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穿越生命的戏码拿回力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穿越生命的戏码拿回力量
想法本身不具任何杀伤力,除非我们对它深信不疑。带给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我们对想法的执着。执着于一个想法,意味着坚信不疑地认为它是真实的。信念,就是我们经年累月执着不放的想法。
——拜伦·凯蒂《一念之转》
人的一生,经常被各种戏码牵着鼻子走,那些戏码无非是些旧有的信念,是生命里的错觉,只是我们信以为真,不断奉行,视如珍宝,舍不得丢弃。这些错觉也是很多人的情绪按钮,但凡有谁不小心触碰到,情绪的开关启动,势如破竹,越陷越深。
关于被遗弃
被遗弃,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戏码,最开始可能是生命初期的一些经历,比如被寄养,比如父母无暇照顾,比如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比如真的被遗弃。
这些可能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人的成长中,但我们仿佛忘了那是过去的经验,而把它当成人生的信念,在长大成人后,心里仍战战兢兢,害怕被遗弃。
朋友稍有不来往,心里会解释为他不喜欢我了,要离开我了;伴侣一分手,便犹如坠入深渊,活不下去。我们在心里用“遗弃”解释所有人的离开。更吊诡的是,现实常常服务于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心想事成,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戏码。
所以,要走出戏码,可以从信念入手。
你会意识到,你不再是当年的你,现在的你、成人的你是不可能被遗弃的,没有谁能遗弃谁,因为你不属于任何人。有人会留下,有人会离开,但没有人会遗弃你,除非你自己。
关于匮乏
如果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多一些觉察,我们就不难看到匮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我心中。
比如竞争的意识,你得了,我就没了或是少了;比如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好;比如争先恐后地排队,巴不得自己是第一个;比如要各种各样的名牌,最好是限量版;比如要得到某人对自己的欣赏;比如不敢花钱或大肆消费……
这些无非是匮乏的戏码在作祟,恐惧没有,或害怕失去,让人常常处于不安中。就拿给予这件事情来说,给予和接受对很多人来说那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深陷于匮乏里,认为如果我的给了你,我的会变少,如果我接受了你的,你的会变少。
真正的给予就像创造,是扩展和加强。因为我有,所以我可以给,借着每一次的给,我都是在创造、扩展和加强我的有。所以当我满心喜悦地接受,我也是在扩展和加强对方的有,对方的给只会让他有所获得而非失去。就像爱,当我放开去给,我越来越喜悦;当我敞开去接受,我越来越欢喜。给予和接受其实是同一回事,当我能毫无恐惧地给,我当然也就能敞开接受。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走出各种戏码,不再陷于头脑的故事里呢?转念,是一个可以使用的工具。这个工具来自拜伦·凯蒂,在她的书《一念之转》中有非常详尽的介绍。通过转念,我们既可以走出头脑中的故事,也可以从过往的限制性信念中解脱。比如关于匮乏,通过转念,你会发现,匮乏其实就是一个幻象。对于没得到的部分,你却认为你应该得到,因而产生匮乏感。放下这个应该,回到实相,便不再有匮乏。
这个工具其实就是四个问题,以及几个反向思考。首先你要拿起纸和笔写下困扰你的念头,比如“我的孩子吃饭应该快一点儿”,以及充分地写下在这个念头下,你对孩子持有的种种感受。
然后开始问以下四个问题,并一一做出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第二个问题,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第三个问题,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是怎样的?第四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你是怎样的?回答完四个问题,就可以进行反向思考。“我的孩子吃饭应该快一点儿”,反向就是“我的孩子吃饭不应该快一点儿”“我吃饭应该快一点儿”。
拜伦·凯蒂说,学会一念之转,你可以当自己的老师。在接下来的几篇中,我会分享几个转念案例,看一下完整的转念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在看的过程中,建议把你自己的困扰代入进去,跟着做转念,毕竟所有问题都是共通的,希望接下来的这些案例分享会对你有所启发。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