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洞见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应对变革:抓住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机会
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机会,创业、投资、求职……只要你有持续冒出来的想法,就一定会有可以帮你实现这些想法的机会,只要你有实现机会的能力,机会就会跟着你跑。
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寻找机会,而是问自己: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机会?如何才能鉴别出那些貌似机会的诱惑呢?
识别机会
一个机会具备的四个特征:
1.符合自己的方向。这要求一个人首先认识你自己:我的愿景和梦想是什么?我在追求什么?这些搞明白了,才有可能鉴别一个对自己有价值的机会。
2.符合发展趋势。一个机会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只是一时的痛快,那也算不上机会,只能算是急功近利。顺应发展趋势,会让一个机会真正地舒展开,成就一个人。
3.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机会是对于个人而言的,然而,只满足个人的机会不可能实现。你看看有些自言自语的歌手和诗人或者自怨自艾的科技研究者就知道,不管是向内关照自己,还是跟上时代发展趋势,都不要忘记这个机会可以为当下的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你满足了别人,才能发展了自己。
4.一个好的机会是投资自己。有些机会是不那么容易识别的,他们面目模糊,扑朔迷离,人们不太容易从其中获得确定的价值信息。这时候,还有一个简易的判断标准:是否能让自己增值。这是一个很重要,但是又很容易忽略的标准。人们逐利的同时,往往忘记了:自己才是最值得投资的。
一个绝好的机会,就是同时具备以上这些特征的。如果具体来看,有三种明显的场景需要重点把握。
把握机会
1.初入职场时,提升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职业能力,就是最好的投资
大学毕业的时候求职,比拼的是学校背景,专业类别,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内容。如果不小心在高考的时候失利,又碰巧进入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的时候虽然努力学习,但考试成绩却并不怎么样。学校信息闭塞,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那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就开始发愁、迷茫了。
困惑是类似的,面对困惑的态度和做法却有不同。进入职场,有人开始折腾,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换工作,换来换去,几年过去,发现没有什么收获,于是开始更加迷茫了。还有人毕业时找到了一份勉强说得过去的工作,做了几年简单重复无聊的事情,有一天公司倒了,或者自己准备跳槽了,才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大家或许都很羡慕这样的人:进入职场之后的每一次跳槽都实现了自己的升级,要么是升职加薪,要么是进入了更大的平台,发展得越来越好,多年之后已经判若两人。
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握这最重要的第一个阶段。
进入职场的前三年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提升和素养形成的时期,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尽快、专注地投入某一职业,发展自己。虽然进行职业方向探索非常重要,但是坦率地讲,这本该是上学期间生涯教育该做的事情。一旦进入职场,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职业探索期,如果通过转换全职工作来进行职业探索,将会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同样,前面这几年绝不该糊里糊涂地混过去。有些人进入职场之后,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几年下来,职业价值反倒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有人说,作为新人不就是该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吗?哪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给你做?作为新人做基础工作虽然是必经阶段,但每个人经历的方式不同。有人一直做基础工作,然后等着被淘汰,有人却可以不断寻求挑战,主动争取机会,获得成长。
在这个阶段,挑战就是最好的机会,是对自己能力提升的机会。如果能够用一种积极拥抱的态度看待挑战,并且主动学习,及时总结,做好展示,那么就在给自己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样的可能不仅仅指的是升职,还有在自己的职业价值提升和验证之后,出现的其他可能性。于是,在持续积累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在做着职业方向的探索。
有人说,如果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怎么办?很简单,如果有自己确定喜欢的职业,那就尽快离开,如果没有(多数人是迷茫),赶紧积累自己将来可以转换的资本。资金是转换资本,拥有的职业能力也是转换资本,而一个人在前几年积累的职业能力是很容易迁移的基本能力。所以,把握好了职业发展前几年的机会,就给自己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2.职业发展出现瓶颈前,为下一次升级做准备的机会
做研发的技术专业人士是不是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三十五岁之后,随着年龄增加,学习能力减弱,身体不再能熬夜,家庭需要平衡,也不再能每天加班,收入不再增长,负担的压力增大。与此同时,新人辈出,向上发展受阻。不知道将来该如何发展了。
不仅仅是研发技术人员如此,多数职业都会遇到类似的职业瓶颈。于是,四十岁之前只是担忧,四十岁之后就只能无奈了。四十岁,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职业分水岭。如果一个人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不能给自己寻找到一个新的职业增长点,那势必会进入一个逐渐下降的职业轨迹。虽然下降的速度会根据所在行业和所处地域有所不同,但是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自己的职业被扼住了喉咙,再无生机。
这样的情况实属必然。靠自己的体力、智力、经验拼职场,最多拼二十年,因为这样的优势在五至十年内就可以积累出来。然后,新人就具备了和你一样的优势,并且比你还年轻。如果希望在这样一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竞争中胜出,那就必须要有必杀技:在原有优势上先人一步地附加上其他的价值,比如人脉,比如信息资源,比如复合能力。一个做研发的技术人员,如果能在职业发展五年之后就开始积累做项目的经验,进而开始做管理,那么十五年后的职业路径一定要宽得多。同样,一个做销售的,如果能从自己的兴趣或者优势出发,开始关注表达呈现、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的总结梳理或者管理能力的提升,那么职场十年之后,就不用再受制于单一产品或者行业发展的限制了。
所以,既然职业瓶颈的出现实属必然,那么为这样的瓶颈解套提前做准备就实属必然了。这样的准备与之前初入职场有所不同的是,不再是单一路径上的持续精进,而是发展出来的复合优势,这是实现职业升级的唯一路径。即便希望成为某领域顶级专家,或者专注的工匠,也需要在复合优势上进行创新。这样的机会出现在职业发展十年左右,窗口期比较长,但是,越往后,机会越少。反之,越早升级,职业的高度就会越高,职业发展的延续时间也就会越长。
3.把握变革中的机会,是弄潮儿必备技能
变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背景色,没有谁能完全拒绝变革。只是在不同企业和行业,变革的频率、程度、时机有所不同。
初创型公司肯定总在发生变革,有些大学毕业生就有疑问:到底要不要进入这些小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的工作,会不会让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没有清晰的职责划分,谈不上深入的专业积累,战略方向总在变化?会的,这本就是初创型公司的特点。但同时,这些公司也蕴藏着无限机会,不知道是谁会赶上爆发式发展,成为下一个独角兽。以前的阿里腾讯,不久前的滴滴,现在的摩拜,不是一个比一个发展得快吗?
发展型的公司一样要面对变革,但是应对变革的策略却完全不同。发展型的公司已经突破了最初的创业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也可以通过体面的薪资待遇招聘到合适的研发人员。对于这类公司来说,他们需要的是高效的管理者,因为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调整战略,调配企业资源,应对外界变化。战略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
同样,在大型规模化的组织中生存,比如一些能源企业、建筑企业、金融组织,以及大型民企,比如BAT。这些庞大的组织相对稳定,像是航空母舰,有充足的资源抗衡一般的市场变动,同时,大势所趋,他们本身就是变革的发动者。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变革的态度和能力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根据所处企业的类型来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式。
选择了初创型企业,就一定要了解这类企业的特点,承担可能的风险和不足。同时,要知道在这样的企业中,最有价值的工作职位一定是研发人员,除非你是创始股东。因为研发人员不仅是制造产品的人,也是创造变革的人。既然一个初创企业不变革就会死掉,那么在这样的企业中,就只有创造变革的人才有机会活得好。退一步讲,即便有一天企业关门了,也并不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研发人员第二天就可以去竞争机构那里报到。
选择了发展型公司的员工,要让自己成长的速度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就要迅速提升能力,从最初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创造变革,过渡到团队管理的应对变革。这对个人来说,自然也是一种挑战。
在大型规模化组织中,需要顺应变革。身处这些企业,所有的职位要求和待遇都非常透明,越高的职位承担越大的责任和任务。此时,专业的职能部门就显得很重要,比如财务、人力资源,这些部门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在这些组织中,能够顺应变革的职能岗位管理者是最有发展的人。
通过对公司类型的分析,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并规划好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由此可见,我们并不缺机会,缺的是对于机会的认识,以及提前的准备。这才是规划的应有之义。 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