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我父亲历时六年完成创作,纸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电子书当当网出版,又经历了一年,这期间,我全程参与。父亲祖上家境殷实,一九四五年生人,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酷爱古典文学,青年时期曾立志要当一名作家,“文革”爆发后,作家梦破灭,因思想言论受到错误处理,遭受牢狱之灾。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父亲的问题得到纠正。名人曾言“坐牢三年,胜读十年书”,对此,父亲的观点:常人对法律的敬畏是因为监狱的存在,监狱是社会的缩影,河里无鱼市上看,形形色色地案件,恶人为非作歹、伤天害理、罪有应得,好人蒙冤,无辜受刑,轻则妻离子散,重则家破人亡。“文革”当中两个反革命集团,从起家到发迹,始终都在纵恶惩善,残害忠贤,这就注定了他们覆灭的命运,等待的是正义的审判。监狱生活让到这里来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人犯国法身无主”,犯了罪,判了刑的人改恶从善有前途,刑满以后,首要的是守法,是劳动。洗刷冤枉清白回归的人,感谢党中央,感谢邓小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当身体力行报效国家造福民众,本事大可大展宏图,本事小凡人善举水滴石穿终成大善。
作品问世以后,媒体评论作者“荒唐经历造就了一部文学作品”。
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让我们的家庭经济上翻身,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执著要实现作家梦,过了六十三岁的生日,就开始回忆和梳理笔记的素材,着手笔耕。在创作过程,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总书记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接通地气。对正在创作中的父女无疑是莫大的鞭策和振奋,学习总书记的讲话,让父亲认识到文学作品紧扣时代脉搏的重要性,草根作家能力有限、水平有限,但是应该努力地攀登政治至高点。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哺育了作者的成长,弘扬慈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始终。
父亲数十年基层生活工作的经验阅历,深知民众的疾苦,深知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深知他们对贪污腐败的深恶痛绝,写真实,还原历史,反映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的腐败和执法不公。作为地道的草根,素材绰绰有余,为了读者高于生活,仍需不懈地总结提炼。
父亲认为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在于对实践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大凡白手起家干事创业,都会面临资金问题,借钱难,现实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民间资本很雄厚,有钱的人也希望资产增值,他害怕借钱的人不挣钱不还钱,如果让他相信能挣钱能还钱,那借钱就不难,借多少都不难。这方面,开始阶段人际关系起作用,但最终起作用的是借款人的诚信、情义、能力、业绩。不具备这些素质,人找财两不来,具备这些素质,财找人躲不开。
作品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教育、道德法制、善恶财富,作者使用故事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融会贯通。追求的是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
作品从晚清写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展示历史车轮滚滚前进,历史车轮不会倒转,一个伟大的民族遭受的巨大灾难,必将会有巨大的进步加以补偿。
忆过去,特殊年代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造成的伤痛,随着时光流逝历史久远,记忆逐渐淡忘,但是,历史的烙印无法磨灭,更无法颠倒。
看今朝,党和政府大政方针所辉映出的人民福祉,无时不刻、无微不至、深得民心、前程似锦。
成品书封底版面如下:
九十三年来共产党领导的救亡图存、民主革命,改天换地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举世瞩目,鸿浩伟业灿烂可观。
百善孝为先,在家是孝子,在国是忠臣。
善恶是事物的基本属性,治国理政人心所向莫过于惩恶扬善,善小为之,恶小不为之。为民洗刷冤枉大恩德,使人蒙冤受刑大邪恶。
贪污受贿是腐败的极端表现。吏治腐败、司法腐败最危险。吏治腐败,买官卖官、唯财是举;司法腐败,徇私枉法、贪赃枉法。此乃历朝历代衰亡之先兆。
官依法治国,民依法护身,否则,官将不官,民将不民,国将不国。
趋利致富人之本性,崇尚晋商“利义并重”,经商兼行善事,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不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不义之财君莫取。
作者的女儿 张燕 忠孝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