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的建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酿成群雄争霸,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又有许多发展的时期。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与南方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南方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北方各族政权不同程度地接受汉族制度和文化,开始了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国与外国有了更多交流,特别是西域佛教文化的大量进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有较高成就。文化艺术则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曹操集团以拥护汉朝皇帝为由,击败吕布、袁绍、刘表、韩遂、马超集团,据有黄淮。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并重张汉朝名号,史称蜀;公元229年,吴王孙权称帝,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吴。三国政权努力恢复经济,建立了官府直接经营的屯田系统,有民屯和军屯。公元221年、公元227年,魏国诏令恢复使用五铢钱。刘备、孙权政权也发行了大面额货币,以解决财政问题。产于吴国的青瓷器和铜镜是三国手工业的两类代表产品。青瓷器造型极见个性。铜镜的主要产品是神兽纹镜和画纹带镜,纹饰繁缛,充满细致的刻画。
袁绍拥兵自重
汉灵帝在黄巾起义的风潮中,一命呜呼了。他死后,年仅14岁的皇子刘辩继承皇位,这就是汉少帝。由于少帝年幼,何太后便按惯例临朝。这样一来,朝政大权又落入了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手里。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地主家庭,从祖上袁安起,一直到袁绍的父亲袁逢,四代人中出了5个“三公”,人称“四世三公”。
由于何太后不同意消灭宦官,袁绍就劝何进密召驻扎河东的董卓带兵进京,用武力胁迫何太后。不料董卓还没有到达洛阳,宦官已得到消息,提前下手把何进杀死了。袁绍得知消息后,就和他的兄弟袁术带兵进宫,将搜捕到的宦官全部杀死了。
这时,董卓已率关西军进入洛阳。为了控制住局面,董卓假造声势,收编了何进的部下,独掌了朝政大权。此后,他便想废掉少帝刘辩,但又害怕众人不服,便找袁绍来商量,希望能借重袁绍的影响来控制朝野内外。谁知袁绍表示坚决反对,两人话不投机,拔刀相向。袁绍待在京师,总担心董卓对他下手,便匆忙离开了京师。
袁绍走后,董卓立即废掉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袁、董虽然反目成仇,但袁绍世代为官,是当时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董卓顾及袁绍势力太大,为了缓和同袁绍的矛盾,就听从一些官员的劝告,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袁绍号召各地豪强贵族势力反对董卓废立皇帝,董卓因此而杀死袁氏一族在洛阳和长安的50多人。董卓残忍地对待袁氏家族,反而使袁绍更具有号召力。在反对董卓的队伍中,有一支不太引人注目的队伍,带领这支队伍的首领名叫曹操。
枭雄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父亲夏侯嵩是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随曹腾改姓了曹。曹操从小就很聪明机警,善于随机应变。当时汝南名士许劭以善于评论人物著称,曹操特地登门拜访,请他品评自己。许劭起初不肯评说,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你在治世时,会成为能干的大臣;在乱世里,会成为奸雄。”
魏武帝曹操像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曹操是个反面人物。实际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北方,使混乱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对于结束东汉末年的战乱功不可没。同时,曹操在文学上也卓有建树。
曹操在20岁的时候,当了一个叫洛阳北部尉的小官。洛阳是一座大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很多,他们经常胡作非为,没人敢管。曹操到任后,命令手下人做了十几根五色棒,高高挂起,表明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触犯法规、禁令,就要挨棒子。大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权势,违法乱纪。一天,他违反禁令,深更半夜提刀乱闯,被巡夜的当场捉住,挨了一顿五色棒的痛打。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违反禁令,洛阳的治安有了好转,曹操的威名一下子传开了。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的大军,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反董”联军,大家共同推举袁绍作为联军的盟主。
董卓听说各地起兵的消息,心惊胆战。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定迁都长安。汉献帝被迫离开洛阳后,董卓下令放火焚城。一时间,洛阳成了一片火海,致使洛阳的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弃野。
这时,在酸枣附近集结的各路讨董大军都按兵不动,彼此观望。曹操看到这种情形,义愤填膺,带领手下5000人马,向成皋进兵。曹操的人马刚刚到了汴水,便遭到了董卓部将徐荣的攻击。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一交手,曹操便败下阵来。
曹操损兵折将,回到酸枣。他看到起义讨伐董卓的同盟军不能与他一起成就大事,就单独去了扬州(今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在那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王允除董卓
董卓到了长安后,就自称太师,要汉献帝尊称他是“尚父”。
他看到朝廷里的大臣们人心涣散,对他没有什么威胁,也就寻欢作乐起来了。他在离长安200多里的地方,建筑了一个城堡,称作郿坞。郿坞的城墙修得又高又厚,他把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贮藏在那里,单说粮食一项,30年也吃不完。
郿坞筑成以后,董卓得意地对人说:“如果大事能成,天下就是我的;如果大事不成,我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度晚年,谁也打不进来。”
董卓有一个心腹,名叫吕布,勇力过人。董卓把吕布收作干儿子,叫吕布随身保护他。他走到哪里,吕布就跟到哪儿。吕布的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那些想刺杀董卓的人,因为害怕吕布的勇猛,就不敢动手了。
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他知道要除掉董卓,必须先打吕布的主意。于是,他就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日子久了,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好,也就把他跟董卓的事情向王允透露一些。
原来,董卓性格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不顾父子关系,向吕布发火。有一次,吕布无意中冲撞了他,董卓竟将身边的戟朝吕布掷去。幸亏吕布眼疾手快,侧身躲过了飞来的戟,没有被刺着。为此,吕布心里很不痛快。
王允听了吕布的话,心里挺高兴,就把自己想杀董卓的打算也告诉了吕布。吕布答应跟王允一起干。
公元192年,汉献帝生了一场病,身体痊愈后,在未央宫接见大臣。董卓得到通报从郿坞到长安去。为了提防有人刺杀他,他在朝服里面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卫兵密密麻麻地排成一条夹道护卫。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身后保卫他。他认为经过这样安排,就万无一失了。
孰不知,王允和吕布早已设好计策。吕布安插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等候。董卓的坐车刚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胸前铁甲上,刺不进去。
吕布见此情景,立即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随即,吕布从怀里拿出诏书向大家宣布:“皇上有令,只杀董卓,别的人一概不追究。”董卓的将士们听了,都高兴地呼喊万岁。
长安的百姓听到奸贼董卓死了,欢声雷动,举杯相庆。可是,过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赶走了吕布,长安又陷入混乱动荡之中。
董卓在历史上被视为罪恶滔天的残暴之徒,人们习惯将东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的社会状况记在他的头上。其实,董卓只是一个勇猛而有谋略的边将,如果不是外戚、朝官的无能,他也不会拥帝自立,他的历史作用,只是打开了军阀混战的大门。
迁都许城
东汉王朝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郡割据一方,官僚、豪强趁机争城夺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曹操的势力渐渐壮大。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将黄巾军的降兵补充到自己的军队中,扩大了武装。后来,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傕和郭汜发生火并,互相攻伐。在这种情况下,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宫殿,早已被烧光了,到处是瓦砾碎石、残垣断壁、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就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搭个简陋的草棚,遮风避雨。这些还不算,最大的难处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和手下的谋士商量,把汉献帝迎过来。随后,他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怀疑曹操另有图谋,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许城有粮食,但是不便运输到洛阳来,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迁到那里,免得在洛阳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一听许城有粮食,都赞同了迁都的建议。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从那时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改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修建了宫殿,献帝便正式上朝了。曹操自封为大将军,从此以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但是日子一久,由于要支付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许都的粮食供应也发生困难了。经过10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无法在许都待下去了。
有个叫枣祗的官员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作“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召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农具和牲口由官府提供。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官府和农民平分。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下令实行屯田。不久,许都附近的荒地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芜的土地获得了丰收。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又采用屯田的办法,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也就奠定了成就霸业的基础。
官渡之战
曹操、袁绍是当时北方势力中最大的两个政治集团的领袖,二人决战势在必然。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后方巩固,兵精粮足。而曹操能用以抵抗袁绍的军队仅一两万人,且所居之地久经战乱,物资供应远不丰富。公元200年2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进军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北),围攻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进至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准备渡河直捣许都。决战中,曹操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先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诱敌深入,又于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之战中大败袁军,斩大将文丑。
初战胜利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屯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待战机,如此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10月,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透露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屯积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巢。半夜时分,曹军赶至乌巢,四面点火,围攻袁军大营,守将淳于琼出战不利,退守粮屯,等待援军。乌巢离袁绍大营仅20千米,但袁绍得知曹操亲自率兵偷袭乌巢,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便派大将军张郃、高览等进攻官渡曹军大营,只派少数轻骑往救乌巢。在乌巢,曹操督军继续猛攻,曹军将士殊死奋战,终于大破淳于琼军,阵斩淳于琼,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车。
乌巢一仗,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袁绍攻曹操官渡大营未下,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将领张郃、高览等见大势已去,投降曹操,曹操乘势出击,消灭袁军七八万人,袁绍与其子袁谭仅带800余名亲兵逃过黄河。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孙策入主江东
正当曹操经营北方的统一大业时,南方有一支割据势力渐渐壮大起来,这支队伍的首领就是入主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的孙策、孙权两兄弟。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出生于当地一个名家大族。他的父亲孙坚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朝廷封他为长沙太守。
孙坚后来又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军。他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时遇上袁术,被袁术封为破虏将军。在袁术和刘表争夺荆州的战斗中,孙坚打先锋,击败了刘表的大将黄祖。孙坚乘胜追击,不料,在追击途中被黄祖手下一名躲藏在树丛中的士兵用暗箭射死。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接替他的职务,统领部队,继续在袁术手下供职。孙策打起仗来勇猛异常,总是一马当先,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孙郎”。
孙策想继承父志,干一番大事业,但总感到在袁术手下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脱离袁术,另寻出路。正巧孙策的舅舅、江东太守吴景这时被扬州刺史刘繇赶出丹阳,孙策便向袁术请求,去平定江东,替舅舅报仇。
孙策带领袁术拨给他的1000人马到江东去,以此来开辟自己的地盘。他一路上招募兵士,从寿春到达历阳(今安徽和县)时,已招募了五六千人。这时,孙策少年时的好朋友周瑜正在丹阳探亲,听说孙策出兵,就带领一队人马前来接应,帮助他补充了粮食和其他物资。这样,孙策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力量,而且增加了一个得力助手。
孙策带领军队,渡过长江,先后几次打败刘繇的军队,最后把刘繇从丹阳赶走,还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同时控制了江东大部分地区。
孙策到江东后,军纪严明,不许士兵抢掠百姓财物、侵害百姓利益,深得江东百姓的欢迎。
孙策平时爱好打猎。有一天,他追赶一头鹿,一直追到江边,他的马快,跟从他的人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原吴郡太守许贡的3个门客正好守在江边。孙策在攻下吴郡时,杀了太守许贡,因此,许贡的门客一直在寻找机会替许贡报仇。他们见机会来了,便一齐向孙策突发冷箭。孙策的面颊中了一箭。
孙策的病情很快恶化,他自知好不了了,便把张昭等谋士请来,对他们说:“我们现在依靠吴、越地区的人力资源,长江的险固,可以干一番事业,请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他又把孙权叫到面前,把自己的官印和系印丝带交给他,说:“带领江东的人马,在战场上一决胜负,和天下人争英雄,你不如我;推举和任用贤能的人,使他们尽心竭力,保住现在的江东,我不如你。”当晚,这位纵横江东的“孙郎”便死去了。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接替他的职务,掌管大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年仅19岁的孙权继承父兄业绩,担负起巩固发展江东的重任。
孙权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吴国建立者,即吴大帝。在位2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子,孙策弟。孙权15岁为阳羡长,相继察孝廉、举茂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亡,代统部众,任讨虏将军、会稽太守,拥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十五年又派步骘进兵岭南。后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击破刘备军。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次年,遣卫温等至夷洲(今台湾)。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又派聂友等赴珠崖、儋耳(今海南岛)。在位期间,孙权设置农官,大力推行屯田,注意兴修水利。
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即昭烈帝。在位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东汉末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军,与袁术相攻。后被吕布击败,归曹操,任左将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为操所败,奔袁绍。不久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大破袁绍,备改依刘表,屯于新野(今属河南)。此后,长驻荆州达8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年),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三顾草庐,得诸葛亮为谋士,采其策联结孙权,对抗曹操,占领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进兵汉中,次年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取得汉中,自称汉中王。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东征攻吴,被吴将陆逊击败,退至白帝城(重庆奉节东北),第二年病死。
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蜀汉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因徐庶推荐,三顾草庐向诸葛亮求教。他建议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复兴汉室,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深得刘备信任。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20余万大举南下,他奉命东结孙权,联军5万人,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乘胜占有荆州大部地区。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从刘备入益州,3年后破成都。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受刘备托孤。刘禅继位后,被封为武乡侯,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务农殖谷,推行屯田,发展生产,改善和西南各族关系。著作有《诸葛亮集》。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秋天率兵30万,号称80万,南下攻打荆州。当曹操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时,刘表就病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向来就不和睦,在刘表临终前几个月,刘琦出任江夏太守;刘琮被部下拥戴,继任荆州牧。刘琮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听说曹操来攻荆州,暗地派人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襄阳,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正在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今湖北襄樊)操练兵马,他还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大军逼近时,单凭自己的力量抵抗曹操已不可能,便与诸葛亮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
刘备在荆州很有影响,当他撤退时,有10多万百姓纷纷随他南下,辎重数千辆,男女老幼互相搀扶,所以每天走得很慢。曹操看出刘备想退守江陵的意图,亲自率5000骑兵,昼夜急行300多里,直奔江陵。曹军在当阳长坂(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追上刘备,大败刘备。曹操顺利占据江陵,而刘备却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此时刘备的军队除关羽的1万水军和刘琦的1万多步兵外,其余损失殆尽。
曹操席卷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部下的文武官员都异常震动,有些人主张投降,孙权犹豫不决。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就曾派鲁肃到荆州去探听虚实,鲁肃在当阳劝刘备把军队移驻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以便和东吴互通声气。刘备乘机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去见孙权,商议联合抗曹的策略。
诸葛亮舌战群儒
凭着雄辩之才和满腹智慧,诸葛亮轻易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
这时候,孙权接到曹操的恐吓信,声称孙权若不投降,他将率80万大军直捣江东。曹操的威势使一些人吓破了胆,长史张昭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只有投降才是上策。针对这种观点,周瑜批驳说:“曹操挥师南下,后边有关西马超、韩遂的威胁,后方一定不稳定。再说曹军习于陆战,不习水战,他们与我们较量是舍长就短。另外,现在是寒冬十月,曹操军马粮草不足,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曹操致命的弱点。曹操号称80万大军,据我观察,曹操带来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已疲惫不堪;从刘表那里所得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且人心不稳。这二十二三万军队人数虽多,但不堪一击。将军只要给我5万精兵,就足以打败曹操,请将军放心。”一番话说得孙权非常激动,他拔出宝剑,砍掉奏案的一角,厉声说道:“诸将吏谁再敢说投降二字,就和这奏案一样!”
于是,孙权以周瑜为左督(总指挥),程普为右督(副总指挥),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率精兵3万,与刘备大军一齐进驻长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与江北曹操的军队隔江对峙。
曹操的士兵因来自北方,初到南方个个水土不服,很不习惯南方潮湿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乘船,没多久就病倒了许多人。曹操见士兵们身体虚弱,只好召集谋士们商量对策。这时,有人献上连环计:将水军的大小战船分别用铁环锁住,十几条船一排,每排船上再铺上宽阔的木板,不仅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就是马也可以在上面跑起来。曹操听了非常高兴,立即下令: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大小战船。这样做后,效果果然不错,人在船上走,如履平地,一点也不觉得摇晃。
驻防在长江南岸的孙刘联军,看见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便想用火攻。正在发愁无法将火种靠近敌船时,周瑜手下的大将黄盖主动要求自己假装投降,以便靠近敌船。
周瑜很赞成黄盖的主意,两人经过商量,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的人看清了形势,害怕兵败身亡,便没怀疑黄盖的诈降。
周瑜在江东将各路人马布置停当,只等东南风起,火攻曹营。
公元208年冬至那天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黄盖又给曹操去了一封信,约定当晚带着几十只粮船到北营投降。
当天晚上,黄盖率领20只战船,船上装满干草、芦苇,浇了膏油,上面蒙上油布,严严实实地把船遮盖住。每只船后又拴着3只划动灵活的小船,小船里都埋伏着弓箭手。降船扯满风帆,直向北岸驶去。曹军水寨的官员听说东吴的大将前来投降,都跑到船舷来观看。
黄盖的大船离北岸约2里左右时,只见黄盖大刀一挥,20只大船一齐着起火来,火焰腾空而起,20只战船像狂舞的火龙,一起撞入曹操的水军中。火趁风势,风助火威,一眨眼的工夫,曹军的水寨成了一片火海。水寨外围都是用铁钉和木板连起来的首尾相接的连环船,一时间拆也无法拆,逃也逃不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大火烧尽战船。黄盖他们则早已跳上小船,不慌不忙地接近北营,向岸上发射火箭。这样一来,不但水寨里的战船被烧,连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一时间,江面上火逐风飞,一片通红,漫天彻地。
刘备、周瑜一看北岸火起,马上率水陆两军同时进兵,杀得曹军死伤了一大半,曹操败走华容道(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曹操在战斗中损兵折将。恰在这时,又传来孙权围攻合肥的消息,必须派兵驰援。曹操只得留下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队伍踏上北归的路途。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大败而告结束。这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军事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全国的愿望化成了泡影。孙权稳定江东,并且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荆州,向益州发展。
刘备入川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把曹操的人马从荆州赶了出去。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发生了分歧。刘备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他和刘表是本家,刘表不在了,荆州理应由他接管;孙权则认为,荆州是靠东吴的力量打下来的,应该归东吴。后来,周瑜只把长江南岸的土地交给了刘备。刘备认为分给他的土地太少了,很不满意。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认为把荆州借给刘备,可以让他抵挡北方的曹操,东吴便可以借机整顿兵马,图谋大业。为此,他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借人家地方总不是长远之计,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打算向益州发展。正好在这个时候,益州的刘璋派人请刘备入川。
原来,益州牧刘璋手下有两个谋士,一个叫法正,另一个叫张松。两人私交很深,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他们认为刘璋是无能之辈,在他手下做事没有出息,想谋个出路。
法正来到荆州后,刘备殷勤地接待了他,同他一起谈论天下形势,谈得十分投机。
法正回到益州后,就和张松秘密商议,想把刘备接到益州,让他做益州的主人。
过了不久,曹操打算夺取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东)。这样一来,益州就受到了威胁。张松趁机劝刘璋请刘备来守汉中。刘璋便派法正带了4000人马到荆州去迎接刘备。
刘备见到法正后,对于是否入川还有点犹豫。那时候,庞统已经当了刘备的军师,他坚决主张刘备到益州去。刘备听从了法正、庞统的劝说,让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亲率人马到益州去。
后来,张松做内应的事泄露了。刘璋杀了张松,布置人马准备抵抗刘备。
刘备带领人马攻打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北)时,受到雒城守军的顽强抵抗,足足打了一年才攻下来,庞统也在战斗中中箭而亡。随后,刘备向成都进攻,诸葛亮也带兵从荆州赶来会师。刘璋无力抵抗,只好投降了。
公元214年,刘备进入成都,自称益州牧。他认为法正对这次攻进益州立了大功,便把他封为蜀郡太守,整个成都都归法正管辖。
诸葛亮帮助刘备治理益州,执法严明,不讲私情,当地有些豪门大族都在背地里吐露怨气。
法正劝告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进关,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许多刑罚,百姓都拥护他。您现在刚来到这里,似乎也应该宽容些,这样才合大家心意。”
诸葛亮说:“您知道的并不全面。秦朝刑法严酷,百姓怨声载道,高祖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与那时完全不同。刘璋平时软弱平庸,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行不法。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是很难安定下来的啊。”
法正听了这番话,对诸葛亮十分佩服。
水淹七军
刘备巩固了在益州的地位后,自立为汉中王。他封关羽为前将军,派益州前部司马犍手下人费诗到荆州,把前将军的印绶送给关羽。关羽把他趁着曹操在汉中失败和士气低落之机准备进攻襄阳和樊城的打算告诉了费诗,请他回去向刘备报告。关羽在南郡后方布置好防务后,就准备发兵去攻打襄阳和樊城。
关羽叫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省公安西北油江口),嘱咐他们随时供应粮草,必要的时候补充兵源,自己带着关平、周仓等率领一支人马去打樊城。樊城的守将曹仁听说关羽发兵,就向曹操报告求援。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带领7队人马赶到樊城去帮助曹仁。
曹仁叫于禁、庞德屯兵樊北,互相支援。关羽的军队很快地渡过襄水,围住樊城,每天在城下叫战。虽然樊城内的兵马只有几千,可是驻扎在城北的却有7队兵马,声势浩大。曹仁就跟于禁商议好,一起夹攻关羽。于禁派两个部将董超和董衡带领两队人马先去试探一下,没有一顿饭的工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了1/3,吓得曹仁不敢出来了。
曹兵坚守不战,汉军也没法攻破城池。关羽便在白天带着十几个军士,登上高处观察地形。他看见樊城上曹军的旗号杂乱,士兵慌乱;又看到于禁营寨建在山谷里,四处一望,不禁喜上眉梢。
关羽回到营寨,马上吩咐将士们赶紧准备大小船只和木筏子。关平不解地问:“我们在陆地打仗,为什么准备水具?”关羽说:“现时是八月雨季,过不了几天就会有暴雨降临。我预料这场大雨,足以使江水泛涨,我们事先堵住各处水口,等到大水发来,就放水淹于禁营寨和樊城,战船可就有用了。”关平听了,连连表示赞同。
果然,开始下大雨了,雨势连绵未绝。
一天夜里,庞德坐在帐中,只听帐外水声怒吼,战鼓震地。他急忙出了营帐观看,只见四面八方,全是白茫茫的大水,士兵们随波逐流,漂走的不计其数。于禁、庞德急忙攀上小山避水。好不容易等到天亮,狂风暴雨好像发了疯一般,樊北地势低,平地积水高达3丈,把七军都淹没了,就是樊城,大水也涨到城墙的半腰,曹仁、满庞他们早已爬到城门楼上去了。
关羽、关平、周仓等人坐着大船,别的将士们划着小船,摇旗呐喊着,冲了过来。于禁见无路可逃,便举手投降了。关羽命人脱下于禁的衣甲,把他押在大船里,又去捉拿庞德。
这时,庞德夺了蜀兵的一只小船,正往樊城划去。关羽身边的周仓见了,跳入水中,掀翻小船,活捉了庞德。
关羽杀了不肯归降的庞德,率军兵乘水势未退,上战船直奔樊城。
关羽水淹曹仁大军,震动了整个中原。曹操得到消息,有些惊慌,打算暂时放弃许都,避开关羽的锋芒。这时,谋士司马懿献计说,关羽虽然智勇过人,但他与孙权不合。不如派人去游说孙权,约他从背后攻击关羽,这样,樊城之围会解除,中原也自然没有危险了。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计策。
吕蒙袭荆州
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瓜分了荆州,刘备又以抵抗曹操为名借了孙权占领的荆州的南郡。后来,刘备又占据了益州和汉中,孙权向刘备索要南郡,遭到拒绝。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留下南郡太守糜芳守公安,将军傅士仁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进攻曹魏的襄阳、樊城。
驻守陆口(今湖北省嘉鱼西南)的吴将吕蒙向孙权建议趁机夺回荆州。公元219年,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进攻江陵。吕蒙将战船伪装成商船,将精兵藏在船舱内,摇橹的士兵身穿白衣,扮成商人模样,日夜兼程。吴军抵达公安后,蜀将傅士仁投降,傅士仁又劝糜芳投降。吴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荆州的两个重镇。
关羽得知荆州失守后,急忙撤军回援。关羽将士得知公安、江陵已经失守,吕蒙又善待他们的家属后,纷纷逃散。关羽势单力薄,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后被吴军俘杀于彰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孙权占据了荆州。
火烧连营
蜀汉得知曹丕称帝的消息后,大臣们便拥立刘备承继汉家帝位。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正式在成都即皇位,这就是汉昭烈帝。
由于孙权重用吕蒙,用计袭取了荆州,杀了关羽,使得蜀汉和东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刘备即位之后,便调集75万大军,以替关羽复仇为名,进攻东吴。刘备出兵前,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刘备旧恨未报又添新仇,报仇心切的他命令大军急进。蜀军先锋吴班、冯习很快攻占巫县(今重庆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
东吴君臣吓得要命,赶紧派使者向刘备求和,但都没有效果。孙权正在着急的时候,大臣阚泽以全家担保举荐陆逊为统帅。于是孙权封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赐给他宝剑印绶,带领5万人马抵御蜀军。
第二年正月,刘备到了秭归(今湖北省秭归)。蜀军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刘备率领主力,进驻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他在长江南岸沿路扎下营寨,水军也弃舟登陆。从巫峡到夷陵的六七百里山地上,蜀军一连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非常浩大。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旺盛,又占据了有利地形,很难攻打,就坚守不出。这时,东吴的安东中郎将孙桓被蜀军包围在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派人向陆逊求救。陆逊手下的将领,也纷纷要求派兵救援。陆逊对大家说:“孙桓很得军心,夷道城池牢固,粮草也很充足,不必忧虑,等我的计谋实现以后,孙桓就自然解围了。”
四川成都刘备墓
三国时期,刘备在湖北夷陵大败于吴大将陆逊之手,狼狈逃回白帝城,忧愤交加,一病不起,于公元223年去世。蜀汉渐趋衰落。
东吴众将见陆逊既不肯攻击蜀军,又不肯救援孙桓,认为他胆小怕打仗,都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刘备在夷陵受阻,从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决战的机会。他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命令吴班带领几千人马,到平地上扎营,摆出挑战的架势。事先在附近山谷里埋伏了8000精兵,等候吴军。东吴众将以为机会来了,都想出击。陆逊阻止说:“蜀兵在平地里扎营的兵士虽然少,可是周围山谷里一定有伏兵。我们不能上这个当,看看再说。”刘备见陆逊不上当,便把埋伏在山谷中的伏兵撤出。这一来,东吴诸将都佩服陆逊了。
陆逊通过观察,对局势了然于胸,于是决定进行反击。陆逊先派一支军队试攻蜀军一处兵营。这一仗,吴军虽然打败了,但陆逊却找到了进攻蜀军的办法。
接着,陆逊命士兵每人拿着一把茅草冲入蜀营,顺风点火,发动火攻。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一个营起火,便延烧到另一个营。顿时,蜀军的营寨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陆逊率领大军,乘机反攻,一连攻破蜀军40余座营寨,杀死蜀将张南、冯习等人。蜀军纷纷逃命,包围夷道的蜀军也都溃逃了。
刘备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陆逊督促大军四面围攻,又杀死蜀军1万多人。刘备乘夜冲出重围,逃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军用物资也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夷陵之战”,又称为“猇亭之战”。
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在蜀汉的南部,就是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当时称为“南中”,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总称为“西南夷”。但蜀在南中的统治并不巩固。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牂郡(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的大姓雍闿、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豪族首领高定纷纷反叛。
因与孙权交战,蜀国实力大为削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内部整顿,“闭关息民”后,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出师前,他采纳部将马谡的建议,确定了以抚为主的攻心战术。七月,诸葛亮由越巂入南中,派马忠率东路军进攻牂,消灭朱褒的势力;又派李恢率中路军自平夷(今贵州毕节)直趋益州郡。自己亲率主力进入益州。这时雍闿已被高定的部下杀死,孟获代之为统帅,收集雍闿余部与诸葛亮对抗。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所以诸葛亮根据自己的既定方针,决定生擒孟获,令其心服归降。
南蛮王孟获听说蜀兵南下就带兵迎战,远远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丞相用兵如神,看来言过其实了。”孟获冲出阵去,蜀将王平迎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放胆追杀,一口气就追赶了20多里。忽然四下里杀声震天,蜀军冲杀了出来,左有张嶷,右有张翼,截断了退路。南兵大败,孟获死命冲出重围。然而前边路狭山陡,后边追兵渐近,孟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紧跟着又是一阵鼓声,埋伏在这里的魏延带领500人冲杀了出来,结果毫不费劲儿就活捉了孟获。
孟获被押到大帐里,诸葛亮问:“现在你被活捉了,有何话说?”孟获说:“我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道:“你要是不服气,我放你回去如何?”孟获答得倒也干脆:“你要是放了我,我重整兵马,和你决一雌雄,那时再当了俘虏,我就服了。”诸葛亮立即让人给孟获解开绑绳,放他回去。
诸葛亮像
孟获回寨以后,派他手下的两个曾被俘虏后又放回的洞主出战,但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说他俩是故意用败阵来报答诸葛亮,把他们痛打了100军棍。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100多个放回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了起来,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你曾经说过,再当俘虏就服了,现在还有什么话说?”孟获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这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见他不服,就又放了他。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7次。
到了第7次擒住孟获时,诸葛亮也不和孟获说话,只是给他解了绑,送到邻帐饮酒压惊,然后派人对孟获说:“丞相不好意思见你了,让我放你回去,准备再战。”孟获听了这话,流下了眼泪,他对左右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以说,丞相待我仁至义尽了,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不知羞耻了。”说完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上说:“丞相天威,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当场封孟获永远为南人洞主,蜀兵占领之地,全部退还。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欢天喜地地回去了,诸葛亮便率领大军回师成都。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方,而且从南方调发了大量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政力量,从而可以专心于北方,挥兵北进汉中了。
诸葛亮革新八阵图
八阵是在诸葛亮以前就有的阵法,孙子的八阵记载于《汉书·艺文志》中,《孙膑兵法》中也有《八阵》篇。阵图就是把阵法画在帛、纸上或用砂石堆砌在地上。
诸葛亮主政以后,蜀军的主要对手由以水、步兵为主的东吴,变为以步、骑兵为主的曹魏。蜀军步兵多、弩兵强,为了有效地对付魏军的骑兵,诸葛亮改革了八阵,充分发挥了蜀军步兵尤其是弩兵的优势。
诸葛亮把蜀军的步、弩、骑、车诸兵种和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融入八阵。在蜀魏战争中,八阵发挥了重要作用。连诸葛亮的对手、魏国大将司马懿,在巡视了蜀军退兵后留下的营垒时也称其为“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的八阵没有留下记录的文字,至唐代时已经失传。但诸葛亮在三处留下了八阵图:一处是在鱼腹江边砂石滩上;一处是在汉中定军山以东的高平旧垒;一处是在成都弥牟镇。
司马懿篡权
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期内,蜀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进攻魏国。魏国虽然外部的压力减弱了,但内部却乱了起来。
公元239年,司马懿奉命去关中镇守。在前往关中的路上,魏明帝曹给司马懿连续下了5道诏书,催他火速赶到洛阳。司马懿赶回洛阳宫中的时候,曹已经病势沉重,他握着司马懿的手,看着8岁的太子曹芳,说:“我等你来,是要把后事托付给你。你要和曹爽辅佐好太子曹芳。”
司马懿说:“陛下放心吧,先帝(曹丕)不也是把陛下托付给我的吗?”
曹死后,太子曹芳即位,这就是魏少帝。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奉曹遗诏,共同执掌朝政。司马懿本人才智出众,文武双全。他在曹操执政时期,曾经帮助曹操推行屯田制。曹操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司马懿也帮助出过许多主意,立了大功。因此,他得到曹丕的信任,掌握了军政大权。曹爽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却依仗自己是皇帝宗室,总想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
正始石经 三国
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立,又名《三体石经》,用古文、篆书和隶书字体书刻,建于洛阳太学门前(今洛阳市偃师县)。石经共27块,后佚失,自宋以来屡有残石出土。
曹爽因司马懿年高望重,起初还不敢独断专行,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不久,他任用心腹何晏、邓飏等人掌管枢要,并奏请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表面上升了官,实际上却被削了权。曹爽又安排自己的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率领禁兵;曹训任武卫将军,掌管了一些军权。司马懿对曹爽专擅朝政,很是不满。他索性称风痹病复发,不参与政事,但是暗中却自有打算。
曹爽担心司马懿不是真的有病,正巧自己的心腹李胜调任荆州刺史,于是就命李胜到司马懿那里进行探察。李胜到了太傅府,求见司马懿。司马懿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回去后,把这次相见的情况告诉了曹爽,并说:“司马懿已经形神离散,只剩下一口气,活不了多久了。”曹爽满心欢喜,从此就不再防备司马懿了。
一转眼就是新年。少帝曹芳按规矩要到高平陵去祭祀。曹爽和他的兄弟曹羲等人也一道前往。曹爽他们出了南门,浩浩荡荡地直奔高平陵。
等他们走远了,司马懿立刻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率领自己的兵马,借着皇太后的命令,关上城门,占据武库,接收了曹爽、曹羲的军营。同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兄弟的职务给撤了。
曹爽接到了司马懿的奏章,不敢交给曹芳,又想不出主意。司马懿又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来传达命令,让曹爽早些回去,承认自己的过错,交出兵权,那样就不会为难他们。
曹爽乖乖地交出兵权,回到洛阳侯府家中。司马懿把少帝曹芳接到宫里去,当天晚上就派兵包围了曹爽府第,在四角搭上高楼,叫人在楼上察看曹爽兄弟的举动。没过几天,又让人诬告曹爽谋反,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部处死了。
曹爽死后,司马懿担任丞相,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昭之心
司马懿杀了曹爽之后,又过了两年,他也死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有谁敢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即了皇位。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就看不惯司马氏的专权行为,司马师废去曹芳后,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毋丘俭(毋丘,姓)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出兵,打败了文钦和毋丘俭。但是在回到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司马师一死,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
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3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
年轻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对付司马昭。他带领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乱哄哄地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领了一队兵士赶来,与禁卫军打了起来。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剑杀过去。贾充的手下兵士见到皇帝亲自动手,都有点害怕,有的准备逃跑了。
贾充的手下有个叫成济的,问贾充怎么办?
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
经贾充这么一说,成济胆壮起来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刺去。曹髦来不及躲闪,被成济刺穿了胸膛,当即毙命。
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把皇帝杀了,也有点害怕了,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
老臣陈泰说:“只有杀了成济,才勉强可以向天下人交代。”
司马昭见没法拖下去,就把杀害皇帝的罪责全都推在成济身上,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把他的一家老少全杀了。
之后,司马昭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15岁的曹奂即了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智出阴平道
魏帝曹髦死后,司马昭的地位更加稳固了。于是,他决定进攻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蜀国。他派邓艾和诸葛绪各自统率3万人马,派钟会带领10万人马,兵分三路进攻蜀国。钟会的军队很快攻取汉中。邓艾的军队也到达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向姜维进攻。姜维得知汉中失守,就将蜀兵集中到剑阁据守,抵御魏军。
钟会兵力虽强,但姜维把剑阁守得牢牢的,一时攻不进去,军粮的供应也发生了困难。钟会正想退兵时,邓艾赶到了。邓艾让钟会在这里与蜀军对峙,自己领兵从阴平小道(起于今甘肃文县鸪衣坝至平武县江油关)穿插到蜀国的后方,这样就会攻破蜀国。钟会觉得邓艾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但一看邓艾很坚决,也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几句。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作先锋,每人拿着斧头、凿子,走在最前面,打开小路通道,自己则率领大军紧跟在后。
最后,邓艾他们到了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走了。大家一看悬崖深不见底,禁不住抽了一口冷气,好多人打了退堂鼓。邓艾当机立断亲自带头,用毡毯裹住身子先滚下去。将士们不敢落后,照着样子滚下去。士兵们没有毡毯,就用绳子拴住身子,攀着树木,一个一个慢慢地下了山。
邓艾集中了队伍,对将士们说:“我们到了这儿,已经没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打下江油,不但有了活路,而且能立大功。”镇守江油的将军马邈没料想到邓艾会从背后像天兵一样出现在眼前,吓得他晕头转向,只好竖起白旗,向邓艾投降了。
邓艾占领了江油城,又朝绵竹方向前进。蜀军驻守绵竹的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魏军人数太少,双方一交战,就吃了个败仗。
魏军第二次出去跟蜀军交战时都铁了心,反正打了败仗也不能活着回去。这一仗真非同小可,打得天摇地动。两军杀到天黑,蜀军死伤惨重,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在疆场上。魏军胜利地占领了绵竹。
邓艾攻下绵竹,向成都进军。蜀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军来得这么快,再要调回姜维的人马也已经来不及了。后主刘禅慌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找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大臣谯周提议投降。于是后主刘禅就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玉玺到邓艾军营里去请求投降。
蜀国就这样灭亡了。这时候,姜维还在剑阁据守,听到蜀国投降的消息后,前思后想,决定向钟会投降。钟会赏识姜维是个好汉,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后来,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告发邓艾谋反,杀掉了邓艾。
邓艾死后,兵权就全都掌握在钟会的手里。于是,钟会就想谋反自立。姜维一心想着复国兴汉,觉着有机可乘,便假意赞同钟会的想法。
后来,有人传言钟会和姜维要杀光北方来的将士,一下引起了兵变。钟会和姜维控制不住局面,被乱军杀死了。
蜀国灭亡的第二年,吴景帝孙休病逝,孙皓即帝位,改年号为元兴。吴国朝政从此日益败坏,东吴亦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乐不思蜀
蜀汉灭亡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刘禅留在成都,说不定还会引起麻烦,就派人把刘禅接到洛阳来。
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当年诸葛亮为他掌管着军政大事时,他还挺谨慎,遇事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祎、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但是他已经有点不像话了。后来,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乱军所杀,大臣们死的死,走的走。随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理,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把他封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共有50多人封了侯。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罢了。但在刘禅看来,却是恩重如山了。
有一回,司马昭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宴会中,叫一班歌女为他们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几乎落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美滋滋地看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观赏歌舞一样。
司马昭暗暗观察着刘禅的神情,宴会后,他对心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了!”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您现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里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站在一旁的郤正听了,觉得太不像话。等刘禅回到府里后,郤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你看我该怎么说呢?”
郤正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坟墓都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我们还有回去的希望。”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了。”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招待您挺周到,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郤正的话,便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地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可就是挤不出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上。
司马昭看了他这副模样,心里猜出是怎么回事,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没错,没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忍不住笑了,左右侍从也笑出声来。
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的昏庸无能是出了名的。因刘禅小名“阿斗”,所以后来人们常把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司马炎建西晋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魏政权,建立晋朝,仍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为晋武帝。公元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西晋政权为稳固皇权,授给皇室王公中央、地方的行政及军事大权,但却造成变乱。皇室王公在诛杀了专权的外戚杨姓、贾氏集团后,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相继攻杀取代,由宫廷政变演化成大规模战争,史称“八王之乱”。中原地区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西晋政权的凝聚力和军力被削损。北部地区的匈奴族趁势而强,公元308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帝,匈奴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公元317年西晋灭亡。
蓄志灭东吴
司马昭灭了蜀汉,又准备进攻东吴。正在这时,他得了重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魏元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至316年,晋朝都以洛阳为国都,史称西晋。
西晋政权初步稳定以后,晋武帝司马炎接受羊祜的建议,积极准备攻灭东吴,统一中国。
羊祜是蔡邕的外孙,司马师的小舅子,从小喜欢读书,知识渊博,有辩才,文章写得好。有人把他比作孔子的弟子颜回。
从公元269年起,羊祜出任荆州都督,镇守襄阳,很受老百姓的爱戴。他到襄阳的时候,军营里的粮食还不够100天用的,后来推行屯田政策,让士兵开垦荒地,粮仓里储满了粮食。他还对东吴军民讲究信用,投降过来的士兵想回去的随他们自愿。有些投降的人,回去后都说羊祜的好话。这样,投降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晋武帝司马炎非常赞赏羊祜在襄阳的政绩,提升他为车骑将军。
羊祜决心采取一套攻心策略,用道义去争取民心。他每回跟东吴交战,一定按照约定的日子,决不偷袭,决不布置埋伏。将士当中有谁向他献计,只要听到话里有欺诈的苗头,他就拿出上等的好酒,请献计的人喝,让他喝得醉醺醺的,开不得口。羊祜行军的时候,经过东吴的地界,士兵割了稻谷,也必须报告吃了多少粮食,按价赔偿人家。他出外打猎,每次都郑重叮嘱手下将士只准在自己的地界内。碰巧,东吴的将士也在对面打猎,双方各不侵犯。如果有一只飞鸟或者一只野兽,先给吴兵打伤,飞到这边被晋兵抓住,必须送给对方。因此,吴人对他很是敬重,称他为羊公。
羊祜见时机慢慢成熟起来,积极筹备伐吴。公元276年,羊祜上书,请示晋武帝征伐东吴。不料秦、凉二州的少数民族发生了动乱,朝廷大臣纷纷反对出兵东吴,只有杜预和张华赞成,于是建议被搁置下来。
又过了一年多,羊祜病了,他要求回到洛阳来。晋武帝请他坐车进宫,不必叩拜。后来又让他回家养病,不必上朝。接着,就派张华去向羊祜请教征伐东吴的计策。羊祜说:“孙皓暴虐昏庸,今天去征伐,一定能够胜他。要是孙皓一死,吴人另立一个有能耐、爱护老百姓的新君,咱们即使有百万大军,恐怕也打不过长江去了。”
过了几天,张华向晋武帝详细报告了羊祜灭吴的谋略。晋武帝接受了羊祜的建议,拜杜预为平安东将军,统率荆州所有的军队。杜预受命后,招募兵马,储备粮草,准备伐吴。正在这个时候,羊祜病故了。
羊祜死后的第二年,杜预攻灭了东吴,统一了中国。在庆祝宴上,晋武帝拿起酒杯对大臣说:“讨平东吴,统一天下,是羊太傅的功劳啊!”接着,他带领文武大臣到羊祜的墓前去祭奠,告慰已经安眠于地下的羊祜。
白痴皇帝
从魏国的明帝时开始,社会逐渐蔓延开一种奢侈浮华的风气。晋武帝在奢侈风气中又起了带头作用。统一以后,原来节俭的晋武帝追求起奢靡的生活,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晚年的晋武帝因为荒淫过度,身体状况逐渐下降,他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晋武帝和他的祖父辈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太子司马衷却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朝廷里的大臣都很担心,晋武帝死后,要是让这个低能儿即位,不知道会把朝政搞成什么样子。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但又不敢开口明讲。
晋武帝也有些犹豫。他想试试他的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派人给太子送去一卷文书,里面提到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一下。
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头脑灵活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赶忙请来宫里的老师,替太子代做答卷。那个老师很有学问,写出的卷子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
贾妃看了非常满意,旁边有个太监却提醒她:“这份卷子好是好,只是皇上知道太子平常不太懂事,看了这样一份卷子,难免生疑。万一追究起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贾妃经他一提醒,便让略懂文墨的太监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抄写一遍,给晋武帝送去。
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不高明,但是总算有问必答,可以看出太子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也就不再想废掉太子的事了。
持盾武士俑 西晋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这时,太子司马衷已经30多岁了。但是晋武帝还是不放心,临死前立了遗诏,要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杨骏想独揽大权,便和杨皇后串通起来,伪造了一份遗诏,指定由杨骏一人辅政。
晋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承皇位,就是晋惠帝。晋惠帝即位以后,根本管不了国家政事,还闹出一些笑话来。
新继位的晋惠帝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事理。有一天,晋惠帝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鸣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白痴皇帝,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晋惠帝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
有一年,各地庄稼歉收。地方官员把灾情上报朝廷,说灾区饿死很多人。晋惠帝知道这件事,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呢?”
大臣回奏说:“当地灾情严重,没有粮食吃。”
惠帝沉思了一下,说:“为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粥呢?”大臣们听了,目瞪口呆。
有这样一个白痴当皇帝,西晋王朝难免要闹出乱子来了。
八王之乱
晋武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保住司马氏的天下,吸取了曹魏皇权太弱的教训,大封自己的子侄兄弟做王,让他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来护卫皇室。然而,晋武帝没有想到,握有兵权的诸王野心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大祸。
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军政大权落到杨太后的父亲杨骏手中。杨骏用阴谋权术,排除异己,引起皇后贾南风与晋宗室的强烈不满。
贾后不甘心让杨骏掌权,就暗中联系宗室诸王,让他们进京除掉杨骏。诸王早已心怀鬼胎,楚王司马玮一接到诏书,马上进了京城。贾后即以惠帝名义下诏,宣布杨骏谋反,在皇宫卫队的配合下,司马玮杀死了杨骏,并灭了他的三族,其他凡是依附杨家的官员也都掉了脑袋。
贾后除掉杨家势力后,为稳定大局,召汝南王司马亮入朝辅政。司马亮也是喜欢抓权的人,暗中谋划着夺取司马玮的兵权。贾后感到诸王难以控制,便生出了除掉诸王的想法。她先让惠帝下诏,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全家。接着,贾后以司马玮擅杀朝廷重臣的罪名,将司马玮处死。这样,贾后夺得了西晋的全部大权。
可是,贾后没有儿子,她怕大权将来会落到别人手里,就假装怀孕,暗地里把妹夫韩寿的儿子抱来,说是自己生的。有了这个儿子,贾后就决定废掉太子,并且派人把他毒死,立抱来的孩子做太子。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宗室群情激愤,以贾后篡夺司马氏天下为名,起兵讨伐贾后。赵王司马伦当即领兵入宫,派齐王司马冏废掉贾后,接着又将她毒死,之后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己称了帝。
在许昌镇守的齐王司马冏,听说赵王司马伦当了皇帝,非常不满,他向各处发出讨伐司马伦的檄文,号召大家共同起兵。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也有夺取政权的野心,他们和齐王司马冏联合起来,攻杀了司马伦。
齐王司马冏进入洛阳后,独揽大权,沉湎酒色。长沙王司马乂乘机起兵发难,司马颖、司马颙互相声援。司马冏与司马乂打了几年,兵败被杀。司马乂乘机入朝辅政,控制了朝政大权。司马颙见司马乂又独揽了朝政大权,恼羞成怒,随即发兵讨伐司马乂,与司马颖联合,大举进攻洛阳。正当他们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在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乘机偷袭了司马乂,并把他用火烧死了。司马颖也就乘机进入洛阳,做了丞相,控制了政权。
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自己杀司马乂有功,却没捞到半点好处,很不甘心,就假借惠帝的名义,起兵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挟持着惠帝,到了长安。长安是在河间王司马颙的掌握之中,他看到司马颖兵败势穷,就乘机排挤司马颖,把惠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了朝政大权。
被司马颖打败逃走的东海王司马越见王浚的势力大,就和王浚联合起来,攻打关中。他打败了司马颙,进入长安。后来,司马越又把惠帝和司马颖、司马颙全都带回洛阳,把他们全都杀死,然后,立司马炽做皇帝,这就是晋怀帝。晋怀帝把即位的这一年改年号为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此,8个王围绕皇权的血腥争夺告一段落。
八王之乱时间长达16年,8个王中死了7个,西晋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此后,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乘乱进攻中原,西晋王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李特起义
八王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天灾人祸造成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饭吃,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成群结队地外出逃荒。这些逃荒的农民叫作“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庄稼颗粒无收。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6郡十几万流民逃往蜀地。有个氐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夹杂在流民队伍中。一路上,李特兄弟常常接济那些挨饿、生病的流民。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的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流民的生活总算稳定了下来。
可是过了不久,益州刺史罗尚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流民们听到消息,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没有活路,人人都发愁叫苦。李特得知情况后,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并在绵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越聚越多,约摸有2万人。
随后,李特又派使者阎彧去见罗尚,再次请求延期遣送流民。阎彧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便立即返回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特。李特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防备晋军的偷袭。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3万人,向绵竹大营进攻。
3万晋军刚进了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把晋军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大家一商量,一致推举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向附近的广汉进攻,赶走了那里的太守。
李特进了广汉,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军队在李特领导下,纪律严明,军威大振。蜀地的百姓平时受尽晋朝官府的压迫,现在来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来,都非常高兴。
过了不久,罗尚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与晋军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两年后,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死后,他的侄子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历史上称之为“成汉”。
刘渊反晋
李雄在成都称王的那一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也自称汉王,反晋独立。
从西汉末年起,有一些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边远郡县,他们和汉族人在一起生活久了,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匈奴贵族以前多次跟汉朝和亲,可以说是汉朝皇室的亲戚,后来就改用汉皇帝的刘姓。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了便于管理,把匈奴3万个部落集中起来,分为5个部,每个部都设一个部帅,匈奴贵族刘豹就是其中一个部的部帅。
刘豹死后,他的儿子刘渊继承了他的职位。刘渊自幼读了许多汉族人的书,文才很好,同时武艺也很高强。后来,刘渊在西晋的成都王司马颖(八王之一)部下当将军,留在邺城,专管五部匈奴军队。
公元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匈奴人想借八王混战之机,复国兴邦,便拥戴他做大单于。他集中了5万人马,亲自率军南下,帮助晋军攻打鲜卑兵。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灭掉晋朝,反倒去打鲜卑呢?”
刘渊说:“晋朝现在已经腐朽透顶了,灭掉它非常容易,但是晋朝的百姓未必会归顺我们。我看汉朝立国的年代最长,在百姓中还很有影响,我们的上代又与汉朝皇室有血缘关系,不如借用汉朝的名义,也许可以得到汉族百姓的支持。”
于是,建国号为汉,刘渊即汉王,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元元熙。刘渊称王建汉后,势力不断增长。石勒造反兵败,率领胡人部众几千人、乌桓部落2000人归顺刘渊,上郡(今陕西北部)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大单于徵、东莱王弥等也都投奔刘渊,这样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鲜卑、氐、羌等各族组成的反晋力量,刘渊称帝的意图也渐渐明显。为给建立帝业做准备,刘渊四处出兵,频繁侵略晋地。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冬十月,刘渊正式称帝。公元309年正月,刘渊又根据太史令宣于修建议,正式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因从汾河水中获得治国玉玺,玉玺上面写有“有新保之”,刘渊认为这对自己非常吉祥。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三月,晋将军朱诞归降刘渊,刘渊于是任命朱诞为前锋都督,刘景为大都督,起大军攻晋。洛阳的老百姓虽然恨透了腐朽的西晋王朝,但是更不愿受外族人统治。所以刘渊两次进攻,都遭到洛阳军民的顽强抵抗,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刘聪杀刘和而自立为皇帝后,开始攻打西晋怀南各州郡。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六月,各路汉军先后攻陷洛阳,俘司马炽,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纵兵大掠宫内珍宝、财物和宫女,又烧宫庙、官府和民房,史称“永嘉之乱”。同年,晋怀帝被汉兵俘虏到平阳,刘聪封他为会稽郡公,享受三司的礼仪,而且还将小刘贵人嫁给他为妻。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年初,刘聪在光极殿大宴群臣,饭饱酒酣时,命令晋怀帝穿上青衣行酒令取乐。这一情景让晋朝的故臣庚珉、王隽悲愤不已,大声痛哭。刘聪十分生气。二月,刘聪就将晋怀帝和晋朝的旧臣10多个人全都杀害。
晋怀帝被害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太子司马邺举哀服丧,并且于四月即皇帝位,即孝愍皇帝,改元建兴。这时他只有14岁。当时的长安城里住户不超过100,公私加起来也只有车4辆,文武百官既没有官服,也没有印绶,只有桑版刻上官号罢了,皇帝即位的仪式显得十分凄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汉军在大司马刘曜的统领下,向长安发起强烈攻势。九月,长安的外城被攻陷。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际,愍帝决定向汉军投降。索琳派自己的儿子去见刘曜,想靠请降来表功,没想到儿子被刘曜杀了。晋愍帝只得自己亲自光着上身,乘着羊车出城向汉军请降。汉帝刘聪降愍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刘曜被封为大都督,并且大赦天下,改元麟嘉。
至此,西晋共经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4帝,历时42年(公元265年~316年)而灭亡。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少数民族)纷纷起义,许多人像李雄、刘渊一样建立政权,前前后后一共出现16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旧称五胡十六国,胡是古时候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王马共天下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七月,朝廷命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又任命王衍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愍帝向刘聪投降,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三月,晋愍帝被杀的消息传到建邺,琅琊王的僚属全都上表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公元276年~322年),字景文,司马懿的长孙。十日,司马睿于建康即位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建邺为了避愍帝司马邺的讳,改称建康。司马睿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大兴,文武百官都官升2级。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都不太高。晋怀帝的时候,派他去镇守江南。他还带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司马睿把王导看作知心朋友,对他言听计从。
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看不起他,都不来拜见。司马睿为此常常不安,便让王导想想办法。
王导把在扬州做刺史的王敦找来,两人商定了一个主意。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禊节,百姓和官员都要去江边“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这个大排场一下轰动了建康城。
王导像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消息,都跑来观看。他们一见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都这样尊敬司马睿,不禁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从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便稳固了地位。
后来,北方战乱不止,一些士族地主便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后吸收了一百多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下,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就日渐巩固了。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这就是晋元帝。在这之后,晋朝的国都一直在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区别开来,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晋元帝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都是凭借王导、王敦兄弟的帮助,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又把王家的子弟封了重要官职。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东晋的大权,由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
王敦掌握军权后,便不把晋元帝放在眼里。晋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骄横,于是渐渐疏远了王氏兄弟,另外重用了大臣刘隗和刁协。这样,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又出现了裂痕。
石勒读《汉书》
晋元帝即位不久,汉国国主刘聪就病死了。汉国内部也闹起了分裂,刘聪的侄儿刘曜做了国主。他觉得再用汉朝的名义已失去了意义,便在公元319年改国号为赵。汉国大将石勒在与晋朝的征战中,扩大了势力,不愿再受刘曜的管束,也自称赵王。
石勒是羯族人,祖辈都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石勒年轻的时候居住在并州,后来并州闹饥荒,他和部落失散了。为了生存,他先后给人家做奴隶、佣人。
石勒受尽苦难的折磨,没有出路,就召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刘渊起兵以后,石勒前去投奔他,并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
石勒从小没有受过汉族文化教育,不识字。他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必须要用脑子,用谋略。后来,他把汉族士人张宾请来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称王,下令禁止酿酒,郊祀宗庙时用醴代酒。随之,又实行了一系列安民政策,鼓励农民耕田种地,取得成效。中原农业生产得以逐步恢复,石勒势力逐渐强大,国境也不断扩大。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九月,他的侄子石虎将前赵兵击溃。立国26年的前赵因此灭亡,秦陇的土地全部属于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二月,后赵群臣请石勒即皇帝位。于是,石勒自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世子石弘为太子,立妃刘氏为王后,任命石虎为太尉、尚书令,封为中山王。这一年九月,石勒正式称皇帝,改元建平,以石弘为皇太子,对所有文武大臣都封赏。
石勒即位后,下诏命令公卿以下官员每年举选贤良方正,以广求人才。石勒自己没有文化,但是对读书人却十分重视。他命令部下,如果捉到读书人,不许杀害,一定要送到襄国来,让他自己处理。
在张宾的建议下,他又设立了学校,让他部下将领的子弟进学校读书。他还建立了保举和考试的制度,凡是各地保举上来的人经过考核评定,都可以做官。
石勒喜欢书,但自己不识字,就找一些文化人给他读书。他一边听,一边还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石勒让人给他读《汉书》,听到有人劝汉高祖封旧六国贵族后代的那段历史时,他说:“唉!刘邦采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还能够得天下吗?”讲书的人马上给他解释说,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才没有这样做。石勒点头说:“这就对啦。”
由于石勒重视文化教育,起用人才,施行开明的政治,后赵初期出现了兴盛的景象。鼎盛时期,其管辖境地南逾淮河,东濒大海,西至河西,北接燕、代。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外,后赵尽占北方,隔淮河与东晋对峙。
建平四年(公元333年)石勒病逝,他的侄子石虎杀其子而自立为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石虎穷奢极欲,残虐无道。他在长安、邺城大兴土木,建造宫宇无数,奢华无比。为了满足自己荒淫的宫廷生活,他竟征发民间13到20岁的美女3万多人。此外,石虎穷兵黩武,四处征伐,搞得民生凋敝,百姓痛苦不堪。
后赵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四月,石虎病亡,后赵乱。永宁二年(公元351年),后赵灭亡。后赵自石勒称赵王,历7主,共32年。
祖逖中流击楫
东晋在江南建国的时候,北方的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5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这5个少数民族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自从匈奴兵攻占了长安,结束了西晋统治,中国开始进入了历史上所称的“五胡乱中华”时期,即永嘉之乱的民族大迁徙时期。
在这长达1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匈奴)、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氐族建立的成汉,一共16个国家,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这十六国与东晋政权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
那时,祖逖也夹在汹涌如潮的南逃人群中。在他经过淮泗的路上,他让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己家的马车上,自己的粮食、衣物与大家一起享用。遇有劫匪,他总是亲率家丁打退他们。南逃路上的祖逖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公元313年,琅琊王司马睿听说祖逖的声名,又得知他已经到达泗口,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后又调任军谘祭酒,驻防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要隘。祖逖向司马睿进言说:“中原大乱,胡人乘机攻进中原,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人人都想起来反抗。只要下令出兵,派一个大将去讨伐乱贼,一定会收复失地。”
司马睿只想偏安东南半壁江山,对于北伐并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听祖逖说得很有道理、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发给他1000人吃的粮食、3000匹布,所有甲胄、武器、兵勇,都由祖逖自己解决。
彩绘闻鸡起舞图 民国 魏墉生 瓷板画
本画源自《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鸡啼起床舞剑。后成为有志者及时奋发的典故。
祖逖带着招募的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他拿起船桨敲打船舷(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把中原的敌人扫平,就决不返回江南。”
祖逖渡江以后,将队伍驻扎在淮阴,又命人打造兵器,招兵买马,很快聚集了数千人。祖逖见士气旺盛,亲自率领人马进攻谯城(今属安徽省亳州市),又连续攻破石勒的各地割据武装。
至此,祖逖名噪大江南北,北方戎狄贵族闻风丧胆。祖逖乘胜出击,派部下韩潜分兵进驻河南封丘,自己则进驻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成为掎角之势,黄河以南的土地都回归东晋了。
祖逖北伐得到了中原人民的响应和支持,北伐队伍迅速扩大。祖逖身先士卒,不蓄私产,与将士同甘苦。北伐战争取得一定的成就,迫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就在祖逖积谷屯粮、厉兵秣马准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时,司马睿却任命了戴渊为豫州都督,叫祖逖听他指挥。
祖逖受到了主张偏安、不思进取的朝人牵制,很难施展北伐的抱负了。他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身染重病,郁郁而亡。
祖逖的北伐事业虽然没有完成,但他中流击楫的气概被后人所称颂。
陶侃搬砖
祖逖死后,东晋王朝连续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想削弱王氏的势力,王敦一怒之下,起兵攻进了建康,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到了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结果以失败告终,他不久也病死了。后来晋成帝(明帝的儿子)在位时,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反叛,攻进了建康。东晋朝廷派荆州刺史陶侃出兵平叛,花了两年时间,才把苏峻的叛乱平定了。
陶侃原是王敦的部下。后来,陶侃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把他调离到广州。那时候,广州是很偏僻的地方,调到广州等于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他每天早晨把100块砖头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搬运到屋里。每天都这样做,别人看了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这是做什么。
陶侃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一刻都没有忘记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一旦需要我出力,怎么能担当得了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锻炼身体。”
王敦死后,东晋朝廷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回来,都跑出来欢迎他。
虽然提升了官职,可陶侃还是谨慎小心。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从来不放松。
他手下的一些官吏,经常喝酒赌博,因此而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全都没收并毁掉,还鞭打了那些官吏。从这以后,谁都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有一天,陶侃到郊外去巡视,看见一个过路人一边走,一边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陶侃马上命令兵士把这个人捆绑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
人们听说刺史这样爱护庄稼,种田就更有劲了。荆州地方也渐渐富裕起来。
陶侃一生带了41年的兵,由于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大家都很佩服他。在他管辖的地区,社会秩序井然,真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告老还乡,途中病逝于樊溪。陶侃不仅忠顺勤谨,为官清廉,而且文采极佳。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祖国赋》《逊位表》,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桓温北伐
桓温是东晋时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桓温的父亲叫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苏峻将领韩晃杀了。那一年桓温刚满15岁,他得知父亲被人杀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发誓要为父报仇。桓温长到18岁时,曾参与策划杀他父亲的江播死了,于是他怀揣刀剑大闹灵堂,杀了江播儿子江彪等6人。
生长在永嘉乱世中的桓温,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任职安西将军的桓温奉命率兵讨伐蜀地李势。
两军刚交兵时,形势对晋军极为不利,桓温的部下参军龚护战死,桓温的马也中了箭,桓温慌忙命令撤退。但击鼓士兵误解了桓温的意思,反而擂起了前进的战鼓,三军将士奋勇向前。李势完全没有料到桓温攻势这样猛烈,抵挡不住,连夜逃到葭萌关,后来,又派人求降。桓温大军浩浩荡荡进入成都,成汉王朝就这样灭亡了。桓温因此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一时间声震朝野。
桓温灭掉成汉王朝,给东晋立了大功。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暗地里却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另派了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1万多人马。桓温再次上奏章要求朝廷将殷浩撤职办罪,并再次提出北伐。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撤了殷浩的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率4万大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出武关,越秦岭,大军直指关中,讨伐由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
前秦王苻坚派太子率5万大军与晋军对抗。这年四月,晋、秦两军大战于蓝田,秦军大败。桓温率军占领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蓝田西),抵达前秦都城长安的郊区。当地老百姓纷纷牵牛担酒前来犒劳晋军。老人流涕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六月,因军中缺粮,桓温被迫从潼关退兵。秦军跟踪追击,晋军损失1万多人。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六月,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八月,桓温挥军渡过伊水,与羌族首领姚襄军二次战于伊水之北,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在洛阳修复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议东晋迁都洛阳。东晋朝廷对桓温的北伐抱消极态度,只求苟安东南,无意北还,桓温只得退兵南归。到升平三年(公元359年),中原地区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隆和二年(公元363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兼扬州刺史。桓温身为宰相,又兼荆扬二州刺史,尽揽东晋大权。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利用执政之机,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政权。这年四月出发,六月到金乡(今山东金乡)。桓温率水军经运河、清水河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黄河重要渡口)。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5万军队前往抵御。这时,桓温犯了一个错误,他下令由水路运粮,结果燕军占领石门渡口,切断了水运粮道,桓温军队面临断粮的威胁。无奈之下,桓温只好命令全军撤退。退兵时,遭到了慕容垂的拦截,等桓温逃到山阳(今江苏淮安)时,手下已经没有多少人马了。
这次北伐的失利,使桓温已如日中天的威信大大降低了。然而,由于桓温长期掌握东晋的军事大权,他的野心却越来越大。他曾经说:“男子汉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属下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献计,说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学西汉霍光的办法,把现在的皇帝废了,自己另立一个皇帝。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晋废帝司马奕。桓温带兵到建康,把司马奕废了,另立一个司马昱当皇帝,这就是晋简文帝。桓温当了宰相。
桓温改立新帝后,开始陷害一些政见与他不合的皇族和大臣,将殷、庾两大强族的势力削除殆尽。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六月,简文帝去世。桓温原本指望简文帝司马昱禅位于他,或自己摄理朝政,但大失所望。桓温于是拒绝入朝,直至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才到建康朝见孝武帝,并带兵入朝。群臣惊慌失措。由于侍中王坦之、吏部尚书谢安应付自如,桓温才没有发难,晋朝得以安宁。三月,桓温退兵。七月,桓温在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城)病死,终年61岁。
扪虱谈天下
桓温第一次北伐时,将军队驻扎在灞上。有一天,有个穿着破旧短衣的读书人来军营求见桓温。桓温很想招揽人才,一听来了个读书人,便马上请他进来相见。
这个读书人叫王猛,从小家里很贫穷,靠卖畚箕谋生。但是他喜欢读书,很有学问。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但他毫不介意。有人曾经请他到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不愿意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回他听说桓温来到关中,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桓温很想知道王猛的学识才能究竟如何,便请王猛谈谈当今的天下形势。
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清晰明了,见解也很精辟,桓温听了暗暗佩服。王猛一边谈,一边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文言是“扪虱”)。桓温左右的侍从见了,都忍不住想笑。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谈笑自若。
王猛像
王猛出身布衣,为人不拘小节。与当时东晋安西将军桓温畅谈天下局势时,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桓温左右随从窃笑,王猛谈笑自若,旁若无人。后来襄助苻坚治理前秦,使前秦国势强盛一时。
桓温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关中退兵的时候,他再三邀请王猛跟他一起走,还封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王猛知道东晋王朝的内部不稳定,就拒绝了桓温的邀请,又回华阴山去了。如此一来,王猛却出了名。
后来,前秦的皇帝苻健死了,他的儿子苻生昏庸残暴,很快就被他的堂兄弟苻坚推翻。
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即位以前,有人向他推荐王猛。苻坚派人把王猛请来相见,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时事来,见解完全一致。苻坚非常高兴,像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一样。
苻坚即位后,自称大秦天王。王猛在他的朝廷里做官,一年里被提升5次,成为他最亲信的大臣。官至吏部尚书、京兆尹等职,主持前秦的政务长达16年。他为政期间对内整顿吏治,压制不法贵族,重视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对外加强战备,使得前秦的国力迅速强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有了王猛的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内政,前秦国力日渐增强。王猛兼任京兆尹的时候,太后的弟弟、光禄大夫强德强抢人家的财物和妇女。王猛一面逮捕了强德,一面派人报告苻坚。等到苻坚派人来宣布赦免强德时,王猛早已把强德杀了。以后几十天里,长安的权门豪强、皇亲国戚有20多人被处死、判刑、免官。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苻坚赞叹说:“我现在才知道国家要有法制啊。”
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大。在十几年内,前秦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3个小国,黄河流域地区全成了前秦的地盘了。
公元375年,王猛得了重病。王猛对前来探望他的苻坚说:“东晋远在江南,又继承了晋朝的正统,现在内部和睦。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晋朝。我们的敌人是鲜卑和羌人,留着他们终归是后患。要保证秦国的安全,就一定要先把他们除掉。”
苻坚一意孤行
王猛活着的时候,苻坚对他言听计从。苻坚励精图治,整饬军政、提倡儒学、广兴学校、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前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经营,前秦国力日渐强盛,为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从公元370年开始,苻坚先后攻灭前燕、仇池氐族、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并进军西域。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但是王猛临死留下的忠告,苻坚却没有听。
王猛把鲜卑人和羌人看成前秦的敌手,但是苻坚却信任从前燕投降来的鲜卑贵族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王猛劝他不要进攻东晋,但苻坚却一定要进攻东晋,非把它消灭不可。
公元382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就下决心大举进攻东晋。苻坚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在皇宫的太极殿里商量出兵的事。苻坚说:“我继承王位将近30年了,各地的势力差不多都平定了,只有东南的晋朝,还不肯降服。我们现在有97万精兵,我打算亲征晋朝,你们认为怎么样?”
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到后来,苻坚不耐烦了,他说:“你们都走吧。还是让我来决断这件事。”大臣们见苻坚发火,谁都不再说话,一个个退出宫殿。最后,只剩下苻坚的弟弟苻融没走。
苻坚把苻融拉到身边,说:“自古以来,国家大计总是靠一两个人决定的。今天,大家议论纷纷,没有得出个结论。这件事还是由咱们两人来决定吧。”
苻融面露难色地说:“我看攻打晋朝不是很有把握。再说,我军连年打仗,兵士们疲惫不堪,不想再打了。今天这些反对出兵的,都是忠于陛下的大臣。希望陛下采纳他们的意见。”
苻坚没料到苻融也反对出兵,马上沉下脸来,说:“连你也说这种丧气的话,太叫人失望了。我有百万精兵,兵器、粮草堆积如山,要打下晋国这样的残余敌人,还怕打不赢吗?”
面对一意孤行的苻坚,苻融苦苦劝告说:“现在要打晋朝,不但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京城里还有许许多多鲜卑人、羌人、羯人,都是潜在的隐患。如果他们趁陛下远征的机会起来叛乱,后悔都来不及了。陛下还记得王猛临终前的留言吗!”
此后,还有不少大臣劝苻坚不要进攻晋国。苻坚一概不理睬。有一次,京兆尹慕容垂进宫求见。苻坚让慕容垂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慕容垂说:“强国灭掉弱国,大国兼并小国,这是自然的道理。像陛下这样英明的君王,手下又有百万雄师,满朝都是良将谋士,要灭掉小小晋朝,没有问题。陛下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就是,何必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呢。”
苻坚听了慕容垂的话,喜笑颜开,说:“看来,能和我一起平定天下的,只有你啦!”
苻坚不听大臣们的劝说,决心孤注一掷,进攻东晋。他派苻融、慕容垂当先锋,又封姚苌为龙骧将军,指挥益州、梁州的人马,准备出兵攻晋。
谢安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统率97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一时间,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千里。
一个月后,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与此同时,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前秦的军队从东到西拉开一万多里长的战线,水陆并进,直扑江南。
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百官都乱了手脚。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出对敌策略。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士族出身。年轻的时候,与王羲之十分要好,经常在会稽东山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很有名望,大家都认为他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在东山隐居,不愿出来做官。
谢安到了40多岁的时候,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在东山隐居,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仕称为“东山再起”。
前秦强大起来以后,经常骚扰东晋北面的边境。为此,谢安把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封谢玄为将军,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防守边境。
谢玄是个文武全才的人。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整顿军队。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投到谢玄的麾下。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武艺高强,打仗也特别勇猛。谢玄派他担任参军,叫他带领一支精锐的部队。后来这支经过谢玄和刘牢之严格训练的人马,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又叫“北府”,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北府兵”。
行书中郎帖
谢安史传善书,唐代李嗣真《书后品》赞之曰:“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根据此帖玺印及纸、墨,当属南宋绍兴御书院所临摹的古帖。米芾有《谢帖赞》云:“山林妙寄,岩廓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这次,面对苻坚的百万大军,谢安决定自己在建康坐镇,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总指挥,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8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5000水军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
谢玄手下虽然有勇猛的北府兵,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10倍,敌我兵力对比悬殊,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想让谢安给他出出主意。哪知道谢安像没事一样连句嘱咐的话都没有,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
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安。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到谢安家去,托他向谢安探问一下。谢安一见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自己建在山里的一座别墅去下棋。整整玩了一天,张玄什么也没探听到。
到了晚上,谢安把谢石、谢玄等将领召集到家里来,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桩都清清楚楚地交代一遍。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都神情振奋地回军营去了。
那时候,在荆州镇守的桓冲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派出3000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这里已经安排好了,你们都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回到荆州的将士向桓冲复命,桓冲忧心忡忡地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令人钦佩,但是不懂得打仗。眼下大敌当前,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轻人去指挥。我看我们要大难临头了。”
淝水之战
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举大军攻东晋。八月,苻坚发动近百万大军南下,水陆并进。九月,苻坚的弟弟苻融率30万大军到达淮河前线,进攻寿阳。东晋宰相谢安遣尚书仆射谢石为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率军8万前往迎敌。又命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5000援救寿阳。十月,苻坚求胜心切,他等不及各路人马聚齐,便命令苻融进攻寿阳。
寿阳是军事重镇,它的得失对于整个战局的胜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奉命增援寿阳的晋将胡彬,在半路上就接到寿阳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守硖石(今安徽寿县西北)。苻融马上命令部将梁成率众5万进攻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切断了胡彬与谢石大军的联系。
苻坚到了寿阳,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本来是东晋的将领,4年前在襄阳和前秦军队作战时兵败被俘,留在前秦。现在他见晋秦交战,知道自己为东晋出力赎罪的机会到了。他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出打败秦军的建议。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都到了,恐怕晋军无法抵挡。所以,应乘秦军还没集结的时候,赶快进攻秦军前锋。打败了它的前锋,便可挫伤秦军的士气,这样就可以战胜他们了。”
谢石听从了朱序的建议,派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带领一支兵马,在夜晚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洛涧,向秦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正在睡梦中的秦将梁成听到喊杀声,吓出了一身冷汗,慌慌张张地从床上爬起来,上马迎战,结果被刘牢之一刀砍翻,送了性命。
秦军失去主将,四散奔逃,晋军乘胜追击。谢石带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在离寿阳城只有2000米的八公山下,扎下营寨,与秦军主力隔淝水对峙。苻坚在寿阳城里接到洛涧秦军失利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
过了几天,谢石派人到寿阳城里,送给苻融一份战书,要求定期决战,条件是秦军把阵地向后撤出一些,腾出一块空地作为战场,让晋军渡过淝水决战。秦诸将都反对晋军的建议,苻坚和苻融却同意晋军的条件,说:“让我们的士兵稍稍向后退一点,等他们正在渡过的时候,让我们的骑兵冲上去,一定能把他们消灭。”
谢石、谢玄得到前秦答应后撤的回音后,迅速整顿兵马,指挥渡河。
晋军渡过淝水,勇猛地冲向秦军阵地。朱序见状,就在秦军阵后大声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正在后退的秦军,听到喊声,一时也分辨不清是真是假,逃的逃、躲的躲,整个队伍溃不成军。
苻融赶快跑到队伍后面,去拦阻队伍,不料连人带马被挤倒在地。他还没来得及从地上爬起来,就被赶上来的晋军一刀砍死。苻坚见形势不妙,吓得丢下士兵,只顾自己逃命。到洛阳(今河南洛阳)时,苻坚收拾残兵,只剩下十几万人了。
晋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赶了30多里才收兵。谢石、谢玄连夜派人去建康报捷。当报捷的军士赶回建康的时候,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过告捷的书信,悄悄地把它搁在床上,不露声色,照常下棋。等到客人问时,才漫不经心地说:“孩子们已经打败贼军了。”
东晋十六国
淝水之战后,前秦灭亡,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慕容垂摆脱苻坚称王,慕容权贵相继建立起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在关中,姚氏叛前秦建立后秦;匈奴铁弗氏建立大夏。在陇右出现了吕氏建立的后凉、乞伏部建立的西秦、秃发部建立的南凉、李暠建立的西凉和胡沮渠部建立的北凉。直到北魏挺进中原,才结束了这一混战割据的局面。在南方,谢安功高遭忌,被迫让权司马道子,东晋政权重新陷入党争混乱,先后有王恭、殷仲堪之乱,又有孙恩、卢循的农民起义。公元403年桓玄自立,又很快覆亡。到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登基,东晋灭亡。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从公元304年(晋永兴元年)至439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这136年中,陆续先后在北方建立了十几个国家。史学家常把这段时间内,在中国境内汉族传统政权版图上建立的国家,统称为“十六国”。十六国指的是:匈奴族建立的前赵(刘氏)、北凉(沮渠氏)、夏(赫连氏);羯族建立的后赵(石氏);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以上三国为慕容氏所建)、西秦(乞伏氏)、南凉(秃发氏);羌族所建立的后秦(姚氏);氐族所建立的前秦(苻氏)、后凉(吕氏)、成汉(李氏);以及汉人所建立的前凉(张氏)、西凉(段氏)、北燕(冯氏)。这一期间,少数民族及汉人建立的还有其他政权:如鲜卑所建的西燕(慕容氏)、辽西(段氏)、代(拓跋氏,为北魏的前身),氐人所建立的仇池(清水氏),汉人所建立的冉魏。
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汉时期,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纷扰,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民纷纷扶老携幼,带着家当,迁往南方居住。西晋后期,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乘汉族内乱之机起兵攻占北方疆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迫使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据史书记载,从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北方南迁人口达90万以上,约占当时全国在编人口的1/6。许多大贵族带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一起南下。立志北伐的东晋将领祖逖就带着亲族数百家从洛阳南迁到京口。北方移民历尽艰辛与磨难才到达江南。他们中的大部分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少数移民到岭南一带。
世兵制
世兵制创立于三国,盛于魏晋,衰落于南北朝。世兵制是在东汉末年大战乱后,郡县征兵制遭到破坏,募兵锐减的情况下形成的。
所谓世兵制,就是强制士兵全家从普通百姓中分离出来,脱离民籍,集中居住,变为军籍,称为“士家”或“军户”,他们的户籍由军府而不是郡县管理。服兵役成为他们的特定义务,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替。士兵逃亡要拷问其妻子,妻子即使不知情也要连坐处死。士兵本人死后,其妻子女儿也要嫁给士家。
世兵制确保了战乱时期充足的兵源。军户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赦免才能重新取得平民身份。世兵制下的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北朝后期,世兵制逐渐为府兵制所取代。
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和北魏的前期,也曾按本民族原有部落组编成军,将领士卒均世袭相替,但限制汉人在这支军队里当兵。
刘裕成帝业
刘裕是丹徒县京口里人(今江苏镇江),小名寄奴儿,出身贫苦,生逢乱世。刘裕的远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汉王朝覆灭后,刘氏家族也渐渐没落了。他的祖父刘靖,曾做过东安太守,父亲刘翘却只是个小小的郡功曹。
刘裕一出生,母亲便死了,他也差一点被扔掉。后来,他父亲给他取名裕,即多余的意思。婶母给他取了小名叫寄奴儿,即从小寄养他家的意思。刘裕15岁时,刘翘病死了,他的继母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异母弟弟艰难度日。刘裕便做草鞋换粮食。生活虽然清贫,但他对继母却是十分孝敬,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让继母没有饭吃。
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刘裕,一直怀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于是他加入了东晋北府兵的行列,成为一名士兵。后来,东晋北府兵将领孙元终让刘裕在他身边做了一名亲兵,不久又提拔他做司马。
刘裕后来做了参军,更加勤勉卖力。他三次带兵打败了孙恩,迫使孙恩逃到海上,从而被刘牢之当作心腹爱将,逐渐掌握了北府兵权。
刘裕像
刘裕(公元363年~422年),南朝宋开国君主,字德舆,小字寄奴。为政崇尚简约,实行“庚戌土断”,集权中央。谥武,庙号高祖。
后来,桓玄自立为帝,刘裕起兵讨伐。他联络各方豪杰,于公元404年秋正式开始了他的讨桓行动。刘裕的军队只有2000人,但个个英勇无比,在覆舟山一战,把桓玄的军队打得大败。
公元40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回到建康,大封平叛有功之臣,刘裕被任命为都督扬、荆、徐等16州军事,成为一个封疆大吏。
公元409年初,南燕慕容超几次派兵侵犯淮北,杀东晋朝廷命官,抢劫财物,掳掠百姓。刘裕正想找机会立功,便上表请求北伐南燕。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的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主慕容超着急了,向后秦讨救兵。
后秦国主姚兴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去见刘裕,说:“燕国和我们秦国是友好邻国。如果你们一定要逼燕国,我们不会坐视不救。”
刘裕听了使者的话,冷笑着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想灭掉燕国之后,休整3年再消灭你们。没想到你们愿意送上门来,那就来吧!”
使者走后,有人问刘裕:“您这样做,只怕会激怒姚兴,如果秦兵真的来攻怎么办?”刘裕泰然地说:“俗话说:‘兵贵神速’,他们如果真想出兵,就会偷偷出兵,为什么先派人来通知呢?这不过是姚兴虚张声势罢了。他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心思救人呢?”
不出刘裕所料,当时后秦正跟夏国互相攻打,根本无暇出兵救南燕。没过多久,刘裕就把南燕消灭了。朝廷命他兼任青、冀二州刺史,并允许他相机行事。也就是说,他可以自作主张,不必请示朝廷了。
不久,卢循在广州起义反晋,刘裕又率兵南征广州。东晋官兵在刘裕的严令督促下,积极奋战,刘裕带着年仅4岁的儿子刘义隆亲自到前线布防,鼓舞士气。士气高昂的东晋士兵,一举打败了卢循的军队。东晋朝廷又加封刘裕为太尉中书监,加黄钺,从此刘裕正式执掌了朝政大权。
刘裕掌握了大权后,便起了取代晋安帝的念头。晋安帝虽然是个白痴,但生命力却很旺盛。刘裕一心想做皇帝,但苦于安帝不死,便命王韶之入宫,将安帝活活勒死。刘裕见时机还没成熟,就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继位,这就是晋恭帝。晋恭帝在刘裕的控制下得过且过,成了一名傀儡皇帝。
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除。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这个时候,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样勉强过了一年,已经57岁的刘裕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更加急于当皇帝了。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手下之人拟好禅位诏,献于刘裕,他拿到晋恭帝处让其抄录,恭帝欣然操笔,书赤纸为“诏”。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刘裕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第二年六月,刘裕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至此,历时104年、共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执政时较开明,减轻赋税,赦免奴客士兵。当了两年皇帝后,刘裕于公元422年病死,终年59岁。
南北朝的少数民族
南朝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蛮、僚、俚、巴、蜀、越、馔等,而以蛮、僚、俚为主。蛮有百万以上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淮河、汝水一带,长江以南湖南一带,以农业为主,穿布衣。赤足,勇敢善射,兵器以金银装饰。僚有百万左右人口,分布在四川和陕西南部,僚人无名字,儿女以长幼次序称呼,以农业为主,善于捕鱼,能在水底用刀刺鱼,买卖奴隶之风很盛。
俚有数十万人口,为黎族先民之一,主要聚居在湖南南部、广东和广西东南部,其住房为干栏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逐渐融合,也是历史的进步现象。
江南经济的发展
从西晋后期到南朝前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那时候,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普遍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了江南。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这时期,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应用更为广泛。
南方的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三国时期只有蜀锦有名,到了东晋后期,江南的织锦业迅速发展。扬州、荆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宋朝的织工,还随日本使者东渡,促进了日本丝织技术的进步。
在冶铸业中,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兵器和农具十分坚固耐用。扬州、荆州是当时的冶炼中心城市。
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受佛教的影响,南方青瓷普遍以莲花为装饰。白瓷的烧制也在南朝开始,说明制瓷技术的提高。南方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当时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拓跋珪建北魏
前秦淝水之战被东晋打败后,刚统一不久的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拓跋珪趁机复国,他创造出“越过坚城,纵深攻击”的战法,以较小代价换取最大收获。在其子拓跋嗣、孙拓跋焘在位时更得到完善,使北魏逐渐发展壮大。
拓跋珪死后,拓跋嗣取得皇位,当时南朝的宋和西疆的大夏赫连氏是北魏的两大威胁。特别是宋在刘裕时曾攻占长安、洛阳,灭后秦,势力扩展到中原心脏,引起了北方诸政权的不安。拓跋嗣政权巩固后,便决心对抗防御宋了。
北魏重臣崔浩像
崔浩处理政务主张先修人事,次尽地利,后观天时。
拓跋嗣调集军队欲攻打南朝宋的洛阳、虎牢、滑台三处要塞。他以奚斤带两万军队渡过黄河,在滑台东面屯营,准备强攻滑台。名臣崔浩谏道:“南人擅长守城,从前秦主苻坚攻襄阳,一年都没打下来,损失惨重。如今大军团受阻于小城市,一旦敌人增援保卫,我军处境就危险了。不如遣铁骑四面分兵出击,直至淮河以北,掠夺粮食钱帛,把洛阳、滑台、虎牢三地分割在后方,成为孤城,隔断它们与宋都建康的联系,那么守军久无支援,必然会沿黄河撤退,三城即唾手可得。”
拓跋嗣认为很在理,于是命奚斤依计而行。刚开始,奚斤军占领了滑台周围仓桓等小城,使滑台成为孤城;但这时奚斤没有纵深攻击,而是存侥幸心理,率魏军围攻滑台,结果强攻数日未克,奚斤向平城求援。拓跋嗣见奚斤未按计划作战,以致损兵折将,收效甚微,怒不可遏,即命太子拓跋焘留守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自率5万大军去增援奚斤。崔浩又谏言:滑台已被围困多日,既已强攻开了,不如继续攻打,指日可下。于是拓跋嗣令奚斤5日内攻下滑台,将功抵罪;再拿不下,二罪归一,决不宽恕。
五胡的族属与分布
五胡指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匈奴原居于今蒙古草原,被汉朝打败后,南匈奴降附,南迁进入今山西等地;鲜卑及乌桓居于今内蒙古东部,鲜卑趁匈奴退出蒙古草原,占有其地,分支很多,东部鲜卑和西部鲜卑各有发展,后来统一北方、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属于西部鲜卑;氐、羌居于黄河中上游以及今云南一带,羌族是长期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及河西地方的古老民族,氐族可能和西南夷有关。“五胡”中的羯族的族源不太清楚,据研究,羯为匈奴别部,有可能是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居于今山西一带。由于时代变化及迁徙移动,“五胡”的血统问题十分复杂。战乱使汉人迁徙到边疆一带,和少数民族杂居,但大趋势是少数民族因中原内乱,不断南下,到中原定居。
奚斤率军冒着飞石流矢猛攻滑台,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滑台太守久守孤城,早已力不从心,为了活命,欲举城投降,但手下将士不从,太守只好只身逃跑。城中剩余士兵拒不降魏,奋死抵抗,魏军攻入城内,宋军和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力竭城陷。奚斤乘胜追击,前锋直抵虎牢关。拥有绝对优势的北魏军队相继攻占了虎牢、金墉城、洛阳,当年刘裕打下的河南诸地再次被五胡占去。
拓跋嗣之后,太武帝拓跋焘用此战法攻占大片土地,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
檀道济唱筹量沙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宋朝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在加紧统一北方的大业。公元439年,太武帝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样一来,在东晋灭亡后的170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宋武帝只做了两年皇帝,就病死了。北魏趁宋朝举行国丧之机,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把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抢去了。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去征讨。
有一回,魏军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来到济水边。在20多天里,宋军打了30多个胜仗,一直把魏军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北部)。
这时候,檀道济有点自大起来,防备也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派两支轻骑兵向宋军的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粮草全烧光了。军粮一断,宋军就没法维持下去了,檀道济便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个逃兵,到魏营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惊慌失措。只有檀道济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营寨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着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量米。
魏军的探子看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后,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有很多军粮,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魏将得到消息,认为前来告密的宋兵是檀道济派来骗他们上当的,就把那个宋兵杀了。
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子,只是在沙子上覆盖着少量的白米罢了。
天亮以后,檀道济命令将士披甲戴盔,自己则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不慌不忙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魏将经常被檀道济打败,本来对宋军就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说不定他们在哪儿设下了埋伏,不敢去追。
檀道济以他的镇定和智谋,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再也不敢轻易向宋朝进攻了。
檀道济在宋武帝、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宋朝统治者就对他不放心了。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的病好不了,留下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患。”他们就假借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说檀道济有谋反的企图,把檀道济逮捕起来。
檀道济被捕的时候,气得眼睛里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巾摔在地上,说:“你们这是在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国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死了,南方就没有什么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北魏的军队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向远处遥望,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活着的话,胡骑就不会这样横行了。”
高允讲实话
北魏的统治者原本是鲜卑族拓跋部落的人。后来,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王朝,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崔浩担任司徒的高官。由于他派了许多汉族人到各地担任郡守,引起了魏太武帝的不满。
后来,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在崔浩他们做这件事之前,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等人按照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编国史的目的,原意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北魏的上代没有多少文化,做了许多不体面的事情。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有人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等人故意揭露皇室的丑事。太武帝一听就怒火中烧,下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治罪。
太子的老师高允也参加了编写工作。太子得到消息后,非常着急。第二天,高允跟随太子一起上朝。
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为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也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赦免了高允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全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只负责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大,怎么能宽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才还问过他,他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道:“是这样吗?”
高允说:“我不敢欺骗陛下。太子这样说,只是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过这样的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老实,心里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很可贵的。我赦免他无罪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审问崔浩。崔浩吓得面无血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什么也写不出来。他进宫对太武帝说:“如果崔浩仅仅是写国史,触犯朝廷,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在跟他作对,喊来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经太子再三恳求,太武帝才把他放了。
后来,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一些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正直,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魏太武帝在公元452年,被宦官杀了。又过了一年,南朝宋文帝的儿子刘骏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孝武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北方再次分裂。鲜卑族拓跋氏得到发展的机会,势力日渐强盛。公元386年,拓跋珪自立为王,同年改称魏王,建立了北魏政权。拓跋珪首先兼并了附近的部落,接着又战胜十六国中的后燕。公元398年,他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自称皇帝。到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北魏统一了北方,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到了北魏的第5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统治期间,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魏孝文帝吸收了汉族统治者的一些经济策略,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颁布实行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可以向政府领受露田(只种谷物)40亩,桑田20亩,女子领受露田20亩,受田农民年老或死亡时,露田要交还政府,桑田不归还,可以传给子孙。均田户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这项措施使一般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魏孝文帝还废除了宗主督护制,颁行三长法。魏孝文帝为了进一步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于494年把北魏的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以后,他命令鲜卑人必须改穿汉人的服装,学说汉语,还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并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广阿、韩陵之战
北魏末年,大将尔朱荣控制了北魏政权,晋州刺史高欢起兵反抗,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率兵10万镇压。双方先后战于广阿、韩陵。
高欢施反间计,使尔朱氏诸将互相猜疑,尔朱仲远不战而退。高欢乘机集中兵力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县境)大败尔朱兆,俘5000余人,高欢又乘胜进攻,占领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为了对付高欢,尔朱氏集团暂时团结起来,率军围攻高欢。高欢在邺城东南的韩陵布设圆阵,并连接牛驴,阻塞归路,使将士以必死之心奋战。高欢令司徒高敖曹率左军,堂弟高岳率右军,自己率中军出击。中军作战失利,尔朱兆乘势反攻。在这危急时刻,高岳率领500骑抗击,斛律敦率军迂回包抄尔朱军背后,高敖曹以千余骑兵横击,尔朱兆军大败,高欢进军洛阳,掌握了北魏实权。此后,高欢乘胜追击,尔朱氏集团或南下投梁,或被部将所杀,尔朱氏的势力被全部消灭。
梁武帝出家
梁朝趁北魏内乱之机,曾几次出兵北伐。但梁武帝出师不利,不但没能占到便宜,还死伤了不少军民。此后,双方都无力征伐,彼此相安无事。
梁武帝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对百姓和士兵都挺关心,到了登上皇位后,就换了一副面孔。他对皇亲国戚格外宽容,对百姓却极尽搜刮掠夺之能事。他的臣下更是贪得无厌。有人告发他的弟弟萧宏谋反,库里藏有兵器。他亲自带人去萧宏家搜查,结果看到萧宏家的库房里堆满了布、绢、丝、棉,还有数以亿计的钱财。梁武帝看到没有谋反的迹象,就对萧宏说:“阿六呀,你的家当还真不少啊!”
梁武帝像
其他的王公侯爷看到梁武帝对此一点也不在意,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了。
梁武帝到了晚年,开始崇信佛教,借佛教名义愚弄百姓,搜刮钱财。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同泰寺为自己诵经拜佛之用,自己装成一副苦行僧的样子,早晚到寺中朝拜。有一次,他到同泰寺“舍身”,表示要出家做和尚。他这一出家做和尚,国中无主,大臣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只得去寺中劝他回来。他做了4天和尚,大臣们出钱把他从同泰寺中赎了出来。这样的滑稽剧总共演了4次,大臣们一共花了4亿钱的赎身钱。这笔钱,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而且在他最后赎身回宫的那个晚上,竟派人把同泰寺的塔烧了,却说是魔鬼干的。为了压住魔鬼,又下诏要造一座几丈高的高塔来压住,继续叫百官捐钱。
梁朝在如此荒唐的皇帝的统治下一天天地衰弱了,看似金玉其外,实已败絮其中。
侯景反复无常
梁武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个梦无非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
20天后,恰好西魏的大将侯景派人来,说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打算投降南梁,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13个州都献给南梁。
侯景原来是尔朱荣部下,尔朱荣死后转投东魏丞相高欢,成为其麾下的一员大将,高欢让他带兵在黄河以南镇守。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怕侯景叛乱,派人召侯景回洛阳。侯景怕自己去洛阳会被害死,就不接受东魏的命令,带着人马向西魏投降了。
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打算解除他的兵权。侯景又转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贪求13州疆土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并且派他的侄儿萧渊明带着5万兵马去接应侯景。
萧渊明带兵北上,受到东魏的进攻。梁军已经很久没有打仗了,人心涣散,被东魏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俘虏了。
东魏又向侯景进攻,侯景大败,只带着800多人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
东魏派使者到南梁讲和,愿以萧渊明换侯景。侯景知道了这件事,害怕对自己不利,就决定叛变。
侯景的人马很快就打到了长江北岸,梁武帝急忙派他的侄儿萧正德到长江南岸布防。
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做内应,说推翻了梁武帝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利欲熏心,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军队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侯景的军队渡过秦淮河。之后,侯景顺利地进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台城包围起来。
台城里的军民奋力抵抗,双方相持了130多天。到了后来,台城里的军民有的在打仗中死去,有的病死饿死,剩下的已不到4000人。
到了这个时候,谁也没法挽回败局。叛军攻进了台城,梁武帝也成了侯景的俘虏。
侯景自封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他先杀了那个一心想做皇帝的萧正德,然后把梁武帝也软禁起来。最后梁武帝连吃的喝的也没有了,活活饿死在台城里。
梁武帝死后,侯景又先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公元551年,他自立为皇帝。
侯景当了皇帝后,到处搜刮掠夺,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把侯景的叛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侯景只带了几十个人出逃,半路上被他的随从杀死了。
南梁王朝经过这场大乱之后,分崩离析。公元557年,陈霸先在建康建立了陈朝,这就是陈武帝。
宇文泰战高欢
北魏末年大起义后不久,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双方势不两立,征战不休。
东魏的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欢手里。高欢,字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是鲜卑化的汉人。西魏的大权掌握在丞相宇文泰手里。宇文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鲜卑族。
公元536年,高欢派兵进攻西魏,占领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接着兵分三路进攻长安,结果无功而返。公元537年,高欢率20万大军进攻西魏,双方战于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宇文泰将军队推进10里,背水分东、西列阵,都埋伏在芦苇丛中。东魏大军知道西魏兵少,毫不在意,往西边方阵闯去,宇文泰见敌军已至,率兵迎敌,一时伏兵四起,西魏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为两段,不能照应,结果东魏大败,几乎全军覆没,高欢逃走。
此后双方又大战数次,互有胜败。战争一直延续到北周、北齐,最后由北周重新统一了北方。
周武帝统一北方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见北齐政治腐败,决定乘机攻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周武帝北联突厥,南和陈朝,形成了对北齐的夹击之势,而自己则亲率18万大军伐北齐,数路并进,连克30余城,后周武帝染病班师。
公元576年,周武帝再次伐齐,率军进攻北齐重镇平阳(今山西临汾),旋即攻克。北齐后主高纬率10万大军救援平阳,周武帝为了避敌锋锐,率军后撤,留下1万精兵守平阳。北齐军至,包围平阳,昼夜猛攻,又挖堑壕以阻挡周军救援。周武帝亲率8万大军救援,两军对峙于堑壕两侧。北齐后主下令填平堑壕,全军进攻,周军奋勇还击,双方激战。齐军左翼稍向后退却,北齐后主以为齐军战败,临阵脱逃,顿时齐军人心涣散。最终北齐军主力被歼。
北齐后主先逃到晋阳,后又逃到邺城,周军穷追不舍,围攻邺城,北齐后主被俘,北齐亡,北周统一了北方。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