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八二)周官五史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吕思勉 4438 2021-04-09 13:3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八二)周官五史

  《周官》大史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此即《月令》之类,备载一年中当行之事,及其行之之时。大祭祀,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大迁国,抱法以前。大丧,执法以莅劝防。凡丧事考焉。小丧,赐谥。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具见其为礼与法之府。而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职,其为大史之僚属,又极易见也。如此,其典籍安得不多?其员额安得不广?其先但为四辅之一,居明堂中侍王者,其后安得不出居于外耶?

  外史:“掌书外令。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此亦内史书王命之类。盖时愈晚,事愈繁,分职愈详。故其初记言专于右史者,后又析为内外也。疏家既引《周官》以证《礼记》,而偏举内史,似非。

  记事之史,体极简严;记言之史,则体较恢廓;求诸《周官》,亦可喻其故焉。史官主知天道,故冯相、保章,皆属大史。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序事,以会天位。”盖司天道之常。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则司天道之变。常事不书,变事不可不记。执简之始,盖专记日食星陨等事。此本不待烦言,其后记人事者亦遂沿其体,此其所以简严。古重言辞,书诸简牍盖其变。既重言辞,则其所书者,亦必如其口语;虽有润饰,所异固无多也。此其体之所以日益恢廓也。

  记言之史,体既恢廓,其后凡叙述详尽者皆沿之。以其初本以记言辞;又古简牍用少,传者或不资记录,而以口耳相授受也,则仍谓之语。《礼记·乐记》:孔子谓宾牟贾曰:“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此记武王之事者称语也。《史记》本纪、列传,在他篇中述及多称语。《秦本纪》述商鞅说孝公变法曰:“其事在《商君》语中。”《孝文纪》述大臣诛诸吕,谋召立代王曰:“事在《吕后》语中。”《礼书》述晁错事曰:“事在《袁盎》语中。”《陆贾传》述其使尉佗事曰:“事在《南越》语中。”皆是。〇《朱建传》: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曰:“语在《黥布》语中。”而布传无其事;盖古人著书,多直录旧文,不加点定。史公所据朱建黥布两传,非出一家,故其文如是也。〇《始皇本纪》述赵高与二世、李斯阴谋杀扶苏、蒙恬曰:“语具《李斯传》中。”疑后人所改,亦或当时已有称传者,不始太史公。《萧相国世家》述吕后用何计谋诛淮阴侯曰:“语在《淮阴》事中。”《留侯世家》述良解鸿门之危曰:“语在《项羽》事中。”事、语二字,疑后人所互易。可知纪传等为后人所立新名,其初皆称语。然则《论语》者,孔子及其门弟子之言行之依类纂辑者;《国语》则贤士大夫之言行,分国纂辑者耳。故吾谓《国语》实《尚书》之支流余裔也。不惟《国语》,《晏子春秋》及《管子》之《大中小匡》诸篇,凡记贤士大夫之言行者,皆《国语》类也。亦不惟《论语》,诸子书中,有记大师巨子之言行者,皆《论语》类也。

  记录之意在传其人之言行者,谓之语。《易》所谓“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也。若以其事有关家国之大而记之,则谓之故。故之始,盖主典礼,其后则记行事者亦羼杂焉。《左氏》定公十年,齐侯将享公,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此即朝觐会同之礼,《周官》大史所掌。不曰礼而曰故者,礼据成宪言,故据成事言也。《史记·儒林传》载公孙弘之言曰:“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徐广曰:“一云次治礼学掌故。”未知孰是。然礼与故为文学大宗可见。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声子历举楚材晋用之事以对。公扈子知叔术之事,而《公羊》谓其习乎邾娄之故。昭公三十一年。此则行事有关家国之得失者矣。《左氏》昭公元年,叔向出,行人挥送之。叔向问郑故焉,且问子皙。知国家之行事若典章,贤士大夫之言行,并为时人所重也。

  史主记载,言、事皆然,故亦通谓之志。《周官》:“小史掌邦国之志。”郑司农云:“《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案《周志》见《左氏》文公二年。狼瞫引其辞曰:“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郑书》亦见《左氏》襄公三十年,子产引其辞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皆《尚书》类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云:“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则记事之史矣。案小史所掌,盖县内诸侯之史;外史所掌,则外诸侯之史也。外史又掌三皇五帝之书,则异代之史也。《注》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未知信否。然《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注》曰:“志,谓识,古文。”说自不误。何则?三代之英,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皆确有其人;大道之行,亦当如此;皆读前人之记识而知之也。《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天下》。志亦当作记识解。此《春秋》不必凿指记事之史。盖志亦史籍通称,犹汉人言史记也。记、志一语。古称志,汉人称史记,特辞有单复耳。汉人亦但言记,则志之异文也。

  《史记·六国表》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此周室二字,当苞凡诸侯之国言;乃古人言语,以偏概全之例,非谓衰周能遍藏各国之史,其余诸国则独有其本国之史也。戎夫习于遂事,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当时良史熟于古记之证。

  《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注》曰:“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若鲁有大庭氏之库,殽之二陵。”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注》曰:“传道,世世所传说往古之事也。为王诵之,若今论圣德尧舜之道矣。”此亦古史也。又曰:“正岁,则布而训四方,而观新物。”此所布者,即其为王所诵,训方氏盖身历四方而布之,因以观新物也。《礼记·郊特牲》曰:“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此即诵传道训四方之事,特非躬往巡历耳。所观新物,亦必反告于王。假令笔之于书,则又当时之外国史也。小行人之职:“若国札丧,则令赙补之;若国凶荒,则令碉委之;若国师役,则令槁禬之;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及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犹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凡此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亦训方民观新物之意也。

  小史之职:“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郑司农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定之,瞽蒙讽诵之,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瞽蒙之职云:“讽诵诗,世奠系。”杜子春云,“世奠系,谓帝系、诸侯卿大夫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述其德行;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以戒劝人君也。故《国语》曰:教之世,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康成谓“讽诵诗。主谓廞作柩谥时也。讽诵王治功之诗以为谥,世之而定其系,谓书于世本也。”案如子春及后郑意,瞽蒙所诵,即小史所定,则小史不徒谱其世次而已,必兼述其行事,其说当有所据。何则?系、世虽经秦火而亡,其体例必相沿勿失。《隋志》家谱、家传,分为二门,盖伊古相沿之例。谱以记世次,传以详言行。窃疑《大戴记》之《帝系姓》,乃古系、世之遗,《五帝德》则瞽蒙所讽诵者也。如康成意,瞽蒙所讽诵,初非受诸史官,然读诔为大史之职;卿大夫之丧,小史亦赐谥读诔;则天子诸侯大夫之行事,史官固未尝不记识之矣。

  诔者,累也,累列其生时之事也。《礼记·檀弓》:“公叔文子卒。其子戌请谥于君。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此累列生平行事之式。《祭统》载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其累列先代之美,亦与诔之用意同,故《荀子》曰:“铭累系世,敬传其名。”《礼论》。系、世以记统绪,铭、累以详德善功烈勋劳,此家谱、家传分编并重之所由来也。

  《楚语》载申叔时之言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详味其辞,则《春秋》重褒善贬恶,世主记君主贤愚,语主传先世行事,志主记列国兴亡。戎夫告武王者志也;孔子诏宾牟贾者语也;其所笔削者《春秋》。《书·无逸》载周公戒成王,备举殷周列王,所谓教之世者欤?《史记》之本纪、世家、世表、年表,盖合系、世及《春秋》而成;而间傅之以语;传则本于语及铭诔之属者也。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