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不让棚户区进入下世纪
青岛:不让棚户区进入下世纪
编辑点评:不让棚户区进入21世纪——青岛市的这一务实之笔让编者心头一热。不光因为这是为广大老百姓办实事的浓重之笔,还因为它显示出青岛市委、市政府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细细读来,青岛为百姓办实事由于重计划、讲政策、有规则、按步骤,所以能落到实处。棚户区的群众有望在本世纪最后的一两年中实现多年的愿望,且有为数不少的人已入住“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居民区,青岛人为此而高兴。青岛的做法,对于城市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是个启发;取得的成绩,对那些渴望安居的城市居民是个鼓舞。
21世纪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举国上下都在努力以新的理念、改革者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像青岛这样宣布“不让棚户区进入21世纪”,就是对如何面对新世纪挑战的很好的回答。人民安居乐业,就更加有利于青岛市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希望有更多的城市来写好这样的务实之笔。
本报青岛5月18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新建的青岛浮山后小区内塔吊林立,脚手架密密麻麻,8000名施工大军昼夜不停地挥汗拼搏,在这片工地上,66栋共28万平方米的群体楼房日前封顶,将在9月达到入住条件。附近还将建造52万平方米的楼群,预计今年完成主体工程,明年7月达到入住条件。届时,“棚户区”这个名词将隐入青岛的历史。
俗话说,“民以居为安”。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青岛的市政建设继续迈向新台阶。为了从全局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市容市貌的整体水平,青岛市决心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说:“棚改是民心工程,好事要办好。”他和青岛市“一班人”又一次走向这座海滨大城市的大街小巷,进入眼帘的是,还有2.5万户居民居住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约40余个棚户区里,与青岛的建设新貌很不协调。
他们决心将一座美丽整洁的青岛带进新世纪。
上个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青岛市剩余棚户区改造拆迁办法》,提出建设用地实行划拨、免收有关费用等10项优惠政策。
欲建广厦千万间,庞大的资金需求如何解决?一个新设想提了出来。市里原先打算建造从青岛火车站至福州路的东西高架快速路,资金预算达数亿元之巨。然而,半年前青岛市公安交警部门因地制宜,成功地进行了交通调流获得成功,基本上缓解了市内干道的堵车现象,那么,能不能打一个“时间差”,把宝贵的资金用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刀刃”上,让它发挥最大效益。
经过详细考察论证,青岛市领导拍板了,根据先急后缓原则,把这笔资金先投入棚户区改造。再从市公房出售收入和易地搬迁腾出空地的出让收入中抽出一块资金加以补充。
在此基础上,青岛还有新的政策规定:居住在棚户区被拆迁住房的职工,其所在单位应按房改政策规定,向其提供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或住房补贴。未按规定出资协助解决棚户区职工购买安置住房的单位,不准购买小轿车,单位领导干部不准购买住房,不准用公款出国。青岛市还组建了市棚户区改造指挥部。这几着棋一走,青岛市改造棚户区的大格局就活了。
青岛市对棚户区动迁改造工作早在1993年11月就开始了,截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动迁改造市内棚户区28处,竣工面积157万平方米,回迁居民1.8万户。在此基础上,青岛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宣布:本世纪末彻底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决不把棚户区带入21世纪。现在,青岛市正以倒计时方式来解决他们搬进新居的时间:1998年新开工改造17处棚户区,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5万户;1999年动迁居民1万户;2000年国庆节前基本完成居民回迁安置任务。
目睹一幢幢漂亮的住宅楼在昔日的棚户区拔地而起,青岛人更爱美丽的青岛了。原先位于青岛市广饶路的棚户区,曾是青岛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一片棚户区,5.12公顷的土地上居住了1800多户、5400多居民。如今,这里矗立起了20栋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的居民楼群,宽阔干净的路面、整齐的绿化带、舒适的公园,令居民十分惬意。 青春之岛 活力之城:人民日报里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