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二章]
第1节第二章(1)
第二章(1)
雨依旧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阴霾密布的天空灰蒙蒙的,整个世界早已成为冷空气的领地,到处都是冷森森的。
韩冬藏身之处是一片正待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边缘地带,那里除了有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有低矮的民居,附近甚至还有可能随时被征用的稻田和菜地。蜷缩在被窝里的韩冬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窗外的风景:冬雨笼罩下的地面阴沉沉一片,被农民割秃了的稻田,四下纷飞着疲于躲雨的候鸟,几颗枯树像风烛残年的悲伤的老人,孤零零地矗立在旷野中,看上去令人抑郁寡欢。
灰暗的雨水借助风的力量裹挟着湿气,夹杂着刺骨的冰冷,一并袭入被厚重棉被包裹的身体之中,韩冬觉得自己的自制力急速下降,手机闹铃不知响了多少次,他每次都能闭着眼睛准确摸到手机关闭铃声。
白天与晚上的区别越来越小,早上、中午、下午都是同样阴沉沉的,其直接后果就是一觉醒来,以为还早,一看钟时间已是快近中午。细密的冷雨没有三月小雨中春的暖意,没有夏日暴雨的酣畅淋漓,而像是人伤心时候流下的眼泪,总是让人感觉迟缓、懒散,心情烦闷、压抑、忧郁,那丝丝冷峭砭骨的冰凉让人更加清醒于现实。
人到中年,韩冬几乎丧失一切:房子、婚姻、前程。也许是命中注定。明明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明明事业顺利工作愉快,却还想要一步登天,飞黄腾达,结果如同中了迷魂计似的,凭着一个普通女人几句花言巧语便毫不知觉地堕入陷阱。这个世界没有奇迹,然而面对狂风暴雨般的爱情诱惑,韩冬变成了白痴,再也辨识不清人生的方向,任凭自己在通往爱情和成功的路途中迷失方向,走向身败名裂、妻离子散的深渊!
一无所有的韩冬无论在出租屋还是在单位,都找不到过去的归属感,他变得慵懒、迟钝、麻木,不想上班,甚至连饭也不想吃,犹如行尸走肉,整天糊里糊涂,茫然无措。表情愁眉不展、内心充满哀思怨绪的他似乎仅仅用三十多年时间便走完了自己曾经以为是无穷无尽的漫长的人生之路,路的尽头显现的既不是巍峨的山峰,也不是鲜花遍地的平原,而是令人绝望的深渊。
不幸的是他甚至找不出自我拯救的办法,失败如同不醒的梦魇一样笼罩着他,他只好麻木不仁、无所期待地生活着。霪雨霏霏、雨水四处漫溢的天气营造了一个无人打扰的世界,灰暗、寂静、冰冷的日子将一切幻想和欲念驱赶得无影无踪。韩冬精神萎靡,了无生趣,思维却是异常活跃。博尔赫斯说:“我总是感觉到自己的命运首先就是文学。这就是说,将会有许多不好的事情和一些好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始终知道,所有这一切都将变成文字,特别是那些坏事,因为幸福是不需要转变的,幸福就是最终目的。”韩冬的命运中似乎也有文学。也许是痛苦和迷惘点燃了他倾诉的欲望,那段时间里,自幼酷爱文学的他狂热地迷恋起了写作。如同索尔?贝娄笔下那个因妻子红杏出墙而嫉妒发狂的倍受折磨的教授赫索格,兴之所至的他给他想到的任何一个人写信,韩冬的疯狂几乎与赫索格教授不相上下,所不同的是他写的不是片言只语的信或者杂乱无章的笔记,而是通过充分享受叙述自己从头至尾的生活带来的快乐,来领略一种重获新生的庄严和愉悦心情。
三十多年来漫长岁月留存下来的记忆像钟乳石一样点点滴滴地在他笔下慢慢生长。他用写作不断地唤醒自己的记忆,唤醒记忆中无数的欲望、悲伤和欢乐。回忆虽然无法还原过去,然而可以通过虚构、纂改重现过去人生的丰富和饱满,并以此慰藉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挫败后受伤的心灵。沉湎虚构现实之中的他似乎走上了另外一条梦幻的人生之路,在那个梦幻世界里,他的精神和理想死而复生。因此,在绝大多数人为了金钱、名利奋勇拼搏的时候,他却不合时宜地与他们背道而驰,走上了一条像务农一样辛苦的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