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并把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自这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这段时间和鲁史《春秋》的记事时间大体相当,故称“春秋”。春秋前期,王室衰微,政由方伯。齐桓公和晋文公先后称霸。春秋中期过后。晋秦和晋楚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近百年。之后上演的是吴越争霸。霸主政治与分权化促进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土地制度和法律制度得以更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力和文化有了新的进步。
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中五大强国的国王。具体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周王室几经衰落后,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而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等同于一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经常使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征伐,争夺土地。强盛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齐国原是姜尚的封地。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在这次内乱中,国君齐襄公死于非命。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辅佐的能人,辅佐公子纠的叫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准备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庄公决定亲自把公子纠送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回到齐国去,事情就不好办了。让我先带一路人马在路上截住他。”
正如管仲所预料的那样,公子小白在莒国的护送下眼看快要赶到齐国了,管仲在路上截住了他。管仲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中箭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真的死了,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去。可是,管仲却不知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来是假装的。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赶到了国都临淄,小白自然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为报一箭之仇,立即发兵攻打鲁国,并且逼迫鲁庄公杀掉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鲁庄公无可奈何,只好照办。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了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可以帮助齐桓公干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仅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管仲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相齐后,尽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叁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号召礼法并用,知礼可以使民众懂得廉耻,明法可以让民众遵守规矩,两者结合起来,便可以使国力大增。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改善和稳定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邻国的手段,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之年。此前,齐国曾几度与邻近的鲁国交战,结果都没有取得多少胜利。这使齐桓公与管仲看到,仅靠齐国自己的力量,是不能称霸于天下的。于是,他们想到了利用周天子。
齐桓公首先与周室结亲,他迎娶周庄王之女共姬,向全国诸侯表明自己与周天子的亲近关系。在拉拢到周天子之后,齐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为口号,取得各国诸侯的支持。
《管子》书影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厘王之命,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这时候,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并不高。通知发出以后,只有宋、陈、蔡、邾4个国家来了。还有几个接到通知的诸侯国,像鲁、卫、曹、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等国,采取观望的态度,没有来。齐桓公便以此为突破口,杀鸡骇猴,制伏了鲁国,随后,齐桓公又软硬兼施,把卫国和郑国拉入同盟。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齐国的帮助下,原先国内政局很混乱的宋国和郑国也实现了初步的稳定。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被各诸侯国认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假仁假义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妥善解决继位问题,齐国发生了诸公子争位的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刹那间烟消云散。
齐国内乱时,公子昭走投无路,就想起父亲嘱咐的话:大难之时请宋襄公帮忙。于是公子昭逃往宋国。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想起齐桓公当初称霸诸侯时,何等显赫,现在乘其内乱,正是树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时机。于是宋襄公便号召各诸侯国出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国即君位,把竖刁、易牙这些乱臣贼子杀死,将公子无诡赶下台来。但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只有3个小国出兵跟他攻打齐国,公子昭被拥立为齐孝公。
本来齐国是诸侯的盟主,如今齐孝公依靠宋国的帮助,才得到了君位。所以,齐孝公对宋国感恩戴德,这样一来,无形当中提高了宋国的地位,宋襄公也真的萌生起做霸主的想法来了。但一想到上次扶立齐孝公,只来了3个小国,几个中原大国都不理睬他,便决定先教训几个小国,以挽回面子。他处罚了滕国国君婴齐,又邀曹、邾、鄫等国结盟,借口鄫国国君迟到,就叫邾国人把他抓起来杀了祭祀社神。
宋国公子目夷以为,小国争当盟主是灾祸,宋国将自取灭亡。但宋襄公刚愎自用,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与楚成王约定于公元前639年秋天只乘坐国君普通的车辆而不带兵前往相会。此年秋,楚成王召集宋、陈、蔡、郑、许、曹等国诸侯在盂(今河南睢县境)相会,宋襄公准备乘车前往,公子目夷进谏说,楚国兵力强盛而又诡计多端,还是让兵车护送前往为上策。宋襄公以为,既已约定,就不要更改,遂以乘车往盂赴会。楚国果然埋伏兵车,并抓获宋襄公,由于宋国没有楚国强大,所以楚国并不害怕私押宋襄公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还挟着他攻打宋都商丘,幸亏宋太宰子鱼率全城军民顽强抵抗,才抑制了楚军攻势,使楚军围商丘数月却不克。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得以被释放回国。宋襄公受此奇耻大辱,愤恨难平。他大骂楚成王不讲信义,但自知军力非楚国对手,为了挽回自己为楚俘虏而失去的尊严,他决定兴师征伐楚国的盟国郑国以显君威。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认为攻郑会引起楚国干涉,劝其罢兵,但宋襄公一意孤行,率军伐郑。
皮甲胄复原模型
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繁,甲胄的作用非常重要。
郑文公闻知宋师入侵,忙求救于楚。楚成王立即起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得到消息,也知事态严重,不得不从郑撤军,于公元前638年10月底返抵宋境。这时楚军尚在陈国境内向宋挺进的途中,襄公为阻击楚于边境,就令宋军在泓水以北屯扎列阵,等待楚军。
公元前638年11月1日,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公子目夷看到楚军准备渡河,连忙对宋襄公说:“兵贵神速,此时乘敌军没有渡完河的时候,发起进攻,一定能战胜他们。”宋襄公摇头说道:“宋是讲仁义的国家,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时与人开仗呢?那样岂不是太不仁义了吗?”说话间,楚军已经全部渡过泓水,正在列队摆阵。公子目夷又对宋襄公说:“楚军已经过泓水,趁他们阵脚未稳,赶快杀将过去,楚军一定战败,此时不动手,恐怕就来不及了。”宋襄公不高兴地对目夷说:“你又错了!古人云:不鼓不成列。人家没摆好阵,你就攻打人家,太没有战争道德了!传出去别人会耻笑我们的,所以万万不可!再说了,如果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不存在什么先机后机。”
一会儿的工夫,楚国兵马已经排好阵势,接着擂响了战鼓,楚军如排山倒海般杀向宋军,宋军哪里抵挡得了,纷纷败下阵来。宋襄公见状,跳上一辆战车仗剑指挥。一阵乱箭射来,宋襄公腿上中箭负伤。公子目夷等几员战将见状,拼命厮杀冲开一条血路,杀出重围,才没让宋襄公第二次当楚国的俘虏。
宋襄公率残兵败将回到国都商丘。宋国百姓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和楚国交战,更不该采取那种打法,这些话传到宋襄公那里,他还不服气,气愤地说:“君子要讲仁义。不能在对方有危险的时候攻击他们,不能碰到受伤的人再去伤害他,不能捕捉头发花白的老兵做俘虏。”
宋襄公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最终自取失败。宋襄公因箭伤很重,过了一年就死了。
假途灭虢之战
春秋时,晋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初都厂阳,今山西平陆东北,后迁上阳,今河南三门峡东)、虞(今山西平陆北)两个小国。晋献公害怕两国联合,于是采用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人携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又故伎重演向虞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遂不听劝告。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晋军班师暂住虢国休整。后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
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即位以后,治理内政,发展经济,晋国又渐渐强盛起来。晋文公的机智、仁慈、勇敢与宽厚都预示着他将成为中原霸主。
这时候,逃往郑国的周朝天子周襄王派人到晋国讨救兵。原来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取了周襄王的王位。
晋文公马上发兵攻打狄人,狄人大败,晋文公又杀了太叔带和拥护他的一帮人,护送天子重返京城。
周襄王设宴款待,并允许晋文公向自己敬酒。晋文公乘机请求周襄王,自己死后能用天子葬礼的仪制安葬。周襄王说:“这是天子的典章。现在还没有人能取代周王室,天下不能有两个天子,那样您也不会喜欢的。”周襄王宁肯损失土地,也不愿损害周礼,他将阳樊、温、攒茅、原等地的田地赏赐给晋文公。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楚国攻打宋国,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又来向晋国求救,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5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同意出兵救援宋国,扶助有困难的国家,以建立霸业。
晋文公知道,要拥有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得打败楚国。他便将部队编为上、中、下三军(三阵),于公元前632年1月渡过黄河。根据战略方案,晋军进攻卫国并将其占领,又于3月攻克曹都陶丘,俘虏曹共公。因为曹、卫是楚的依附国,晋文公以为楚军必然弃宋而北上救曹、卫。然而楚不为所动,仍全力围攻宋都,宋再次向晋告急。
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若不救宋,则对不住宋襄公当年的礼遇,而且宋敌不过楚而降只会使晋失去一个盟友,对晋称霸中原计划不利;但若移兵救宋,则使原定诱楚决战曹、卫之地的战略意图泡汤;且南下主动攻楚一来违背了自己在楚国对楚成王的承诺,二来使晋军远离本土,劳师耗财,对手又是强大的楚国,取胜很难。晋文公一筹莫展。这时元帅先轸有了良策,他主张让宋国贿赂齐、秦两国,由齐、秦出面劝楚罢兵;并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于宋,使宋坚定抗楚决心;楚与曹、卫是盟友,看到自己盟国的土地为宋所拥有,更不会放过宋国,齐、秦再善意劝解楚也不会听的;齐、秦这样一定怨恨楚不给面子,就会放弃中立而站到晋国一边,晋国实力就将压倒楚国,楚军就须小心了。
晋文公大赞“妙谋”,立即实行。楚国果然不听齐、秦劝解,继续围宋。齐、秦恼楚目空一切,于是宣布与晋国结盟抗楚。
楚成王见晋军降曹灭卫,深知其实力非比寻常,而又结盟齐、秦,形势已开始对楚不利,就命令楚军退到申地,并撤回戍守齐国邑的申叔军,令尹子玉也被要求撤去宋围,避免与晋军交锋。他训诫子玉,晋文公德高望重,并非等闲之辈,晋军不好对付,凡事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骄傲自负的子玉对楚成王之言不以为然,坚持要与晋军决一死战,并派伯芬去向楚成王请战,要求增兵。楚成王此时优柔寡断,最后抱着希望楚军侥幸取胜的心理同意了子玉的请求,但他又畏晋强大,怕失败了元气大伤,只派西广、东宫、若敖之六卒等人的少量兵力北上增援。
子玉得到支援,更坚定了与晋作战的决心。他派大夫宛春使晋,提出“休战”条件:晋让曹、卫复国,楚则撤离宋国。晋大夫子犯(即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晋应主动南下击楚;晋中军主帅先轸轻轻摇头以示不妥,他再次献策晋文公,表示这回管教楚师铩羽而归。
晋文公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前提是曹、卫必须与楚绝交;并扣留宛春以激怒子玉北上挑战。子玉见曹、卫已附晋,而楚使被扣,认为受到巨大侮辱,勃然大怒,下令撤去宋围,移军北上伐晋。
成得臣先派人要求晋军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条件是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做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这两个国家不讲道义倒先来跟楚国绝交,气得他率领全军直奔晋军大营。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这种做法让许多晋军将领费解。狐偃解释说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许过愿:万一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信守这个诺言啊。
晋文公复国图卷 南宋 李唐
子玉见晋军不战而退,以为晋文公胆怯,不过徒有虚名,于是催军追逐。楚军中有人感到事有蹊跷,建议持重收军,伺机再追;子玉斥责他们当断不断,贻误战机,认为聚歼晋军,夺回曹、卫指日可待。楚军追晋军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晋军在城濮屯兵,齐、秦两军和刚被解围的宋成公军队赶来会合。而楚军此时军分三阵,严阵以待。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军向楚军发起攻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马匹蒙上虎皮,突然攻向楚右军——战斗力最差的陈、蔡军,陈、蔡军遭此突袭,加之又被虎皮迷惑,顿时溃散。
接着晋军又“示形动敌”。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战车上竖两面大旗,引车后撤假装退却;晋下军主将栾枝也用战车拖曳树枝使尘土飞扬,造成晋后军也退却的假象以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命楚左翼子西进击。晋中军主帅先轸见楚军上当,便命佐将郤臻率最精锐的中军迎击楚左军,而狐毛、栾枝也乘机回军侧击楚左翼。楚左军陷入重围,后退又无路,只能接受被歼的命运。子玉见两翼均被消灭,情知无力挽回败局,无奈下令中军脱离战场,才没有全军覆灭。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不要追杀,把楚军赶跑就是了。成得臣带着残将败兵向后败退,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在半路上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晋文公趁机约了各国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会盟,订立了盟约。这样,晋文公就成为中原霸主。
秦国崛起
公元前770年,秦庄公之子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赐秦,秦国迅速崛起。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此支后代非子的曾孙秦仲为周宣王的大夫。秦仲在讨伐西戎时战死。秦仲的儿子秦庄公后来攻破西戎,收复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地区的礼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县一带),此为秦建国的开端。春秋早期,东周迁出今陕西境内后,秦致力于伐戎,收复周故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伐西戎至岐身亡,其子秦文公继位。公元前762年,秦文公收复汧水、渭水交会处,并迁都于此。在军事上,秦积极拓展领地。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后逐渐吞并今陕、甘境内的西戎各部,沿渭水东进,逾黄河和崤函之塞,进攻三晋;逾今陕西商洛地区进攻楚;逾今陕西汉中地区,进入巴蜀,并从巴蜀进攻楚。公元前753年,秦开始有史记事,民众亦开始接受教育。秦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正统文化,在春秋时代文明兴起的浪潮中走在前列。公元前746年,秦法律开始有三族之罪。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歌咏了秦国游猎、战争的情景。至此,秦从西部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与中原诸国匹敌的诸侯。
弦高退秦军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后,会合诸侯订立盟约,连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也与晋国成了盟约国。但是,跟晋国订了盟约的郑国,又暗地里跟楚国结了盟。
城市防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为了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竞相构筑城墙。城市防御体系包括城墙和城墙外的护壕等防护设施。城墙不设护坡,增加了敌人攀登城墙的难度;城门设悬门、瓮城、城楼和吊桥,以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攻城战争中主要依靠战车的威力出奇制胜。出现了20种战法,使用了临车、冲车、云梯、悬陴和火擂木。面对日益猛烈的攻城战,军事家们针锋相对,在守城方面采取许多措施,确保城池固若金汤。有城上按地段储存一定数量的作战物资,如每20米左右存放修补城墙的柴捆20捆,每45米左右设置锅灶、水瓮及沙土,每4米左右存放弩、戟、连、梃、斧、椎各一件以及若干石块和蒺藜等;同时配备连弩车、转射机、悬陴、累答和火擂木等功能强大的守城器械。
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再次去征伐郑国,还与秦国约定,一起攻打郑国。
秦穆公一心想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边界。晋国的兵马在西边驻扎,秦国的兵马在东边驻扎,两军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忙派辩士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来到秦国军营,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一定会亡国。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
秦穆公衡量了一下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自己带领兵马回国了。临走之前,派了3个将军带了2000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
晋国眼看秦军走了,非常生气,有的将领便提议追打秦兵。晋文公不同意攻打秦军,众人便想办法把郑国又拉到晋国一边,随后也撤兵回去了。
后来,秦国得知郑国又与晋国订立合约,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忍耐下来。
过了两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继承王位。有人对秦穆公说道:“晋文公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绝不会去援救郑国。”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一定能成功。”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都极力反对,蹇叔认为调动大军偷袭那么远的国家,士兵都筋疲力尽,而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根本没有取胜的把握;而且行军路线那么长,怎么能瞒住郑国。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悄悄地前往郑国偷袭。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刚刚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便有人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使臣”说道:“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说你们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在这里等候三位将军,并让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随后,他献上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趁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看来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已经不可能了,便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不必多虑。”
弦高走后,孟明视对众人说道:“看来郑国已经得知了消息,做好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随后,秦军灭掉滑国,撤退回国。
其实,郑国根本就不知道秦国要去偷袭的事,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弦高得知了秦军的用意后,已经来不及向郑国报告,于是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
同时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不客气地向秦国的3位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养不起。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3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只好连夜带着人马离开郑国。
崤山之战
公元前628年冬,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奉秦穆公之命率秦军偷越晋境的崤山伐郑。晋国卿大夫先轸得到消息后对晋襄公说:“秦国因为贪婪中原的土地而劳民伤财,违背蹇叔的忠谏,攻打偏远的国家,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不能错过!我们应攻灭它,否则会留下祸患;诚请主公率军进攻秦军。”下军主帅栾枝提出异议:“在秦国的帮助下文公才得以归国即位,我们若进攻秦国,岂不是违背先君的遗命吗?”先轸答道:“秦不为我们国丧而悲痛,反而趁机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他们如此无礼,我们还同他们讲什么恩施?我听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为我们的后代着想,不能算违背先君遗命。不遵循天意是不吉利的!”襄公于是同意出兵。
公元前627年春,晋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以先轸为中军元帅率晋军南渡黄河,控制了崤山北麓的险要路段,又联合了姜戎军队,晋军埋伏在原上,姜戎军多伏于沟谷,布好袋形阵以待秦军。
这时秦军已抵滑国境内,值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国贩牛,他判定秦师将袭郑,决定做出点牺牲以求挽救郑国。于是他牵12头牛假托奉郑君之命,犒劳秦军。孟明视等三帅不知是假,还以为郑国已知道秦军来袭的消息并作好了防范准备,他们怕攻郑攻不下来,围困郑国又没有长期的补充资源,遂放弃伐郑计划,灭了滑国后撤军回秦。
孟明视对晋军埋伏于崤山毫无所知,秦军很自然地进入晋军包围圈。当四月十三日秦师全部进入崤山北麓狭谷隘道时,先轸令旗一挥,埋伏于两侧的晋军和姜戎军蜂拥而出,杀向秦军。秦军哪里来得及布阵防御抵抗?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而兵车又无法回旋御敌,终于全军覆没,无一人得脱,孟明视等三帅全成了俘虏。
晋襄公的母亲怀嬴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她对得胜回朝的襄公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友好。如果把孟明视这些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还是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处置他们吧。”
春秋兵阵示意图
晋襄公觉得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人释放了。
元帅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们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他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即派阳处父将军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去追孟明视等人。
孟明视等三人快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听到全军覆没,便穿了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等人跪在地上请罪。秦穆公说:“责任在于我,没有听你们父亲的劝告,害得你们兵败受辱,我不怪你们。再说,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一点小过失,就抹杀他的大功啊!”
孟明视等人感激涕零,从这以后,他们认真训练军队,一心一意要报仇雪耻。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以报崤山之战的仇,秦穆公同意了。孟明视等3员大将率领400辆兵车打到晋国。晋襄公早有防备,又一次打败了孟明视。
这一来,秦国就有人说孟明视是无能之辈。附近的小国和西戎一看秦国连打败仗,纷纷脱离秦国的管制。但秦穆公仍旧没有治他的罪。孟明视把自己的财产和俸禄全拿出来,送给在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家属。他天天苦练兵马,一心要报仇雪耻。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秦国的边界上。孟明视嘱咐将士守住城,不准随便跟晋国人交战,结果又让晋国夺去了两座城。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崤山之战后的第三年。孟明视做好一切准备,在国内挑选精兵强将,拨发了500辆兵车。秦穆公还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财帛,安顿好将士的家属。将士们斗志旺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秦军渡黄河的时候,孟明视对将士说:“咱们这回出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想把船烧了,大家看行不行?”大伙说:“烧吧!打胜了会有船的。打败了,就不回来了。”
孟明视的兵士们士气高涨,隐忍了几年的仇恨全在这时候迸发出来。没过几天,秦军就夺回了上次丢失的两个城,接着又攻下了晋国的几座城池。
面对秦国的凌厉攻势,晋国上下惊慌失措。晋襄公跟大臣商量以后,命令只许守城,不许跟秦国人交兵。
看到晋国人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有人向秦穆公建议:“晋国已经认输了,他们不敢出来交战。主公不如埋了崤山兵士的尸骨再回去,也可以洗刷以前的耻辱了。”于是,秦穆公率领大军到崤山,收拾起3年前死亡将士的尸骨,掩埋在山坡上,并带领孟明视等将士祭奠了一番,才班师回国。
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报了崤山之仇后,一连十几年两国相安无事。这期间,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熊侣继位。当年楚庄王还不满20岁,掌握楚国大权的是他的两个老师——斗克和公子燮。年轻的楚庄王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一切事务全由斗克和公子燮两人决断。在他即位的前三年时间里,白天打猎,晚上饮酒作乐,并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来劝谏,就处死谁。
三年过去后,楚庄王毫无悔改之意,仍然日夜歌舞欢宴不止。此时的朝廷政事,混乱不堪,公子燮和公子仪便乘机发动叛乱。幸好朝廷中有庐戢与叔麇两位忠臣,他们当机立断平定了叛乱。但此时,楚国的周边国家陈、郑、宋等小国都依附了晋国。楚国的国势已经危若垒卵了。
一天,大臣成公贾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请求面见楚庄王。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钟鼓丝竹之声绕梁不绝,楚庄王的面前几案上摆满美酒佳肴,楚庄王正在一面饮酒,一面欣赏美女们翩翩起舞。庄王一见成公贾便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成公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听说要让他帮着猜谜,觉得挺有趣,便一面喝着酒,一边问道:“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成公贾于是清清喉咙说道:“南山上有一只大鸟,三年里站在大树上不飞不动也不叫,这是只什么鸟?”楚庄王沉思了一会,说:“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鸟。这种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下去吧!”
成公贾以为楚庄王已幡然醒悟,朝政会有新的变化,就兴冲冲地告诉了好友大臣苏从,两人眼巴巴地等待。可是,楚庄王照旧宴饮享乐。
苏从见楚庄王依旧没有变化,便冒死直谏楚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问道:“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罢勃然大怒,抽出佩剑指着苏从心窝说:“你不知我下的禁令吗?”苏从面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我知道,但是楚国政事已不可收拾,活着也没什么意思,请大王赐臣下一死!”说罢引颈怒目而视,正气凛凛。楚庄王也凝视苏从片刻。突然,他将宝剑插入剑鞘,上前紧走几步,双手紧紧抱住苏从双肩,激动地说:“你才是我要寻找的国家栋梁呀!”
楚庄王立刻下令罢去乐师鼓手、歌妓舞女。然后与苏从相对而坐,促膝谈心。苏从此时才知道,原来楚庄王因为当时朝政十分复杂,权臣乱政,依附者甚多,忠奸难辨,才故意装糊涂。这样做就是要让奸臣充分暴露,让忠肝义胆的贤臣挺身而出,然后做他的助手。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召集文武百官,振乾立纲。楚国从此蒸蒸日上,他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的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时,孙叔敖为宰相,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周定王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史称“邲之战”。公元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楚庄王死后,楚国势力逐渐衰弱。
鄢陵之战
晋、楚为争霸中原进行的一次大战。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五月,晋厉公率师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兵力薄弱,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阵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激战从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兵力,准备第二天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略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伍子胥复仇
楚庄王死后,他的孙子楚平王即位。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废掉太子建。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镇守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楚平王怕伍奢反对他这么做,就先把伍奢关进监狱。
楚平王派人去杀太子建的同时,逼迫伍奢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写信,叫他们回来,以便斩草除根。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消息,便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往宋国。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逃离了楚国,他在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久,宋国发生了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他们请求郑国出兵攻打楚国,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情急之中,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取郑定公的权,结果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带着公子胜从郑国逃了出来,投奔吴国。
楚平王为了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并用重金悬赏。伍子胥和公子胜逃出郑国后,怕被楚国人发现,白天躲藏起来,到了晚上才赶路,到了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时,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严。传说伍子胥为了过关而忧虑不安,一夜之间,头发都愁白了。幸亏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他同情伍子胥等人的遭遇,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长得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蒙骗关上的官吏。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了,面貌也变了,守关的人没认出来,混出了关。
苏州盘门
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公子光正在谋划夺取王位。吴王诸樊的小弟弟季札博学多才,吴王十分喜欢幼弟,为了能让他继承王位,死时遗命王位继承实行弟继兄位制。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末死,应由季札即位,季札坚辞不就,结果夷末的儿子僚即位为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自己继承王位才合理,于是暗中打算夺位。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与勇士专诸谋刺吴王僚。公子光先于地下室埋伏甲士,然后设宴礼招待吴王。吴王僚戒备森严,为了防止有人将兵器带入刺杀吴王,端菜的人要在门外换穿别的衣服,才可进门。专诸把匕首放在鱼肚子里,然后膝行而入,在上菜时抽出匕首猛刺并杀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甲士乱剑刺入胸膛而死。伍子胥帮助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处理内政大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伍子胥推荐孙武给阖闾,孙武与吴王讨论晋六卿强弱,开始治兵。此年十二月,吴灭徐。
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吴王采用伍子胥的谋略讨伐楚国,吴军分为三师,轮流出扰,彼出此归,彼归此出,楚军疲于奔命。吴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楚国的军队一路兵败,吴军乘胜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在吴军到来之前就跑了。伍子胥对楚平王恨之入骨,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楚国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往秦国求救兵,秦哀公没有答应。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夜痛哭,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派兵救楚国,并击败吴军。
卧薪尝胆
晋国在邲打了败仗,霸业开始衰落。楚国渐渐强盛起来。此后,晋楚争霸,各不相让。后来,经宋国调停才罢兵讲和。
在中原局势渐趋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争霸开始了。吴国的国王阖闾,依靠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但就在吴军攻入郢都的时候,越国军队向吴国发起了进攻,从而揭开了吴越争霸的序幕。
吴王阖闾得知越国攻吴的消息,立即从前线回师攻打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发兵攻打越国,两军在槜李(今浙江嘉兴)展开大战。结果,吴军大败,阖闾中箭受了重伤。阖闾临死前,对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要忘记越国的杀父之仇。”
夫差即位后,发誓一定要打败勾践,为父亲报仇。他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励精图治,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勾践探知夫差昼夜练兵,就想先发制人。吴王夫差率兵迎战,双方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椒山)。结果,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上,被吴国追兵围困起来。
勾践以为局面已临近最后关头,准备杀妻与吴王决一死战。他手下有两个很有才能的人,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他们认为一味蛮干,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先贿赂吴国权臣伯嚭,以求生路。便暗中派人把一批越女和奇珍送给他,托他向夫差请和。伯嚭果然接受礼物,在夫差面前劝说一番。
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但要勾践到吴国去赎罪。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后,就带着夫人与大夫范蠡去了吴国。夫差派人在其父阖闾墓旁筑了一个石屋,将勾践夫妇、君臣赶进屋中,换上囚衣,去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叫勾践牵马,叫范蠡伏在地上当马镫。
这样过了两年,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文种又给伯嚭送去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信任有加,又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的确是真心归顺了他,也就微笑点头了。
勾践在越3年,受尽苦难。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自此,勾践广纳贤士,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屈辱,磨砺志气。他自己身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在简陋的屋子里,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做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悬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不断激励自己,振作精神。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勾践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劳作,让夫人织布裁衣,与民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最终从失败中重新崛起。
面对越强吴弱的发展态势,伍子胥忧心如焚,他对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请一定要保持警惕啊!”夫差不仅不听,反而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带兵进攻齐国,得胜而归。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面前批评说:“这次进攻齐国,只能算是一次小胜利。如果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令他自杀了。不久,勾践留下文种处理朝政,自己与范蠡率精兵五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随后,越军消灭了吴军。勾践封给夫差一块地方叫甬东,在会稽东边的一个海岛。夫差痛悔自己相信伯嚭之言,却不听忠言,于是他以布蒙面,伏剑自杀了。勾践以国王的礼节埋葬了夫差,又诛杀了伯嚭。
吴越战争是春秋时期的尾声。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了。
初税亩
春秋以后井田制崩溃,人口流动增加,生产力得到大发展,私田日益增多,土地私有制产生。私田在开始时,不向国家纳税。私田越多,不纳税的田地越多,拥有大量私田的人越富。诸侯却由于公田的歉收或荒芜,经济日益困难。“私肥于公”的情况对诸侯很不利。诸侯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齐国和晋国。齐国的赋税改革叫“案田而税”,晋国的叫作“爰田”。公元前594年,鲁国为积聚财富、增强军力,颁布“初税亩”,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照亩数赋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相继进行赋税改革的诸侯国还有楚、郑、秦,意义基本都相同。
赋税制度的改革在一定时期中扩大了诸侯的税源,充实了国库;各国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实行已久的井田制,也放弃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承认了土地私人占有制。自此,井田制宣告全面崩溃,一种新的封建土地制度开始形成。
征兵制
春秋中后期,宗法制度日渐衰落,国人的地位升降无常,使原来在乡遂制度下只有国人才有当兵的权利和义务的兵役制度迅速走向崩溃,这就影响了旧的军事制度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各国在新占领的国土和被灭族的大夫的采邑实行郡县制,并建立起了新的军赋征收体系,产生了有别于按乡遂区域划分的兵役制度,出现了郡县征兵制度。这种征兵制度使晋国和楚国国君的直属部队军队数量大增,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就晋国而言,公元前520年,籍谈所“帅九州之戎及焦、温、原之师”护送天子入王城,显示了晋军的强大实力。晋军的这种部队大概有5000千乘兵车,在和平时期驻守在国内,战争时期随大军出征。
楚国郡县征兵制度下的军队的战斗力不亚于由贵族子弟和国人组成的大军,是与晋国争霸的主力之一。它曾驰援蔡国,使晋军闻风而逃。
三家分晋
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一个采邑实际是一个小国。因为诸侯兼并,某些诸侯国土地扩大了,国内某些采邑也跟着扩大起来。大采邑间由开始兼并到盛行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明显有所不同。诸侯兼并破坏了被灭国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势力;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家族代宗族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的儿子,按规定,一人得以继承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庆等。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氏等。大夫的采邑与名位都是子孙世世继承不绝,国君在这些世袭贵族中选出一人或数人做卿,助国君掌管国政。到后来,华夏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国,卿也成为子孙世袭,国政被几家世卿把持,某些宗族变成强宗,采邑变成强国。
大夫被宠或有功或有权力,可以获得国君的赏田、赏人,也可以向国君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鲁国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三分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得二,孟孙、叔孙各得一,季孙私属甲士多至7000人。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国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范、中行、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又以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争权夺利,互相攻战。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大夫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智伯瑶对三家大夫说:“晋文公时,晋国是中原霸主,后来霸主地位被吴、越夺去了。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愿把韩家土地和一万家户口交给国家;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做主。”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最终拂袖而去。智氏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
中山国灭亡
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定新都于顾(今河北定州)。中山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诸侯国。汉代刘向编定《战国策》时专列有《中山策》。一般认为,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他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国,春秋时原称鲜虞。白狄原在晋国以西地区,或谓其是姬姓。鲜虞是姬姓,所以古代以鲜虞为白狄别种,在今河北中部地区有三个白狄别种的小国,鲜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晋县。春秋晚期晋扩展势力,肥、鼓两国被灭,只余鲜虞。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中山”之称始见于《左传》记载。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借道于赵,派乐羊攻打中山国,苦战3年,中山国灭亡。
智伯瑶无计可施,十分恼火。一天智伯瑶绕赵城察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有晋水河,水势湍急,受到启发。智伯瑶便命令士兵筑坝蓄水,想把晋阳全城淹没。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赵襄子说:“目前百姓情绪稳定,只是水势若再往上涨,全城就难保了,这可怎么办呢?”张孟谈分析说:“攻城不如攻心。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赵襄子同意这主意,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第二天深夜,智伯瑶在营帐里睡得正香,突然听见一阵喊杀声。他连忙披衣察看,发觉床下到处是水,以为大堤决口的水从晋阳城漫过来了,心里还挺高兴。但出帐外一看,兵营里一片汪洋,士兵给突来的大水,弄得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智伯瑶惊魂未定,转瞬间,三家军分由韩、赵、魏大夫带领,撑着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打得智家军措手不及,被砍死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也死于乱军之中。
韩、赵、魏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
从此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与秦、楚、燕、齐4个大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并立时期
以田氏代齐和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既是战争频仍的时期,也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封建制已占主导地位,新的生产方式正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
七雄并立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之间,争城夺地的战争愈演愈烈。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变法革新。西方秦国的实力日益增强,逐渐形成了兼并东方六国的优势。
列国诸侯为在兼并战争中抗衡和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壮大自己的经济力量。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想大为解放。适应变革需要的新学术、新思想纷纷涌现,重新探讨宇宙和人生哲理蔚然成风。各派学者竞相发表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艺术领域出现一派盎然生气,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都有长足的发展。自然科学和医学亦有新的成果,不少发现和发明遥遥走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前列。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各族人民的融合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围魏救赵
魏惠王也想仿效秦孝公,搜罗一个商鞅式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他不惜重金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叫庞涓的人来到魏国,魏惠王亲自接见了他。庞涓讲了一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很赞赏,就拜庞涓为大将。
后来,魏惠王又听到孙膑很有才干,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庞涓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如孙膑,怕有朝一日孙膑会取代他的地位,就告发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治了孙膑的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正巧齐国有一个使臣出使到魏国,便偷偷地把孙膑带回了齐国。孙膑到了齐国后,齐威王对他大为赏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血气方刚,欲直奔邯郸与魏军主力厮杀以解赵围;孙膑深谋远虑,认为不妥,他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策略,并解析这样可以避实击虚,不必付出惨重代价即可解邯郸之围。田忌认为此策妙极,于是统率齐军主力向魏都大梁挺进。魏国此时已成四面受敌,更可怕的是齐国人击向了魏的心脏,庞涓无奈,以少数兵力控制千辛万苦刚刚攻克的邯郸,自己率魏军主力撤出赵国,回救大梁。这时,孙膑已安排齐军在桂陵(今山东菏泽)潜伏,庞涓率军行至这里即遭到已等待多时的齐军突然截击。魏军在攻邯郸时已消耗很大兵力,再加上日夜兼程的行军,疲惫不堪,于是大败而溃;与此同时,邯郸也被赵军夺回。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继承了王位。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采用他的老办法,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庞涓接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往回赶。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攻进魏国了。
庞涓率军撤回魏国,并加速追赶齐军。当追到齐军第一天扎营之地时,发现齐军营寨占地面积很大,从齐军做饭的炉灶数推测,齐军人数有10万左右。庞涓为齐军力量之大担忧。当第二天追到齐军扎营之地时,发现营地已缩小,炉灶也减少,推算齐军已由10万人减少至5万人左右。庞涓担忧之心渐轻,心里知道齐军的士兵人心不齐,有逃跑的士卒。当他追到齐军第三天扎营之地时,发现营地更加缩小,炉灶也大为减少,估计此时齐军只剩3万人左右。他不由心中大喜,于是舍弃一部分军队,亲自率领精锐之师加紧追击。
魏军披星戴月,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命令大军摸黑前进。忽然发现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了。
庞涓到前面一看,见道旁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那棵树上面还刮去了树皮。裸露的树干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太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一照,看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惊失色,连忙命令将士撤退。霎时间,四周的乱箭,像飞蝗似的向魏军射来,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齐国的兵士铺天盖地地杀过来。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让军队装出逃跑的样子,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个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下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见无路可逃,便拔剑自杀了。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从这以后,孙膑的名声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吴起改革
吴起,卫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魏文侯曾任他为西河(今陕西东部)郡守。文侯死,武侯立,与吴起不睦,吴起遂逃至楚国。这时楚国较弱,国内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北面和西北面又一再受到魏、韩、秦等国的侵伐。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吴起很得楚悼王的信任,并协助楚悼王进行改革。
吴起认为楚国的主要问题也是“世卿世禄”制度问题。他说此制度在楚国造成“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改革的重点和李悝一样,主要也是在于削弱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保守派立即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全被废除。
秦国复兴
金虎
秦国金器的代表性器物,秦人喜欢把黄金铸造成各种形象收藏和使用。这件金虎,不仅具有货币的一般价值,更是一件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当为贵族所有。
公元前364年秦国经秦献公改革,到秦孝公即位时(公元前361年),面貌已大为改观,但仍难与秦穆公时代的盛况相比。中原诸国视秦如同夷狄。对此,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孝公又明令求贤才,能出奇计强秦者,将予之高官,分以土地。同时,施惠百姓,赈济孤寡,招募战士,明功奖赏。秦孝公求贤若渴的诚意逐渐传播四方,四方人士开始入秦,为变法奠定了基础,也为秦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受第一次变法成功的鼓励,决定再次变法。这次变法举措重大,影响深远,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雄厚基础。“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土地国有。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并扩大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便利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加地主政权的地税收入。普遍推行县制。商鞅将郡县制这一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使之成为秦国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初设置的县有30多个,其后,随着国土的扩张,又有所增加。县制的普遍推行,把地方政权和兵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统一度量衡制度。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人们的贸易往来,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后,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十分便利,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这一制度的推行,为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提供了保障。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商鞅方升
秦商鞅变法,实行“利禄,官爵抟出于兵”,就是把爵位与军功挂钩,确立了二十等军爵制。
秦的爵位分二十等: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其中公士最低,彻侯最高。因军功获得爵位者,可以享受减免刑罚,免除劳役,获得土地、房屋或奴隶,爵位荫及子孙等优惠和特权。由于秦国实行军功与军爵挂钩的制度,所以秦军作战时非常勇猛,这也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
秦统一全国后,此制依然施行,“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各级官吏主要由那些因军功而封爵者把持。但是由于战争的减少,“军”爵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赐爵的范围不再限于军功,赐爵的对象也由军人扩大到修筑驰道者以及自愿徙边的刑徒等。
胡服骑射
北方的赵国看到秦国恃强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发愤图强,才能国泰民安。赵国的国君武灵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军攻取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之后,大军直达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又自北而西到达黄河边,考察了赵国北面的游牧部族地区。赵武灵王意识到,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不能使用车战,胡人身着胡服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显示出特有的长处。于是他就着手进行军事改革。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国家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如果不强大起来,随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要发愤图强,就必须改革一番。我觉得咱们穿的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相比之下,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短衣窄袖,倒是很灵活。我打算效仿胡人的风俗,把我们的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
楼缓一听,连声说好,他说:“咱们效仿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啦!”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这样不如骑马灵活机动。我们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想法一传开去,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在赵国影响力很大。他先是以不能“变古之教,易古之道”为由拒绝穿胡服。赵武灵王于是亲至公子成家,反复说明事与礼可以随时代而变,并讲述胡服的优越性,赵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改革以加强军事实力。赵武灵王表示要继承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振兴赵国。赵武灵王的慷慨陈词,令公子成备受感动,于是第二天他便胡服上朝。公子成对胡服骑射改革的支持,使得赵武灵王有信心将这项军事改革坚决贯彻下去。
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胡服命令。这时有王族赵文、赵造和王子傅周绍等大臣向赵武灵王进谏以质疑胡服骑射,不断陈述习俗、礼教的不可变更性,希望他收回成命。赵武灵王批驳说:“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批评他们不知时变,不谙治国。他们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胡服。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已经成熟,就发布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不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上了胡服。一开始,人们还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灵活得多。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国人学习骑马射箭。他把攻下的原阳(今山西大同北)改为“骑邑”,用来培训骑兵。大臣牛赞进谏:“使不得,大王!国家和军队的常规是不能改变的。”赵武灵王立即驳斥他:“依你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国家和军队还应该是一成不变吗?”“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牛赞被斥责得无言以对。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的过程是艰难而又曲折的。这不只是单纯的易服,而且还是一场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
赵国原来的服装是宽袍大袖,厚重烦琐;改为胡人服饰后变成紧身短装,束皮带,穿皮靴,轻巧利索,很适合马上训练、作战。赵武灵王组织培养出一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赵国军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赵国发展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春秋以来,骑兵虽已出现,但数量很少,在军队中地位无足轻重。赵武灵王通过骑射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队伍,这为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赵武灵王的改革很快收到了成效。胡服骑射举动不仅拓展了赵国的疆土,壮大了赵国的实力,而且使赵国继晋之后与燕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为中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因素。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第7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的土地扩大了许多。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外出打仗,把国内的事务交给儿子处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改称叫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乐毅伐齐
齐湣王在位期间,骄横霸道,常常欺负弱小的国家。这样一来,许多诸侯国对他都不满,特别是燕国。
燕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在燕王哙做国君时,用子之为丞相。后来,燕王哙听信了坏人的主意,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了子之,结果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齐国趁机进攻燕国,燕差点被灭掉。
燕王哙死后,燕昭王即位,他恨透了齐国,总想报仇雪恨。但自知国小地僻,力量对比悬殊,于是他礼贤下士。有人对燕昭王说,老臣郭隗有见识,请他帮助招贤纳士准错不了。燕昭王与郭隗一交谈,果然觉得郭隗很有才能,便为他造了一座精美的住宅,还拜郭隗作老师。
各国有才能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地招募人才,便纷纷来到燕国。乐毅以魏昭王使节的身份来到燕国,燕王用宾客之礼接待他,被乐毅婉言谢绝,并在昭王面前声声称臣。燕昭王高兴地任他为亚卿,经过考察,发现他非常有才能,便把国家大事交他处理。
经过几年的努力,燕国国力日盛,燕昭王看到齐国潜在的危机逐渐暴露,便与乐毅商讨如何征伐齐国。乐毅认为齐国地广人多,单靠燕国的力量不容易取胜,建议联合其他国家一同攻齐。燕昭王赞成乐毅的意见,派乐毅去赵国联络,派其他使者联合楚、魏两国,还叫赵国去说服秦国共同出兵。诸侯各国深受齐湣王骄矜暴戾之害,都愿意跟燕国讨伐齐国。
乐毅等回来禀报燕昭王,燕昭王见时机成熟,便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领全国军队。与此同时,赵惠文王也把相国的印交给了乐毅,授给他全权。公元前284年,乐毅统领赵、魏、秦、韩、燕5国的军队进攻齐国,齐军不敌众国倒山倾海之势,大败。
齐将达子召集逃亡的齐军士兵,整顿后继续作战,想以此挽回败局,但齐湣王不予援助。达子率军在秦周(今山东临淄西北)与五国联军再次交锋时又被打败,达子死于乱军之中。两次战役使齐国主力受到重创,不能再与五国联军交战。乐毅遂遣还秦、韩等国军队,让魏国进攻原宋国地区,赵国去攻取河间,自己亲率燕军长驱进击,攻打齐都临淄,齐湣王逃走。齐国疆土分裂,势力大减。
五国联合伐齐,是战国时的一场大战。后来,六国之间的自相残杀愈演愈烈。
合纵与连横
关东各国即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因为是南北联合,因此称为“合纵”。秦国位于西部,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秦国势力向东方发展,秦国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这是东西联合,称为“连横”。文献记载,从事于“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于“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苏秦的主张于公元前334年首先得到燕文侯的支持,继之又得到赵肃侯的支持,后又联合韩、魏、齐、楚,形成南北联盟之势。苏秦为纵约长。“合纵”的形成,曾使秦兵15年不敢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农涧河畔王垛村)。可是关东各国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在对抗秦的进攻方面,各有打算。后苏秦死于齐,“合纵”瓦解。
张仪稍后于苏秦,为秦相,首倡“连横”。秦之主要联合对象为魏、韩。公元前322年,张仪至魏国,劝魏背弃纵约,联结秦国。魏王不听,秦便出兵大破韩军,斩首8万余,诸侯震恐。魏迫于压力,就背弃纵约,与秦连横。后来关东各国又联合起来,赶走张仪,推举楚怀王为纵长。魏、楚、燕、韩、赵五国出兵伐秦。可是兵到函谷关,就被秦军打败,“合纵”遂瓦解。魏、韩两国又转而屈从于秦,形成秦、魏、韩三国“连横”,齐与楚两国“合纵”的对抗形势。秦为了拆散齐、楚“合纵”,就派张仪至楚,劝说楚怀王与齐绝交,并以割让商(今河南淅川西南)地300千米为酬谢。楚闭关与齐绝交之后,向秦索地,张仪却说当初只说许给“3千米”。楚怀王知道被秦骗之后,就发兵攻秦,但被秦打败。后来,秦昭王约楚怀王至秦会盟,楚怀王赴会被秦扣押,死于秦国。此后,关东各国虽还想合纵,但情况更困难。
宜阳之战
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地处函谷关以东百余里,东北距洛阳只有数十里,是洛水中游山地的咽喉要塞。因为这片山地盛产铁矿石,所以韩国专门设置了宜阳邑镇守宜阳铁山,并驻有精锐骑兵。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为了向中原发展,决定攻取韩国的宜阳。左丞相甘茂认为宜阳路途遥远,城高涧深,又有韩国精锐之师驻守,不易攻取,劝秦武王放弃。但秦武王不听,坚持己见,并与甘茂定下息壤(秦邑)之盟,相约不攻下宜阳决不退兵。
到了次年,连续5个月都没有攻下,秦武王召见甘茂,想要退兵。甘茂拿出息壤之盟来劝说秦武王,坚定了秦武王进攻的决心。秦武王从国内调来大军,交给甘茂指挥。秦军在甘茂的指挥下,经过苦战,终于击败韩军,攻克宜阳,斩首6万。随后秦军渡过黄河,占领韩国大片领土,韩国被迫派人入秦求和。
伊阙之战
战国后期,经过商鞅变法而日益强盛的秦国,为了东进中原,乘齐、魏相争之际,不断蚕食韩、魏土地。
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秦将白起率军攻占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后,继续向韩、魏进攻。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组成联军24万抵达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抵抗秦军。
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其间,望之如阙,地势险要。当时秦军兵力还不及联军一半,且联军已据险扼守,两军成对峙之势。次年,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保存实力不愿先战的情况,用少量兵力牵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丝毫没有防备,仓促应战,很快溃败。韩军侧翼暴露,秦军全力攻击,韩军大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主帅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
此后,秦国以锐不可当之势向东扩展。
远交近攻
赵国因为将相和睦,使秦国不敢侵犯。秦国便把矛头指向其他国家。到了公元前270年,秦国又派兵攻打远离秦国的齐国。
正在这时,有人向秦昭襄王推荐一个人,他叫范雎。范雎是魏国人,才高八斗,能言善辩,但家境贫寒,曾在魏国大夫须贾府里当门客。
有一回,魏昭王要与齐国结盟,派遣须贾出使齐国。须贾带着范雎一起去了。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才能,便想与他交好,特意叫手下人赏赐给范雎很多黄金以及佳肴美酒。范雎想到自己只是随员身份,不配接受这份厚礼,再三不肯接受,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须贾。
几天后,须贾率随员回到魏国,向魏国的相国公子魏齐告发。魏齐立即派人把范雎抓起来,严刑拷问,几次把范雎打得昏死过去,牙齿打掉了,肋骨也打折了,浑身上下皮开肉绽。范雎只好直挺挺的一动不动,假装已经被活活打死。魏齐以为范雎死了,叫人把范雎用破席卷起来扔到厕所里。天黑后,范雎才从席子里爬出来。
郑国的郑安平与范雎有很深的交往,他钦佩范雎是个难得的人才,暗地里把范雎救下来,连夜帮他逃出虎口,改名张禄。
后来,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访求贤士,郑安平扮作士兵模样服侍王稽,找机会向王稽推荐了范雎。经过交谈,王稽觉得范雎的确是个难得的大才,便设法把范雎带到秦都咸阳。
秦王非常恭敬地请范雎进宫,虚心求教。范雎分析了各国的情况,主张对于远离秦国的国家,要采取联合的策略;对于邻近秦国的国家,采取进攻的策略。如果攻打遥远的国家,即使打胜了,也不好管理。而攻占了邻近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了。秦昭襄王听后大加赞赏,立刻拜范雎为客聊。过了几年,正式拜他为秦国宰相。秦王振兴朝政后,准备攻打魏国。
魏王听说秦国要发兵攻魏,忙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雎听说须贾来到秦国,便扮作贫寒落魄的样子,前往馆舍见须贾。须贾见到范雎还活着,吓了一跳,问道:“你还活着呀,你现在在干什么?”范雎答:“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干杂活。”须贾看到范雎的可怜相,就让人取了一件锦袍送给范雎。须贾顺便问道:“听说秦国宰相张禄很得秦王的赞赏,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给我引见!”范雎笑了笑说:“我家主人同张相国很有交情,我倒愿意替须大人说句话。”须贾说:“那太好了。”
到了第二天,范雎带须贾到了相府门口。范雎让须贾在门口等候,自己一直走进相府内,门卫们不加盘问还肃然施礼。须贾都一一看在眼里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便忍不住向守门人打听:“我今天特来拜会你家主人,不知你家主人在不在家?”守门人告诉他:“刚才陪你一起来的就是我家主人,秦国宰相张大人。”须贾一听吓得目瞪口呆。
一会儿听到里面传唤:“相爷叫须贾进去。”须贾慌忙匍匐在地爬着进入大厅,见到高堂上坐的丞相正是范雎,便连连磕头说:“须贾罪该万死,请相国饶恕小人的罪过吧!”范雎愤怒地痛斥须贾一番。接着又说:“昨天你送我一件锦袍,念你还有一点良心,饶你一命。今天交你一个任务,回去替我告诉魏王,把魏齐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兵直取魏都大梁。”须贾狼狈地退出相府,赶紧回国把范雎的话告诉了魏王。魏齐知道在魏国会成为牺牲品,再也无法待下去了,他偷偷地逃到赵国去,躲在平原君门下避难。
后来,秦国答应了魏国的求和条件,按照范雎的远交近攻计策,先出兵攻打韩、魏,同时,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襄王还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开始时,齐虽不愿意秦抢先兼并中原而图谋合纵伐秦,但它同时也怕其他小国强大难制。秦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远交近攻的。
到秦王嬴政时,他依然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实现了四海归一、统一中国的愿望。
窃符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同意出兵救援赵国。魏国领兵的大将是晋鄙。
秦昭襄王得知魏、楚两国发兵的消息,亲自前往邯郸督战。他派人对魏安厘王说:“秦国早晚会把邯郸打下来。谁敢来救邯郸,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厘王害怕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停止前进,按兵不动。
赵孝成王见魏军驻扎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不来救援,十分着急,他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关系。
信陵君夷门访侯嬴图 清 吴历
信陵君接到信,一再央求魏安厘王命令晋鄙进兵,无论信陵君怎么说,魏王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去赵国,与秦军拼个死活。”他手下的很多门客都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作侯嬴。临行前信陵君去跟侯嬴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去救赵国,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
侯嬴接着说:“听说国家的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为了这件事,如姬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帮忙,让她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就能接管晋鄙的兵权,然后带兵救援赵国。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了吗?”
信陵君马上派人去求如姬,如姬一口答应了。当天午夜,如姬趁魏王睡觉的时候,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给了信陵君。
侯嬴见信陵君拿到了兵符,又对信陵君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肯交出兵权您打算怎么办?”信陵君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替公子想好了。我有个朋友叫朱亥,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把他带去。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收拾他。”
信陵君带人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不愿意交出兵权。这时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的命令,是想造反吗?”他边说边从袖子里拿出一个40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的脑袋上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当下,信陵君选出8万精兵,由他亲自指挥,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慌忙抵抗。
这时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赶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一下子打败了围城的秦军。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个败仗,但是第二年(公元前256年)战胜了韩、赵两国。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没到3年,秦庄襄王也死了,继承王位的是年仅13岁的太子嬴政。吕不韦被尊为相国,主持朝政。大权落入太后赵姬、吕不韦和假宦官寥毒手中。
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前一年,吕不韦、嫪毐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权力,采取种种手段,力图保住自己的地位。同样,富有谋略的嬴政也不甘心听任吕不韦寥毒的摆布,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开始了。
公元前238年,嬴政下令发兵镇压嫪毐叛乱,车裂嫪毐。因为嫪毐是吕不韦一手引荐的,因此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吕不韦不听摆布,便免了吕不韦的职。后来又逼吕不韦自杀。
吕不韦一死,秦国的一些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各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的利益考虑,还有一些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所有的客卿都撵出秦国。
秦王政表示赞同,就下了一道逐客令,让所有不是秦国人的官员都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荀子的学生。他来到秦国后,受到吕不韦的赏识,留下来当了客卿。这次,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离开咸阳的时候,他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在位时,有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在位时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在位时,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用了范雎,建立了功业;现在大王执政,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其他国家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看了奏章,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便派人把李斯追回来,恢复了他的官职,把逐客令取消了。
从这以后,秦王政很信任李斯,李斯也给秦国出了不少好主意。这样,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拆散他们的联盟。
韩非,韩国贵族,喜欢钻研刑名法术之学。那时,六国日渐衰微,秦国日益强盛。韩非见韩国力量削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变法图强,韩王却置之不理。韩非于是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计10余万字。文章提出了治国当修明法制,去邪奸之臣,用贤明之士。
韩非与李斯曾一同从学于荀子,李斯自认为比不上韩非。
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后,十分感慨:我如果能够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一起畅谈,就死而无怨了。李斯告诉秦王,这是他的同学韩非的著作,于是秦王急忙发兵攻韩,向韩索要韩非。韩王遂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来到秦国,秦王政很高兴,和韩非促膝畅谈天下大事,但韩非口吃,善著书而不善谈。韩非劝秦王不要先征伐韩国,应将赵国先消灭掉。秦王以为韩非存有私心,便开始对他猜疑,置之而不重用。此时李斯、姚贾因嫉妒韩非的才能,怕韩非夺了他们的地位。李斯便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会为大王兼并诸侯制造麻烦,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韩非进了监狱,没机会为自己辩白。后来,李斯送来毒药,毒死了韩非。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后来听说韩非服毒自杀了,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拜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荆轲刺秦王
尉缭得到重用后,用计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秦国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几座城池。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有兼并列国的野心,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便设法逃回了燕国。太子丹回国后,寻找能刺杀秦王政的人。
太子丹物色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奉为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让荆轲一起享用自己的饭食、衣服。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两年后,秦国大将王翦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向燕国进军。燕太子丹十分着急,就去找荆轲,商议如何刺杀秦王。
荆轲说:“要挨近秦王身边,必须先让他相信我们是去向他求和的。听说秦王早就想得到燕国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州一带),还有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秦王正在悬赏抓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进献,秦王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下手了。”
太子丹说:“把督亢的地图带去没有问题,但是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捉拿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给他送去,他一定会接见的。”樊於期二话没说,拔出宝剑,刎颈自杀了。
荆轲临行前太子丹交给他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是一把用毒药煮炼过的匕首,只要被它刺伤,就会立刻气绝身亡。太子丹又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助手。
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送来了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十分高兴,就传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到了秦国的朝堂上,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里面果然装着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把地图拿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事先卷在地图里的那把浸过毒的匕首就露了出来。
荆轲刺秦王石像图
秦王政见了,惊呼。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握着匕首向秦王政的胸口刺去。
秦王政使劲挣断了那只袖子,便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在后面追,两个人在柱子的周围周旋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官,急中生智,把手里的药袋向荆轲扔了过去。荆轲一闪身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这时候,侍从的武士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台阶下的勇士秦舞阳也死在了武士们的刀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高渐离借击筑之机,扑击秦始皇,也失败被杀。秦始皇因此不再接近各诸侯国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制不一,各诸侯国通用本国的货币。那时的货币种类有布、刀、钱、贝等,它们都属于区域性货币。
公元前336年,秦国开始统一铸造铜币,流通于市。铜币形制为无郭圆钱,有“一铢重一两”、“半两”等种,以两为重量单位。“圆钱”与“刀”“布”等同为货币的一种,但“圆钱”对后世币制影响很大,并被一直沿用下来。
刀币是由古代的石刀演化发展出来的。刀币的流通地区是齐国、赵国和燕国的部分地区,而以齐国最为典型。齐国专门使用刀币,其刀币形制较大而币头较小。楚国金爰在战国时代大量使用,成为当时主要黄金铸币。黄金质量均一,价值稳定,耐久耐磨,又可以任意分割,携带贮藏方便。黄金的单位价值高,比各种铜铸币更适合于高额交易。因此,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经济的发展,黄金开始成为货币。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中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自春秋时期起,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和冶铸技术的突飞猛进,铁器已普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孔子的弟子冉耕的字为伯牛,司马耕的字为子牛,这都是当时出现有牛耕的证明。
春秋时期的铁器主要有武器、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主要是铁农具,种类有锄、铲、镰、耙、镢等。生活用具的铁制品更多,如铁刀、铁斧、铁削、铁铣、铁锛、铁凿等。
战国时期,冶铁业发展迅速,各种农具已普遍用铁制造。铁镰、铁锄已成为农民不可离开的必备生产工具。铁农具已能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垦地、翻土、开沟、整地、除草和收获。同一器类的铁农具还有不同的形制。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看,不论是在山西、陕西,还是河北、河南,或在山东出土的犁铧,均作“V”形刃,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这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连枷,是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战国中期以后,铁农具的成型和加工工艺技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普遍采用白口铁铸件经控制脱碳热处理的方法来制造农具。解决了某些农具既要求有坚硬锋利耐磨的刃口,又要具有韧性的矛盾。铁农具的制造此时也趋于规范化。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的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华夏族
主要聚居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诸侯国。华夏族各国之间及其四周生活着各少数民族,东方有夷族,南方有蛮族,西方有戎族,北方有狄族。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虽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但也打破了各民族间的隔阂,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土地私有制
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井田制尚未完全瓦解的情况下,私有土地主要有4个来源:周天子或诸侯赐田。如赵简子赐给名医扁鹊田4万亩,晋惠公夷吾允诺赐里克“汾阳之田百万”,这些赐田都成为私有财产。其次,贵族之间通过转化关系,将部分土地转向私有。第三是贵族之间互相劫夺土地,据为己有。第四是开荒地占为己有。开荒地一般不向国家登记,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表明封建地主私有制正强有力地冲击着奴隶制的国有制,即井田制。井田制彻底瓦解了。
先秦租税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以及卿、大夫等征收众人、庶人等生产者土地上的各种产物和工、商、衡、虞的收入,以供“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春秋以前,天子、诸侯、大夫具有土地世袭所有权,他们向劳动者征收租和税合为一体的剩余劳动产品,实行贡、助、彻之制。春秋、战国时在保持井田的形式下,进行了履亩而税的改革。商鞅变法以后,民众得以买卖土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租与税才分离开来。
商业自由发展的时代
春秋战国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春秋时期民间商品交换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很多以私人资本经商的大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在社会大变革中所起的作用,甚至不逊色于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据司马迁说,齐国的上卿管仲、鲍叔牙在入仕前曾合伙经商,分红的时候,因管仲有母而贫,鲍叔牙主动让利。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范蠡,功成名就后做了商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被人称作“陶朱公”,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财神爷。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学成之后改作商人,“意则屡中”,发了大财,经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孔子之所以能名扬天下,其中也有子贡的帮助。据《左传》记载,郑国商人弦高巧计骗走秦国军队,使郑国免遭袭击。而郑国的另一个商人则在楚国设法营救晋国的大夫荀莹。而大商人吕不韦左右秦国政治的史事,更为人所熟知。吕不韦出巨资帮助落拓的秦公子子楚,使其成为秦庄襄王,自己则被封为秦国国相。应该说,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大商人的吕不韦的活动是不容忽视的。当时土地买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商人的经营和他们试图使世上一切都商品化的努力。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塑像
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包括修筑堤防、开凿运河和兴办水利工程。大规模修筑堤防主要是黄河中下游的齐、赵、魏三国,目的是防止洪水泛滥。春秋末年已开始开凿运河,公元前486年,吴国在邗(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筑城,在长江、淮河间开凿运河,称邗沟。后又从淮河开一条运河通齐、鲁两国,沟通了济水和泗水。战国时期,魏邺(今河北省磁县东南)令西门豹为加强农业灌溉,修建了“引漳水灌邺”水利工程。魏惠王时又开凿运河,引圃田(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水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郭,后又开凿从大梁到荥(今河南省荥阳市北)的运河,引黄河水入颍水,沟通黄河和淮水的交通,称鸿沟。秦昭王时,秦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守李冰在灌县西岷江中开凿都江堰,“中流作堰”分水,用水门节制水量,既免除江水泛滥,又利于灌溉航运。战国末年,秦修建郑国渠,从仲山(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引泾水向西注入洛水,全长150千米,使关中干旱的平原得到灌溉。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