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_分节阅读_第23节
D-就有些大了,毕竟郑成功在当地没有根基,即便一时夺取了几个城池也守不住。
要想全面收复东南还得先拿下湖广,届时不管是进攻江西还是谋取南直隶、浙江都不是什么难事。
“训练一只水师是当务之急啊。”
朱由榔说的却不是郑成功,而是朝廷。
这次攻打重庆,明军所用船只基本都是赶制出来的。
像夔东十三家所用的基本都是竹筏,哪怕是朱由榔御驾旗舰也只能算是中小型船只。
虽说内江内河不需要太大的船只,但也不能太小了。否则在某些场合的作战会很吃亏。
就比如这次攻打铜锣峡,如果不是李定国知道一条小道可以抄,发动奇袭从上游攻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还真没有那么容易拿下铜锣峡。
以后少不了要进攻湖广。事到临头再造船肯定来不及,必须尽早筹划。
文安之颔首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现在朝廷急缺造船工匠,要想造出一批像样的船来恐怕并不容易。”
郑成功那里肯定有不少造船工匠,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不说这些了。朕之前跟文督师说的迁移部分百姓到四川的事情可有章程拿出来啊?”
“大体思路已经有了,不过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推敲。最快三日就能拿出来。”
文安之的答复令朱由榔很满意。
不愧是有着贤相之称的文安之,办事能力效率就是高。
要是大明多一些文安之这样的能干之人就好了。
“很好,这事便辛苦文督师了。”
可惜文安之已经古稀之年,朱由榔不能用的太狠。
不然万一文安之有个什么好歹,朱由榔便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抗清伐清的道路很漫长,朱由榔必须合理利用一切的人力物力。
...
<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r />
...
“洪经略,京城来了消息,皇上命议政大臣鳌拜率上三旗精锐星夜朝贵州赶来!”
赵良栋急冲冲的走进洪承畴的书房,一脸忧愁的说道。
洪承畴此刻正在闭目养神,听到消息并没有太过惊讶,反而是清了清嗓子道:“擎之,老夫说过你多少次了,便是天塌下来也不用你顶着,你怎么就是沉不住气呢?”
赵良栋心道好嘛都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了,您老还在这里养气呢。你真就像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点都不着急?
他不信!
“洪经略,皇上此举是为何意啊。您是皇上亲封的五省经略,皇上曾亲自说过由您一人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事宜,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都说君无戏言,这才过去多久?不过六年,皇上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吗?”
赵良栋就像个炮仗一点就着,连珠炮似的抱怨道。
“住口!你听听你说的话,妄议君父,还有点臣子的样子吗?”
洪承畴叹了口气道:“皇上怎么想的,老夫不清楚。不过咱们打了败仗,皇上心里不痛快是肯定的。如今皇上虽然派鳌拜来贵州,但并没有对我们降职问罪,你也不要过于担心了。”
鳌拜是谁,洪承畴当然十分清楚。
此人是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
出身将门的鳌拜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攻克皮岛、参战松锦立下赫赫战功,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后来皇太极去世,在诸方权贵势力的博弈下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皇帝。
鳌拜便是支持顺治皇帝的从龙派。
多尔衮暴毙后,鳌拜的身份地位遂水涨船高,成为议政大臣。
可以说鳌拜是顺治皇帝的头号狗腿子,顺治皇帝派鳌拜来贵州,足以见得对西南局势的重视。
说是重视那是好听的,换个词那就是不放心。
为什么顺治皇帝不放心?
说到底是如今执掌兵权的都是一些汉人。
原先还有赵布泰这个满洲奴才在一边制衡,如今赵布泰死后洪承畴大权独揽。
吴三桂、赵良栋等将领也都是汉人。
那么,洪承畴会不会伙同一帮汉人养寇自重呢?
站在顺治皇帝的角度,这么想完全没有问题。
洪承畴自问若是他处在顺治皇帝的位置,也会往那个方向想。
这种时候派鳌拜来西南稳一手便再正常不过了。
只是皇帝变脸确实很快,原本赵良栋都准备出发佯攻一番重庆了,现在好了老老实实的待在贵州等着鳌拜率领上三旗来就行了。
上三旗为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清入关之前,上三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其余五旗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统领。
入关后多尔衮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豪格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虽然对其进行清算,但上三旗的划分并未再做改变。
也就是说鳌拜此次带来的乃是由皇帝亲自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精锐!
...
...
ps:第三更送到,老坤好疲惫啊,求推荐票支持安慰。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八十章 变故(第二更!求推荐票支持!)
建军校,写军歌,编教程是朱由榔这些日子来主要做的事情。
大明军制改革迫在眉睫,朱由榔必须去做这个推动人。
他不去推,就真的没人推得动了。
至于仿制燧发枪、普鲁士火炮,迁移人口具体方案这种事情可以交由专业的人去做,朱由榔不需要过多操心。
信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朱由榔的原则。
经由朱由榔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文安之最终同意了皇帝的方案。
天子内阁上下一心,方案的推行就会很顺畅了。
最让朱由榔感到高兴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并肩战斗,老川军和李定国部、夔东十三家之间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虽然远达不到称兄道弟的地步,但一起并肩作战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这是迈出了一大步啊!
胜利果然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
如果明军能够保证一直赢下去,他们之间的关系还会变得更好。
“陛下,晋王请求觐见!”
朱由榔正自奋笔疾书,内侍韩淼走来通禀道。
“哦,宣晋王觐见吧。”
朱由榔放下手中的笔,和声说道。
这些时日来朱由榔和文安之之间的交流很多,反倒是和李定国一共只见过一次面。
朱由榔也不希望因为政务繁忙疏远了和李定国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李定国主动觐见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稍稍整理了番仪容,朱由榔调整好了状态。
伴着韩淼的尖声唱诵,李定国疾步走入殿内,冲朱由榔行臣礼道:“臣李定国拜见陛下。”
“来人给晋王赐座。”
对李定国朱由榔丝毫不吝啬,尽可能给到所有礼遇。
“谢陛下隆恩。”
李定国抱了抱拳,在韩淼抱来的锦墩上小心翼翼的坐下。
“陛下,臣此次来是有一要事禀告。”
李定国咽了一口唾沫道:“陛下来自北面暗报,东虏伪帝将派鳌拜统率精锐前往贵州接管一应事宜。”
朱由榔惊诧道:“怎么得来的消息。”
“启禀陛下,北面有不少我们的暗桩,其中京师最多。只是为了安全起见和他们都是单线联系。这个消息是刚刚传来的。”
朱由榔恍然大悟。
想不到李定国、文安之背后做了这么多工作。
前有重庆城中王贺年作内应开城门,后有京师中暗探弄到重要情报。
不得不说这个消息十分关键。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顺治皇帝坐不住了。
如果他充分相信洪承畴,完全不会再派一个鳌拜去分洪承畴的权。
而且以鳌拜这个嚣张跋扈的性格,恐怕不会满足于只是分权,而是想要大权独揽。
洪承畴虽然老谋深算,未必会和鳌拜硬碰硬,但对于清军内部肯定是起分化作用的。
啧啧,鳌拜...
朱由榔第一次知道鳌拜这个名字还是在一个历史论坛里,此人的形象实在是太脸谱标签化了,以至于人们谈起鳌拜就是一个权臣的形象。
事实上鳌拜是一个很能打的武将,如今也正当盛年。
顺治皇帝命鳌拜来贵州,肯定是急于夺回重庆找回面子。
这个小皇帝还是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毕竟这么无休止的打下去,对清军是极大的消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就说吴三桂的那只大军在贵州人吃马嚼都得地方供给。
对朱由榔来说眼下首先需要考虑的自然是应对清军可能到来的进攻。
至于攻打缅甸的计划就得往后放放了。
“鳌拜此人朕也略有耳闻,是个有勇无谋之辈。”
朱由榔沉声道:“他率军来到贵州对东虏未必是什么好事。不过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尽早完成布防事宜。”
“臣明白!”
李定国分析道:“既如此兵力布置得做一些调整,不然云南那边臣怕黔国公不一定能顶得住。”
朱由榔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这次明军奇袭重庆抽调了太多的兵力,如果鳌拜真的虚晃一枪去打昆明,朱由榔还真的不太放心。
“这件事晋王便着手去做吧,朕相信你。”
面对天子的信任,李定国感动不已,当即抱拳道:“臣定不辱命!”
“既然来了,便随朕走走。”
“遵旨!”
...
...
“旭子哥,听说李晋王的大军明日一早就要离开重庆。”
午饭的时候,李石头凑到赵旭身边,压低声音神秘兮兮的说道。
“你又是从哪里听到的消息?”
赵旭对李石头的八卦早已习惯,放下筷子问道。
“这你就别管啦,保准没错。”
“我们也要跟着走吗?”
“那应该不会。我们是天子亲军,陛下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你还别说离开家乡那么久真有些想家了。”
“好男儿志在四方嘛,等立了大功衣锦还乡不是更好?”
二人正自聊着,便响起一阵急促的鼓声。
二人一个激灵跳起来,拔步就往外跑。
按照新军军规听到鼓声,无论士兵在做什么都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校场处集合。
若在行军途中,集合地便是辕门之外。
“这他娘的饭点敲什么鼓,不是存心找不痛快嘛。”
李石头嘴里骂骂咧咧。
赵旭闻言斥责道:“闭上你的臭嘴,若是让韩将军听到了,非得打你五十军棍。”
李石头混不吝的说道:“我就这么一说,你不说他也不会知道嘛。”
二人很快赶到校场,见袍泽来了七七八八,心道还好他们跑的快。
要是慢一些恐怕就赶不及了。
大约过了盏茶的功夫鼓声停止,二人只见一个身着金甲的人在一众亲随簇拥下走上点将台。
在大明能身着金甲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天子。
看来是天子亲临,怪不得这么急切的敲鼓!
“陛下这时候来一定是有要事...”
“闭嘴!”
李石头自讨没趣,悻悻的耸了耸肩。
“听着就行!”
像李石头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都伸直了脖子想要一睹天颜,看看天子要说点什么。
...
...
ps:第二更送到,求推荐票啊!现在的推荐票比上周好些了,大家还要多多坚持啊!老坤睡一觉醒来看到推荐票增长多了也更有码字的动力了!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八十一章 收拢人心(第一更!跪求推荐票!)
“凡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唯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将以天下为乐,则国亡自此始。何也?帝王得国之初,天必授於有德者。若守成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为心,则能永受天之眷顾;若生怠慢,祸必加焉。可不畏哉!”
朱由榔扫视了一番众将士,沉声说道。
“这是太祖皇帝亲自编纂的《皇明祖训》中的一段话,朕每每看到这段话,都会感同身受。”
朱由榔顿了顿,继而接道:“如今国事艰难,朕更是一日三省,唯恐因为朕个人的言行导致国家的灾难。所幸祖宗庇佑,国势渐有起色。为了抵御东虏,兴复大明。朕与众位臣躬商议过后决定迁都成都!”
早先便有各种各样的传闻流出,说天子想要迁都。
可那毕竟只是传闻。
现如今从天子口中亲自说出,算是官宣了。
虎贲军的一兵一卒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作为天子亲军他们的命运自然和天子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天子要迁都,他们自然也要跟着去成都。
“你们都是云南本地人,为了报效国家从军入伍。背井离乡远征重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朕很感谢你们。此为朕第一谢。”
此话一出军中将士皆是愕然。
他们没有听错吧?天子刚刚说很感谢他们?
天子可是普天之下最尊贵的人,是老天爷在人间的代表。
堂堂君父,竟然亲口言谢?
伴驾在旁的李定国也吓了一跳,皇帝陛下之前没说还要整这一出啊。
这让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如何承受的起?
但他现在又不能打断朱由榔,只能站在一旁听着。
“你们有的二三十岁,有的只有十六七,这般年纪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你们哪个不是爹生娘养的?不是自家爷娘的心头肉?朕也有孩子,朕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
朱由榔顿了顿,有些哽咽道:“他们作出巨大牺牲,允许你们从军报效国家,所以朕也很感谢他们,此为朕第二谢。”
“东虏凶狠,沦陷地的百姓仍然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心向大明的百姓暗中为朝廷做事,期盼着有朝一日王师能够北伐,收复失地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做暗桩,朕感动不已,此为朕第三谢。”
三谢过后,朱由榔振臂高呼道:“如今国事艰难,朕希望君臣齐心,上下合力共抗外敌。用不了多久东虏就会再次举师来犯。届时朕不会后退一步,与都府共存亡!”
“我们与陛下同在!”
人群中不知谁先喊了一句,接着便是山呼海啸般的附和声。
“陛下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愿为陛下效死力!”
看到这个场面朱由榔很满意。人心还是可用的嘛。
朱由榔双手向下压了压,示意众将士安静下来。
他清了清嗓子接道:“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这是天妃灵应之记上的一段话,朕每每读后都感慨万千。我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祖宗打下的江山,每一寸都是靠鲜血换来的。到了朕这里,怎么能轻易的丢弃?若真是这样,不但朕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怕是诸位也无颜面对祖宗吧?”
朱由榔这番激将法却是彻底把虎贲军将士点着了。
“伐虏,伐虏,把东虏强占的土地都夺回来!”
“该是大明的,就是大明的。一寸土地也不能少!”
“东虏窃国巨贼,人人得而诛之!”
“大明天下无敌!”
朱由榔见状很是欣慰。
其实他原本是想说“我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但一想到永历帝历史上跑路的行为,还是算了吧。
反正他刚刚说的那番话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只要调动到了情绪便是足够了。
...
...
离开校场时,李定国的后背已经湿透了。
他与皇帝相处的时间并不算短,但这还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天子的城府之深。
天子收拢人心的本领真是高深莫测啊。
短短一番话就将军心聚拢起来,让将士们心甘情愿的替他卖命。
李定国越来越庆幸当初坚决拥护大明拥护永历帝的决定。
像孙可望那样想要自立门户,再创新朝最终的结果便是一败涂地。
毕竟民间还是有不少支持大明的力量。
靠着大明这面旗帜能够换取他们的支持,若是换一面旗子就大为不同了。
李定国已经不记得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了,也许是东虏攻打昆明之前?
一夜之间天子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仅有胸怀有担当,还能亲自登上城头来到军中鼓舞士气。
守卫昆明之战中,天子甚至亲自射杀一名虏兵。
这绝对能够在史书上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
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