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明第一狠人》

南明第一狠人_分节阅读_第27节

《南明第一狠人》 一袖乾坤 7580 2021-04-26 18:46

  D-

  “什么人,为何出现在这里?”

  亲兵厉声责问道。

  “小人是当地的渔民,名叫王二水...”

  那年轻人委屈道。

  “渔民?”

  郑成功闻言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

  破烂的衣衫,黝黑的皮肤,倒是很符合渔民的形象。

  只是双屿已经废弃多年,他为何会来此?

  “你来双屿做什么?”

  这一次是郑成功亲自发问了。

  “小的就在这一代打渔啊。双屿废弃了不假,但不影响我们打渔啊。”

  王二水哭丧着脸道。

  郑成功仔细琢磨着这句话似乎有几分道理。

  但是凡事还是要谨慎一点,如果此人是东虏的奸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明军的动向和意图会被尽数知悉!

  “除了你还有人在此打渔吗?”

  “除了小的,还有几十家在此打渔为生,我们有一个小村子。若是您不信的话,可以亲自去瞧瞧。”

  这岛上竟然还有一个渔村!

  郑成功惊讶不已。

  照这么说这个岛一直有人烟!

  “带我去瞧瞧!”

  郑成功沉声道。

  ...

  ...

  ps:第二更送到,老坤好疲惫啊。求推荐票安慰,么么哒,比心~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九十三章 遗民不言弃(第一更,求推荐票!)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郑成功自然不会轻信,定要亲眼见过才作数。

  双屿北麓与南边地势都较高,中间区域相对平缓。

  王二水口中的小渔村便在岛中侧靠海的一个小夹湾。

  这里风平浪静,水清沙幼确是一个难得的宜居之地。

  王二水将郑成功等人带来,指着鳞次栉比的几十间屋舍道:“怎么样,我没有骗你们吧?我王二水从不骗人!”

  “沧水兄,我们过去看看!”

  郑成功来了兴致,拔步便向村头走去。

  “我们这村子的人都姓王,原先是定海县的渔民。因为不满东虏剃发令,这才渡海来到这双屿岛。”

  王二水紧跟着郑成功一边走一边解释道。

  张煌言闻言感慨道:“东虏倒行逆施,妄图亡我华夏之根基,其心当诛!”

  他虽然感到愤怒,但见到不少百姓不满虏廷剃发令,不惜举族渡海谋求出路,愤怒之余还是有些欣慰的。

  若是人人都像这王家湾的百姓一样,何愁不能谋划伐清大计。

  “这位大人说的不错,我们便是不屑做东虏的奴隶,要活出尊严来。”

  活出尊严来...

  张煌言默念着这几个字。

  是啊,人和牲畜的区别就在于人活得有尊严。

  如果连尊严都能舍弃,那和猪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人想要被外族呼来喝去随意打骂吧?

  没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后代一出生就被刻上奴隶的烙印吧?

  没人希望天生就低人一等吧?

  都是爹生娘养的,凭什么?

  或许这就是张煌言为之奋斗的理由吧。

  却说一行人行到村子里,不少村民主动跟王二水打招呼,大多是一些妇孺老人。

  年轻人应该都出海打渔了。

  但当他们见到王二水身后浑身甲胄的兵卒后本能的缩了缩脖子,噤声不言了。

  “不要怕,我们是大明王师!”

  张煌言高声呼喊道。

  听到这句话,这些老弱妇孺面上神色和缓了些,不过还是带着一分警惕。

  即便是明军出现在这里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情。

  “大王,我们这边走。”

  王二水面上有些尴尬,吞了吞口水快步上前引路。

  渔村并不大,走了近百步便到了头。

  王二水指着一间小屋道:“这就是我家,大王要不要进去看看。”

  郑成功点了点头。

  这屋子实在太小,故而只有郑成功、张煌言跟着王二水进了屋。其余亲卫皆在屋外把守。

  王二水回到了自己的窝棚,胆子渐渐大了一些,主动给郑成功、张煌言倒了水递了过去道:“喝杯水吧。”

  见二人有些迟疑,王二水笑了笑举起杯子一饮而尽。

  “没有毒。”

  郑成功咳嗽一声,有些尴尬的解释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再给大王倒一杯。”

  “你就一个人住吗?”

  张煌言不见屋里有旁人遂开口问道。

  “就我一个人住。村子里的妇人都是有主的,我讨不到婆娘,只能打光棍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王二水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双手一摊道:“一个人生活也挺好,耳根子清净。”

  “坐吧。”

  王二水基本已经放开了,颇有一家之主的味道。

  当然这一家也就他一人。

  “在定海县像你们这样的村子多不多?”

  郑成功话一出口便觉得说的有些模糊遂补充道:“我的意思是不甘于受东虏奴役,主动跑到海上小岛的。”

  王二水点了点头说道:“肯定是不少的,谁愿意做奴隶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反正我们本来就是靠打渔为生,大不了换个地方继续过活。”

  王二水吞了口吐沫道:“啥时候王师收复失地,啥时候我们再搬回去住!”

  郑成功心中咯噔一声,心情十分复杂。

  明军何时才能收复失地呢?

  原本长江之战已经看到了希望,结果却是苦涩的。

  功亏一篑也是失败,没有将优势转化为盛势是郑成功心中永远的痛。

  “如果朝廷派军队来这里,你们还会住在岛上吗?”

  张煌言问了一个让王二水哭笑不得的问题。

  “当然继续住了。咱明军又不是东虏,有啥可怕的?”

  “你就不怕被抓壮丁?”

  “像我这样的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若是大人真的需要,我不会拒绝。”

  王二水挺直腰杆道:“其实大伙儿早就想起来反抗东虏了。只是不知道该跟着谁干。没个主心骨这队伍就拉不起来不是吗?若是大人有需要,尽管说,我王二水不会皱一下眉头。”

  张煌言心中五味杂陈。

  大明朝廷亏欠这些遗民太多了啊!

  但就像王二水他们说的,真到了朝廷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

  大明就像母亲,便是有做的不对的地方那也是亲娘。

  哪有做儿子的说亲娘不是的?

  而东虏就像个人贩子,生生把孩子从亲生母亲手中抢了去,换做谁是这个孩子也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母亲怀抱啊!

  “你很不错!”

  短短一会时间郑成功对王二水的印象改观了不少。

  在他看来,民心还是可用的。

  “苍水兄,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要经营双屿岛了吧?”

  郑成功转过身来笑着对张煌言说道。

  双屿的优势便是地理位置优越,其与定海县隔海相望,可以吸引很多不愿意受东虏奴役的百姓来到岛上居住。

  有了百姓有了人就有了发展的资本。

  现在明军最缺的不就是这个吗?

  张煌言颔首道:“还是大木你看得远啊。”

  “我们现在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发展,立足扎根下来。”

  郑成功斩钉截铁的说道:“唯有如此东虏才会有所忌惮。若是我们整日漂浮海上,那就是无根浮萍,东虏根本不会在意!”

  张煌言赞同道:“是啊,只有我们能在这里立足,才能牵制东虏,才能给陛下给晋王赢得更多时间。”

  一切都是为了朝廷的中兴大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便是受再多的委屈,受再多的苦也无所谓!

  ...

  ...

  ps:第一更送到,越写越有感觉了。升斗小民才最值得写,这才是明军的根基!求推荐票啊!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九十四章 故人自远方来(第二更,求推荐票!)

  贵州。

  吴三桂的愤然出走惹得鳌拜勃然大怒。

  为此他特地找来洪承畴,要联名上书弹劾吴三桂。

  在鳌拜看来吴三桂此举十分恶劣,虽无叛变之实,但有叛变之意,治他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对此洪承畴自然乐意见到。

  他早就想要弹劾吴三桂,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罪名。

  如今吴三桂终于忍不住自己犯了大错。

  洪承畴若不趁机踩上一脚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何况现在还有鳌拜牵头此事,洪承畴只需要署名躲在背后即可。

  这也正符合他老阴比的身份。

  在洪承畴看来吴三桂固然兵强马壮可以一用,但也只是如此。

  与清廷大军相比,吴三桂的那所谓几万精锐根本就不够看!

  站在清廷的对立面,吴三桂就是在找死!

  洪承畴是不担心吴三桂降明的。

  本是明臣,先降李自成再降多尔衮。

  吴三桂可谓是名正言顺的三姓家奴。

  在这点上,洪承畴自愧不如。

  这样一个三姓家奴,永历帝还敢要?

  所以现在吴三桂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拉出去单干?真以为这么容易?

  别的不说,就说大军日常所消耗的粮食就不是吴三桂解决的了的。

  除非他去抢。

  但若他真的明抢,和山贼马匪有什么分别?

  那样的话他麾下的将士愿不愿意跟着他继续干都是一个问题。

  洪承畴的目的不是逼反吴三桂,因为他断定吴三桂根本就不会反!

  至于鳌拜嘛确实有些难缠。

  洪承畴觉得仿佛他做了一件驱虎吞狼的事。

  但再怎么说鳌拜愿意出力,上三旗的战力比之吴三桂的部众也是有过之无不及。

  总的来说,吴三桂能做的事情鳌拜都能做。吴三桂做不了的事情鳌拜也能做。

  无外乎鳌拜麾下军队更为骄横一些。

  毕竟是上三旗的旗兵老爷,骄横一些就骄横一些吧。

  不就是强抢民女嘛,当地女人那么多抢去一些也无伤大雅。

  只要八旗老爷们开心了愿意出力了,那一切就是值得的。

  洪承畴的目标就是早日灭明永绝后患。

  唯有如此通过几十上百年的时间百姓们才会打心眼里承认大清的统治。

  当所有人都成了奴才就不会太过关注洪承畴这个大奴才。

  洪承畴唯有通过把所有人拉低到和他一个层次,才能不在史书上留下骂名。

  百年之后,人们提起他洪承畴的大名或许还会称赞一番。届时他在史书上的形象或许还是开国功臣。

  若是这样他就能彻底洗白,岂不美哉?

  ...

  ...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

  朱由榔这些时日真真切切体会到一国之君的不易。

  处处需要考虑,处处需要平衡。

  你需要顾及的不仅仅是满朝文武的看法、情绪,还有天下人的看法情绪。

  你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国运。

  让朱由榔有些欣慰的是,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刺激下,大明形势越来越好。

  便说那刚刚颁布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久的新盐政,就吸引了不少商人来到成都。

  其中就有重庆商人王贺年。

  此人是文安之安插在重庆城中的暗桩,在明军进攻重庆的时候突然发难打开城门助明军拿下重庆。

  当时朱由榔便接见了王贺年,并对他大加赞赏,甚至封其为锦衣卫暗卫。

  对于这种义士,朱由榔是有心重用的。

  可考虑到王贺年明面身份是商人,便没有主动去提。

  没想到王贺年现在想明白了,主动来到重庆投效。

  朱由榔当即宣召王贺年入宫。

  却说王贺年得知天子召见,焚香沐浴更换了一身新衣后跟随内侍入宫。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当今圣上,但王贺年还是感到有些紧张。

  当内侍高声唱诵命他觐见时,王贺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躬身步入殿内。

  “臣王贺年拜见陛下,陛下圣安。”

  王贺年一进殿内便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

  朱由榔抬了抬手和声道:“平身吧。”

  “谢陛下。”

  “重庆一别,朕也是许久没见过你了。这些日子可还好?”

  朱由榔声音十分柔和,让人听了如沐春风。

  王贺年听了十分激动。

  想不到日理万机的天子还挂念着他这个小人物。

  天子唠家常一样的和他在大殿里对话,一点也没有架子,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谢陛下挂念,臣一切安好。”

  王贺年感慨道:“只是臣觉得应该帮朝廷多做些事情,故而前来成都。”

  “哦?你想为朝廷做什么事?”

  朱由榔饶有兴致的问道。

  “朝廷需要臣做什么,臣便做什么。”

  王贺年给出一个很官方的答案。

  这当然不是朱由榔想要的。

  他清了清嗓子道:“在朕面前不需要拘谨,照实说就好。”

  呃...

  王贺年强自使自己镇静下来,过了片刻恭敬道:“草民想要助陛下推行新盐政。”

  原来是这样...

  朱由榔仔细想想确实有些道理。

  涉及到盐就是暴利,王贺年怎么可能不心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像王贺年这种人就是君子,朱由榔愿意用他做事。

  “你来说说看。”

  朱由榔轻声道。

  “陛下,在臣看来,朝廷新盐政的核心是以盐带商,以商带民。只有成都商业繁荣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定居。”

  王贺年早有腹稿,见天子发问当即答道。

  见他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朱由榔微微颔首道:“不错,朕就是这个意思。如今蜀中人丁不旺,迁移人口势在必行。但现在四川的情况你也知道。成都的情况更糟。朕也是没有办法,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百姓们来。”

  朱由榔侃侃而谈道:“有了商人一切就都流动起来了。有了基础,有了生活必须的东西百姓们自然就愿意来了。”

  “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不已!”

  王贺年拍马屁道。

  “好话就不必说了。朕且问你,若要你经营皇商你会怎么做?”

  ...

  ...

  ps:第二更送到,老坤求推荐票支持哇。困得不要不要的!希望大家支持一下...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九十六章 皇太子拜师(第二更,求推荐票啊!)

  似乎看出朱由榔在想什么,文安之和声道:“陛下,老臣也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事情。老臣年迈不能披甲上阵执剑杀敌,但教书育人这种事情还是能做的。太子殿下是大明的未来,老臣愿意倾囊相授,还望陛下准许。”

  文安之这番话说的极为真诚,朱由榔听了直是十分感动。

  这种忠直赤诚的臣子,大明还是太缺了啊。

  “文阁老,朕准了。”

  朱由榔微微颔首,转向韩淼吩咐道:“去把太子叫来。”

  “遵旨!”

  韩淼躬身领命退出殿去。

  过了约莫半炷香的工夫,皇太子朱慈煊便被带到殿外。

  经过至奉节抚军一事的历练,他的眼界与胆识已经有了不少的提升,再不是那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金丝雀了。

  在内侍的唱诵下,朱慈煊躬身进殿,冲朱由榔跪倒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朱由榔清了清嗓子道:“朕唤太子来是为了拜师一事。文阁老躬忠体国,才学满腹。朕欲让你拜文阁老为师。”

  朱慈煊来的时候就听韩淼提醒,心中早已有了准备。

  “儿臣谢父皇恩典。”

  说罢他转身冲文安之拜道:“请文先生收孤为学生。”

  文安之满受此礼后起身将皇太子朱慈煊扶起,感慨道:“太子殿下言重了,臣必定竭尽所能倾囊相授。”

  朱由榔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欣慰。

  有明一代尊师重道的礼节还是执行的很到位的。即便是皇家也不例外。

  除了拜师时皇太子需要向恩师行跪拜大礼外,臣子给皇太子授课时,皇太子是要站着听课的,以此表示对先生的尊重。

  而在清朝,这却是彻底反了过来。

  臣子给皇子讲课要下跪,没错要下跪!

  这简直颠覆了华夏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传统。

  纪晓岚就因为一次给皇子讲课时没有跪着,被乾隆严厉斥责,认为他不守规矩。

  这简直是本末倒置,贻笑大方。

  当然,明代太子在听先生讲课时先生虽然不用下跪但也要站着。

  能够享受皇太子叩拜的机会只有一次,那就是在拜师礼上。

  礼毕,朱慈煊便算是正式成为了文安之的学生。

  朱由榔还是感到有些欣慰的。

  常言道能者多劳。既然文安之自己执意要做太子的老师,朱由榔也没有什么理由拒绝。

  只希望朱慈煊能够跟着文安之多学些治国之术,他百年之后可以继承皇明大统成为一代圣君。

  ...

  ...

  南京龙江关,废弃多年的龙江船厂重新启用。

  在施琅的建议下,龙江船厂优先赶制大型海船。

  在嘉靖朝之前,整个大明八成以上的大型海船都是龙江船厂造出来的。

  譬如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就是出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