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青春之岛 活力之城:人民日报里的青岛

百舸破浪正远航——青岛国企在改革中迅速发展(下)

  百舸破浪正远航——青岛国企在改革中迅速发展(下)

  本报记者 宋学春

  面对国企发展的大好形势,青岛市的决策者们没有飘飘然,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青岛的差距在哪里?我们怎么去做?”他们在认真地思考,并认真地去做。

  咬住创新不放松

  青岛的发展贵在创新。到企业走走看看,都将创新放到“生死攸关”的位置。

  青钢集团的新领导班子在管理上创新,1997年消化减利因素1.8亿元,实现利润1306万元;1998年消化减利因素2.05亿元,实现利润1621万元;今年1—9月实现利润900多万元,并形成了具有年产铁100万吨,钢120万吨,钢材100万吨能力的大型一类钢铁联合企业。

  靠创新崛起的企业也不轻松。在海尔中央研究院、海信技术研究中心、双星技术研究中心,记者看到,企业都舍得在技术创新上投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以饱满的竞争、赶超精神,跟踪国际尖端技术,盯住市场开发产品,真正做到了研制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甚至酝酿下一代。据了解,目前青岛已经建立了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3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9家。这些企业技术中心均承担了两个以上的技术创新项目,其中大多数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术中心为企业和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

  今年,青岛市又推出了技术创新建设体系,即“一二三推进计划”,到2000年,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60家,其中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中心为主体。骨干企业20家,省级中心为主体。30家优势企业,市级中心为主体。全市青岛名牌产品达到100种,其中有40种创山东名牌。以此用3—5年的时间,推动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形成电子信息、新型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车辆船舶、生物及海洋药物等六大支柱产业,逐步构成工业发展依靠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和现代传统产业三大板块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为了推动创新工作的开展,从1991年起,青岛市已经连续8年举办了新技术新成果交易会,今年举办了全国级的产学研会议。

  扭住开放促调整

  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青岛也尝到了开放促调整的甜头。“要用开放促国企产品和结构的调整”,市委市政府领导思路明确,措施得力。

  青岛市引进和利用了大量外资参与青岛市的技术改造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像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名牌企业,都是借助开放,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崛起的。市计委有关部门统计,“八五”期间,青岛市年均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左右,其中直接利用外资占总额的3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中,对外出口比重也占30%左右。

  引进外资促进产品结构调整。近5年的时间,青岛市吸引外资1.8亿美元,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达8个。技改项目完成39个,形成了集装箱、铝制汽车散热器、蒸发器、蒸馏器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岛市决策层认为,开放是巨大的推进器,它冲击了人们的旧观念、旧机制和旧体制,实现了工业经济由封闭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如今,外商在青岛投资领域已经扩展到轻纺、机械、电子、化工、橡胶、建材等多个行业,有力地促进了国企的改革。

  打好脱困攻坚战

  今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青岛主持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东部地区条件比较好,应该率先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率先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3年目标,率先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优化。青岛市认为,青岛是山东的“龙头”,促使全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率先在东部地区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摆在青岛各级党政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尽管青岛的企业发展势头比较好,但困难企业的问题也不少。为了有的放矢地解决好企业的脱困问题,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深入国有工业企业进行调研,并多次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确定了国企改革解困与发展目标。

  这些年,青岛市对企业脱困方式进行过多种探索。如用改组、联合、兼并、挂靠、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出售等形式,一厂一策或一厂多策,退二进三或退市进郊,到1998年底,全市累计破产企业107户,兼并企业247户,达到了“有生有死,盘活存量”的目的。困境中的汽车零部件厂撤离延安三路厂区,搬到即墨,在新厂区建设工艺技术水平先进的新生产线,企业面貌和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发展中突破,在改革中发展。青岛市的国有企业正乘风破浪,驶向国内外市场,驶向21世纪。 青春之岛 活力之城:人民日报里的青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