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 好种地
青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
农机化 好种地
本报记者 宋学春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山东省青岛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2012年青岛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位于全国前列。
青岛市农委副主任、市农机局局长陈志颖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怎样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已经成为事关粮食安全、农村发展与稳定的热点问题,农机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路。
新农民驾驶农机成为种地主力军
青岛市全年粮食(小麦、玉米)播种面积54.56万公顷。劳动力的短缺和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涨,使依靠农机化种好地成为当地农民的首要选择。
多年来,青岛市累计争取补贴资金3.9亿元,补贴各类机具7.5万多台(套),4.5万农户受益。
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20多万以从事农机作业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驾驶着先进农机,接过种地接力棒,承担了青岛市80%以上的粮食生产劳动量。他们在替代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同时,自己也走上了致富路,年实现农机作业总收入30多亿元。29岁的即墨市冷家埠村农机手徐文兴,每年农机作业纯收入10多万元。
青岛农机手在富起来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为此,青岛市农机部门邀请工商、质监、消协及农机生产企业,根据需要开展“菜单式”培训,2012年共培训3000余人次,大大提升了农机手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解除农机手的后顾之忧,青岛提供了良好的农机化公共服务,创建了49家星级文明农机销售企业和市场,让农机手买农机放心;拖拉机驾驶员考试采用电子桩考,提高了新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开农机安心;建立农机维修网点516个、区域化农机维修中心13个,修机械省心;市财政专项资金扶持4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库房、维修间、培训教室及农机大院,存放农机舒心。
为增加农机手收入,去年“三夏”青岛市组织50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机收,在市场竞争激烈、作业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完成作业收入2亿多元,比上一年大幅增加。
一项农机化新技术,每亩就可节本增效100多元
青岛大范围推广了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和精量播种施肥等农机化新技术,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经青岛农业大学测产,2012年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产505.5公斤,比传统种植亩增产46.1公斤,全市48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机械化深松作业相当于建立一个“土壤水库”,能够使粮食和蔬菜亩增产10%以上。
新技术增产增效,新的农机作业模式同样也可以。
针对传统大白菜种植人工起垄与移栽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黄岛区勤耕农机合作社推出了机械“旋耕+起垄+播种”的大白菜一次性作业新模式,1台车能顶上30个劳动力,出苗率更高。平度市清秀合作社通过改造机具,实现了大葱种植的机械深松、旋耕、开沟、镇压等一次完成,1台车1天最多能作业170多亩,收入2万多元,而且能增产10%以上。
土地分散、地块过小,制约了农机作业效率与节约增效。青岛市积极探索农机规模化作业的新模式。胶南市王台镇农机合作社与当地180多户农民签订了820多亩地的代收代种协议,农户可以“全托”,合作社全权经营土地,每亩每年给农民1200元的土地收益金;也可以“半托”,合作社只负责提供农机作业,以低于市场价收取作业费。这种模式既解放了劳动力,发挥了机械规模化作业优势,又使合作社获得了更稳定的收益。 青春之岛 活力之城:人民日报里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