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忠孝节义千古灵魂
家中孝子国之忠臣
天下大事皆在变数之中,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已是风雨凄凄摇摇欲坠,光绪皇帝试图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各地缉拿乱党,至此军中严厉整肃。光绪二十五年,洪秉魁抓获几位从海上东渡日本的革命党人,在提审时被其浩然正气感悟,关于时局发展与之心息相通,便私自将其放行。后被人以私通乱党告密,按律当蹲监坐牢充军发配,后经岳父全力营救,洪秉魁被革职为民。官场失意,家丁兴旺,那吕氏又连生二子,取名顺成、顺章。
洪秉魁所作所为绝非偶然,乃是出身阅历决定的,罢官之后,同家人说道:“无官一身轻,从此不为腐败无能的朝廷效力,幸哉,善哉!”为远离世态炎凉,加之十分想念恩师,洪秉魁决定回归故里。母亲欣然同意。
洪遂后向岳父倾露心迹,吕培兮曰:“宦海沉浮应习以为常,贤婿不可心灰意冷,巡抚大人甚爱你之才,正寻机复用于你。”秉魁闻言曰:“岳父厚意我亦心领,但人各有志,清朝气数已尽,光绪皇帝变法失败足以证明回天乏术,外‘列强侵略加剧’,内‘民变风起云涌’,官场贪污遍地民不聊生,寄希望这样的朝廷强国富民无疑是白日做梦,我去意已决,终身不再为清廷效劳。”
吕培兮见秉魁心坚如铁,说道:“既如此,亦不强留,只是岁月漫漫当好自为之。”秉魁曰:“归乡之后,潜心务农与世无争。”培兮曰:“吾年过半百,膝下只有巧丽一女,既委身与你望善待之。吾与你岳母生活所需皆仰赖于官,今将数十年积蓄赋予权做小女嫁资。”秉魁随后又入后堂拜辞岳母,尔后携全家老少北上。秉魁离去,培兮顿感孤单,转年辞官归隐田园,老夫老妻相依为伴,均享高寿善终。话说秉魁历时月余回到阔别五年的龙泉镇。安顿家眷之后,携妻吕氏前往紫云观,方知紫云道长于年前仙逝,秉魁大悲。观中主持由师兄静海道长继之,夫妻二人在道长灵位前长跪不起。
静海道长将师弟让入后堂,倾诉离别之情,静海道长曰:“恩师临终之前对你仍是念念不忘,曾言道秉魁此去必沉溺于刀光剑影,难逃血光之灾,不知何日能脱,恩师还曾预言,师弟为避眼前杀身之祸暂投官府,乃权宜之计,他日时过境迁必返归故里。”言罢静海道长引秉魁进入密室,取出黄金数千两赠之,秉魁坚持不受惊问何故,道长曰:“恩师曾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心腹,天京陷落忠王保幼主逃出,观天朝岌岌可危,即令恩师携重金隐遁山林以备他日之需。后闻忠王蒙难,悲愤之余心灰意冷,逐到此出家为道,生前嘱托如日后师弟归乡,可将重金交付于他,让其周济贫苦众生。师弟不可违恩师遗愿,合当受之。那年你母子远走之后,倪宝川下落不明,山寨匪徒纠缠马家,后见没有支撑门户之人,竟率众将马家血洗一空,那七姨太连同其子均被杀死,马家早已破碎,其院宅已被充为公用,为屯粮之所。”
洪秉魁辞别师兄,下山后在龙泉镇广置田产,低租低息租与贫困之人,随后兴办学堂、开设武场,远近闻名皆服其德,由此奠定洪门兴旺之基,转年后吕氏又生一女。至此洪门已有四子一女。秉魁夫妇对子女管教颇为严厉。主仆无尊卑之分,衣食住行皆同家人一样。
四子顺章自幼顽皮不训,因打骂家人,被秉魁撞见遭怒斥,并罚面壁三日,吕氏说情不允,直至老夫人与孙儿同时面壁洪秉魁方作罢。召全家与厅前说道:“我与老夫人皆出自贫寒,自幼屡遭欺凌,故最恨仗势欺人也,日后洪家子孙,均不可欺压善良,违者皆洪门不肖子孙,生不还家、死不入林。”
这一日文氏老夫人将秉魁夫妇唤至后院佛堂,言道:“吾儿可知为娘为何同孙儿面壁?”秉魁答:“母亲疼爱小辈,有道是隔代亲。”老夫人曰:“非也,对子女不教而罚是何道理?吾儿算是家贫出孝子,若非得紫云尊长教诲,洪家断无今日之兴旺。比起当年孤儿寡母,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古人云养子不教父之过,教富难出三代,不教富二代亦难,败坏家业事小,辱没祖宗,祸害乡邻事大。儿媳乃官宦家闺秀,知书达理,当相夫教子,不可听之任之。”秉魁曰:“母亲所言极是,为儿即刻去办,决不懈怠。”吕氏曰:“都是儿媳不孝,让婆母操心了。”
此后,秉魁与吕氏商议,儿女家教可请学堂先生为主,镇上落第秀才为副, 夫妻二人携礼登门聘请,此二人欣然愿往。秉魁择吉日开讲。老夫人提前到书房迎候先生,洪顺德率弟弟妹妹早已就坐恭候多时,先生曰:“婴儿十月怀胎,呱呱坠地,乃父精母血孕育生养而成,襁褓之中片刻不能离父母的呵护哺育。” 秀才曰:“婴儿降生,那知家贫如洗,母乳干瘪,嗷嗷待乳。母亲以泪洗面,婴儿患疾不愈,父母忧心如焚昼夜爱护,含辛茹苦望子成龙。” 先生曰:“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生身父母的恩情当如何报答?”
秀才曰:“儿女长大成人,要使父母安度晚年,严冬不让老人受到饥寒,盛夏让老人免遭炎热之苦,夜晚照顾父母安睡,父母起床要去请安。” 先生曰:“即使家境贫穷,也需让父母衣能蔽体,食能果腹,勿使流落街头。”秀才曰:“赡养父母丰俭由家,舒心愉快由心,顺从老人的意愿为孝,惹父母生气发怒为不孝。”先生曰:“尊重老人的爱好及生活习惯,饮食起居都要满足他们的意见。” 秀才曰:“君子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应该想到做到的,能让父母受到外界尊敬,不给父母留下骂名,才算得上最好的孝顺。”
先生曰:“父母言行有不妥之处,可劝之,不可斥责之,如公开顶撞即为不孝。”秀才曰:“君子把父母生前的音容笑貌铭刻于心永记不忘,活养死葬崇尚礼仪恭敬虔诚。”先生曰:“孝心来自爱心,父母健在时,居家老少邻里之间相亲友好和睦相处,这便是老人的盼望。如晚辈没有孝心则不会实现。”秀才曰:“君子在家行孝,在国尽忠,响应国家的需要便是忠。”先生曰:“君子行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秀才曰:“父母活着的时候缺衣少食,经常煎熬于饥寒之中,年老多病却得不到治疗和照顾,他们死后坟前却摆满了整猪整羊,此乃欺世盗名并非真正孝顺。”先生曰:“君子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重他人的父母。哪怕走遍天下也不丢掉尊老的习惯。”
秀才曰:“君王用人之道,在家是孝子,在国才能是忠臣,所以孝是人生安身立命的的根本。”先生曰:“观察断定一个人有德无德,先看在家孝不孝,所谓百事孝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圣贤倡导教化的根源是孝。”秀才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先生说:“忠君爱国建功立业,光耀门庭青史留名,便是大孝了。”秀才曰:“坚守孝道,辅佐君主,这样的人就是忠臣。”先生曰:“百姓之苦莫过于流离失所,能与父母团聚,让老人平安,即是福也是行孝。”秀才曰:“君子对父母的恭敬发自内心,父母不高兴的时候,就会主动检点产生内疚;父母生病,要倾其所有寻访名医;父母去世,痛不欲生;祭祀父母与拜谒神灵没有区别。”
先生曰:“忤逆不孝,按律治罪当属大恶,实乃行尸走肉不齿人类。”秀才曰:“明君治国希望百姓相互亲善,离开孝道则无法感化。君子对父母至孝,自然忠诚。发现父亲违背道德法律,要劝阻和反对,以忠孝来侍奉君王,发现君王违背伦理道义,要不虑荣辱敢于劝谏。”先生曰:“君王昏庸残暴,父亲大逆不道,臣子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这样的人算不上忠臣孝子。”秀才曰:“忠臣辅佐君王,殚精竭虑从不懈怠,成就君王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失。”先生曰:“君子双亲亡故,悲痛欲绝衣食俱废,夜不能寐,虽说贫穷不能富葬,但同样会受到尊重和赞扬。”
秀才曰:“人人都能做到尊老爱幼,诚实待人,崇尚礼义,这便是太平盛世的景象。”先生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走千里母担忧,父母不允不远行,远行速归有音讯。”秀才曰:“民俗云,床前百日无孝子,但君子终生都在践行对父母的感恩怀念。”先生曰:“明君贤相成就一番伟业,始于孝顺父母尊师重教,舍此难以说服人心。”秀才曰:“奉承讨好父母,阿谀谄媚君王,算不上孝子忠臣。君子哪怕一贫如洗,也不可忘记父母。忠臣在国家危难之际,首先考虑的是君主的安危。”先生曰:“关爱子女人之天性,过分溺爱则会耽误他的前程。家族失和皆源于此。”
秀才曰:“君子重孝悌之道,敬祖先,亲故旧,不弃糟糠之妻,不忘患难之交。”先生曰:“古人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果不是坦荡无私,在国君面前很难尽忠。离开了忠,国家的治理等于失去根本。”秀才曰:“千古传承道德规范是忠孝,君王对臣子赏罚荣辱是忠与不忠。”先生曰:“君主用忠义来褒奖号令天下,可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忠义千秋可与日月同辉。” 秀才曰:“君主推行淳朴忠厚,世道才有公序良俗。”先生曰:“不珍惜生命,随意轻生,是对先人不孝。国难当头贪生怕死,是对君主不忠。”
秀才曰:“至亲好友执迷不悟,不进忠告,坐视其陷入深渊,亦属不忠。” 先生曰:“何时何地从不行隐瞒欺骗,才称得上大忠。”秀才曰:“忠孝是树立节操的基石,不忠不孝,节操全无。”先生曰:“真金溶化后,制作首饰、器具更加贵重,雄伟的宫殿一场大火顷刻就变成废墟。”秀才曰:“千年松柏连帝王都要昂首赞美,芳香的花草朝夕落地,连禽兽都可从上面踩过。” 先生曰:“君子有胆有识矢志不渝,行仁慈守道义,为国为民始终如一。”秀才曰:“失去节操的人,在达官贵人面前像断了脊梁骨,永远抬不起头来。在卑贱下人面前却像脱缰烈马,横冲直撞暴跳如雷。”
先生曰:“一边是生离死别,一边是高官俸禄,君子取舍标准是正义与邪恶,而不会理会其他。”秀才曰:“人生在世免不了饥寒之苦,欺辱之耻,甚至牢狱之灾,君子的节操需要恶劣环境进行锤炼。”先生曰:“金榜题名春风得意,前拥后护花天酒地,人的节操须经得住荣耀及污浊环境检验。”秀才曰:“狂风让大树左右摇摆,却不能让高山低头。”先生曰:“开弓没有回头箭,君子追求正义,勇往直前宁死不屈。”秀才曰:“君子为人处世肝胆相照,舍生忘死舍己为人。”先生曰:“小人行事厚颜无耻,向来顾己不顾人,顾私不顾公。”秀才曰:“秋去冬来,万物形态各异,显露本来面目。”
先生曰:“国难当头不畏强暴方显英雄本色。”秀才曰:“小人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损人利己。”先生曰:“英雄见义勇为,仗义直言,惩恶扬善。” 秀才曰:“小人未老先衰,那是年轻时不检点所致,富贵之家一旦衰落,无人理睬,那是得势时不行仁慈所致。”先生曰:“君子为人处世节操高尚、志坚如铁、品德白璧无瑕。生受人拥戴,死受人缅怀。”秀才曰:“富要奉公守法,贫无非分之想,这样的人便是男子汉大丈夫。”先生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坚守节操而死重如泰山,丧失节操而死轻如鸿毛。”秀才曰:“人之善恶只能盖棺定论,年轻守节易,晚节不保并不少见。”
先生曰:“虽说人生在世节操无处不在,但小事小非往往不受关注。不经大灾大难,焉知节操之高低。”秀才曰:“君子横眉冷对假仁假义,小人为了残汤剩羹低三下四。”先生曰:“君子与人为善、待人忠诚,爱护名节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秀才曰:“君子习惯清贫耐守寂寞,污蔑诋毁如过眼烟云,困境之中不改初衷,愈加奋力自强。”先生曰:“忠臣以身殉国死得其所,英名永存,奸臣欺君罔上损国肥家,遗臭万年。”秀才曰:“志向之高低决于节操之高低,君子于仕途升不喜,贬不恼,喜怒不形与外。”先生曰:“良将胜不骄败不馁,外柔内刚宁折不屈。”秀才曰:“向往灯塔是因为它在黑暗中引导方向,喜爱良马因为它能日行千里。”
先生曰:“美玉乃日月精华,鬼斧神工藏于巨石,得之不易,但须经精雕细琢方成宝贝。”秀才曰:“君子之富贵或承袭祖上功德,或九死一生,或千辛万苦之勤勉。皆受之无愧当之无愧。”先生曰:“君子位列朝班侍奉君王,其功劳品德节操与爵位相匹配,如得之易,失之更易。”秀才曰:“松柏与严寒中挺拔,牡丹迎春暖而绚丽,荷花入污泥不染,君子学荷花不与奸佞同流,学牡丹让人间赏心悦目,学松柏不惧凶顽。”先生曰:“君子雄心壮志,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秀才曰:“小人鼠目寸光、畏敌如虎、欺软怕硬、奴颜媚骨、引狼入室。”
先生曰:“小人贪图虚名洋洋自得,君子脚踏实地仰不愧天。”秀才曰:“一时之得失在于力量,千古之得失在于节操,故小人不择手段攀高结贵,力求得逞一时,君子不被眼前沉沦迷惑,扶正压邪光明磊落。”先生曰:“金银财宝有时唾手可得,而名声来之不易,操守持之不易,千金散去又复来,名节不保,终生不复。”秀才曰:“飞鸟爱羽毛。君子重名声。小人爱财如命,贪财好色。”先生曰:“君子敬重勤劳勇敢的农夫和士兵,但绝不吹捧热衷功利的卑鄙小人。”秀才曰:“节操之高贵大于地位,誉满天下高于富甲天下。” 先生曰:“朝代之更替,其兴轰轰烈烈,其亡可立而待。唯浩然正气,光耀千秋永垂不朽。”秀才曰:“世态炎凉变幻莫测,使常人悲观愤世,君子却习以为常,在他们看来皆属身外之物,何必自寻烦恼。”
先生曰:“人生无骨身无主,人无节操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信不过,谁又能给他地位呢?”秀才曰:“当年曹操曾赞佩关云长,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先生曰:“名节操守与道德修养休戚相关,前者不正后者无功。” 秀才曰:“人世间由权势富贵所生出的功过善恶,皆属人为。君子报国欲展济世安民之志,先谋仕途。无权无势身微言轻何以济世?故官大做大事,官小做小事,无官难成事。”先生曰:“君子得富贵,仗义疏财、扶危济难、积德行善。”秀才曰:“小人谋权势,作威作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先生曰:“小人暴富忘乎所以,抢男霸女无恶不作,贿赂公私专结贪官匪类,危害一方。”
秀才曰:“眼下迂腐之辈清高自负,看似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若贤达皆如此,岂不把天下权势富贵拱手让与小人。”先生曰:“江山社稷有德者居之,无德者让之,有道可伐无道,人间财富行善当取之,行恶当废黜。”秀才曰:“君子功成业就却虚怀若谷,凡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先生曰:“小人得志耀武扬威,目空一切胆大妄为。”秀才曰:“君子晚节不保,一失足成千古恨。”先生曰:“妓女一旦从良,世人不应再计较她的过去;寡妇半生失节,当推倒她的贞洁牌坊。”秀才曰:“所以君子把节操看得比生命重要,斧钺加身不足畏,人格遭受侮辱,财物得到施舍,宁可死去,也不受用。”先生曰:“良将忠肝义胆为国戎边,青山随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只有节操高尚才能做得到。” 秀才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得时当为天下语,得时当顾苍生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授课毕。老夫人肃然起敬,给先生、秀才深深鞠躬行礼,二人连忙还礼。先生说道:“晚辈才疏学浅,感洪老爷心诚,勉为其难,不足之处还望老夫人海涵。受此大礼折煞晚辈了。”秉魁夫妇喜形于色,早早安排酒宴款待,从此,先生与秀才每旬为洪府子女讲课一次。
话说当地新任县令闻知秉魁阅历之后甚为仰慕,遂登门拜访,二人结为好友。这洪秉魁虽过而立之年,但侠肝义胆不减当年,这年三月三,携夫人赶庙会,这庙会前拥后挤,人多达数百,只见一买鸟的老者摊前,站立着一伙阔家子弟,同老者讨价还价,随后提走几个鸟笼,谓老者明日去府衙取钱,老者同其孙女苦求不从,被推翻在地。洪秉魁见状怒起喝道:“慢走。”为首恶少回首看了看说:“哪里不知死活的,敢管大爷的闲事。”
洪曰:“光天化日岂有买东西不给钱的道理,快拿钱来免得麻烦。”这恶少说道:“不给点厉害看看,不知大爷是何许人也。”言罢示意左右,只见五人一拥而上,洪秉魁发功还手,几人东倒西歪伏地不起,洪将那恶少拎至老者摊前,问道:“仗何人势力行此霸道?”这小子说:“舅父是知府大人。”
洪素恨仗势欺人,闻言斥责道:“尔等即与朝廷命官沾亲带故,理当奉公守法尊崇圣贤之道,岂可在大庭广众恃强凌弱,慢说是知府外甥,就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欺压百姓。”众皆欢呼雀跃,这恶少一伙抱头鼠窜。回府向舅父诉苦,知府先是恼怒,后知洪秉魁来历,更兼名望,只好作罢。
当地有一位在南洋经商的华侨,听此传闻,很是敬服,遂登门拜访,愿出巨资共同营建千亩果园,洪当即应允。后双边同心合力果园三年有成。这位华侨对洪秉魁说道:“现国力衰落,皆因闭关自守所致,应该放眼看世界,让晚辈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方可成器。”洪秉魁对此赞同纳之,尔后待儿女长大后,均让出国学习。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洪家二兄弟由东洋留学回国。顺德随家父掌管田园。二弟顺仁应邀去国府财税办差。老三顺成赴欧美留学,回国后立志要实现实业救国,洪秉魁从其志,筹集资金,鼓励外出闯荡。四子洪顺章脾气性格极像其父,少年时期就要驰骋战场为国效力,青年时期不顾家人阻拦,离家出走,一去十年音信全无。直至一九四六年,晋升国军旅长之后,才与家中通信。爱女顺娇留学期间嫁华裔巨富之子,多有书信往来。洪氏家业兴,人丁旺。一九一八年,洪的大公子娶郭氏为妻,一九一九生一子取名洪庆祥,这洪庆祥自幼性情温和酷爱学习,洪秉魁对长子长孙格外钟爱,在洪庆祥七岁的时候,安排三子顺成带洪庆祥进城读书,这洪庆祥随后一直在三叔父身边长大成人。
岁月流逝政局大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洪秉魁对日寇的侵略暴行义愤填膺,曾四处奔走,联络各方欲成立抗日救亡协会。愿耗尽家资组织武装,日伪政权对其恨之入骨,派特务实施抓捕,洪秉魁力毙七人,身负重伤。1942年病危,将全家唤至床前,拉着洪顺德的手嘱托,“汝对祖母母亲当奉孝为先,今子孙满堂当严加管束,不使其骄奢懒惰,在外继续扶危济贫,担负国难积极抗日。”顺德率众泣拜而从。洪秉魁逝世后,生前友好、四乡八邻、官私两面、三教九流前来吊念络绎不绝。吕氏极其悲痛,大病了一场。洪顺德在父亲去世后,恪守父训对祖母尤为孝敬,在外支持抗日军民将家中大部钱粮送往前线。家人多有不悦,洪顺德说:“粮食若被日伪抢掠,我等与资敌无异。”因此抗日民主政府称之为开明人士,三弟洪顺成在上海经商,亦不忘父训支持抗日,对到沪采办军需的抗日人员尽力提供方便、协助、掩护,后被汉奸告发,虽遭受宪兵队酷刑,但对资助新四军之事,却矢口否认,日特束手无策,半年后被地下党营救,辗转去了青岛。
一九四三年洪顺德遵循祖母意愿,唤长子庆祥回乡完婚,娶妻程秀珍,婚后庆祥回青岛仍在三叔身边经商。一九四五年庆祥妻生下一子,三祖父为其取名洪晓鸿,老夫人喜闻洪家又添男丁,让其返乡享五辈同堂之乐,老夫人见到晓鸿连声赞曰:“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今我洪门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时正值日本宣告投降,举国欢腾老夫人遂留晓鸿母子与龙泉镇,故晓鸿儿童时代是在老曾祖母膝前长大的。
这一日老夫人唤顺德父子与上房,谓庆祥曰:“日寇虽亡从此天下可安否?”庆祥曰:“国之命运、民之福祉全赖国共两党成立联合政府。”老夫人又问:“国共两党能和否?”庆祥答曰:“未知也。”老夫人再问:“可预否?”庆祥答:“可预也,以重孙愚见,古人云天无二日,国共两党信仰不同,所代表的群体阶层不同,国民党剿共灭共之心,世人皆知,共产党为国为民绝不会拱手称臣,恐内战不久也。”
文氏老夫人于一九四九年病故,享年八十九岁,吕氏在婆母过世后,悲伤过度郁郁寡欢,恰逢此时,吕府管家送来讣告,吕培兮夫妇均已仙逝,老爷先于夫人,因两地相距数千里,老爷夫人生前嘱咐不允女儿女婿奔丧,吕氏闻讯失声痛哭,即率子孙登山往南焚香祭拜。随后一病不起,医治无效,于同年病故享年七十岁。
建国初期政府政策鼓励保护工商业投资,兴办实业。洪顺成对洪庆祥说道:“既然政策允许,你正值年富力强,给你一笔资金,出去闯闯也好。”洪庆祥随后到各地考察,最后决定在三省交界,千年古城都津市落脚,开办了都津第一家冷饮店,在来都津之前,晓鸿之母,又生下一女取名晓华,洪庆祥让妻子在老家服侍公婆抚养儿女。
龙泉镇土地改革于一九四九年初进行,洪家的万亩良田千亩果园,悉数分与贫苦农民,全家从深宅大院搬出,按照土改政策,工作队按人口给洪家留下十六亩农田两亩果园,大牲畜一头,世道变迁族人皆感不公,镇上其他财主常来洪顺德处,搬弄是非发泄不满.
对此洪顺德召集全家说道:“其一,洪家父辈基业源于世外高人恩赐,信托之时让先人普济贫穷造福一方。今正应仙师所托家父所愿,无愧于心可大慰平生;其二,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孙先生的遗愿,失去民心也失去天下,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理当拥护;其三,人世间富贵贫贱都是福祸所依,人与人应该平等。若富人少穷人多,世道不公天下纷乱不止永无太平。国家不强民众不富,何人又能独善其身。如今新中国新社会正是洪家先人梦寐以求;其四,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顺者昌逆者亡,大势所趋不可螳螂挡车,孤寡之怨乃火也,广大之众乃水也。火处水下虽被扑灭,但融合一体,相生不相克。何乐不为?反之,火处水上则不相容,火势弱水势强岂能久存。识时务者为俊杰,全家今后不可再生异念。”
洪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国家和人民做过很多贡献,始终不渝支持拥护共产党的政策,洪顺德属于开明进步人士,建国后人民政府邀请他参加德华州政协会议,在泉林县参政议政期间,曾与县首任公安局长刘胜涛多次接触,这位年轻人为人处事、才干胆识、传奇人生、英雄事迹,让他非常感佩。
洪晓鸿童年时代,祖父给他灌输孔孟之道儒家文化,要他坚守忠孝节义,常以贤臣良将的事迹激励他上进。建国后因四祖父洪顺章的案子,有机会结识县公安局长刘胜涛,从此成为心目中学习崇拜的英雄。正是:
国难当头救亡图存,匹夫有责,为人处事忠孝仁义,奉为准则。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忠孝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