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诗经点醒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陈风·泽陂
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我们开始“诗经点醒”的第六讲。这四、五、六三讲:第四讲是爱情诗,写的是女同性恋;第五讲也是爱情诗,写的是男同性恋;接着这一首第六讲,是《陈风》的《泽陂》,写的是失恋的痛苦。《陈风》是“十三国风”中间非常重要的,这个《陈风》大概有十首,其中就有六首都是爱情诗。
这个和我们今天想象的河南人的状况迥然不同。古代河南气候要好得多,水要好得多,灌溉要好得多,庄稼也好得多,所以在春秋战国时,陈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强国。陈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的中部,河南被称为中原,陈国就是中原的中原,是现在的淮阳县。从前有一个旧戏,叫《陈州放粮》,是写河南发生饥荒,包拯到陈州那里打开粮仓救济百姓的事情。
现在这个淮阳,古代的陈国首都,无足称道,在全国大城市中间简直排不上,但是在春秋时代是中国排得上名的大城市,它要占到前十名中。所以古今的变化非常大,现在你们到菜市场去,看卖的那个山药,就是他们淮阳的,所以叫“淮山药”,就是出那个山药,没有听到说还有什么特色。
春秋时候的陈国,是很繁华的,所以有那样多爱情诗,也就容易理解了。我们拿今天的状况来比较,越是先进的城市,里面爱情事件越是多,像成都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每个小区每天都在发生爱情事件。所以古代的这个陈国和我们今天的淮阳是差距非常大的。
这首诗的名字叫《泽陂》,“陂”读“pī”。我忽然想到这个《诗经》虽然也是诗,但是我们讲《诗经》,实际上根本不是在那里欣赏一首诗。因为这个《诗经》的诗和唐宋以后的这些诗有极大的差别,唐宋以后的,直到我们今天的新诗都可以说是欣赏,唯有这个《诗经》不可以说欣赏,为什么?是因为它跟我们的历史距离太远了,我们想要把它读懂都不容易,那么就是大部分讲解《诗经》的都是在讲解《诗经》的文意、语义和背后的背景,实际上不是在那里欣赏诗。
比如这个“泽陂”,两个字构成了一个词,这就是中国从古代组合一个词构成一个概念,或者名词,或者动词,往往中间就有复词,所谓复词就不是单词,比如这个“泽”和“陂”就是个复词,“泽”是指的水泽,水泽是水,水体的那一个部分它叫“泽”,那么其中大的湖泊可以叫“泽”,沼泽地也可以叫“泽”,一般的容纳水的一个空间也叫“泽”。“陂”指的不是水那一部分,指的是水周围那一圈的堤埂。
“泽陂”,“泽”是水,“陂”是土。“陂”是土,所以这边这个“阝”是一个“阜”,安徽有个地方叫“阜阳”,“阜”是土的坡坡,三级台阶。“泽”是水,“陂”是土,一个词两个不同的意思,结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在英文中间只要一个单词“p-o-n-d,pond”,中国不是,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单词,是复词,把“泽”和“陂”结合起来。
你会觉得非常奇怪。一点都不奇怪!这种组词的方式直到我们今天都还在用,我们时常用的“池塘”,“青草池塘独听蛙”。“池塘”两个字就是复词,“池”是“池”,“塘”是“塘”,“池”是水体部分,“塘”是水体外面的堤,所以“塘”又叫“堤”,“堤”又叫“塘”,“堤”的作用是把它挡着,所以我们说“搪塞”。“塘”和“堤”变成动词就是“抵挡”,“抵”和“挡”,我们说“抵挡”,“挡”就是“塘”。所以这个,说是讲诗,哪是在欣赏呢?我们是在讲构成一个词组是两个单词。我们祖先就是这样,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这样用。它不相等,“泽”不等于“陂”,“陂”不等于“泽”,“池”不等于“塘”,“塘”不等于“池”。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特色,也许这个就是特色,要用两个字来组合。
那么这首诗我们就进入正文。
“彼泽之陂”,你看,第一句它就把“泽”和“陂”分开了的,那个泽的陂,那个水体周围的堤埂。“有蒲与荷”,这就成问题了,那我们现在这个讲来就不通,是因为这个菖蒲也好,荷叶也好,都是生在水体里面,不是生在堤岸上,你“彼泽之陂”,那一个水泽的岸上有蒲与荷,这样就讲不通。那么要怎样讲呢?站到这一个水泽的堤岸上,能够看见水泽里面的菖蒲与荷花。其实很多池塘你都看得见,水深了的地方不长菖蒲,菖蒲长在水浅的(地方)。
一个池水,中间深,周围浅,因此走到某一个池塘,特别是野外的,不是公园里面加了人工的,池塘周围会经常长满菖蒲。菖蒲是五月端阳挂到门上的,一边艾,一边菖蒲。为什么要挂到门上?(菖蒲)叫蒲剑,它是尖的,尖刺的,这样子长起的。这一个水泽周围长了很多菖蒲,荷叶在里面水深的地方,荷叶就在那儿出来。那么这一个“有”,显然是指的站在这个堤埂上,看见有这个。
你要注意这里,有两个词很容易被忽略了,一个是“彼”,一个是“有”,“有”的意思是存在,确实有。“彼”是那个,而不是另外某一个,不是假设的一个水池,是确定的某一个水池,这就注定了这首诗的真实性,所以它非要加一个“彼”,就是确有,再加一个“有”,确实存在。我们后人写的诗,不一定看到什么才写什么,他可以想象的。《诗经》中间不行,所以就是这个诗本身古今的意义都不同,诗这个字按它的语音、语义去追溯,有记录的意思,那么就有写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很重要,这一条,就是这个“有”跟这个“彼”。
那么,除了有蒲、有荷,还有,你看,“有美一人”,有个美女,她在什么地方,你要注意,是在“陂”,不是在“泽”里面,“泽”的周围那个堤埂上站了一个美女,这是实际存在的。你注意,“一人”,确实只有她一个人,有一个美女站在那个水泽的堤埂上,水泽里面有荷叶,有菖蒲。
“伤如之何”,对了,按照这样顺着讲下来。“伤”是悲伤,谁悲伤呢?就这个美女,历来讲解《诗经》都是这样子顺着讲下来。对了,我们就晓得了,有一个美女站在那个池塘的堤埂上,站在那里很伤心。“伤如之何”,伤心到什么状况?“寤寐无为”,伤心到她睡着了,醒来了,睡着了。“寤寐”是个复词,“寤”是“寤”,“寐”是“寐”,“寤”是醒来,“寐”是睡着了,意思就是白天夜晚——夜晚你要睡嘛——白天夜晚,无为,啥都做不了。
这就成问题了,这一个美女瓜兮兮地在这个堤埂上站着,又是白天又是夜晚,一直在这儿站着。“无为”,是“无为”嘛,她能够做什么?这中间就有问题了。特别是“寤寐”两个字,你注意“寤”和“寐”两边都有床,你看左边这个字是搁的一架床,这个也是一架床,床要转九十度你才看得到。这个堤埂上哪有这些?所以按照这样子讲就不大通了,说这一个美女醒来也好,睡着了也好,啥都做不了,为什么做不了呢?她一直在“涕泗滂沱”,从这里(眼睛)流的叫“涕”,从这里(鼻子)流的叫“泗”。
我告诉你,“泽陂”就是“池塘”两个字,“陂”就是“塘”,“泽”就是“池”,古今都一样的。这个“泗”字,就是鼻子里面哭起来了,流出来的就是,你看象形字,两个鼻孔里面,民间叫“双龙出洞”。你就晓得了,古人造一、二、三,是数的指拇,一根指拇、两根指拇、三根指拇,从四起就没有专门造过数目字了。从四以后所有的数目字,当初都是借用来的,完全与数目无关,比如这个“四”字,单独造这个“四”字只是为了表现双龙出洞,后来把“四”当成数目字用了,无奈何,所以在“四”的旁边又加“氵”变成这个“泗”,这“氵”是不得已,是因为那个“四”已经拿给人家借去做了2+2,永远都不还,那就无可奈何,把它写成这个(泗)来代表流,鼻子里流出来。
这个就有问题了,第一段,就说这一个美女她在堤上,白天也好,夜晚也好,就在那个堤上哭。这个可能说不通了。那么古人要这样子生硬解释下去。这样解释下去,三段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美女在那里哭,为了什么事情哭也没有说。但是在汉代,给这个《诗经》前面加了序,就是说了这首诗写的是男女相约,那么你这儿从头到尾只看到一个美女在那里,没有看到男的在那里,所以任何《诗经》的讲解都要涉及《诗经》学,《诗经》学的研究。
原来,现在我们读的这个《诗经》是有不同的来源,这是由于战国结束以后,秦统一天下,焚烧天下《诗》《书》及百家语。《史记》上面第一个秦始皇要烧的就是《诗》,《诗经》!规定各家各户保有这个书的,一个月之内必须交出,如果不交被检举揭发出来,(要受)非常重的处分,流放。要不弄到前线去当兵,打死在那里。要不黥为城旦,什么叫“黥”,额头上刻一个印,刻一个印表明你是犯人,弄去守城,守通夜。男为城旦,女为鬼薪白粲,什么叫鬼薪?夜晚你全家的妇女去砍柴;白天叫白粲,当官的吃的那个米,喊你一颗一颗地去选,妇女就这样,所以处分非常重。家中藏有《诗经》的,它不像现在很小一个本本,印了藏在那儿,你就找不到。从前那个是一大堆,家中有一部《诗经》全部用竹简写的,三百多首,一大捆在地上,你家中没有地方藏,必须交。
暴秦结束以后,汉初想要恢复传统文化,第一个就是《诗经》,因为烧的第一个就是《诗》,只有到民间去征集了。所以当时就有三家诗,齐诗、鲁诗、韩诗,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手中,交到中央政府来的,不同的版本,说版本并不合适,因为版是有雕版以后,那个时候没有,就是抄的,这里姑且用它。
这三处版本就不同,齐诗,齐国一个读书人叫辕固生,他是研究《诗经》的专家,他把他的本子拿出来,叫齐诗。鲁诗,鲁国申公所传。韩国有韩婴,韩婴写了一部《韩诗外传》,用故事来解释《诗经》,也算一种版本。汉初,这三种版本交了出来。
后来进入东汉了,才有我们三家诗以外,另一家被认为最好的版本,是一个河间太守,名叫毛亨,他的版本,所以叫毛诗,我们直到现在传的这些版本全部是毛诗。毛诗出现得晚,但是它一出现很多读者就发现了,他的版本比那三家都好,所以三家诗就被淘汰了。但是你要注意,三家诗虽然被淘汰了,但有时候它却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面对的这个“伤如之何”,解释成悲伤的话,毛诗的版本就是按照这样子解释,解释了下来人们觉得不对,一个美女从头哭到尾,而且始终在那个堤埂上,讲不通。
讲不通,怎么办?就去查更老的三家诗。在这三家诗中间果然查到了,有两家,一家是韩诗,一家是鲁诗,这个“伤”字是写成“阳”,“太阳”的“阳”。因为古代抄这个书,这个“伤”和“阳”发音是不同的,容易产生差错。那么按照韩诗和鲁诗来说,原文就不是“伤”,而是“阳”,“伤”字错了。这个读书人找到了解释,说这个居然是“阳”,对了,整个诗的面貌就改变了。
因为“阳”这个字本来是指的“阴阳”的“阳”,古代的时候抄书,专写白字,写大量的白字,在他们那个时代认为这是借音来用一下。那么这个“阳”本来的意思是阴阳的阳气,但是古人说的借来用音,音来表示,表示这个“卬”。这一个“卬”字在《诗经》中间,《国风》有一句叫“匏有苦叶,济有深涉”,中间就用了“卬”,叫“卬须我友”——我等待我的朋友,“卬”就是我。古人又加了解释,如果是女的指“我”,就可以用这个“姎”。这个“卬”就是我,后来就是“俺”,你看《水浒》中间写的“俺”,那个“俺”又读“淹”,“淹”和“阳”的音叫双声对转,就是“我”。
“阳如之何”,就是我怎么办哦。对了,这样就有两个人了,你看。必须讲成“阳”它才通,为什么,你要注意,前面有个“彼”,还有两个“有”,“彼”就是那个地方,它必须有一个原点,有一双眼睛在这里,才能够用“彼”字。在这里的一双眼睛,它看见那一个水泽,那一个堤埂,那一个水泽里有蒲与荷,还看见那一个堤埂上“有美一人”。这个“阳”就是我眼睛中间所看见的,实有的,所以这个“阳”一下它就通了。
在战国末年的《尔雅》里面,干脆就把这个“阳”解释为“阳,予也”,“予”就是“我”那个“予”。给《尔雅》注解的郭璞,据说他那就是在乐山注的,郭璞注解得更详细,郭璞就引《陈风·泽陂》“有美一人,阳如之何”,来解释那个“卬者,我也”。对了,那么按照他们的解释,这个“阳”就是正确的,不应该用“伤”,“伤”是错字,就是“我”怎么办哦?这个“我”不用说,是一个男子,就说的这个男子正在与那个美女约会,他在那个堤埂上走起去,远远看见“彼泽之陂”,那个地方他还没有走到,远远就已经看到蒲与荷了,还远远看见那一个美女在那儿。那么他们早就认识了,所以才约会,约会在堤埂上,那里是讲恋爱的地方。
对了,这一下回过头来,再来看古代的《诗经》研究。古代的人脑筋笨,他们说陈国那里有一个大美女叫夏姬,夏姬在当时非常知名,头号美女,漂亮得很,据说很淫乱,她有三个男人,两个大臣,一个叫仪行父,一个叫孔宁,还有君主陈灵公。
这件事情在陈国闹得很凶,所以后人就附会说这首诗是讽刺陈灵公的。对了,既然都是讽刺陈灵公的,那么就要把它落实。它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陈灵公要和夏姬有什么都在宫中进行,大臣们也不会约着全国知名的美女到某个公园去聚会,一上街全街人都认识,怎么可能。所以说,这个是明明不可能的,就是因为这个夏姬、陈灵公名声不好,就鼓着说这首诗是诗人有很高尚的情怀,编来讽刺这个的,从头到尾我没有看到有一点讽刺。这个明明就是人家民间的事情,与什么陈灵公、夏姬无关。
你说这么简单一个道理,到现代都还有人搞不清楚。一位研究《诗经》的专家,已经死了很多年了,老前辈,湖南人,叫陈子展,1957年当了大右派,脑壳有点方,乱去提意见这些,都去世很多年了,很有学问的老先生。迄今为止,他注的这个《国风选译》《雅颂选译》,就是《诗经》的翻译本,是我所看见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的各种通俗本、翻译《诗经》中最好的版本,是因为这个陈教授他很有学问,他把围绕着这首诗的背景那些,很详细写出来,传说的古人认为它的背景怎么样也把它写出来,还有各家各派的解释,好多他都弄出来了,所以他的版本是最好的。但他就坚持这个,他说这首诗是讽刺陈灵公和夏姬,说他们完全是“淫”。
什么叫“淫”呢?“淫”的意思和我们今天的意义相距甚远。“淫”的本义:雨三日以上曰“淫”,久雨不晴就叫“淫”。凡是一个事情过度了就叫“淫”,古人所谓的“淫”在爱情方面就是爱得太痴了,太迷了,太认真了,一爱了就甩不脱,这都叫“淫”。不是说只有男女乱来才叫“淫”,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人还有“淫酒”,就是喝起酒来不得一个收拾,我们好多读书人还“淫于书”,就变成书呆子,一天晚上都在读书,眼睛都整坏了,都叫“淫”。所以认为它是“淫诗”,就是说的这个美女也好,或者陈灵公也好,他们迷在这个爱情里面,迷得太深了,醒不来,都叫“淫”。
陈子展先生就是这样子解释的,而且解释这个“伤”字,说这个“伤”字就是从旁来悲伤他。那么,在陈子展先生以前,汉代就有人解释说“君子伤之”,说有个君子跑到那儿,看到这个美女,君子一下他就感叹起来了,就是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悲,这些人很可伤,很可悲。这样解释显然不通,因为这儿突然插一个君子在里面,人家在那儿讲恋爱,跟你君子有啥相干,牛圈里伸出马嘴,所以这个不可能是什么一个第三者的君子,看到就在那儿感叹,说世风日下哦,不像样哦,他们这样子一迷何生啊!不是这样的。
陈子展继承了这个,于是他就假设说这个夏姬既然是那样有地位的一个美女,她底下一定有很多丫鬟,那么可能有些丫鬟还跟着她的,可能有些丫鬟见识情操都很高,于是丫鬟在那儿伤,就说她这个主人太可怜了,她这个美女,迷到里面一天到晚就是哭,觉得太可悲了。陈子展先生解释的这个“伤”,就是这个夏姬的丫鬟在旁边感伤,就说我这个女主人真是挽救不了了,你看她一迷何深,一天到晚就在那儿哭。何况人家书上没有写过夏姬怎样哭。这些都是教授太有学问了,有时候就想入非非,你看就这样子去讲,因为你要把她讲成是丫鬟在那儿,另外的,人家还有一个男方又在哪里吗?所以有时候太有学问了,他又是很牛筋,所以难怪要当右派,他就坚持,到现在那个书上都是这样子写的。
且不说他了。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讲的全部是《诗经》研究,并没有讲好多诗。还是把它当作“阳”,就是“我”——另外一个男子。另外一个男子他很悲伤,就是我好伤心哦,伤心到什么程度?“寤寐无为”,我在我家中,醒来也好,睡着了也好,想的都是那一个美女,以至于我做不了任何事情,还“涕泗滂沱”。我虽然是一个大男人,但仍伤心得不得了,眼泪流,鼻涕也在流,“滂沱”本来是形容下大雨的,都拿来用了,你注意这一句非常妙,你好好看,每个字都有“氵”,四个字就四个“氵”。从这儿流出来的水,好似滔滔江河水,滂沱,好似雨水下来。
这里就有两个人了,看到没有?这一个男子正在接受约会,往那儿去,看到她了,一下就伤心得不得了。没给你交代为什么他伤心,是美女拒绝了他吗?不可能!因为明明是约他到这个堤埂来,三段都是“彼泽之陂”“彼泽之陂”,这个男子念念不忘的是那个水泽的堤埂上。三段!不同的时间,就是那个美女一直在那儿约会他,但是他每次忍住都想不去了不去了,后来又忍不住要去,一去一看到她在那里站着,那么漂亮,一下又晓得:完了完了完了,我这个是不成功的。就伤心,哭,回去又哭。显然这个美女没有拒绝他,这个中间就有严重的问题了。三段不同的时间,你好好注意,先是有蒲有荷,荷是荷叶,荷叶是在初夏从水池里面冒出来的,展开,时间是初夏。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这个“蕳”要读“莲”,“莲”是什么?“莲”是荷花的那个蓓蕾,从荷叶里边冲出来,这样子尖的,花没有开的,就叫“蕳”,为什么它叫“蕳”?在水面上看到荷叶是在这儿,荷花的蓓蕾是在这儿,不相干的,但是在水底下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叫“蕳”(lián),这个“蕳”(lián)就通“莲花”的“莲”,借用的。本来这个“蕳”是一种香草,也是古人把“蕳”和“莲”两个混同用了。“蕳”和“莲”,你说两个音都不同,怎么会借呢?音不同是我们今天,把一个汉字一个音,我们从学汉语就开始,一个汉字只发一个音,我们认为从来都是这样,古人很可能不是这样。
20世纪瑞典有一个汉学大师叫高本汉,马悦然是他的学生。高本汉已经去世很多年了,诺贝尔的文学评委马悦然专门给他老师高本汉写了一本传。高本汉到中国来,都是他晚年了,只有八个月,高本汉讲汉语不如他这个学生马悦然,马悦然讲一口很好的成都话,高本汉不行,但是他是专家,就是他发现的,他第一个提出来,古汉语语音有辅音,不只是单音。他举的很多例子,根据那个例子来推断,我们解释这个字本来读“蕳”,怎么会读成“莲”,高本汉的意思是说,这个字本来就是读的“蕳莲”,“蕳莲”“蕳”后头带了“莲”的音,“蕳莲”,读快了就“蕳”,读快了就变成一个音了,读慢了就是“蕳莲”。所以,“蕳”字有辅音,带到一个“莲”,这样就好解释,为什么这个音明明读成“蕳”,可以通“莲花”的“莲”,就是这个道理。
你要注意,这个时候季节都变了。第一段是荷叶才出来,初夏。这个是仲夏,仲夏的时候荷花的蓓蕾都从水面上伸出来,还要伸相当长时间。你们仔细去观察,不是出来两天三天就开了,不是,仍然是一个“蕳莲”的在这儿维持,非常长,这个时候就叫“蕳”。那么已经仲夏了,初夏到仲夏,还在那个水堤上约会,恋爱还在进行。而这个男子回去就哭,当面又和这个美女两个很相爱,说了很多什么生死不忘,这辈子我们永远都在一起,回去了他就想得不行,回去他就痛苦。
所以第二段,季节都变了,约会还在这儿,还是那一个美女,“有美一人”。这个第二段就写她如何美了,结果她的这个美跟我们今天两个认识完全不同。第一字“硕”,“硕”是长得结实,不是像今天瘦得像个鸡儿一样的,是长得饱满。“硕”就是非常实在,身材高大,不像云贵川的那样尽是小个子女子。像这样的美女落到我们手头都得打女篮,编到里面去打篮球,因为实在就不够美,我们现在认为是要瘦得不得了的那些狐狸脸才美。她这个不是,“硕大且卷”。“且卷”是什么意思?头发起卷卷,不是去烫的,当时很多民族通婚,一个混血女子特别漂亮,头发是卷的,个子很高大,难怪这个男子这样子爱她。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男子说的,我醒来也好,睡着了也好,心头都想的她,做不成任何事。“中心悁悁”,《诗经》中间的“中心”要倒过来讲,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内心、心中,“中”就是内,所以叫“中外”,“中外”就是内外,内心悁悁。
补充一点,刚才我讲到这个“蕳”要读“莲”,我不是讲到复辅音吗?“蕳莲”带了一个辅音,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就是这两个字,它们的声符都在左边,左边这个声符读“佥”,鲁迅先生任教育部佥事,用的就是这个“佥”。那么把“佥”作为“剑”的声符,我们能够接“佥”“剑”,但这个音是读“敛”(liàn),为什么“佥”的声符会读成“liàn”,用复辅音一下就解释了,这个剑敛,剑,“剑敛”转成“liàn”了。
所以,这个“悁”就是这个“眷”,眷恋的意思。“中心悁悁”,就是我内心里面眷恋着她,丢不开,因为丢不开她,割不断这个情,所以我才弄得一天到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你看它就另有交代,人家这个美女每一次都在这儿约会他,为什么回去他又那样哭,他应该喜欢得很嘛——马上就和她两个商量,好久结婚,择个日子,找个婚庆公司,哪一家办得好。没有商量,从头到尾这个男的都在哭,中间有隐情。这个诗自始至终没有告诉我们,所以说诗歌也是猜谜,各位当侦探,就在这个文本里面,你来好生侦查,究竟什么原因使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够婚配?
这个隐情,研究《诗经》的好多人都没有弄懂,很长时间我也没有懂。我后来偶然从古人解释这首诗中找到一句暗示,我忽然得出,他们同姓。同姓不准婚姻,这是由于近亲繁殖会导致各种遗传疾病、残缺。
所以在远古时代,人们要分成氏族来生存,这个氏族和那个氏族两个彼此可以通婚,氏族内部绝对不许婚姻,就相当于后来的同姓不婚。《左传》上面有记载“同姓而婚,其生不繁”,就说同姓而婚的子嗣不会繁盛,男子都有姓,女子很多没有姓,只取个名,两个都爱了好久了,这个男子可能才去找什么律师事务所去给他调查一下,私人侦探,一调查说那个女的跟他一个姓,这下就完了,这一个姓,他要跟他的父母提出我要娶那个女的,父母坚决不会同意,但是他又丢不开,所以每次约会他都去了,初夏到仲夏。
到第三段,盛夏了,你看至少有两个月时间了,花都开了,“有蒲菡萏”,荷花盛开以后就叫“菡萏”,没有开是叫“蕳”,在里面包起的。又过了,到第三段,约会,这儿都两个月了,荷花都开了,还是不行,虽然这个美女是这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这个“硕大且俨”,按照毛诗的这种解释,这个“俨”是说很庄严,是说这个美女不但很漂亮,而且非常庄严的。
韩诗,就说是借的音,是借的这个“嫣”,说那个美女不是什么板起张脸,样子像冰山一样不可接触,不是,不是那样子。这个“俨”是这个“嫣”,“俨”是什么意思?前面说了,硕大的身体,头发卷的,接着这儿写又是硕大,身材高,什么“俨”?双下巴。我们现在有了这个,赶快去割掉,那些美容店生意好得很,有一点点双下巴赶快割了。人家古人就是要这个,她才漂亮。其实也不怪,你去看画的那个唐代的美女,宫里面的就是有双下巴画在那儿的,他们认为那个就很美。所以说,这个美女不但身材高大,而且双下巴,头发又是卷的,哎呀,完全像个欧洲法国来的,“硕大且俨”。
结果这个男子还是“寤寐无为”。一天到晚什么事情都丢不开,“辗转伏枕”。“辗转”两个字我们在“关关雎鸠”里面已经遇到过了,意思是在床上翻过去又翻过来。“伏枕”,“伏”就是趴在枕头上,这个好像不通,你前面明明说了没有办法睡,翻过去又翻过来,怎么会一直伏着呢?伏着这个人就不能够辗转,要辗转就不能够伏,所以“伏”字这个动词要另做解释。
据鄙人的看法,这个“伏”字也是借的音,是“拊”,“拊”是敲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那个瞎子用手打鼓。你看,我们成都北门外天回镇出土的有一个陶俑,说书俑,就是一个鼓,他一边拍一边在那里讲,这个叫“负鼓”,“啵啵啵”,用手去敲。这个“伏”要解释成这个“拊”,就好解释了,“伏枕”是“拊枕”,按着枕头捶,翻过去睡不着,翻过来也睡不着,起来按着枕头打。
《西厢记》里面写了的,写男思念女夜晚睡不着,叫“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把床打得咚咚咚的。就好解释了,这个男子睡不着,想起来又气,按着枕头捶,“辗转伏枕”。对了,“枕”的古音读“zàn”,你看“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zàn)”,“枕”的古音读“zàn”,押到韵了。这个是“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都是押到韵的,要依古音它去押。
那么,你怎么会知道是同姓呢?请各位好生侦查,答案就在诗里面。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为什么三段都是这样子说的:某一个水泽里面,有蒲又有荷,有菖蒲又有莲花蓓蕾,有菖蒲又有盛开的荷花,是什么意思?荷花比喻美女,蒲是剑,象征男子,所以写到这个景中间就把答案透露了。固然荷花配蒲剑配得很好,但是你注意,同一个水泽里面,是什么意思?他们同一个姓!那就搞不好了!
这个美女可能更加糊涂!美女讲恋爱的时候没有问这个男子你姓什么,哦,不对,这个女子知道男子的姓,因为男子的姓都是公开的,女子的姓是隐秘的,女子也晓得他们是同姓,但是她就以为男子不知道这个,她实在也爱上了这个男子,也丢不掉,所以不停地约他来到这个堤埂上面。
女子怀有侥幸心理,也难以控制自己,男子就弄得伤心哭兮,约会又要来,来了又舍不得分手,回去明明晓得不能够拿给父母知道,父母知道坚决反对你这个婚姻,他们当时又没有人民政府支持,说是一下子跑到上海,那就好了,那又不可能,所以这个男子就痛苦。
整个的答案就在“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那一个池塘里面,蒲跟荷花长在一起了,他们彼此不幸,就是由于他们同一个姓,同姓不能婚,注定了他们这个是一朵空花,结不了果,所以很伤心。
古人的含蓄,这个诗要让你慢慢去咀嚼,让你自己去找答案。就是同一个姓不能够婚,彼此又爱上了,怎么办?没有解,没有解男子就哭,所以你晓得这一种痛苦。陈国大概至少在两千六百年前,我们后人见到这种状况也爱莫能助,同情他们,没有点点要讽刺他们的意思,但是明明晓得又不行,不合优生原则。
所以这首诗我们不光是欣赏,还在考证,还在学习语言文字,还在了解当时人的精神状态。所以这个《诗经》,给我们更多的是让我们回头去认识我们的诗歌是在什么状况下发育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的观念,所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儒家要把《诗经》算作经典,显然不光是让你去欣赏,还让你通过这个去认识古代那一个时代的观念,而且怨而不怒。
就说的这个男子也很克制,没有有意要去触犯当时的规矩,他也没有这个勇气,接受了,但是感情上又丢不开,都是些普通的人,他感情也很脆弱,明明晓得那个无望,他都还去约会,也不跟那个美女直接讲清楚。而美女毕竟在这个方面她有时候更加任性一些,不愿意好生考虑,男子是考虑到结不成婚,再恋爱也枉然。所以全部我们就不是只是欣赏诗,是不是?欣赏一首诗哪要得到这么多时间呢?我们都是在解剖一首诗,了解它的时代,它的背景,了解多种学问。 诗经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