慧也不合适这个时候就走。

  没办法了,谢至只得是把朱慧留于家中,托他老娘照顾着了。

  他老娘说来也算是宽宏大量之人了,对朱慧身份的接受倒也能够接受。

  “去了云中好生干,朱慧在家中自是不会受了委屈。”

  有他老娘这句话,谢至倒也放心了。

  谢至微微一笑,回道:“多谢娘了,娘也不用担心儿子。”

  安顿好朱慧的事情,谢至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直接便出发赶去了云中。

  贺良待在云中,没跟着谢至去南昌。

  云中卫随着谢至去南昌的兵丁,在把朱宸濠等押回京师便返回了云中。

  所以,此番谢至从京师回云中,也就只有他一人了。

  不过,京师距云中倒不算太远,虽无聊,但几个时辰的路程坚持一下也就到了。

  谢至骑着马一路也没怎么停歇,差不多两个多时辰便赶去了云中。

  走了一月之余,竟是没想到,云中竟是变成了如此。

  一条条水泥铺设成的沟渠还在源源不断的蹚着水,这些水皆都被引到了田中。

  田间还有忙忙碌碌的农人在耕地种植。

  不知是谁最先发现了谢至。

  随着那人的一声呼喊,田间劳作的农人呼啦一下皆都围了过来。

  叽叽喳喳的你一句我一句的问着,谢至都顾不及该回答谁的。

  许久,谢至只能道:“本县回了云中也不走了,尔等若有事直接去县衙找本县就是,本县才回云中,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得及早去处置了。”

  谢至这般开口了,围着他的那群人才渐渐散开。

  一人开口道:“是啊,知县老爷忙得很,哪能和我们这般下瞎耽误工夫。”

  与这些人分别之后,谢至不知晓又遇到了多少次这样的情况才终于到了县衙。

  到了县衙,不仅王守仁和唐寅不在,就连贺良也都不在衙中。

  经询问差役,才知晓王守仁正在云中卫练兵,唐寅负责县中教化之事,也不知晓在具体哪里忙,而贺良忙着县中的一些杂事,每日也是两脚不沾地。

  至于随着谢至来的另一人徐经便更不用说了,这个时候的他正忙着在天津卫建造大宝船呢。

  原以为建造宝船的事情又会引来一些言官的弹劾。

  却是没想到,正好在此时出了宁王的事情。

  那些言官的注意力都在宁王身上的,倒是忘记了这茬。

  县中的事情基本上都有人在各司其职,也无需谢至过多操心。

  但他闲下来却也不能去打扰别人,知晓王守仁和唐寅在做什么他也不打扰了,直接回了自己书房。

  至于云中这一段时间的近况,晚饭一块吃饭的时候再一道交流也不迟。

  谢至回了书房屁股还没坐稳,便有差役报道:“知县,有民告状。”

  谢至在云中做这个知县也将有半年时间了,总体来讲,云中的治安还算不错,升堂问案拢共也没几次。

  现在既有民告状了,谢至也只得是应道:“拿本县官服来!”

  穿了官服,谢至信步走进了正堂。

  走了流程,询问了状告之人的名字,谢至才道:“刘福,你说吴郡害死了你家牛,可有证据?”

  刘福一个大老爷们脸上挂着泪,哭的嗓子都有些沙哑,坚持道:“就是吴郡害死的,他借了我家牛去犁地,不是他的他也不心疼,可劲的使唤,生生把它累死,这牛还是小人爹在早年的时候用尽家中积蓄买来,快二十年了,乡里好多人家都卖了田,小人家正是这老牛在,才勉强活口。”

  听刘福这般说,谢至了然了。

  一头犁地二十年的耕牛,想必寿命也到头了,若说是吴郡害死的也不尽然。

  谢至又问道:“你与那吴郡何种关系,你又为何要借牛给他?”

  刘福声音嘶哑,回道:“小人与那吴郡一块长大,头几年他为安葬他爹,把家中的五亩薄田卖给了马家,他种田也是在给马家种,后来知县老爷到此后,还了他的田,今年灌溉之后,他便来与小人借了牛,小人看在两人一起长大的份上,自己家还未种呢,便把牛借给了他,哪成想,他竟然硬生生害死了他。”

  刘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说的好不凄惨。

  其实,谢至也能够理解,毕竟这个时候的一头耕牛,是相当于家中的一个劳力的。

  个中原因谢至虽说也能够猜想到一些,但断这种事情是得以理服人的,总不能他一人说了算的。

  “来啊。”谢至喊了一声,道:“去传吴郡上堂回话。”

  李甲出列,正准备领命出去。

  在堂外零零星星围观的人中,钻出一人,喊道:“小人在此,小人在此”

  自谢至到任之后,每日升堂问案皆允许百姓观摩。

  不过,现正是农忙的时候,谢至虽给了这个机会,观摩百姓却是寥寥无几的。

  既然吴郡在,倒是省的在浪费时间去找一趟的。

  谢至出言命令衙役把人放了进来。

  那汉子一进正堂,便率先拜下行礼道:“小人吴郡拜见知县老爷。”

  谢至出口朝刘福询问,道:“他可是吴郡?”

  刘福态度不善的瞅了一眼汉子,点头回道:“是。”

  既然是的话,那就好办了。

  谢至又问道:“你为何在此?”

  这吴郡好歹也是被告,这出现在观众席中是何意思,难不成是心中有鬼,耕牛的事情还真就与他有关?

  吴郡大概是觉察出了谢至的怀疑,赶忙解释道:“小人得知刘福进城便想到他定是来告状了,便随他一块来了。”

  谢至又问道:“为何要随他一块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