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通史

三、明朝的对外关系

中国通史 朱立春 2773 2021-04-06 13:52

  三、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为了要控制海内,耀威异域,抚剿逃亡海外之臣民,获取海外珍宝异货,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起遣郑和多次下西洋。郑和(1371年~1435年),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明人。靖难立战功,赐姓郑名和。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副使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后来又于1409年~1411年、1413年~1415年、1417年~1419年、1471年~1422年、1431年~1433年5次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下“西洋”。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九日,郑和奉命第7次下西洋;闰十二月六日,郑和率载有27550人的61艘宝船,从南京出发,两日后驶至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并在此刻碑纪念。此次西航,船队曾到麦加访问,以麝香、瓷器等物换回各种珍贵异兽,并画了天堂图。宣德八年(1433年)六月二十一日,船队驶返刘家港。而郑和已于二月病逝于归国途中经过的古里国(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郑和的船队除载货物商品外,还有粮食、淡水等生活必需品,船上有通书、行人、管带及医生、书算,也有技术人员。在远航过程中,他们随时记录航向、所经港湾及暗礁、浅滩的分布,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另外其随行人员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图志》等记述航海见闻,史料价值颇高。郑和的船队到达东南亚及印度、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最远到非洲东海岸红海海口及麦加。郑和所到之处,即以丝绸、瓷器、铜铁、金银等换取麝香、珍宝及奇禽异兽等。郑和不仅是贸易代表,还是外交使节,他的出使加强了与所访国家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仅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就有来访使臣1200余人。郑和下西洋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他立的《通番事迹记》《天妃灵应之记》碑,也成为航海史上的重要文物。

  郑和像

  《郑和航海图》

  明朝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制作于郑和第6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由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该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56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53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

  南洋移民潮

  16世纪在海禁与反海禁斗争中形成了南洋移民潮,大量的福建、广东移民进入南洋各地。菲律宾的吕宋,印度尼西亚的巨港、万丹、马尼拉,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北大年、吉兰丹,加里曼丹西部和美洛居等地,都有成批华人聚居地,出现了近代东南亚的华侨社会。马来半岛的马六甲是16世纪东南亚最繁荣的国际市场,华人在此开设店铺出售各色商品,中国的园艺、手工技术成为开发南洋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公元1593年华人龚容在马尼拉开办了第一家印刷厂,首次将中国印刷技术引入菲律宾,印刷了菲律宾第一部书《基督教教义》,并刻过《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的中文书籍。华人入南洋后在那里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利玛窦传教

  利玛窦(1550年~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安可纳州马切拉塔城,1571年加入耶稣会,1577年从意大利航海东行来到澳门学习中国文化。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在中国传教,同时也开始了他向中国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生涯。他先后在广东肇庆、韶州、梅岭及南昌等地传教。其间,他绘制《坤舆万国全图》,1597年,他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

  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定居北京。1606年,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出版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前6卷、《测量法义》等。他还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欧洲,成为明代中西文化的沟通者,并逐渐引起“西学东渐”之潮。

  葡萄牙人占领澳门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16世纪初,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后,其武装商船经常到我国沿海劫夺商旅,掠卖人口,并于1517年9月炮轰广州。1523年,明军在广东新会县的西草湾打退入寇的葡萄牙侵略者,生擒其将领别都卢、疏世利等42人,击毙35人,并缴获其佛郎机大炮。由于中国军民的抵抗,葡萄牙不能用武力在中国沿海建立侵略据点,便在1553年买通明朝官吏汪柏,佯言商船遭遇风暴,请求到澳门上岸,晾晒货物。此后,他们便在澳门筑室建城,自行设置官吏,窃据澳门为侵略中国的根据地。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进行侵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荷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荷兰舰队再次侵占澎湖。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巡抚南居益派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等收复澎湖,擒荷将高文律。同年八月,荷军转而侵占中国台湾岛西南部,先在大员建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后又在赤嵌地区建赤嵌城(荷人称普罗文查城)等城堡,并武力镇压高山族。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军打败了天启六年(1626年)(1626年)侵占台湾北部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夺占了台湾的西南部和北部;对当地汉族、高山等族人民实行殖民统治,还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派遣基督教传教士向台湾人民灌输宗教思想。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登陆,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结束了荷兰在台湾长达21年的殖民统治。 中国通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