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天命之子之黄雀在后

第245章 单骑回长安,沁水河对峙

  城门轰隆一声,缓缓打开,蜂拥而至的叛军瞬间冲入城门。一片惨烈的血海中,冲出一员大将,数名将士拼死冲杀护卫主将逃出生天。

  身后的惨叫声、砍杀声渐近远去。于仲文带着几名心腹将领,九死一生,突围而出。东郡沦陷敌手,妻儿惨遭杀害,此刻的于仲文一身狼狈,心里的仇恨支持着他一路狂奔,直冲京城而去。

  “丞相,前线战况不妙。尉迟迥账下大将檀让等人四处攻城略地,河南各地大多望风归降,只有东郡太守于仲文坚决不降。”

  “东郡现在情况如何?”

  “恐怕难以支撑。尉迟迥先后调集荥州刺史宇文胄等多路大军围剿于仲文。众寡悬殊、孤城难守,用不了多久东郡怕是要被叛军攻陷了。”

  “丞相,东郡太守于仲文求见。”

  “快请他进来。”

  未几,满脸血迹,浑身狼狈的于仲文冲了进来,扑倒在杨坚脚下。“丞相,下官还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

  杨坚急忙扶起眼前之人,温和的回道:“快起来,到里面慢慢说。”

  两人进入内室,于仲文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向杨坚汇报。“河南一带全线叛乱,下官死守孤城,率军多次击败叛军。怎奈敌众我寡,城内又有叛徒打开城门,东郡还是没能守住。”

  “于太守无需自责,你已经做的很好了。朝廷如果能多几个像你这样的忠义之士,叛军哪还有立足之地?本官定会向陛下奏明,嘉奖……”

  话说到一半,杨坚察觉到于仲文神色不对。血性男儿竟然当着自己这个外人痛哭流涕,定是有什么难以言说之事。

  “你怎么了,这么伤心,是出什么大事了?”

  听到此话,于仲文顿觉委屈万分,更加难以自持。“丞相,下官单骑回长安,部将几乎死伤殆尽,就连妻儿家小也无一幸免。”

  这一刻,杨坚忽然记起父亲去世那年,被宇文护追杀时的绝望。想到一众妻儿滞留驿站,可能惨遭毒手时,内心的痛苦和崩溃。

  也许是曾经遭受同样的伤痛,如今感同身受,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杨坚,这次也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一时之间竟无语凝噎。

  良久之后,杨坚开口劝道:“我理解你内心的悲痛,也知道你此刻内心有多大仇恨。你放心,我会替你讨回公道,以慰你妻儿在天之灵。”

  于仲文擦了擦眼泪,沉声回道:“下官谢丞相大恩。”

  “现如今你家业已毁,我先赏赐你一些金银绢帛,以作应急之用。”

  “丞相好意下官心领,如今我只希望能手刃仇人,为亲人报仇,还请丞相成全。”

  “这些财物你先拿着,明日早朝我会奏明陛下。擢升你为大将军,河南道行军总管。随后再派你去洛阳,发河南兵率军收复河南。”

  “丞相大恩,没齿难忘。”

  交代完一切,杨坚看了看满身血迹的于仲文,温和的命令道:“你连夜奔袭,风尘仆仆,快回去洗漱一番,早些歇息吧。”

  “多谢丞相关怀,下官告退。”

  几日之后于仲文带着杨坚给他配发的将士到了前线,收复失地之前,于仲文当然先要去拜访总指挥韦孝宽。

  营帐中的诸将见到从京城而来的于仲文心思浮动,想要从他嘴里探听些什么。元帅韦孝宽此时却在李崇的军营里和他谈心,抚慰军心。

  “元帅这几日对末将如此关照,是有话要对末将说吧?”

  “本帅知道,你心里对丞相其实颇有微词,只是因为你叔叔李穆、哥哥李询的原因,才被迫选择了站在丞相这一边,对不对?”

  李崇以为韦孝宽怀疑自己,急忙辩解道:“元帅,末将没有想过要通敌投降,末将只是……”

  韦孝宽淡淡的笑了笑,回道:“这些我都清楚,所以这些日子我才常常找你谈心,就是希望你能消除芥蒂,一心为国,其余的事情就不要多想了。”

  “可是元帅,我们到底是为国家而战,还是为丞相而战?末将实在有些……”

  “丞相想什么,你先不要管。目前来说,至少丞相代表的是陛下的利益,而尉迟迥另立他人为天子,反叛朝廷,就是乱臣贼子。我们先平了叛乱,日后再来关注丞相的问题。”

  听到此话,李崇似乎想明白了不少事情,愣愣的看向元帅韦孝宽。

  “元帅的意思是,虽然丞相可能有不臣之心,至少现在还是名正言顺的辅政大臣。尉迟迥却是实打实的图谋造反,所以我们先要歼灭起兵造反的尉迟迥。”

  “你现在应该明白,为何我要替丞相卖命?为何你的叔父和兄长都不支持尉迟迥了吗?”

  “明白。元帅不用担心,末将日后不会再有其他心思,定会尽心竭力平叛。”

  “元帅,河南道行军总管于仲文前来军营拜会您。”

  “去看看。”

  营帐门口,韦孝宽听到里面在谈话。众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韦孝宽心知这些人也有不少疑虑,索性站在门外听听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化政公,你不是说和丞相是多年的至交好友吗?为何连你都心存疑虑?”

  宇文忻环视众将一圈,淡定回道:“此一时彼一时。从前是好友不假,可如今世易时移,人心难测,丞相还是不是当年的随国公,你们谁敢保证?”

  于仲文听了半天,发觉几乎人人都有些心思不定,忍不住问道:“各位对丞相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宇文忻原本就是个直率之人,此刻也毫不避讳。“于公新从京师来,你看执政大臣为人如何?尉迟迥诚不足平,只恐战事平息发生鸟尽弓藏之事。”

  出身八大柱国之家的于仲文原本确实和将领们抱有共同的心思,担心杨坚清除异已,新王朝建立,新兴权贵上台,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就得让出权利。

  只是尉迟迥犯了一个错误,叛军攻陷于仲文防守的东郡时杀害了他的妻子儿女。于仲文逃回长安,杨坚马上拜于仲文为行军总管,带兵复仇。

  有杀妻儿之恨,于仲文自然不会帮尉迟迥说话,面对众人的质疑,他毫不犹豫的对宇文忻等人回道。

  “我观丞相宽仁大度,明识有余,我们一心一意帮他的话,他不会做负心事。”

  众人半信半疑,继续问道:“何以见得?”

  “我在京师呆了三天,三天时间发现丞相这个人有三项优秀的品质。”

  此话一出宇文忻更是好奇心兴起,兴致盎然的问道:“哪三个优点?”

  “其一,有个叫陈万敌的人刚从叛军阵营中过来,丞相毫不犹豫地拜他弟弟为将,回乡招募士兵杀敌,说明丞相有大度量。”

  “其二,丞相派宋谦去调查某人能力如何,宋谦要调查此人的作风问题,被丞相训斥了一顿,说明丞相不求人私。”

  “其三,丞相听说我妻儿被杀后忍不住流泪,说明他有仁爱之心。”

  听了于仲文的话,宇文忻连连点头。众将也多少放下心来,但是他们内心里还是有所保留,他们还需要等杨坚的承诺才肯完全放下戒备之心。

  众人正沉默之际,韦孝宽突然出现在眼前。众人齐声行礼道:“元帅。”

  “河南道行军总管于仲文参见元帅。”

  韦孝宽装作什么都没听到的样子,淡定吩咐道:“本帅已经接到丞相的公文,知道你此行收复河南的决心。杨素,你即刻率军攻打荥州的宇文胄,帮助于仲文光复河南。”

  “末将遵命。”

  于仲文走后,韦孝宽又率主力部队继续东进,很快就到了永桥。永桥城池坚固,地当要冲,尉迟迥派部将纥豆陵惠在此驻守。

  平叛大军想到邺城去必须先过沁水河,欲过沁水河必过沁水大桥,想过沁水大桥必先拿下桥头堡永桥城。

  “元帅,拿不下永桥城我军就无法渡河,末将请求先攻此城。”

  诸将请求先攻此城,韦孝宽却力排众议,否决了这个方案。“永桥城虽小却易守难攻,若攻而不拔,岂不是损我兵威。若破其大军,此城又能有何作为?”

  “那元帅打算如何渡河作战?”

  韦孝宽看了看众将,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避开永桥城,大军在沁水西的武陟安营扎寨。”

  众将眼望奔流的沁水大惑不解。“元帅,永桥城虽然坚固,可我大军兵力强大,攻取区区小城不在话下,何必绕道进兵?何况夏季水涨,渡河非常困难。”

  韦孝宽瞧出众将心中的疑虑,解释道:“大军顿于坚城之下鲜有获胜者,城池小而坚固易于防守不利进攻,空有人数优势挤不上去,照样一个一个排队上。”

  “王莽四十万大军兵败昆阳,纵横草原大漠的拓跋焘攻不下盱眙,高欢十万雄师瓦解在玉壁城下,对手都不过数千人。与其在小城下与敌人纠缠莫如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提到玉璧一战,众人不自觉地对韦孝宽肃然起敬,再无人质疑。

  韦孝宽的大军刚到武陟,沁水河对岸出现尉迟迥儿子尉迟惇的十万大军。沁河水涨,两军隔河对峙,谁也无法渡河。战事陷入了僵局。 天命之子之黄雀在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