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洞见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系统化训练:把天赋变成能力
我曾经做过一个“挖掘天赋”的公益咨询项目,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需要被看到,发现,并加以训练、打磨,成为其优势。
然而,这个项目开展得并不顺利,来找我咨询的人,都是无比期待地问我:老师,你觉得我做什么可以发挥出来自己的天赋?那种期待的眼神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人来求算命先生,求卜一卦,问问什么时候可以发财,什么时候走红运。
人是有命的,但是命运绝不是写在天书上秘不可宣的记录,而是一个人持续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优势,进而将一个人的天赋与内心召唤产生链接,做成自己样子的过程。天赋有很多种,但即便是天赋异禀的人,也需要一些可以展示天赋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一鸣惊人的机会,也不是一旦开始就连接神通的机会,那些机会都只是出现在神话传说里。最重要的机会是可以开始做一件事,然后持续地做,做出成就,天赋就出现了,优势也就形成了。能力、优势、天赋可以迁移,成就也会越来越大。
之前那个关于天赋挖掘的公益项目之所以进展不顺利,就是因为很多人并不拥有可以分析天赋的基础,却想要从寻找天赋出发,让天赋成就自己。
我经常会打这么一个比方,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块田地,地里有各种各样的种子。这些种子就是天赋,只有施肥浇水,种子才能发芽,只有做事历练,天赋才会得以施展发挥。种子慢慢长大,才会被识别出来,分辨出是钻天杨,还是松柏树,或者是水稻麦子,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育。天赋亦是如此,只有在做事的历练中,展现的天赋被发现,得到重视、培育,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没有人可以在种子没有发芽的时候就断定出一棵树的模样,甚至,人们都不会在一片空地上知道地下还有种子。所以,硬要从一个没有什么成功经历或者尝试体验的人身上发现什么天赋,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我也很理解那些追求天赋到有些偏执的人,越是没做过什么尝试的人,越是焦虑,越是希望利用最先进的“精密仪器”一下子探测出自己的天赋,精心护养。“不怕努力,就怕努力的方向不对。”这是他们既焦虑又迷茫的主要借口,却不知,寻找方向本就是努力的内容之一。根本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方向等着人来努力,生活不会像我们曾经做过的标准化试卷,有一个标准答案等着揭秘。
调整我们对于天赋的认知,还只是对于能力认识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准备努力之前,最先要理解的,就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总要提升的、借此通往成就之路的——能力,我们对于能力的渴求如此迫切,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它,有时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呈现的载体。能力对我们来说,处处都在,又难以道明。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这样一件事:我们在职场上说到某人的能力强,通常是举例来说的,比如,做成过什么项目,拿下过什么单子;然而,在学习和提升能力的时候,却又是将能力分解的,今天学习沟通能力,明天提升学习能力。那么,拆分之后的能力,与做事情时候的综合表现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关键问题:能力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能力是一个系统。
从本质上来说,能力不分彼此,在做具体事情时,体现出来的是集中综合在一起的很多能力。我们在进行商务合作的时候,一定有分析,有沟通,有讲解,有妥协,可以把过程分开来看,但是没必要把每种能力也分开来看。我们学游泳的时候,也是分开了学手部动作、腿部动作、协调起来的动作,但不是在学如何呼吸、如何放松。所以,你也不用再为“沟通能力、销售能力、谈判能力”这些说法之间的区分与关联花费心思。不同场景,不同对象,不同问题,自然有不同的应对,应对本身就是能力。当我们把能力进行分类的时候,不管是按照应用场景分,还是按照具体问题分,或者是按照和我们自己掌握的程度来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便于管理。知道了这一目的,就会轻松很多。
能力是一个系统。这说明,我们在训练能力的时候,不可能绝对单一地进行训练。我们不可避免地在训练沟通的时候用到判断力,在训练倾听的时候用到提问能力,在训练表达的时候用到学习能力。分类进行训练,固然有针对性的好处,但是却容易忽略一个目标之下的综合效果。对能力训练的这种看法,也需要重新建构我们在训练、提升能力时候的方法:把能力当作一个系统,然后在具体的问题实践中整体地提升。
对于初学者来说,做一件事,特别是明确的技能,需要做一些“分解动作”,拆分来训练。比如学习制作PPT。但是在职场上,我们的学习方式就需要发生一些变化,要从拆分的技能出发,转变为从目标出发。比如,一个市场人员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需要从一个市场活动的策划开始,设立策划需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动用文案写作、客户谈判、设计、社群等具体能力,哪里不足补哪里,而不是先分别学好了各种能力再来工作。实际上,即便有条件先学习好了再来工作,学习的过程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目标的实际操练。
能力是一个系统。这说明,我们需要掌握系统中的组成与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应用中的不同作用与价值。我们要看到能力的多维度表现,同时,像管理一个团队一样来管理自己的各种表现。当一个人从系统的角度认识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再被自己的某种不佳表现所困扰了,甚至会认为,这只是暂时打败的一仗而已,重新排兵布阵,提升综合能力,下次就会再赢回来。
比如,同样是做销售,有人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而有些人就善于与陌生人迅速建立联系,还有人就特别善于游说客户,恰当地表达自己产品的优势。看上去,这些擅长之处只是略有区别,甚至都有些雷同。如果单一地提升能力,可能会感觉任何一种对能力的描述都需要学习,比如快速与人建立联系的能力,迅速把握客户需求的能力,呈现和表达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这只是每个人在“人与人沟通”这件事上有不同的表现而已。在每个人的能力系统那里,都各有擅长点,这就是在底层基础能力之上的个人独特点了。
能力是一个系统,需要对我们平日里的表现进行拆解,分析其中可以被看到的能力,分类训练,综合管理。拆解,也是分类,只是不要再从内容上进行简单的肢解,而是从性质上划分类别。当我们站在系统的视角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理解能力,也会更加明了提升能力的路径。
所有的分类背后都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一种对能力分类的假设,假设可以根据能力的特点进行区分。研究者们致力于对框架假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研究、分析和佐证。
比如对于能力的分类,盖洛普公司(美国一家商业调查/管理咨询公司)的一种分类就深得人心。他们把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才干。认为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技能就必须实践,才干则是类似品质的优势,需要在平日的表现中挖掘和提取。这样的分类方法很好。
还有一种分类,是把一个人的熟悉掌握程度和喜爱程度考虑进去了,按照“喜欢—擅长”这样的维度来进行能力象限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框架指向人们对于能力的管理,哪些需要发展,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规避,哪些需要雪藏,分门别类,使用的时候拿出来就好了。这样的分类也很好。
我尝试提出另外一种分类,可以参考。
我认为一个人所具备的完成某件事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表现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且所有能力皆由天赋,即上天赋予的。既然上天赋予,那么眼能视物,耳能听声,舌能辨味,鼻能嗅气,这都是值得珍视的天赋。英文把天赋叫“gift”,颇有道理,上天赋予的礼物。是的,这些每个人习以为常的感官功能,也是天赋。
在天赋中,有一部分表现特别好的,特别是在世俗社会的工作生活中和别人相比,竞争起来,仍然表现很好,可以称之为“竞争优势”。当然这样的竞争优势是有范围的,可能和同桌张三比,也可能和一个行业中的优秀人才比。于是,竞争优势中,又可以区分出来特别杰出的优势,称之为“才干”,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表现出来的才干更像是与个人特质绑定的产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天才的表现。这是最容易被人混淆的部分。天才是天赋中的极品,一般都是在二十岁之前就有所表现,甚至有所成就。比如音乐、绘画、数学等方面都不乏天才,但这毕竟是极品,人群中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不必纠结一定要成为天才,而暴殄天物地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不要奢望成为天才,但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天赋。
除了这些已经表现出来的优势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潜能,也就是潜在的优势。我们永远不知道还有什么没有开发出来的能力,就像火山,有活火山,还有休眠的火山。对世界和生命心怀敬畏,首先要对自己心怀敬畏。
这样一种看待能力的视角更为积极,似乎没有对与错,擅长与不擅长。但这并不是忽略表现不好的能力特征,也不是一味地自我满足,活在故步自封的假象中。只是会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那些不擅长能力、劣势、不足之处:那些属于潜能区,我暂时没有找到一种符合我自己的方式来开发它。于是,不着急,或许需要慢慢来,或许需要先发展优势,将来或许融会贯通,或许这一生都没有别人做得好(哦,这个“别人”就是我的榜样,我当然要找一个比我做得好的榜样啊)。于是,我开心地和自己的特点在一起,发挥优势,静待潜能。
关于能力的所有分类,要看到这样的意义:希望在分类中加深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便于进行管理,并接纳自己,在和自己愉快的相处中,更好地实现自我。
思考 能力系统图谱
对于自己的能力进行梳理
请注意:
1.一定要具体化地描述,泛泛而谈,没有意义;
2.任何一种都属于天赋,我们不要简单地喜欢或者讨厌某种能力,而要学会管理和利用这些天赋。 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