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思维破局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6.3
“扩张——跳跃”模型:你是如何被“跳出舒适区”毁掉的
近几年,“跳出舒适区”这个概念在社会上风靡。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刘就是受到这个概念影响的人之一。小刘曾经在一家国企从事了八年电力工程师的工作。入职第一年时,小刘是很辛苦的,她每一天的工作都围绕画图纸、察看施工现场而展开,但是后来做得多了,这些工作对于小刘来说轻车熟路,她并不觉得辛苦,只是感到有些厌倦,更何况她的收入自她入职的第三年起就几乎没再增加过了,她看到很多金融行业的朋友都收入颇丰,小刘很是心动。后来,在“跳出舒适区”这个概念的鼓动下,小刘接受了一个朋友的邀请,从国企辞职,进入一家理财公司做起了电话销售。可谁知道,噩梦就这样来了,小刘入职两个月仅仅做成了一单业务。大家都知道,销售工作的薪水是按照“底薪+提成”的方式支付的,所以,仅做成一单业务的小刘两个月来只能领到微薄的薪水。到了入职的第三个月,小刘还是只有两名客户,这时,她内心的焦虑感达到顶峰。回想起从前做电力工程师的时候,收入不算太高,自己也还可以接受,虽然也有忙到双脚不离地的时候,但是到了周末总还可以看看电影、逛逛淘宝,对比现在的生活,小刘有些困惑,难道自己要回去继续干老本行吗?可是她真的已经烦透了那种每天画图纸、察看施工现场的日子,原本是想“跳出舒适区”,做更好的自己,真的跳出来了,怎么反而过得更难受了?
事实上,小刘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与她相似的案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图6-4
其实,在心理学中,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分为舒适区、拉伸区(也称学习区)和恐慌区三个区域。
舒适区:我们对这个区域里的人和事非常熟悉,做起事来也得心应手,在这个区域里,我们感觉很舒适,但是能够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
拉伸区:这是一个我们很少涉足的区域,里面充满新奇的事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地锻炼自我,挑战自我。
恐慌区: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会让我们感到忧虑、恐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事物使我们不堪重负。
导致前文中提到的小刘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跳出”舒适区,直接进入了“恐慌区”。这种跳法类似于心理治疗中用于治疗焦虑症的一种叫作“满灌疗法”的方法。
满灌疗法,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它是不给患者进行任何放松训练通过让患者想象或者直接进入最恐怖、焦虑的情境,以迅速校正其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和焦虑反应的一种疗法。比如,想要治疗一个恐惧毛绒类物品的人,就把他关进堆满毛绒类物品的房间;想要治疗一个有洁癖的人,就在他手上涂满墨汁、油和颜料,并且不让他洗手。这种疗法用时较短,解决问题也比较干脆利落,但是它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会对患者的身心产生较大冲击,如果患者无法承受,则会适得其反。
其实,我认为比“跳出舒适区”更好的说法是“扩张舒适区”。
图6-5 跳出舒适区到扩张舒适区
“扩张舒适区”显然比“跳出舒适区”更能给人安全感,因为它不需要你离开舒适区,而只需要将舒适区的边界适度扩大。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想转型到新的领域,从事新的工作,你不必马上辞职,你可以先做一些功课,通过阅读该领域的相关书籍、进入该领域从业者的社群等了解这份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然后通过参加学术沙龙、付费培训等提升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扩展相关的人脉。
那么,是不是直接采用“跳跃”模式就一定不行,我们想要跳出舒适区就必须先采用“扩张”模式呢?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有一位在我国一所著名学府任教的大学教师,他原本计划出国留学,却不想赶上了美国颁布限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政策。留学计划破产之后,这位老师开始在校外办辅导班赚取课时费,后来,这件事被他任职的学校知道了,校方认为他的这种私自办学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对他做出了处分。
熟悉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后来,那位教师从学校辞了职,再后来,他创办了一个全国知名的教育培训品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俞敏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直接跳出舒适区也是可行的。在下面的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直接“跳跃”,而不是先逐步“扩张”。
1.“扩张”模式遭遇客观条件阻碍
上文中的俞敏洪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开始,他采用“扩张”模式,一边做大学教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开设校外辅导班,却没想到遭到了校方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扩张”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于是,俞敏洪选择从学校辞职,直接跳出舒适区,全身心地创建自己的培训学校。
2.已然“跳出”舒适区,进入“恐慌区”
图6-6
有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是面临困境时,如果你事先断绝了自己的退路,你就会全力以赴,取得成功。直接从“舒适区”跳到“恐慌区”的人,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死地”,此时不如放手一搏,迅速投入战斗,竭尽全力之后,或许能在“恐慌区”中开拓出一片新的“舒适区”。
在职场中,如何应该使用“扩张——跳跃”模型呢?借用《宋史·岳飞传》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专门为图书设计封面的设计师,在成为设计师之前,她是图书行业的一名优秀的策划编辑,曾经策划出版了不少好书。一开始,出于对设计图书封面工作的喜爱,她一边做图书策划,一边免费帮别人做封面设计,慢慢地,她设计的封面得到不少出版社的认可,每为一本书设计封面,她就能从中赚取一两千元的设计费。这时,她是用“扩张”策略一点一点地扩张自己在图书封面设计领域的舒适区。
后来,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邀请她为他们的图书做封面设计,她有些忙不过来,考虑到如果辞去策划编辑的工作,全职做封面设计,自己将很快在圈内建立起个人品牌,她果断地辞了职。这时,她是使用“跳跃”策略,从图书策划的舒适区,跳到了图书封面设计领域。
为什么一开始要用“扩张”模式,而后来要用“跳跃”模式?因为一开始采用“跳跃”模式的时机还不成熟,她需要先用“扩张”模式积累口碑,到后期,她的图书封面设计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机已经成熟,她就需要采用“跳跃”模式一举建立个人品牌,扩大职业影响力。
图6-7 思维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