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胶州湾——青岛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
百舸争流胶州湾——青岛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站在青岛港制高点上鸟瞰港区、放眼胶州湾,只见一艘艘巨轮离靠码头、进进出出胶州湾,一座座门机、桥吊、浮吊“手抓”数十、数百吨货物轻松地装卸,一列列、一辆辆往来的火车、汽车,不停地运进和疏散货物;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集装箱,一方方垛、围、码得艺术品般的货物……再走走西岸的油港区,转转西南岸的前湾新港区,整个青岛港,气势恢宏,一派繁忙景象。11月9日,是青岛市入冬以来最冷的第一天,记者乘船在胶州湾上、穿行在各码头参观采访,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场面深深吸引。
今年1—10月,青岛港完成港口吞吐量7282.8万吨,与去年同比增长20%,比去年全年的总量多26万吨。港口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总收入由1988年的2.2亿元,增长为1999年的13.9亿元。1999年1月,财政部和交通部联合在广州召开的财务体制改革专题会上公布,青岛港经济效益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1988年至1999年青岛港共上缴国家各种税费32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特别是装卸一线职工收入是10年前的10倍。
具有108年历史的青岛港何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记者的答案是:靠改革创新。
从现场到市场 “装卸生产主战场在港外”
在青岛港听到次数最多,叫得最响亮的三句话是“没有货主,没有用户,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价格优惠,手续便捷,24小时服务。”青岛港人形容他们服务理念的转变是:醒得早,下床快;出门急,走得稳。从货主、用户相求到登门服务,“宁肯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让货主用户一时犯难”,青岛港人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次,一随车来港的煤矿工人不慎将一把扳手掉到煤堆中,前港公司的干部职工得知消息后,立即全方位寻找,历时一个多月,终于从6万多吨的出口煤中将扳手找到,为货主维护了信誉,避免了损失。有的货主嫌优质煤价格太高,普通煤质量又达不到要求,为千方百计满足货主的要求,青岛港人创造了利用港口先进设备为货主配煤的新工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文明装卸、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环境、文明服务,青岛港人创造了“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即将进入WTO的脚步,青岛港人嗅到了激烈竞争的“火药味”,及时推出“装卸生产主战场在港外,青岛港应为全国服务”的经营战略,将港口生产的重点由港内生产组织转变为港外货源组织,在华北、中原、西北、西南的各中心城市和各大企业设立办事处30多个,港口经济腹地从山东及周边地区的4个省发展到全国14个省区和中亚诸国。
他们主动与铁路、海关、船东联手,相继在西安、郑州、成都、济南、邯郸、洛阳、乌鲁木齐等西部10多个主要城市开通海关直通式运输,架起了内陆地区与港口之间的“绿色通道”,把港口搬到内陆腹地。建国以来,新疆首次从海港出口的12万吨粮食,今年5月13日已运抵青岛港。棉花、番茄酱、汽车配件等各种货物也源源不断到港。仅近3个月新疆从青岛港进出口的货物就达2245TEU(标准箱),从10月份开始15万吨棉花正在陆续抵港。现在青岛港已成为我国沿海第一个进行国际集装箱中转港,而且使集装箱的发展迅速超过了国内几个老牌大港,奠定了青岛港集装箱大港的地位。目前,从青岛港开出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0多条,每月280多个航班将青岛与美国东西部、西欧、地中海、波斯湾、澳洲等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连为一体。港口吞吐量连年攀升,今年突破8000万吨已成定局。集装箱吞吐量从最初的8万标准箱,以每年30%的增幅快速增长,今年突破200万标准箱也已胜券在握。
青岛港人在改变服务观念,建立新的服务理念的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改造系统工程。投资近百亿元,在新港区,建油二期、前湾一期、前湾二期、20万吨兼25万吨级矿石码头4大工程6座码头。在老港区,加深航道和泊位,更新设备,改造码头,拆建仓库,一鼓作气完成70多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港口生产布局动大“手术”,他们将煤炭、铁矿石集中到前湾新港区装卸,将国际、国内客班轮集中到中港公司,实现了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矿石调整到新港区后,由过去的4个公司9个泊位装卸变为一个公司两个泊位,单船装卸效率由昼夜1万吨提高到7万吨。形成了拥有集装箱、煤、油、矿4大货种的超强竞争力,吞吐能力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
人人参与改革 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分配,是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结合最紧密的一环,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第一杠杆。青岛港首先向分配旧机制开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以“向装卸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为核心,企业员工工资随单位效益浮动的新型分配机制。
为了搞好改革,常德传局长率局机关干部到一线装卸工人中间,进行劳动调研,局长关切地问一位装卸队长:“咱装卸工一个月拿多少才差不多”,十几人凑在一起,研究了半天,最后狠狠心,咬咬牙,向局长喊出了“400元”。常局长听后,深为感动:他们的劳动价值绝不止这些钱!之后,在更深入调查、倾听职工心声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港口内部装卸公司改革有关规定》等四项规定共83条政策,出台了《青岛港务局进一步搞活内部工资分配的实施意见》。1993年,青岛港率先实行了等级工资制转为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改革,实现了分配领域质的飞跃,经过连续多次调整,使今日一线职工的月收入有的高达6000—7000多元。
转岗分流,减员增效,成了1998年港口改革的主题。为了改革顺利进行,每次转岗分流,青岛港注重“挖渠放水”。挖的第一条渠就是启动新港区,为老港区转岗职工创造了4000个就业岗位。第二条渠就是通过辞退临时工、农民工,腾出1500个就业岗位。为一些年纪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的职工,有针对性地举办岗位业务培训班。1988年以来,青岛港转岗分流近万人,却没有将一人推向社会,全部妥善安置。目前在青岛港,分流转岗不再是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青岛港的减员增效,是从机关开始的。为解决港口存在的“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现象,他们先从难度较大的机构设置和机关人员精简方面早越“雷池”。本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先后三次成功地对港口的管理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科队级、处级领导干部、两级机关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并引入竞争机制,使管理干部可上可下、可工可干,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次改革,仅局机关就由原来的31个处室减少到16个。管理人员由660余人减少到183人,压缩了70%。
甘愿廉洁勤政 以职工利益企业命运为重
企业效益的好坏,企业命运的长短,关键在领导班子。这已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共识。青岛港也不例外。青岛港领导班子喊出了:对上让党放心,对下让群众满意,自己终生无悔。
关键是创一个好的领导机制。青岛港把领导干部的廉政问题始终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自觉接受职工监督。将领导住房、宿舍建设和分配、调资晋级、奖金分配、局招待费使用、党费和党务活动费使用、困难补助、大型活动经费支出、“好处费”收缴和用途等九项内容张榜公布,赢得了职工的理解和信任。
长期以来,局级领导坚持以身作则,管住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特别是在一些职工敏感的生活问题上,更是严于律己,安于后富。常德传把市里分给他的一套位于海滨四室一厅的住房,让给了离休老红军。职代会多次通过决议要给他调整住房,都被他“一票否决”。因为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港务局职工的住房没有全部解决,我就不参与分房。”在职工代表们年复一年的期待中,204户离休干部住房达标了,129名特困户职工住房解决了,200名困难户、280名“团结户”、440多名港内临时住户以及结婚无房户都欢天喜地地迁入了新居,直到“八个全部解决”目标实现,青岛港人人有其屋的梦想成为现实,职工代表们才了却了心愿。
尽管青岛港的经济效益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但局领导们始终坚持不搞办公室装修、不安装空调、不更新小轿车、不用公款买手机、不配专职秘书,十年如一日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在记者采访中,一位职工动情地说:“青岛港不是没有钱办这些事,也不是领导干部没有现代意识,不会享受、不懂潇洒,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青岛港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局领导们认为,港口收入的一分一厘都是职工的血汗钱,只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容不得任何人随意挥霍。舍不得买小车,却投资400多万元为职工购置12部豪华班车。舍不得装修办公室,却把职工的候工室建设得像“星级宾馆”。舍不得购买手机,却投资近4亿元,为职工购建了6700多套住房,使全局人均居住面积从4.5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5平方米。为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他们坚持每两年为全局职工进行一次体检,每年对女职工、老干部以及特殊工种职工进行一次体检,发现病情隐患的及时安排治疗。此举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专门将青岛港列为该组织的一个科研基地。今年青岛港又投入1000多万元,提高职工“班中餐”质量。职工的心,企业的根。赢得职工的心,企业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改革创新使青岛港有了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内外好市场,有了一座现代化港口,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职工队伍,还有了一个廉洁勤政的班子。
改革创新使青岛港实现了快速发展,使一个百年老港充满了现代化的活力。看着一艘艘巨轮争流胶州湾,离靠青岛港,用青岛港职工的话说:“瞄一眼码头,有没有大船,就知道我们有没有饭吃。”青岛港的改革创新仍在继续…… 青春之岛 活力之城:人民日报里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