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存在一个学霸星球,杨锐(生物学家),陆舟(物理学家)和陈许(经济学家)同时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他们试图找到开一个食品罐头的方法。
“让我们把罐头放在火上烤等它爆裂。”杨锐说。
“不,不”,陆舟说,“让我们从一棵高树顶上把罐头扔到岩石上。”
“我有一个主意。”陈许说,“首先,我们假设有一个开罐器………”
这个笑话来评价索洛增长模型再合适不过。索洛增长模型表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定来自于技术进步。
但技术进步来自哪里呢
索洛站在讲台上对着他的经济学信徒吹着胡子,大拍桌子:
“首先,我们假设存在技术进步!”
有的“技术”真的是技术,有的“技术”就是一个垃圾桶了。
索洛将影响经济增长因素中除了劳动、资本之外的所有因素都放在了“技术”这个大垃圾桶里。
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逼近求差之后,他举起一个被命名为“索洛剩余”的垃圾桶说:“看,技术进步果然存在。”(这一段戏说,“索洛剩余”挺重要的,看看就好了)
三年之后,罗默在《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超越。这个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
陈许现在做的事,就是让这个理论早一点面世。
“我这人心善,见不得这么好的理论那么晚出来。”
陈许在图书馆里呆坐了一上午,突然露出慈父的笑容,不禁笑出声来。
对面的女同学被吓了一跳,看了下周围,幸好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人还挺多,他也不能做什么。
女同学好奇的伸了伸脖子看陈许在干什么。
只见陈许直接翻到稿纸的最后一页,用流畅的英文、孩子的笔体写下结论:
“……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给定的或通过描述的方式进行内生化的不完善的模型,既不能进行福利分析又不能给出诸如增长率下降或人均产出收敛的实证含义。
本文发展的模型部分地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为了分析的方便,该模型限制在物质资本内生积累而知识不进行积累的极端情形。但是,一旦基本模型的含义明确,就很容易将其它状态变量包括进来。运用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轻松地推导出既具有知识的边际生产率递增、又有物质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模型的含义……”
论文题目还没编,就直接写下结论!骚还是你骚。屏幕前的论文党留下羡慕的泪水……
女同学一直看着陈许写了两页的英文,每一个单词她都懂,放一起就不懂了。
唯一能看懂的就是对面这个男生智慧的光芒。
她又看了一下周围,心里突然不满:“哎呀,怎么这么多人!”
论文的结构很有条理,陈许先是简要回顾了递增收益对解释长期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的历史,并描述了妨碍形成递增收益的正规模型的一些概念上的困难。
然后提出了一个两期模型,以揭示用于分析存在外部性和递增收益的均衡的工具。之后扩展性地提出了一个无限期界和连续时间的模型。
中间会掺插一些支持模型的经验证据,陈许在高盛提供的《全美经济数据统计年鉴》中找到了相关的数据。
这数据抄起来挺麻烦,计算起来也挺麻烦,最好能找台苹果机。这么一来,陈许只好暂时搁置了实证这一部分。
至于其他推导和论述的部分,陈许抄的那叫个不亦乐乎!
到了中午,陈许独自去食堂吃饭,正准备吃完继续回图书馆钻研学术,李文学坐到了对面。
“大事不好了?”李文学一脸严肃。
“怎么了?”陈许莫名紧张。
“搞校园刊物,买纸买墨都要钱,我们没钱。”
陈许擦了擦汗:“你社团名字想好了吗?人够了吗?”
“暂时还没想好。”李文学说,“这不是来找你商量了吗?”
陈许这下倒是没法推脱,灵机一动:“你认识计算机系的学生吗?”
“认识啊。”
“介绍我认识认识被,我找他帮个忙。”陈许说。
“我就是学计算机的,”李文学说,“机器语言我玩的贼溜。”
这还真是出乎陈许意料,这名字还以为他是中文系的呢!不过想想喜欢科幻,学计算机也说得通。
“这样吧,你帮我一个忙,我帮你把社团建起来。”
“行啊,什么忙?”
陈许把李文学带回图书馆,将用到的数据指给李文学看:“把这几页帮我抄下来。”
然后又把模型公式递给李文学:“我需要用计算机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求出参数,具体的实现过程我也不懂,只有靠你了。”
李文学看了看公式和数据,拍了拍胸脯:“没有问题,这两天我就帮你搞定。”
陈许没想到事情进展得这么容易,拍了拍李文学的肩膀:“招人不敢说,经费看我的。”
但说实话,经费暂时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招够四个人还是蛮容易的。当晚陈许就想把吴材给拉了进来,吴材本来还挺想进来,一听徐画晴也在社团里面,死活不乐意。陈许没办法,只好拉了魏飞捷。
陈许第二天继续在图书馆完善最后的部分,嗯,本来应该最先写的引言部分。
“……在排除了外生技术进步的同时,这里提出的模型可以被视为一个内生技术进步的均衡模型,其中长期增长主要由向前看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知识积累所驱动。将知识作为资本主要形式的这一强调,意味着标准总量增长模型的自然的变化……”
李文学说到做到,不超过两天,果然将结果都算了出来。陈许将数据往特意留好的空白处一填,再仔细校验了一遍,这才发现名字没有写。取名无能的陈许只好把原有的名字添了上去——《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
塞进信封,填上地址,陈许直接将信寄给了《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顶级的论文配得上顶级的期刊,呸,顶级的期刊才能配得上顶级的论文!去吧,我的第一张名片!
“喝水不忘挖井人”,自己的事情搞定,李文学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
两人先拿着登记表去社联报备,如此社团才算正式成立。至于名字,嗯,陈许恶趣味地提供了一个——“1024”。
在网络上还没普及发展的年代,也只有程序员才能略微领略这个数字的美感。
李文学一听便觉得妙:“2的10次方,1024BYTE=1KB、1024 KB=1MB 、1024 MB=1GB ……妙啊!充斥着理性与和谐之美。”
陈许有意略过这个话题:“那接下来就该搞钱了。”
他自然不会自己掏钱,手里的钱还得买四合院呢。
但是他心里已经有了数,不能保证赚太多,买些纸墨办几期校刊总是没有问题的。
他把闲着的魏飞捷叫了出来,和李文学三个人一道从校工那里借了两辆三轮车,陈许带着个草帽轮流坐在两人车后。
李文学和魏飞捷两人骑了半天,往胡同口一钻,陈许的吆喝声就响了起来:“有破旧自行车的卖……有破旧自行车的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