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沉默的铠甲1
金国政坛大地震,规模之大堪称改天换地。
昔日的女真第一人完颜宗翰终于倒了。自从他两年前贪小便宜吃大亏,用军权换政权,来到金熙宗身边生活之后,处处受制于人。在南宋淮西兵变前夕,他甚至连自己的亲信死党都保不住了。一大批心腹被绑上法场杀头,金熙宗偏偏体贴他,允许他去法场送行。
他是去呢还是不去呢?不去不义,去了……情何以堪!堂堂的大殿下,当年在完颜阿骨打的手下都说一不二的人物,居然在法场上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信被杀头,却无可奈何!
赵构问及他对议和的态度,韩世忠只有一句话:不可和,愿决战时把最重要的地段交给我。
几个月之后,完颜宗翰活生生地被气死了。
金国政坛大洗牌,上位的是完颜昌和完颜宗弼。这两人的对外政策截然相反,昌说对南宋要和,弼说一定要打到底。
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我是说,有过失败经历的人,都会知道这有多重要。有很多的女孩儿不是不喜欢你,不认可你,而是被你吓跑了,对,就是你急巴巴地表白,或者爆炸了一样的热情,把她们吓跑了。这时,秦桧恰到好处的火候控制,怎能不让赵构倾心且放心呢?
两人对伪齐刘豫的看法倒是一致的。等国内政局稍微稳定之后,这一年的十月,也就是淮西兵变之后的两个多月后,完颜昌和金兀术两人同时出现在开封城外。这两人带着大批精兵,声称是去攻打南宋,路过开封,顺便进城休息。
刘豫照例派儿子刘麟出迎,自己在皇宫列队站班等候,却不料金军一拥而入,把伪齐从上到下所有人都抓了起来。
刘豫蒙了。他不懂这又是怎么了,他尽心尽职地当着走狗,从来没有疏忽懈怠过,为啥突然之间要被废除了呢?
他不服,他纠结,他不理解!
完颜昌是个非常独特的女真人,思维方式与众不同,面对过期走狗的抱怨,他也解释了一下。原文非常精彩,抄录如下:
──刘蜀王,刘蜀王,尔犹自不知罪过。独不见赵氏少主出京日,万姓燃顶炼臂,香烟如云雾,号泣之声闻十余里。今废了尔后,京城内无一人为尔烦恼。做人犹自不知罪过。朝廷还尔奴婢、骨肉,各与尔父子钱物一库,煞好。
话说到如此,多么无耻的人都该脸红了。刘豫终于闭嘴,走上了一条作废走狗的标准归路。他全家被女真人北迁,北到比宋徽宗父子更偏的地方──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不久,刘豫病死。
这个人不予评论,因无耻而兴,由愚昧覆灭,一条不知起倒的走狗而已,不值得浪费笔墨。说他覆灭之后的事情。
赵构同意了。
南宋方面反应迅速,尤其是军方,岳、韩两大军区搞了很多小动作,派人过江联络各方势力,尽一切可能趁局势动荡,招降伪齐军队,引渡伪齐百姓。
淮北一带,大量百姓渡江归附了南宋。军队方面更惊喜,小的不去说了,伪齐重镇蔡州发生了兵变,2万名伪齐军杀了金国守将,过江投降岳飞。
形势大好,岳、韩等将领派出更多的线人向更远的河南等地渗透,为下一步的进攻做准备。以上这些看着很有效,很有成绩,可和他们的皇帝比起来,就差太远了。
真正的上位者高瞻远瞩,站在杭州的梅山上,能看清楚草原深处的变化。赵构从一件小事上敏锐地发现了机遇,进而迅速做出了试探。
开封城里最近流行一个小段子,由女真人原创,散发到全城──“不用尔签军,不要尔免行钱,不要尔五厘钱,为尔敲杀貌事人,请尔旧主人来此坐,教尔懑快活。”
旧主人是谁,姓赵!
赵构派人去金国,带去了一句话:河南的土地,上国如果不想要的话,尤其是不想给刘豫,那么为什么不还给我呢?
乍一看,这句话问得太天真了,当年女真人也是千里跋涉、刀头见血才抢到的土地,凭什么白白还给你?不给走狗就给你,这个逻辑说不通吧?
却不料收获是无比震撼的,金国的回答是,很好,同意。我方还给你河南的土地、你父亲的棺材、你还活着的生母,条件是你得臣服。
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是完颜昌。
前面说过这个人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在当时在后世,几乎没人能理解他为什么在金国举世无敌,尤其是对南宋一直处于进攻状态的情况下,主动做出如此让步,来求得和平。要知道之前赵构求和时,金国的条件是只给广东、福建,长江以南绝大部分都得交出来。两者对照,这是多大的反差。这么搞,他非常像一个金奸,是宋朝派去卧底的。
此事重大,赵构与全体朝臣共商,更要看中兴大将们的意向。为此,他宣召张俊、韩世忠、岳飞。
淮北一带,大量百姓渡江归附了南宋。军队方面更惊喜,小的不去说了,伪齐重镇蔡州发生了兵变,2万名伪齐军杀了金国守将,过江投降岳飞。
张俊第一个跑来见皇帝,见面之后大表忠心──“臣当与岳飞、杨沂中大合军势,期于破敌,以报国家。”
却不料拍到了马蹄子上,赵构大怒,老子当初让你上战场,你不上,现在想和平,你居然张牙舞爪来劲了!纯粹是主动找抽。
赵九弟拎着张俊一顿冷嘲热讽,终于让张俊明白了眼前的行情。张俊及时表态,一切行动听指挥,保证指哪儿打哪儿。
韩世忠的态度和他亲兵的装束很一致。宋武宁安化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少保韩世忠的亲兵进临安城时以铜面具遮脸,铁甲全身,沉默不语。
赵构同意了。
赵构问及他对议和的态度,韩世忠只有一句话:不可和,愿决战时把最重要的地段交给我。
赵构点头叹息,韩世忠忠勇过人,质朴出于天性啊。这样的人在当初南渡建国时就久经了考验,这时虽然不那么驯服,也随他去吧。
当年平叛救驾之功犹在眼前,旧恩不可忘。
于是,韩世忠带人去休息。
过了半个多月,岳飞终于姗姗来迟。赵构、岳飞终于再一次面对面了。时隔不过小半年,可物是人非,两人之间再没有当时的默契。
是什么隔阂了他们?张浚吗?秦桧吗?郦琼吗?或者……赵构本人吗?这些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笔账,具体到岳飞,他认为自己没有错,为国为民,始终如一,错的怎么会是他?反而是皇帝和宰相,朝秦暮楚,游移不定!
平心而论,岳飞的回答是经典且准确的,准确到百分之百地与历史结果相契合,就像上次他预言淮西兵变时一样。可悲的是,效果也如出一辙。
而在赵构,既为天子,拥有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我的私事,所有的人、物都是我之私有,我想怎样就怎样,臣子只有无条件服从才是本分,怎么可以怀疑我、反对我、忤逆我,动辄以辞职威胁我?!
错的是岳飞。
有这样的基调,两人的交流可想而知。赵构平静地询问自己手下最强将军关于议和的意见,岳飞斟词酌句地回答──“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藏,恐贻后世讥议。”
之后,两人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平心而论,岳飞的回答是经典且准确的,准确到百分之百地与历史结果相契合,就像上次他预言淮西兵变时一样。可悲的是,效果也如出一辙。
当天岳飞离开了皇宫,在他身后是两道冰冷仇视的目光。一道来自赵构,另一道来自右相秦桧。随着议和的突然发生,迅速提速,秦桧迎来了他的春天。
踩住秦桧梦想之翼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帝国首相赵鼎,一个是万人之上的皇帝赵构。这是眼下南宋最有权势的两人了,要怎样扳倒他们?
秦桧信奉一个原则──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是人就有弱点。控制了一个人的弱点,就等于控制了这个人,控制了所有人的弱点,就控制了所有人,进而控制了整个社会。
有人要说,大仁则无惧,大智则无缺,总会有没弱点可抓的时候……真的没有吗,呵呵,好,那就“莫须有”吧。
赵鼎的亲信刘大中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实在不必费心去抓刘大中的什么弱点,此人的毛病官场皆知,他不孝顺父亲。这简直让秦桧无语,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嘛。找个御史弹劾他。就这么简单,刘大中被贬往外地,去当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
之后,临安城里谣言四起,都是关于首相赵鼎的。说御史们开会,决定只弹劾刘大中,不动赵鼎。当然这不是说赵首相很完美,无可弹劾,而是给首相大人一个面子。
自己辞职会好看些。
金国政坛大洗牌,上位的是完颜昌和完颜宗弼。这两人的对外政策截然相反,昌说对南宋要和,弼说一定要打到底。
接着,说“赵丞相乞去矣”,说“赵丞相搬上船矣”。看进程的话,赵鼎已经坐船出了临安,走在去外地就任的路上。
这些谣言传进了皇宫。
当确信赵构知道之后,秦桧才开始向赵构主动说话。他首先强调,自己坚决拥护议和,而现在大臣们首鼠两端,左右观望,当此千载一时之良机,再犹豫下去就会错过。为了议和大事,他请求皇帝把任务只交给他一个人,不允许任何大臣干预。
这是在冒险,赌的就是赵构这时的心理。眼看着议和的曙光照来,好日子在向他招手,而他已经家破人亡、提心吊胆、颠沛流离了很多年,这时偏偏手下人或赤裸裸地反对,或阳奉阴违有私心,赵构会怎么想,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秦桧赌他一定需要帮手,一个不惜发动国内战争去议和的人。
平心而论,岳飞的回答是经典且准确的,准确到百分之百地与历史结果相契合,就像上次他预言淮西兵变时一样。可悲的是,效果也如出一辙。
历史证明秦桧的眼光非常准,下一瞬间赵构果然做出了决定──“朕独委卿。”他真的把议和权只交给了秦桧一个人。
秦桧却立即反对了。他说,您的信任让我感动且惶恐,可这么快就做出决定是不成熟的。现在我请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三天。如果三天后您还是这样决定,那时我们才可以开始实行。
赵构同意了。
读史每到此处,都要为秦桧叫好。抛开善恶忠奸,单以才华论,此时的秦桧是天才。他牢牢地抓住了赵构的心理,一个没有安全感、不惜一切代价去讲和的人,怕的是什么,就是上当受骗,就是丧失他一直追逐而不可得的安全感。
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我是说,有过失败经历的人,都会知道这有多重要。有很多的女孩儿不是不喜欢你,不认可你,而是被你吓跑了,对,就是你急巴巴地表白,或者爆炸了一样的热情,把她们吓跑了。这时,秦桧恰到好处的火候控制,怎能不让赵构倾心且放心呢?
前面我曾经试着归纳赵构、秦桧之间长达17年之久错综复杂、难分主仆的关系,做个比喻──婚姻。此时就是两人的初恋。
秦桧像个小伙子去追逐女孩儿,一边主动诚恳地示好,一边用实际行动让女孩儿相信,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
半点都不勉强她。
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我是说,有过失败经历的人,都会知道这有多重要。有很多的女孩儿不是不喜欢你,不认可你,而是被你吓跑了,对,就是你急巴巴地表白,或者爆炸了一样的热情,把她们吓跑了。这时,秦桧恰到好处的火候控制,怎能不让赵构倾心且放心呢?
三天后,两人再见面,赵构重申他的决定没变,一切只交给秦桧一个人去处理。可秦桧却再次拒绝,他说,您的心真的静下来了吗?真的确信自己要什么了吗?此事重大,为了事后永不后悔,请您再思考三天,然后再做决定。 如果这是宋史.5官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