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飞向太空港

第43章 附录(2)

飞向太空港 李鸣生 4694 2021-04-07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飞向太空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要看清一个大事件,需要有一个相应高度的观察视角;而要想清一个大事件,同样需要有一个相应高度的思想视点。李鸣生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着“亚洲一号”跨国界的飞行这样一次国际性的高科技合作行动,仅仅驾轻就熟地沿用自己惯常的或歌颂奉献精神,或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或升华爱国主义精神等思路来进行观照与涵盖,都恐怕是不能够全面和有深度的。他肯定是在对事件的不断介入与不断思索的过程中逐步唤醒与沟通自己的“星空乡愁”和飞天梦想的玄思,最终豁然明朗和树立起簇新的意识或观念,即“我们都是地球人”,也就是一种超越“地球村”的所谓“宇宙意识”,一种终极关怀于人类明天的生存与发展的超前观念。从这样的意识与观念出发,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航天事业看成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把开拓天疆视为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箭与美国星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弯道终于走到一起来了,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音。“亚洲一号”的联合发射,不过是东西方人民携手合作创造空间文明,走向明天的一支小小的序曲。当然,今天距离明天,实际上还是十分遥远的,毫不夸张地说,遥远如天上的星辰。关于这一点,在作品的第五章《我们都是地球人》中尤为见得分明。从西方专家在中国西昌的土地上发生的那些诸如“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有车不坐要骑车”和稀里糊涂地用汉语唱“跑马溜溜的山上,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故事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双方在文化积淀、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又有着多么巨大的迥异与落差。这也是作者的一种隐忧,和他面对世界发出的一种警示。

  簇新的视点和超前的观念就这样将“亚洲一号”的发射不单单看作是东西方空间技术的一次合作,而同时也把它看成两个民族、两种文明、两种情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碰撞与融会,从而升华出一种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更为广远和恒久的情思与启迪。但是,我仍然要遗憾地指出,这种观念和意识在整部作品中充其量只实现了一半。它并没有水乳交融般地渗透于事件的全过程和作品的字里行间,它只是在诸如“我们都是地球人”等少许章节中进行了适当的传达;在更多的地方,这种观念与材料之间是游离或脱节的,观念是靠作者直言不讳地喊出来的。这就减弱了思想的穿透力与感染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除了作者思想水准的主观原因外,恐怕更与超前的观念和沉重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有关。这也许是我们苛求于作者的。

  关于《飞向太空港》本身,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我不作更多的说长道短,是因为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把更多的话留待作品问世以后让广大读者去说,那样会更客观一些、更公正一些;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主要的,我觉得把这部作品与整个的“航天文学”的梦想相比,毕竟是后者更重要——它不仅有可能让李鸣生长其所长,真正在文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有可能为我们的文学大家族贡献一个新的成员。因此我要说,《飞向太空港》只不过是“航天文学”大厦中第一块比较具有规模和质量的基石,李鸣生也不必对它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而应该把更大的精力与心血投放到第二块、第三块基石的锻造上——譬如他已开笔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地球村》。至于“航天文学”的创造,我再提一条建议: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它区别于其他文学的特质——“航天”——高科技,如果钟情于它的作者不在加强文学修炼的同时下大气力广采博收,好学深思,使自己日渐学者化、“科技化”,要写好“航天文学”恐怕也难哉。顺便说说我对“航天文学”的预测——可以套用一句名言来表述:梦想是辉煌的,道路是艰难的,前途是光明的。

  祝李鸣生好梦成真!

  1990年11月18日

  壮哉!中国的航天画卷——评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

  冯立三

  一个积弱既久,备尝落后之苦的民族的任何图强之举,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一切未曾麻木者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兴奋,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那些专注于社会兴奋点的捕捉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中国的导弹、原子弹、氢弹、火箭、卫星,已有或长或短的历史,然而有功者的身影,却极少甚至从未曾在景仰他们的世人面前闪现,从而,如同专攻报告文学批评的评论家李炳银所说,航天领域成了一个人们极想见识却无从领略的神秘所在。也许这是一种20世纪的卧薪尝胆,一种秣马厉兵于无迹的东方的隐忍和智慧吧。

  然而,封闭条件下的发展终究束缚太多,代价太大,速度有限,成就有限。我进一尺,人进一丈,何时方成翘楚?故改革开放,公开竞争;对内动员整个社会,对外参与国际循环;整体落后,局部争先,决胜一隅,徐图全盘,确为强国之上策。于是,一个原只属于中国的封闭、孤独、冷清、神秘的大凉山峡谷一下成为向世界开放的、西方人纷纷奔聚的、中国人因之而更加奋发有为的高科技竞技场。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学叨光而得与航天结缘的机遇,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不妨接受部队批评家朱向前的意见,就名之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有功者传其名,助我者感谢之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为自身探寻开阔、和谐、自由、幸福的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

  航天文学是个题材性概念,不是体裁性、主题性、方法性、流派性、风格性概念。《飞向太空港》是报告文学,当然只能以中国人及整个人类的航天实践为本。然而,这个题材就其可以容纳、可以折射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它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对人类的现实与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活动,观察和思考人类赖以发展或因而萎缩的一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观察和思考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历史首创精神。李鸣生着魔一般、如痴如狂、日夜兼程奔往西昌,席不暇暖、卧不安枕,对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作闪电式、跟踪式、综合式采访,并自信其作品将超越同时奔赴西昌的百余位同行,那原因首先即在于他对航天文学这一概念可能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已有或清晰或朦胧的认识。《飞向太空港》不是拘于一隅的成就报告,不是浮光掠影的英雄报告,它是在“长征三号”照亮世界的火光中对人类航天、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并重点表现这一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的远征。

  有两幅悲壮而巨大的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英雄活动的积极背景,一幅是世界航天史,一幅是中国航天史。作品因而显示出格局上的恢宏性。《飞向太空港》以对发生在1990年2月23日到3月14日期间美国和欧洲航天发射连遭三次惨败,西方人因而惊呼1990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灾星年的电文式引述为其开端。这不是幸灾乐祸,更不是暗示西方已经落后,我们已经领先。这种描写的价值不只在于甚至并不在于为“长征三号”提供反衬,而是为作品奠定悲怆的基调。在作品中我们还看到自1986年1月至1987年6月美国的航天飞机和火箭先后五次因天气等原因而爆炸的惨剧。人类航天史是一部充满艰险和牺牲的悲怆的英雄史诗。面对人类航天史上的任何灾难,我们所应怀抱和由此激发的感性只能是肃穆和崇高。《飞向太空港》对几个航天大国所作的精神性评价颇堪咀嚼。作品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一个集装箱上,还贴有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画面是一张国际象棋棋盘,棋盘的一端是苏联的国旗,另一端是美国的星条旗。两端旗帜数目相当。而在棋盘的“界河”处,则用英语写着一行字:Wearefacingthechallenge!(我们面临挑战!)

  这幅漫画不属于嘲讽性质,不是用来嘲讽中国不在航天大国之列的,对苏联也毫无轻视之意。它所表现的是美国人对竞争环境所抱的清醒态度,是身处先进而犹恐落后的一种自我激励。看来,我们除了应该理解落后民族几经奋斗仍难望人项背,有大智者胸藏补天之策而难于为世所用的忧患意识之外,对不敢自恃强大,善自惕厉的强者的忧患意识也有必要予以理解。《飞向太空港》多次写到法国人倾尽全力以争夺乃至控制世界卫星发射市场的情景。一国力量不足便联合西欧诸国,一次较量失败便积蓄力量卷土重来,“阿里亚娜三号”威势尚存,“阿里亚娜四号”已经取而代之,“亚洲一号”已交中国发射但一有风吹草动便又垂涎不已,直到木已成舟方才掉头西顾,称得上是意志顽强、锲而不舍、雄心勃勃、不屈不挠。比之较为单纯的对于美法航天事业的成就及其竞争意识的叙述,作品对苏联人的描写要来得复杂些。苏联是第一个将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尽管至今未能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但其“质子”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仍然足以将任何卫星送达预定目标且收费之低甚于中国,然迄今未能进入世界商业发射市场,何哉?“多年来实行的不是开放政策”也。西方出于偏见、私利、恶感和恐惧而封锁苏联,苏联本应以改革开放打破之,结果却反其道而行,自我封闭,焉能不自食其果。火箭技术应该保密,但保密到让人对其可靠性抱有疑虑,那就只好自家把玩了。

  《飞向太空港》是旨在表现中国人航天业绩的报告文学,对于世界航天历史应该也只能选取其中对中国人的航天事业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的部分予以介绍和评说。如果说《飞向太空港》对于外部环境的描写重点在于引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因而言而不详、勾而不描、不多发挥,那么对于内部环境即中国航天史的描写便是情思汹涌、百感交集、重大事件无一遗漏,既不吝情又不惜墨了。于是,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时间跨度近四十年,气势磅礴的、光芒逼人的、可歌可泣的中国航天画卷。画卷起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56年年初呈递《建立国防工业意见书》,终于1990年4月7日备有当代最为先进因而被誉为“火箭皇冠”的液态燃料发动机的中国“长征三号”火箭以破世界纪录的精确度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虽不能说这是世界性的创世纪的奇勋,却是中国划时代的事件。它是一个象征:中华民族渴望腾飞也有能力腾飞,任何历史泥沼,任何现实羁绊,都不能阻止中华民族摆脱贫弱走向强大,摆脱残缺走向完全! 飞向太空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