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催生巨变——青岛保税区协调发展纪实
管理创新催生巨变——青岛保税区协调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罗彦
初冬时节,繁忙的青岛港旁边,一个投资5亿美元的现代化国际物流园区——青岛前湾保税物流园,正在紧张建设中。经国务院同意,青岛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试点,发展物流业,拓展全新发展空间。走进青岛保税区,一派高效、和谐的景象。这里经济高速增长,2000年—2003年,短短四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16倍;土地高效、集约利用,2003年每平方公里土地创税收3.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外贸进出口3.5亿美元、GDP10亿元,单位面积产出率居山东第一;这里连续四年实现投资者服务零投诉、外来打工者自身利益维护零投诉。
然而,仅仅四年前,青岛保税区还经历着末位之痛。巨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转变职能 科学行政
1999年,设立已7年的青岛保税区,因发展滞后,被称为“荒废了土地、荒废了功能、荒废了政策”的“三荒区”,列入了国家清理的名单。区内人心思走,杂草丛生。2000年,山东省和青岛市决定对保税区进行体制改革,独立运作,并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
1999年底,新班长王怀岳走马上任。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点,在用人机制、科学行政和规范服务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
首先彻底变革用人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干部动态管理制和考核淘汰制,建立了责任人制度和风险抵押金制度。一次考核不合格,进行黄牌警示,连续两次不合格,降职、撤职或辞退。四年来,局级干部受到黄牌警示的有12人次,5名局级干部被降职或免职。
一流的工作要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通过面向国内外的招聘,青岛保税区先后引进留学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归国留学人员和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员21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18人,管委大学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90%以上。管委会每年投入数百万经费,与海内外名牌大学联手,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这里实行的是来去自由的开放式人才管理,2004年在商务部组织的驻外大使馆外派秘书考试中,青岛市共有9人通过考试,保税区就占了4人。对于高就的,保税区一律欢送。
伴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是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行政的全面提速。
保税区推出限时管理,企业办理项目注册、登记等手续,只要申报资料齐全,5个小时就可办理完毕。特事特办,大项目可以实现当天登记当天拿证。保税区海关与机场海关开通空运进口货物直通关,实现“一次报关”,通关速度最快可达4小时。
创建无费服务区。保税区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那些“数目不大却让人讨厌”的不合理收费,进行了快刀斩乱麻的清理。2001年一年,保税区削减5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企业免收不合理经费300多万元,当年到年底算总账,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税收3.8亿元。
职能转变到位,管理成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主任接待日、主任公开电话、政策公告会、企业服务110等渠道,随时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处理企业难题。
职能转变、管理创新,使青岛保税区面貌一新。
高效率、低成本;高速度、无障碍;全面的素质、全方位的服务……来到青岛保税区的人们,无不印象深刻。
香港招商局的项目经理说:前湾保税物流园高达5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最初的谈判,是在网上完成的,时间是三个小时,成本只有几百元人民币;洛生贝克的投资者说,他们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项目,在保税区当天登记当天拿证,经历了让人惊叹的高速度;韩国优先出锐公司的总经理说:管委会的全程办事代理服务制度,让每一个外来者办事无忧。
正是这样一种满意度,把青岛保税区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这里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了业务关系,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入区经营,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1个,约占青岛市世界500强项目的1/5,山东省的1/8。还建成了日本电子加工园、韩国贵金属加工园、橡胶加工分拨中心、香港纺织城、国际科技产业城、国际建材自由贸易城、国际商品展示中心等特色园区,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率先取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各项指标跃入全国保税区的先进行列!
以人为本 和谐高效
和谐与温馨,是青岛保税区留给人们的又一深刻印象。这里有一股融融的暖流,使投资者、管理者、打工者,和谐相处。
管委会实行毫不留情的人事管理制度,在用人机制上实现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不适应开放要求的人员,随时予以调整。然而,与这无情管理相伴的,是无处不在的人性化关怀。
来自陕西的经济学博士,难忘千里外母亲来自乡村的一个电话。原来,老人家70岁生日的时候,竟接到了管委会寄去的生日贺礼。对工作人员的关怀,延伸至细节,延伸至家庭,是这里无处不在的温情法则。
通过考试被录用到驻外使馆工作的四位年轻人,最留恋的,则是保税区为每个人提供的自由发展空间。
青岛保税区管委会主任王怀岳说:“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一条是要善于协调多种利益关系。”
在保税区,投资者是重要的服务对象。他最满意的是保税区的无忧服务。落户之初,管委会提供全程免费代理服务,不管是工商、国税、地税还是质监部门,所有手续,都有工作人员全程陪同,服务到每一个细节;而对于已经落户的企业,保税区设立“110企业服务热线”,24小时开通,成立专业服务队伍,跟踪帮助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投资额1000万美元的韩资企业、青岛优先出锐公司总经理说,他们一期工程申报用电1500千瓦,保税区很快办妥了电力配套工程。几个月后,企业进行设备调试,忽然发现需要变更为3000千瓦,必须重新铺设电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保税区接到信息后,二话没说,立即协调电力部门,重新施工,迅速解决了问题。
从工作到生活,管委会的服务向细节延伸。针对投资者特点,他们特意开设了日式和韩式餐厅,并不断推出可口的保健菜式,让投资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保税区内,除投资者外,另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近3万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队伍。为了给打工者构建安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保障打工者权益,保税区建立了劳动服务监察工作机制,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定期走访联系企业,了解情况,及时化解矛盾隐患。针对打工者以女性为主的特点,保税区还建立了“打工妹之家”和打工妹维权基金。在这里,打工妹们如果想学习技能、提升素养,而难以支付学习费用的,可以向打工妹之家和基金提出申请,得到经费支持。
大胆创新 区港联动
保税区因改革开放而设立,在加入WTO、全球经济日渐融合的今天,下一步的路应该怎么走?
与国际上的1000多个同类区域的“自由贸易区”相比,中国的保税区是在渐进开放思路和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一个自由贸易区的“起步模式”,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和前进。早在2001年,青岛保税区便提出实施“区港联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发展思路,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区港联动”进行全面论证,2002年、2003年,青岛保税区两次承办“中国保税区发展高层论坛”,探索保税区新的发展道路。
区港联动,是指将保税区和港区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实施海关的统一监管,优化保税区和港区的物流流程,实现优势互补,功能结合、共同发展。国家将赋予试点区域一系列特殊政策,使之成为继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之后对外开放度最大的政策特区。
这一大胆的设想,今天已在青岛保税区变成全新的现实。
对青岛保税区的未来,王怀岳说他们将争取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发展形成三大中心: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出口加工、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
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的保税区,青岛保税区正以新的强劲姿态,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青春之岛 活力之城:人民日报里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