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枫雨路”
加拿大汤姆逊大学枫叶附属学校 胡珊珊
从2002年松花江畔的中央大街面试到黄海之滨金石滩的实习,从长江孕育的武汉到大洋彼岸的坎鲁普斯,在枫叶林中研习了17年,我不仅仅收获了一份挚爱的工作,还有一份甜美的爱情和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份情缘,一结识一辈子。
在大连枫叶,在勤勤恳恳地做着我热爱的工作之余,在那里我邂逅了浪漫的爱情和让我一辈子珍惜的友情。
至今还清晰记得2002年5月20日第一次踏上金石滩的那一瞬间,迎面扑来的海风,布满鲜花的小镇,远远就可以看到矗立在蓝天碧海间的枫叶的钟楼。听到整点回荡小镇的悠扬钟声,看着眼前的一幕,真的像枫叶校歌里面唱的一样,“蓝天碧海青山,海鸥天际飞旋”。从那一刻,我就爱上了这座迷人的小镇,这个充满加国风情、中西文化碰撞的校园。我与枫叶的缘分也就从那一刻开始了。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金石滩的海边组织外教欢迎晚餐。我非常紧张,担心他们不喜欢我们的食物,不知道怎么和他们交往。谁知道在见到他们的一瞬间就被外教们的友好和热情包围了。那天我记住了好多外教的名字,Kevin、Michelle,还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退役冰球运动员Russ。见面那天,他那高大结实的身材居然坐垮了一把椅子,直接翻到了沙滩上。他丝毫没有觉得不好意思,还开起了玩笑,真是一份特殊又难忘的见面礼。这群友好、外向、乐于助人的外教给了我很多帮助,也成了我一辈子的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维持到了现在。如今,Russ和被坐坏的椅子也成为无法忘怀的笑料。
在大连枫叶,有很多像我一样一毕业就加入枫叶的中加方教师,在枫叶的大家庭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也有从世界各地因为枫叶事业聚到一起的同事们。我们一起工作,一起活动,一起生活,爱情和友谊都在岁月里沉淀,与枫叶的缘也从此生根发芽。
在武汉枫叶,孩子们在枫叶大院里长大,我收获了一辈子的亲情。
2011年,随着爱人的工作调动,全家从大连校区搬到了武汉枫叶校区,女儿和儿子都在武汉枫叶外籍子女学校上学。
外籍子女学校是一个多元文化汇流的地方,小班制和跨年龄分层次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多文化氛围让孩子们不仅在学习上可以满足个性的需求,而且在团队合作、与不同年龄层级的交往中,拓宽了视野。
与此同时,正是枫叶中西优化结合的教育模式,让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从小就得到了锻炼。这些基础和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了自信,成为名副其实的小枫叶。他们与其他小枫叶一起学习中西方课程,一起度过每一个生日和每一个有着不同重要意义的节日。他们是枫叶中西教育优化结合的直接受益者。我个人作为家长和教师的双层身份,也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家长的工作交往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
不仅如此,在武汉枫叶大院里我们全家还收获了一辈子的亲情。我们的枫叶大院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邻居们。正如远亲不如近邻,在枫叶大院里每一天都被幸福包围着。与不同地区的老师们做邻居本身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我们早晨推开门就有湖南老师们挂在门把手上的莲蓬,晚上我们可以吃到楼上东北奶奶包的最好吃的包子,女儿所有的神话故事和中国文化都是来自邻居聪慧善良的双胞胎姐妹,儿子和外教的孩子们一起打冰球……与枫叶的缘分成为枫叶大家庭的缘分,在这里我们成长为幸福的枫叶人。这段亲情在枫叶大院长大的孩子们中间持续着。
在坎鲁普斯,枫叶的国度,我们全家继续着与枫叶的情缘。
2016年,枫叶第一个海外校区成立,老公调到新校区工作,我们全家搬到了加拿大。在坎鲁普斯,我们不仅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成长,更目睹了下一代枫叶学子们的成长。
我的两个孩子凭借着在枫叶外籍子女学校打下的基础,顺利地进入了当地学校。他们适应和融入学校的速度都超乎了我的想象。我由衷地感谢枫叶给我的孩子们提供的高品质教育,给他们带来了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品质。
我也把这种枫叶情怀带给了我的学生们。孩子们刚刚到加拿大,在这块全新的国土上,他们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慢慢地,他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自理,学会了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
当地包容的文化和朴实的人们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温暖。在枫叶特有的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中,学生们很快便适应了环境并开始融入社会。我们与枫叶学子们在异国他乡共同面对挑战和一齐迎接惊喜。作为中西文化使者的枫叶人,我们把枫叶文化和品牌带给了当地人。从科学馆到养老院,从运动场到慈善会,从枫叶师生和家长到每一个社区义工和活动志愿者等,坎鲁普斯的每一个街头巷尾都流传着枫叶的精良口碑,这群漂洋过海的学子不仅成为弘扬枫叶精神的名片,更变成了维系中国和加拿大文化友谊的纽带。
情,“缘”于枫叶;爱,“圆”在枫叶。17年“枫雨路”,我路过了美好浪漫的大连枫叶、温暖有爱的武汉枫叶、异国温馨的甘露枫叶。在枫叶我寻觅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感恩枫叶寄予我的爱情、友情、亲情和最浓的枫叶情。 枫叶百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