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第一章 我的故事

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田朴珺 7004 2021-04-06 16:3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壹 礼仪如何改变了我的生活

  第一章

  我的故事

  1 我的创业经历

  二十岁的时候,我就第一次参与了创业的项目。这么看来我人生的商业起点还算挺早的。

  当时在一个很普通的饭局上,有个朋友偶然说起正在做一个项目,需要找钱。出于给朋友帮忙的心态,我说那就帮着问问。其实当时我连“投资”这个概念都不是很清楚,就是有点儿一根筋,觉得朋友有需要就应该伸手帮一把,于是我决定帮他找投资人。

  那是一个跟港口有关的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最让我感谢的就是我的师傅。年近七十,不会用电脑,但他很认真地用铅笔在图纸上做标注,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哪里是港口,水深怎么测,停泊的水位深浅怎么规划,船舶的重量是多少,等等。每样东西都清晰到门外汉也能看明白。那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涉及某个领域投资的时候,一定会提前自学相关的知识。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项目,傻乎乎的不会谈条件,所以并没有赚到钱。但是很多时候,有前辈愿意“带着你玩”就是一笔财富。历时八个月的项目,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绝对超值,它增加了我的信心,让我明白,不管资历多浅,只要你肯坚持做一件事,一定会有收获。

  《谢谢你纽约》海报

  这一课才是我真正的“第一桶金”。

  我参与做制片人的第一个电影项目是《中国合伙人》,一看剧本我就很喜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能有如此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和执着的拼劲,但是国内却还没有一部反映这种精神的电影。所以我决定参与它,不仅仅是从商业上进行考量,说得高大上些,也是在向一代人致敬。

  2014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从给别人打工到给自己打工,这是我人生中跨度很大的一步,或者说完全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简单地说,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大的支配权,但压力和责任也就更大,因为从此没有“单位”对我负责了,我自己成了“单位”,我不仅要为自己的生活奋斗,还要为整个团队的生活奋斗。

  《谢谢你米兰》海报

  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当时的考量是:首先,虽然我已经做了几年的地产项目,这个领域的利润率等方面也都很好,但每天要在工地里“吃沙子”,弄得灰头土脸的,我这么爱美,要对这份事业坚持和热爱,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其次,王先生做地产很成功,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越他,我的小心机盘算着,想让他对我刮目相看,也不想让别人说闲话,这就必须要另辟蹊径,在其他领域做出些成绩。最后又因为《中国合伙人》算是比较成功的开始,所以我对自己说:那好,不如发展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专长,而且这也是我的老本行。

  工作室第一个项目是“谢谢你”系列城市文化纪录片。做“谢谢你纽约”的缘起是《习惯就好》这本书。当时有朋友跟我说:“虽然你不是最好的作者,但你都做过《中国合伙人》了,那你一定是‘作者里最会拍片子的’,所以为什么不用视频去记录自己的生活呢?将所见所闻用视频呈现给读者不是更生动吗?”

  很好的建议。如果说上海是我的出生之地,给了我“新鲜人”的成长经历,那么北京就算是我积累经验的地方,让我成为一个“社会人”,而纽约则是让我睁眼看世界的地方,我在此成为一名“国际人”。它是我的重生之地。

  因为世博会的原因,我们拍的第二个城市是米兰。去米兰拍摄之前,第一次看景时,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和同事真的是从两眼一抹黑开始,从认识一个朋友,到认识第二个朋友,再通过他们认识第三个朋友,就这样一步一步“磨”出的采访嘉宾。在这半个多月时间里,我们逐渐打开了局面,这也给了我一种新的自信,就是现在把我一个人扔在任何一个地方,我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需的圈子建立好。

  “谢谢你”系列的定位首先是文化纪录片,选择互联网平台作为切入口是因为网络减少了中间商,节约了时间成本。“谢谢你”也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它用了新的表达方式——视频。也用了新的传播方式——网络。就好像三十年前中国没有一本时尚刊物,大部分都是《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也看不到什么广告,但是自从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这个行业发展到了今天如此的规模,还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谢谢你伦敦》海报

  载体的变化还有利于提高信息普及的效率,如“怎样做一个蛋糕”,要写好几百字才能解释清楚如何搅拌鸡蛋,但是视频用几个镜头就能说明白了。所以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谢谢你”系列能成为一个成熟的高端作品,实现真正的信息视频化。时代永远是不断前进的,人也应该时刻跟上这个潮流。

  《谢谢你巴黎》海报

  2 源自承礼的改变

  我工作室的另一个业务就是承礼学院,它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承礼学院希望将更多讲究生活品质、追求生命之美、愿意传播善念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后把这种美好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承礼学院以礼仪为基础,既学习现代礼仪和西方先进的商业管理理念,也将中国文明之美传递给世界,是一座促进中西方交流的文化桥梁。

  “承礼”二字的含义是“承先启后,礼理致仁”。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自然要继承老祖宗的优良传统。但同时,在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应掌握世界通用的社交规则。如今“学好数理化”已经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了,还要学习不同国家的人文社科知识,尤其是如何与人打交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走遍天下都不怕”。

  2015年,承礼学院成立。成立学院的想法是我一年前在英国剑桥大学小住的时候产生的。

  以前在美国读书时,我也去过不少西方国家,对基本的礼仪规则也有所了解,比如如何握手、如何使用刀叉。但到了英国我才发现,“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原来只是最基础的规则,关于肉该怎么切,勺子该怎么舀,用完餐后盘子该怎么摆,还有许许多多的门道和讲究,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礼仪是文化的门槛,在背后支撑它的是一整套社会文化体系,如果不了解礼仪,你就很难真正接触到这种文化的核心,于是我决定要系统地学一学。

  而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自己不仅掌握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气质也变了,整个人都更加自信与优雅。我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组织了一些朋友一起来英国学,于是第一次“课程”就这样开始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名“大满贯选手”,他参加了承礼学院两年以来的所有课程。他是一位来自河北的企业家,从小在农村长大,性格很朴实。第一次来上课时他很害羞,不会主动和大家沟通,但在几期课程之后,他就焕发出自信的光彩,而最让人惊讶的是,他今年居然开始学钢琴了!你能想象吗,一个三十多岁的画风像武松一样的男人,突然跟你说要对生活有些审美追求,然后就去看画展、学钢琴。那一刻我真的为他感到很高兴,也为自己颇感自豪:对于一件有正能量的事来说,哪怕只能影响到很小的一个群体,甚至只有几个人,它也值得做下去。

  从一开始办承礼学院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以后有条件的话还要为青少年做些事:一个孩子的改变能够带来一个家庭的改变,而从小改变和塑造一个人,不仅相对更容易,对他整个人生的影响也更大。

  目前承礼已经做了三期青少年课程。第一期时,招来的学员年龄层不太一样,最小的九岁,而最大的已经二十一岁。起初,大朋友和小朋友不太能玩到一起,为了大家都能互相了解,我们就安排年龄大的孩子去照顾年龄小的孩子。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大家庭的生活体验,但其实这挺重要的。大家庭的生活体验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关怀,什么是无私,什么是爱幼,什么是敬长,这些也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

  “优礼Unity”计划深圳大合影

  七天的课程结束后,不少年龄小的孩子都说会想念哥哥姐姐,大孩子们也表示舍不得弟弟妹妹,承礼让大家成为一个家庭。毕业典礼上,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泪,看到这一幕,我也哭了,其中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为他们感到骄傲。

  如今回想起来,做承礼学院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也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和很多困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人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去教“西方礼仪”?有些人甚至还会进行语言攻击。这些问题确实也曾困扰过我,但现在我的想法很坚定:

  第一,不论东方西方,在“道”的层面上,礼仪的根本精神都是共通的,只是“术”的表现方式不同,其精髓都是强调“尊重”,重视“秩序”,从而让文明变得更好。

  第二,在国际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单纯强调“东方”或“西方”的二元论有些狭隘,很多东西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变成一种国际共同认知。例如,英语是文字层面的国际语言,而社交礼节就是一种行为方式上的世界语言。就像东方国家的领导人在正式场合也要穿西服打领带,也要握手,这些基本礼仪规则都是要遵守的。

  无论拍纪录片还是教礼仪知识,我的目的都是将美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帮助朋友们更快融入社会。每个人都会经历“新鲜人”“社会人”“国际人”的进阶过程,因此我想把这本书献给那些初入社会的朋友,希望大家可以在社交礼仪方面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或者通过看完这本书,至少做得比曾经的我出色一些,这就足够了。

  梵蒂冈教皇Pope Francis(方济各)派特使赠予承礼学院橄榄树,寓意和平的希望传遍世界

  3 我所理解的礼仪之道

  从小长辈就告诉我,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的姥姥是大家闺秀。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立了很多规矩,比如吃饭时不可以“吧唧”,喝汤时不能“吸溜”,不可以乱扔东西,进门时要把鞋子摆放整齐。记得那时姥姥说:如果不把鞋摆正的话,出去是会挨别人揍的。

  那时我根本不懂这些规矩有什么用,而且还挺反感的,觉得我们家人的事儿怎么这么多啊!但现在想想,其实就是这些“连哄带骗”的约束,让我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在社会上获得尊重的基础。我越长大越觉得,“有教养”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因为教养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也体现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风貌与传承。

  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仪”在当代的解释是:“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而在我们传统文化里,“礼”代表行礼之器,本义指举行祭神的礼仪。可见打老祖宗那儿起,“礼”这个字本身就是具有神性的,是很崇高的,后来引申成为约定俗成的仪规和行为准则,也是受到尊重与推崇的。

  孔子思想中有两条很重要的主线,一是孝悌的提倡,二是礼乐的实施。礼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礼乐文明”一词也是由此而来。用现代一点的说法解释:“乐”的核心精神是和谐,“礼”是有序,即通过强调和维护某些秩序及约定俗成的方式,培养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自古是礼仪大国,只是当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东西被大家忽略了。但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想:越是在这种忙碌和浮躁的环境里,越应该重视“礼”,甚至可以说正是“礼”的缺失,才降低了我们对于生活中幸福感的感知。越在今天坚持“礼”,越凸显一个人的品格和追求,越能锻炼自己。

  礼仪无小事,从穿衣、妆容、走路、吃饭等个人层面,到面试、握手、谈判、宴请等社会层面,都涉及“礼”的常识与门道。你懂得礼仪,往小了说会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从大的方面讲,也会大大提高沟通和工作效率。懂得礼仪知识并准确应用,是利人利己;上纲上线地说,也算利国利民。

  礼仪是一生之事,需要慢慢学习和养成。初入社会的朋友们有很多地方不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也出过洋相。记得有次在国外参加一个晚宴,对方明确告诉我要穿正装出席,但那时我在国内参加晚宴基本也都穿衬衫,所以就没把这要求当回事。结果到了现场后我才发现大家都穿得很正式,只有自己穿得像是来“打酱油”的,只好趁人不备,冲到旁边的店铺赶快买一件礼服换上。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家庭宴会,主人的安排是客人要坐到指定的位置。但当时我跟现场多数人不熟,就自作主张找一个座位随便坐了,结果马上就有人走过来说:“不好意思,你得起来一下,这不是你的座位。”当时的我简直就是尴尬本人。

  不过吃一堑长一智,这些曾经犯过的错让我更加重视礼仪,现在已不会重蹈覆辙。中西方文化不同,礼仪方式也有差别,很多人刚踏入社会,或是欠缺经验犯错误,或是在重大场合过于紧张而不知所措,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请你千万不要害羞,更不必气馁,多尝试,多留心,多多学习和思考,就会知道正确的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见过不少知礼懂礼的大咖,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法比课本更加生动、更加有说服力。在下面的章节里,我会分享几则给我启发很大的礼仪故事,以及所感受到的人生道理。

  伦敦华莱士典藏馆

  (The Wallace Collection)承礼学院伦敦结业晚宴 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