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〇)胡服考书后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七一〇)胡服考书后
古服上衣下裳,连衣裳而一之则曰深衣,无以袴为外服者。此篇因谓袴褶之制,始于赵武灵王,其原出于胡服,似未必然也。康成说黻之缘起曰:“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夫但知蔽前为黻,兼知蔽后,则为裳矣。朝祭之必裳,犹其存黻,皆不轻变古之意也。谓古人凡事因仍,不知改变,亦可。至就劳役,则有裈而不袴者,《淮南子·原道》:“短裷不袴,以便涉游。”司马相如着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是也。有袴而不裳者,《礼记》“童子不衣裘裳”是也。劳役有之,戎事亦宜。然王氏谓《周礼·司服》郑《注》云:“今伍佰缇衣。崔豹《古今注》云:今户伯绛帻纁衣。伍伯者,车前导引之卒,见《释名》《续汉志》《古今注》。今传世汉画像车前之卒,皆短衣着裤,由伍佰之绛帻纁衣为裤褶之服,知光武之绛衣赤帻,及赤帻大冠,不独冠胡服之冠,亦服胡服之服矣。”又曰:“《汉书·匈奴传》:中行说曰:其得汉絮缯,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弊,以视不如旃裘坚善也。中国古服如端衣深衣,袴皆在内,驰草棘中不得裂弊。袴而裂弊,是匈奴之服,袴外无表,即同于跗褶服也。”案:《司服》郑《注》兼引《左氏》成公十六年“有靺韦之跗注”,杜《注》曰:“跗注,戎服,若袴而属于跗。”郑引此,盖仅证其衣裳之同色。《疏》谓郑以跗当为幅者,非若袴而属于跗,则与衣不连,其制盖亦有踦。杜云:若袴而不径云袴者,以袴不皆属于跗也。此古戎服着袴之征,不待胡也。《曲礼》:“童子不衣裘裳。”《玉藻》:“童子不裘不帛。”《内则》:“十年,衣不帛,襦袴。”“衣不帛”句,即《曲礼》所谓“童子不裘”,《玉藻》所谓“不裘不帛”也。不言裘者,与下文“二十而冠,可以衣裘帛”互相备也。“襦袴”,则《曲礼》所谓“童子不裳”也。所以不裳者,《曲礼》郑《注》曰:“裘太温,消阴气,使不堪,《正义》:使不堪苦者,热消阴气,则不堪苦使。不衣裘裳便易。”《疏》曰:“给役,则着裳不便,故童子并缁布襦袴。”初说不误。《内则》《注》云:“不用帛为襦袴,为太温,伤阴气。”正以“不用帛”句,恐人不知古人言语互相足之例,故备言之。《疏》云“衣不帛襦袴者,谓不以帛为襦袴”,则误矣。童子之不裘不帛,固以太温,亦以不堪苦使,不裳则专为便易,可见服劳者之必去裳矣。戴德丧服变除:“童子当室,谓十五至十九,为父后,持宗庙之重者,其服深衣不裳。”《玉藻》:“童子无缌服,听事不麻。”《注》:“虽不服缌,犹免,深衣,无麻,往给事也。”盖丧祭不可以襦袴,故加之深衣。《曲礼》《疏》曰:“童子不衣裘裳,二十则可。故《内则》云:二十可以衣裘帛。”二十而后裘帛,则亦二十而后裳,不言者,与上文互相备故。《大戴》言:童子不裳,以十九为限也。然则裳,冠者之服也,冠而不裳者,将责成人之礼焉。然则裳,礼服也,服劳役者,非童子则贱者,礼不下庶人,其不必裳明矣。故庶人但以深衣为吉服,同于襦袴之童子也。《左氏》昭公二十五年:师已称童谣曰:“鸜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褰与襦。”《说文》:“褰,袴也。”《方言》:“袴,齐鲁之间谓之。”蹇之言“袪也”,《曲礼》:“暑无褰裳”见《注》。举也。褰裳,则利遐举也。故《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然则欲远行者,亦必袴而不裳矣。《说文》:“襦,短衣也。”《方言》:“复襦,江、湘之间谓之。”从竖,竖者,童竖。《广雅》:“儒,短也。”故短人称侏儒。古有恒言:“寒者利短褐。”短褐者,襦之以褐为之者也。然则古之贱贫人,殆无袴而不裳也。《玉藻》曰:“纩为茧,缊为袍,禅为絅,帛为褶。”《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传》:“袍,也,《释言》文。《玉藻》云:纩为襺,缊为袍。《注》云:衣有着之异名也。缊谓今纩及旧絮也。然则纯着新绵名为襺,杂用旧絮名为袍,虽着有异名,其制度是一;故云袍襺也。”《释名》:“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周官·内司服》《注》谓王后六服,皆袍制,然则古惟贱贫人但有短褐,贵人衣裳之内,固有长袍,特外必加以衣裳,若深衣耳。去之则贵者长袍,贱者短褐,与今同矣,岂待胡服哉?《丧大纪》:“袍必有表。”《士丧礼》《疏》:“褖衣,连衣裳者,用以表袍。”王静庵此《胡服考》篇,考索之功深,而于事理未尝深思也。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