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有一句俗语:东南西北四方宅,皇亲书生金玉堂,这“金玉堂”,单指的就是城北沈氏!
沈氏一族的发家史说起来还有些传奇色彩。
沈家曾祖老爷是个铁匠,成亲以后生了两个儿子,因本本分分营生,所以曾祖老爷攒了银子就把两个儿子都送进了私塾。
大儿子读书一般,可小儿子却意外的是个笔墨脑袋,一路从秀才考到了举人,隔年竟还中了皇榜考上了进士。
这一年秋,太祖皇帝薨逝,高祖帝继位。
新帝为巩固政权,从翰林院里提拔了许多无根基的庶吉士上来,这其中就有沈家的小儿子。
因仰仗着弟弟的仕途之光,大儿子心一横,索性关了家里的铁匠铺放手做起了印子钱,而这些钱大多都是放给了各路急需大量用银子的官员。
那之后,随着各路官员的升迁,沈家开始插手东西蜀地和南北疆辽的粮草、生铁,后来又贿赂了当时权势滔天的襄阳侯,垄断了江南和两广的井盐……
白花花的银子就像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水一般灌进了沈家的祖宅,沈氏几乎是一朝暴富,短短五年就举家迁至了帝都,然后不断买地收宅,逐渐成为了人人羡艳的富贵望族。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和昌十二年冬,当时已是江西巡抚的小儿子携一家四口赶回帝都过年,船至龙口,遭一伙水匪抢劫。
因船上的仆役不小心说漏嘴了小儿子的身份,水匪怕有后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举刀将一船十五条人命全部变为了刀下魂鱼腹食。
噩耗传来,年迈的曾祖老爷跟着咽了气,本是精气神十足的曾祖夫人也悲恸得烙下了病根,没挨过第二年夏天也走了。
那之后,沈家就如同是用尽了所有的好运一般,虽生意是越做越大,银子是越赚越多,可一族同脉的子嗣却也是越来越艰难。
是以到了沈老太爷这一辈,老人家便听从高僧的谏言,逆天守命,给沈家全族下了一道禁令——沈家子嗣不得入宫为官。
老太爷这招以退为进,就是想把沈家和朝廷摘个一干二净,让仅剩的沈家嫡系可以免受朝廷无妄之灾,承嗣祖辈基业。
可纵然如此,到了沈老爷沈言山这一辈,他还是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代单传,而沈夫人过门以后拼了命,也不过就生出了两个女儿。
生庶子,过继子,传旁系……
为了承嗣一事,沈老爷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法子都说了出来,却被沈老太爷一一否决了。
老太爷道,“富贵有命,守之有限。沈氏一族发迹走的本来就是捷径,当年祖上一船人的性命截的就是沈家的旺运,如果沈家真的要在两个丫头这儿断了承嗣,那也是命该如此,扭转不得。”
沈老爷闻言,叹气作罢,从此便再也不提子嗣承袭之事,一心做好了让其中一个女儿守灶的打算。
金玉满堂,无子承袭——就这样成了富贵泼天的沈家最大的痛处! 凤闺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