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通史

一、入主中原

中国通史 朱立春 8395 2021-04-06 13:52

  一、入主中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姓爱新觉罗,其先祖猛哥帖木耳自明永乐十年(1412年)受明册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世代是受明封爵的地方官。万历十一年(1583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凭其先祖所遗13副盔甲,起兵征讨尼堪外兰,开始了他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灭完颜部,至此他正式统一了建州五部,力量迅速壮大。万历十七年(1589年),与明通贡受封。由此开始,他率领的铁骑奔驰于北陲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后金的建立

  当明王朝政治越来越腐败的时候,满族的前身女真族那时正居住在今松花江南北以及黑龙江一带。早在11世纪时,女真族的完颜部就曾建立过金政权。元时一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另一部分仍留在东北。明初女真生产渐渐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作为满族主体的建州女真定居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一带),接受明政府的有效管辖,定期交纳贡赋。建州女真不断扩大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它的首领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里。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努尔哈赤25岁那年,建州女真部土伦城城主尼堪外兰,引来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便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去,途中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都死在混战中。

  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但是想到自己的力量太弱,不敢得罪明军,就把怨恨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地回到家里,找出了他父亲留下的盔甲,分发给他手下的兵士,向土伦城进攻。尼堪外兰根本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攻克了土伦城后,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名远扬。过了几年,他统一了建州女真。这样一来,引起女真族其他部落的恐慌。当时女真族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数叶赫部实力最强。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9个部落,合兵3万,分3路向努尔哈赤进攻。

  努尔哈赤听到9部联军来攻,便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精兵;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9部联军一到古勒山下,建州兵就派出100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过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当时被吓昏过去。这样一来,9部联军没有了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打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后,把女真人编为8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为了麻痹明朝,努尔哈赤继续向明朝朝贡称臣,明朝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顺,便封他为“龙虎将军”。

  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即位称汗,国号金。历史上为了跟过去的金国区别把它称为“后金”。

  八旗制度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开始创设八旗制度。八旗制由牛录制扩充而来,首领称“固山额真”(汉译“都统”),每一固山有特定颜色之旗帜,当时满洲军共有4固山,分红、黄、蓝、白4种颜色之旗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满洲军建制扩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固山,共有8固山,6万人。“固山”即满语“旗”之意,亦称“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则高居八旗主之上,为八旗首领。

  萨尔浒之战

  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誓师,宣布跟明朝结下7件冤仇,叫作“七大恨”。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杀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他决定起兵征伐明朝。

  努尔哈赤亲自率领2万人马攻打抚顺。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劝他投降。李永芳见后金军来势凶猛,无法抵抗,就投降了。后金军俘获人口、牲畜30万。明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救援抚顺,也被后金军在半路上打垮了。

  明神宗得知消息后,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率总兵杜松、马林、刘铤、李如柏,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助攻,合11万人,浩浩荡荡杀奔后金。杨镐令总兵马林率1.5万人出开原(今属辽宁铁岭市),入浑河上游,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领3万人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从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2.5万兵由西南进攻;总兵刘铤率兵1万与朝鲜兵1.5万由南进攻;杨镐坐镇沈阳指挥,4路大军会攻赫图阿拉。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他们正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努尔哈赤决定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从抚顺出发时,天正下着大雪,杜松立功心切,不管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

  八旗军服

  八旗军服以颜色作区别,但只为大阅礼时穿着,平时不用。起初各旗是地位平列的,入关之后才有皇帝自领上三旗的做法。所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被称为上三旗,其余5旗为下五旗。

  努尔哈赤一面发兵增援吉林崖,一面亲率4.5万旗兵直扑驻萨尔浒的明军西路主力。两军展开激战,杀得天昏地暗。杜松军点燃火炬照明以便准确炮击,后金军利用明军的火光,以暗击明,集矢而射,杀伤甚众。时起大雾,努尔哈赤趁雾引一路军越过堑壕,拔掉栅寨,攻占明军营垒。明西路军遂溃,死伤逾万。与此同时,杜松万余军在吉林崖也遭后金军重创,杜松战死,明西路军全军覆没。

  明军主力被歼,南北二路显得势弱,处境孤单。马林率北路军进至尚间崖时,得知杜松覆灭,不敢前进,就地防御。他环营挖掘3层堑壕,将火器部队列于壕外,骑兵继后;又命潘宗颜、龚念遂各率万人屯于大营数里外以成掎角之势,并环战车以迟滞后金。努尔哈赤在击灭杜松后,已率八旗主力转锋北上,迎击明北路军。随后,后金军一部骑兵横冲龚念遂阵营,并以步兵正面冲击破明军车阵,龚军大败。主力后金军与马林部明军大战于尚间崖,刚击溃龚念遂的后金骑兵已迂回到马林军侧后,与主力前后夹击,马林大败。努尔哈赤挥军乘胜追击,八旗骑兵又冲垮潘宗颜军,北路明军大部被歼。坐镇沈阳的杨镐接到两路人马覆灭的消息,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胆小谨慎,行动也特别迟缓,他一接到杨镐的命令,急忙撤退。剩下的是南路军刘铤。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南路军因迷路未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而又不知明北、西二路已被歼,仍向北开进,当快到萨尔浒时,努尔哈赤已击败马林,挥师南下,做好了迎战准备。努尔哈赤以主力埋伏于赫图阿拉南,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持着杜松令箭,诈称西路明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速进会攻。刘铤毫不怀疑,带着人马进入了后金军的包围圈。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虽然英勇,但毕竟寡不敌众,战死在乱军中。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的时间,杨镐率领的10万明军损失过半,文武将官死了30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元气大伤。两年后,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从那以后,后金就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袁崇焕大战宁远

  萨尔浒大战之后,明王朝派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指挥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贞却怕熊廷弼影响他的地位,百般阻挠熊廷弼的指挥。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出逃。熊廷弼面对混乱的局事,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后,明王朝不问事由,便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熊廷弼一死,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

  这时,详细研究了关内外形势的主事袁崇焕向兵部尚书孙承宗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历兵部主事、监军佥事、宁前兵备佥事;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奉命筑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进而升为右参政、按察使职,驻守宁远。

  那些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的朝廷大臣听说袁崇焕自告奋勇,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给了他20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袁崇焕到了关外,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两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别驻守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与宁远互相支援。

  袁崇焕号令严明,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就扭转过来。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之时,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

  宁远城遗址

  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号称20万)围攻明关外要塞宁远城,遇到明将袁崇焕抗击,久攻不下,背发痈疽而死。

  魏忠贤先是排挤孙承宗离了职,又派了他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之辈,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防守不了,让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高第见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在宁远留守,但却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时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1626年,他亲自率领13万人马,渡过辽河,向宁远进攻。

  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攻势未减,情况十分危急。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轰击。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被炸得血肉横飞,纷纷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优势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沉着应战。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便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样一来,后金军伤亡就更大了。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

  袁崇焕见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了30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后,伤势越来越重,没过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8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大汗。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其后他积极调兵遣将,修缮城池,有力地遏制了后金的军锋。

  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1592年~1643年),清朝创建者,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8子。初为正白旗旗主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以年齿序称“四贝勒”。皇太极曾襄理国政,屡统兵征战,颇有战功。天命十一年(1626年),太祖卒后,被诸贝勒推为后金汗,年号天聪。即位后,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大贝勒权力,控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设六部、内三院、都察院,以完善中央统治机构。设立以满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馆,译汉文书籍,考试生员、举人,尽力笼络汉、蒙官员。对外断绝明朝与朝鲜盟好,曾两次进攻朝鲜,逼朝鲜国王纳贡。又出征察哈尔、蒙古,统一漠南,以扫除明朝北边屏障。屡次对明朝用兵,在辽西地区不断取胜,并4次遣兵入塞,攻城略地,扩大统一范围。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后又创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一女真各部,为入关灭明做好准备。崇德八年(1643年)暴卒,葬盛京(今沈阳)昭陵。

  皇太极用反间计

  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人马,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包围了锦州城。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镇守宁远,派部将带领4000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派兵来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战,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配合战斗内外夹击,把后金军打跑了。

  皇太极把人马调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很严密,皇太极只好退兵。

  袁崇焕虽然打了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的名下,还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过不去,就辞了职。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于乾清宫病逝,年仅23岁,临终遗诏:“以皇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朱由检为明光宗的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生。他于明熹宗死的那天晚上进宫,第3天即皇帝位,诏次年为崇祯元年(1611年),这就是庄烈帝,历史上称他为思宗、毅宗、怀宗等。

  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失势,畏罪自缢身亡,崇祯帝又把袁崇焕召回朝廷,提拔他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士气大振。有一次,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袁崇焕使用崇祯赐给他的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1629年农历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出乎袁崇焕的意料。袁崇焕得到情报,赶忙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后金军退走后,崇祯帝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到处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军绕道进京,是由袁崇焕引进来的。

  崇祯帝是个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时,有一个被后金军俘虏去的太监从后金军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报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订下了密约,要出卖北京。

  崇祯帝把袁崇焕召进宫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军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袁崇焕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他捆绑起来,押进大牢。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到了第二年,下令把袁崇焕杀了。

  清军入关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去世,幼子福临即位,年号顺治。多尔衮逐渐掌握了朝廷重权,决定领兵入关。

  征服朝鲜

  在皇太极称帝的同时,朝鲜因不堪后金的各种勒索而与后金的矛盾激化。皇太极决心在登基后便征服朝鲜。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清廷祭祖誓师伐明。八日,顺治帝特授给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掌管军中一切赏罚大事。九日,多尔衮率群臣至堂子奏乐行礼,又陈列八纛向天行礼,然后统领满洲、蒙、汉军兵总计约14万人,鸣炮起行,讨伐明朝。十一日大军到达辽河,十四日到达翁后。十五日卯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突然派人前来洽降,这为清兵入关提供了意料不到的方便。二十二日,清兵助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军。随后吴清联军越关西入中原,追击农民军。五月二日,进入北京。清军从誓师伐明到占领北京,尚不到一月之久。

  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极率大军进攻朝鲜。清军兵分两路:左翼由多尔衮、豪格率领,由宽甸入长山口取道昌城,南下平壤;皇太极与代善亲率右翼,从东京大路经镇江进入朝鲜。十四日清军大队抵达安州,朝鲜国王逃到汉江南岸的南汉山城。二十九日皇太极南渡汉江,包围了南汉山城。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二十二日,多尔衮率军攻破城池,朝鲜国王被迫投降。

  从此,朝鲜正式成为清朝的属国,皇太极在征服朝鲜之后也解除了他对明战争的后顾之忧。

  建都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终于统一诸王、贝勒、大臣的意见,决定建都燕京。七月八日,顺治帝宣布“迁都定鼎,作京于燕”。八月二十日,顺治帝车驾自盛京出发,九月十九日到达京师,自正阳门入宫。十月一日,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亲自到南都,发布告祭天地文,“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宣布继续沿用“大清”国号,纪元顺治。清政权在关内的确立,为满清贵族最终摧毁南明政权和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清廷在定都的过程中以及定都之后,先改革明朝弊政,减轻人民负担,又对汉族地主阶级加以笼络,并优待和重用明朝降官,还开科进士,安抚士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入主中原后的地位。 中国通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