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第141章 无力回天

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清岚如水 3977 2021-04-06 16:36

  就在赵括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下令:“出发!”时,蔺相如则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曾写下过那么辉煌地篇章,但晚景却是如此凄凉,君、相众臣都去给新上任的大将军捧场饯行;送他走的却只有妻子一人。死后他的眼睛还是睁着,有人说他想看到赵括的败;有人说他还是希望看到赵括的胜;他的妻子却理解为想看看廉颇最后一眼……

  西线无战事,战场上出现少有的平静,但廉颇的心中却是波涛翻滚、起伏不平。从一听到朝廷将用赵括代替自己的消息,他就一遍一遍地反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朝廷这样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于是他愤怒,想去讲理,但愤怒之后他又想起,从李兑到自己曾经历过那么多的“不平”,又何曾把“理”讲清?还不是都得忍受?于是他痛苦、他悲哀、心灰意冷……

  但对他打击最大的,还是蔺相如病重的消息。功名荣辱毕竟还是身外之物,而蔺相如却是与自己心肝相连的兄弟!如果不是身负重任,他一刻也不会离开蔺相如的床边,可是现在,蔺相如已是朝不虑夕,自己却只能望东长叹,空自心急如焚,却不能离开大营一步。说实话,此时他倒真是在盼望赵括快点儿来。

  “报告!”这是李兴巡逻回来了。

  李兴是李兑的孙子。当年李兑擒杀安阳君、封闭武灵王之宫,致使赵主父饿死灵丘。虽然是为了平定叛乱不得已而为之,但终是以下犯上,为避免日后受到追究,牵连家属,自己以死谢罪。对于赵惠文王来说,李兑是安定社稷的功臣,但惠文王为避弑父之嫌,对李兑的家属毫不抚恤任其零落。虽说是内有隐忌,也未免过分寡情,直到廉颇做了将军后,才找到李兑的儿子李信,这时李信已贫无立锥之地,靠给人家当佣工过活,廉颇托人给他安排了一个“传舍吏”的工作,又给他的钱娶妻成家,有了长子李兴。

  李兴家附近有两个“怪人”,一个是开茶馆的薛琦,一个是在赌场里干杂活的毛远,都没有家口,毛远就住在薛琦的茶馆里。虽然属于“市井小人”,却是文武双全,且又急公好义,街坊邻里,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有事相求,他们无不尽力帮助,因此在平民中威信很高。两个人见穷孩子们每天只是在街上乱跑瞎玩儿,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读书练武,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倒也培养出不少人材。李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廉颇见他能文会武坦诚正直,很有祖父的风度,便把他招到军中成了一名士卒。几年来南征北战也立了不少功劳,廉颇很想把他培养到李兑的地位,可惜自己几番沉浮,力不从心,这次重新领兵后,就调到自己身边当了一名士尉。职位虽然不高,但他作战勇敢,又善于用计,待人和气所以很受士兵们的拥护。

  尽管私人关系很密切,但廉颇从不给他任何特殊照顾,就是在无人处,对他的态度也总是非常严肃。

  默默地听完他的汇报后点点头:“下去休息吧。”但李兴却不走:“将军,我听说朝廷已经决定让赵括来代替您?”

  廉颇平平淡淡地回答道:“接到通知了。”

  李兴忍不住提高了嗓门:“咱们没打败仗,凭什么撤换您?这不公平!”

  廉颇沉下脸来:“什么公平不公平,少管闲事!给我回去!”

  李兴的脾气也很倔强:“怎么是闲事?我们天天浴血苦战守住了国门,却被人家视为无能之辈,谁能咽得下这口气?您走我也走!”

  廉颇一拍桌子:“混帐!换将是朝廷的安排,老夫走了,赵括来还是要保家卫国,做为军人,你怎么可以放弃自己的职责?再胡言乱语,我治你惑乱军心之罪!”

  这个罪名是要砍头的,廉颇可不是用来吓唬人的,令出必行。李兴不能再说下去,行了一个军礼,转身出帐。

  尽管崎岖的山路越来越难走,但一个一个的编队,却仍如在操场中那样,迈着整齐的步伐,正步前进。队伍中央,赵括昂立在战车上。面色冷峻地凝望着前方,不时发出短暂的口令调整队形,他指挥的部队行列从不允许出现一点儿凌乱,尤其是在临近金门山大营时。

  离大营越来越近了,赵括的脸色也愈加阴沉。他突然想到廉颇对换将的反应,这老家伙仗着资历深、功劳大,一向目中无人,如果有抵触情绪拒不交印怎么办?难道攻进大寨,先去夺权?那就要打一场镇压叛乱的内战。廉颇不是自己的对手,但秦军如果乘机进犯,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他忽然后悔,怎么直到这时才想到这个问题!心中不禁涌起阵阵烦躁;但遥遥望去,大营中旌旗飘飘,气氛平静。廉颇早已接到通知,如若有变,营中应是剑拔弩张、严阵以待。既然毫无准备,也许是廉颇自认老迈无能,没脸再当恋栈驽马,那就可能顺利交印。做为新统帅,自己应该在欢迎仪式上发表一篇精彩的就职演说,以展示自己的风采、树立新的威严,想到此处,他又开始默默地打腹稿……

  对于李兴的不满,廉颇也完全能够理解。坦率地说,接到“换将”的通知,他也是一声长叹,他不能、也不应该怀疑赵括的能力,但自己毕竟是尽自己全力顶住了秦军的猛烈冲击,才使赵国免受战乱之苦,可惜,却还是得不到赵王的信任。他很清楚,换将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战略方针违背朝廷的意预,所以自己做的无论对错,人家都要把自己撤下来,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感到不公平?然而服从命令是军人之天职,既然不合人家的心意,又何必去争论谁对谁错!更何况听说蔺相如已是病入膏肓,朝不虑夕,只恨自己肩负重任不能脱离,只能情萦邯郸,夜夜梦还。既然有人来更替,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倒是求之不得,只盼赵括尽快来,平安顺利他完成交接。

  但是,做为一个老军人,他深知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必须加倍小心谨慎,才能避免给敌人可乘之机,尤其不能在己方官兵中引起骚动不安。李兴的态度具有代表性,所以他才以“军法”相威胁,压住李兴,别人就不敢再“乱说乱动”了。当然,要稳住军心也不能仅靠压服,还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于是他又把各级军官、包括李兴一批批的找来进行说服教育,劝说他们要服从赵括的指挥,上下级团结一致地同敌人坚决斗争……

  赵括终于到了,一支队伍,正向大营开来。渐渐地已能望到,帅旗上绣的字越来越清晰,显然一个斗大的“赵”字,飞扬的尘埃中隐现着全副武装的前锋,随着地势开阔,纵队突然变成方阵,一步步向大营压下、压下……

  营门开了,却没全开,仅容一车一骑;廉颇也没有列队出迎,而且营墙上突然布满士兵,个个枪握紧、刀出鞘、箭在弦,虎视眈眈,如临大敌。赵括的汗直往下淌:廉颇真的要反?急忙一挥手,他的部队寂然而止。

  赵括正在考虑对策,忽然营中出来一个传令官大叫:“廉将军请赵将军入营!”赵括却还是一动不动,他不能不疑虑:廉颇要是在营中设下埋伏怎么办?但不能露出胆怯,便厉声喝道:“请廉将军出营相迎!”

  廉颇一听就明白了:赵括是怕自己对他不利。便全身披挂亲自迎到车前,拱手致礼:“甲胄在身不能全礼,赵将军请。”

  不论资历、年龄,赵括也是晚辈,人家没交印之前仍是全军统帅,竟然这么谦恭,就是有埋伏赵括也不得不随之入营了。但营门开得只容一车一骑,那整齐的方阵编队只得变为单行还得便步走,哪里还能显现威凛风采?营内除夹道而列的士兵外,更没有期待中的隆重欢迎,把他的鼻子都气歪了:这是瞧不起我呀!然而,在没接到帅印之前,还得说是“在人屋檐下”,就不得不忍受人家的安排。

  进入大帐,先宣读了赵王的圣旨,再捧出兵符请廉颇合验……

  一切手续完备无缺,廉颇毫不迟疑地立即擂鼓升帐,面对全军将士交出帅印令箭,然后下达最后一道命令,摆酒为赵括接风洗尘,同时也是对他告别军营的“最后晚餐”。

  办完交接手续,赵括就成为军中的实际主人,可以一吐闷在心中的那口恶气了:“在下才疏学浅,蒙大王及相国错爱,被派来与老将军代劳,全是好意,还请将军不要误会。”

  廉颇掀髯而笑:“廉颇老迈无能,正该让位与英才展翅驱敌立功,老夫求之不得,何言误会?倒是将军对老夫有误会吧!”

  赵括的脸上骤然变成冷笑:“既是求之不得,为何在下一迈辕门便严阵以待?亏得本帅见过世面,若来个胆小的,岂不被您吓回去了?”

  廉颇望着他的目光中忽然闪现出一丝悲悯,吸了一口气:“果然是将军误会了。易将之际难免人心浮动,何况又是大敌当前,命令部队处于临战状态,既可使将士精神集中,不乱猜想;同时也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并非老夫故意慢待将军也!”

  这些道理,赵括也并非不懂,只是没有顺合之意才疑为别有用心,廉颇的解释完全合乎“兵法”,赵括也就无法继续挑剔。廉颇归心似箭,更不顾与他争论辩解,自己的东西早已收拾妥当,三杯酒后即辞别上路。李兴与众将士垂泪相送,却被廉颇大声喝回。

  遗憾的是,尽管廉颇日夜不停地赶路,回到邯郸时,等待他的,已只是蔺相如那不瞑的双眼。生死争斗几十年也没流过一滴泪的廉颇,大嚎了一声便昏倒在地…… 战国风云之侠义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