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脊柱损伤
第9节
脊柱损伤
一、颈椎损伤
儿童颈椎损伤相对少见,由于患儿多不能准确叙述病史,且由于儿童脊柱本身特有的骨骺和骨化中心的存在,给阅片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有时诊断非常困难。10岁以下儿童多为枕骨至C
2
节段损伤;10岁以上儿童颈椎损伤与成人相似,多发生在C
2
以下节段。儿童颈椎损伤绝大多数不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而且多数患儿保守治疗有效。
(一)解剖
寰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3个骨化中心:前弓1个,经常在1岁左右时出现;后侧左右神经弓各有1个。前弓与后弓之间的软骨连接称神经中央结合部,在7岁时闭合,7岁前此处经常被误诊为骨折;两侧后弓在3岁时融合,但个别可仍呈开放状态或部分闭合。
枢椎的骨化中心包括椎体1个,每侧神经弓各1个,齿状突1个。齿状突在3~6岁与椎体和神经弓相融合。在胎儿期,齿状突包括2个骨化中心,妊娠7个月时融合。齿状突尖部4~6岁时出现一个次级骨化中心,12岁左右与齿状突融合。其余颈椎发育与此类似,中央部1个骨化中心,每侧神经弓各1个骨化中心,3岁时闭合,而神经中央结合部在4~6岁时闭合。
齿状突血供由前、后升动脉分支支配,升动脉由椎动脉在第3颈椎水平分支而来并在中线汇合而成。颈动脉和升动脉在齿突尖部附近有吻合支形成。
(二)损伤机制
儿童颈椎骨折发生率低,Henry Ford医院20年间收治的631例颈椎骨折患者中仅有12例(1.9%)为15岁以下者。儿童脊柱损伤大多发生在颈椎,Anderson和Schutt报道了156例儿童脊柱损伤,其中39%为颈椎损伤。
与成人所见不同,儿童颈椎损伤大多发生在C
3
以上节段。寰枢椎损伤约占儿童颈椎损伤的70%,而仅占成人颈椎损伤的16%。其原因可能与儿童颈椎的韧带松弛、活动度较大、头部比例相对较大有关。
损伤机制与年龄有关,在新生儿期约25%的臀位产新生儿伴脊髓损伤。婴幼儿颈椎损伤多见于虐待损伤,大多数是由于儿童遭受剧烈晃动所致,X线片可能无异常所见,即所谓的无影像学异常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较大儿童颈椎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伤、运动伤。
(三)诊断要点
对伴面部擦伤或裂伤、头外伤、锁骨骨折、高速交通事故、坠落伤,均应警惕是否伴颈椎损伤。其最常见的症状为颈部疼痛并有斜颈畸形。触诊颈部是否存在触痛、保护性肌肉痉挛、棘突是否存在局部塌陷(这经常是后纵韧带损伤的特征)。当疑有神经损伤时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肛门括约肌功能检查。
X线片检查包括正侧位、开口位、左右斜位。当X线片正常但可疑有损伤存在时,应补拍过屈-过伸侧位片。阅片时应仔细、全面,以免仅发现一处损伤,而漏诊伴发的其他节段损伤。第一,阅侧位片时要检查脊柱排列是否正常,主要是查看椎体前、后缘线及Swischuk椎板线。椎体前后缘线在C
2
~C
4
之间可中断而呈阶梯状,易误诊为半脱位。与其相比,椎板线更有诊断价值,此线连接C
1
、C
2
、C
3
的棘突前缘,正常儿童此线彼此间前、后移位在1mm内。在儿童C
2
~C
3
间,如果仅注意椎体前、后缘线可能会误诊为半脱位-假性半脱位,一般8岁以内儿童C
2
椎体前后缘线向前移位4mm以内是正常的(图18-24)。第二,后侧棘突间距离可鉴别后方韧带损伤。第三,应测量椎前软组织宽度,此宽度在C
2
椎体前不超过5~6mm。第四,观察颈椎前突度数,颈椎前突丧失提示肌紧张和痉挛。后方韧带不稳定可通过侧位X线片棘突间距离增大,关节突间平行性丧失,椎间隙后方宽度增加来证实。
图18-24 Swischuk椎板线除外C
2
~C
3
假性半脱位(箭头所示)
儿童颈椎不稳定公认的诊断标准包括:①C
1
相对C
2
前屈10°以上;②寰椎、齿状突间距(ADI)超过4mm。Fielding等发现成人ADI值为3~5mm时,横韧带即有破裂,ADI值为10~ 12mm时,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均有破裂。儿童低位颈椎不稳定尚无诊断标准,但White等报道,对于成人,损伤椎体与邻近椎体斜度超过11°时即可诊断。
CT对诊断骨折、关节脱位或终板骨折很有价值;MRI对诊断软组织损伤,包括后方韧带损伤、椎间盘脱出、神经孔受累、髓内病变和水肿、伤后髓内囊性变、鉴别髓内水肿(一般可恢复)与髓内出血(经常不能恢复)有帮助。
(四)损伤类型与治疗
1.可疑颈椎损伤处理原则
由于儿童头部比例相对大,要及时固定,以防头颈前屈,尤其在转运、体检和拍片过程中。1989年,Herzenberg等报道10例7岁以下颈椎不稳定患儿置于常规仰卧位硬板床时,侧位片显示颈椎有向前成角或移位,他们建议使用一端有凹槽可容纳头后部的平板床来防止颈椎前倾,这对低龄儿童更为重要,因8岁后头部比例始接近成人。患儿在急诊室即应佩戴高硬度围领,但仍可能存在微动,可用沙袋或绷带辅助。对颈后部触诊时,需在助手持续中立位牵引下方可撤除围领,拍片时需撤除围领,同样要慎重。
2.枕寰关节脱位
属少见骨折类型,多由交通意外引起,产伤可致枕寰脱位和四肢瘫。枕寰关节脱位发生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儿童此关节面相对水平有关。枕寰关节脱位死亡率很高,但经积极抢救仍有存活者,存活者多后遗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急诊X线片多无所获,最好的检查方法是测量Powers比值(见图8-3):在侧位片上,颅底点(枕骨大孔前缘中点)与后弓连线(BC线)被颅后点(枕骨大孔后缘中点)与前弓的连线(OA线)分割的两部分比值,正常值在0.7~0.9之间。比值>1.0即可诊断枕寰关节前脱位;比值<0.7即可诊断枕寰关节后脱位。对X线片无阳性所见但却高度可疑者,可轻轻牵引头部来判定枕骨与寰椎间是否存在分离。
治疗包括头环Halo外固定及枕骨与C
1
或C
2
间的后路融合术,术后继续Halo背心或Halo石膏固定。年幼儿内固定较困难,3岁以上患儿可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枕骨、C
1
和C
2
。外固定时间一般为3~4个月。
3.寰椎骨折
C
1
前弓骨折,即所谓的Jefferson骨折,是一种少见骨折,占儿童颈椎骨折的5%以下。损伤机制是由于头部受到轴向压迫,通过枕髁作用于前弓,可造成前弓多处骨折,骨折也可发生在神经中央结合部。X线片很难发现此处是否存在骨折,CT是最佳检查手段。当骨折明显移位时,横韧带过分受牵拉而失去作用,致C
1
~ C
2
不稳定,可通过过伸位、过屈位X线片判定。
治疗可用Halo背心外固定3~4个月,如存在C
1
~C
2
不稳定,则应手术进行融合与固定。
4.外伤性寰枢椎不稳定
在成人C
1
~C
2
不稳定多由横韧带和翼状韧带破裂,使得寰椎与齿状突距离增加引起。大龄儿童或存在Down综合征、少年类风湿关节炎、Larsen综合征及其他骨发育不良者的受伤机制与此类似。在年幼儿,受伤机制可为齿状突基底部软骨结合处骨折。
患者要首先拍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ADI值。Steel将椎管在C
1
水平三等分,前1/3为齿状突,中1/3为脊髓,后1/3为空隙,此区可允许脊髓有少许移动。在成人,当齿状突后移超过其本身直径的距离时,则可危及脊髓,需要行C
1
~C
2
内固定以预防脊髓损伤。儿童的手术指征尚未确定,一般前移超过8~10mm或有神经损害表现时须手术固定。术中必须使关节缓慢复位后再行固定,年幼儿最好在Halo背心固定下行后路手术。儿童内固定有一定困难,但可采用Gallie或Brooks融合法固定C
1
~C
2
(图18-25)。
图18-25 Gallie C
1
~C
2
后路融合方法
A、B.钢丝固定方法;C.钢丝捆绑植入的
术后Halo背心固定2~4个月。大年龄组患儿,可选用前路复位钢板固定或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这种技术可辅以Gallie或Brooks植骨融合术。外固定则可用软的围领佩戴8周。如果为陈旧性骨折,在术前须先行Halo架牵引使寰椎前脱位复位。
5.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占所有儿童颈椎骨折和脱位的10%。儿童齿状突骨折部位在基底软骨结合处并向前移位。损伤机制相对严重,一般为高处坠落伤或交通意外。然而,4岁以下儿童损伤机制可能较轻,如从床上或栅栏摔下。
患者可能主诉颈痛,同时存在上颈椎压痛。患者强烈抵抗医生后仰其颈部,也可能会拒绝直立位或平卧位,除非其头部被检查者托住。
颈椎侧位片常可见齿状突向前移位,通常超过其宽度的50%,大约10~15%的病例为向后移位或无移位,这样的病例普通X线片罕有发现,可行CT检查包括矢状位和断层扫描。由于上颈椎明显前移,可使脊髓在颈胸交界处受到牵拉,对有神经症状者,MRI检查可能发现C
2
以远节段的脊髓损伤。
儿童齿状突骨折多数可成功保守治疗而无需手术。Odent等用Minerva背心或Halo石膏外固定治疗11例,7例需先行复位,4例不需要。有1例伤后6个月才确诊,尽管未进行治疗,但骨折已经愈合。一般可在Halo架配合下进行闭合复位,可给予镇静剂但保持患儿清醒,以便随时检查神经系统有无损伤,复位后Halo背心固定2~3个月直至获得坚固融合。撤除外固定前,要拍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以鉴别有无骨折处的活动。一般及时地诊治患儿少有不愈合发生,对不愈合者可行后路C
1
~C
2
融合术。
6.C
2
椎弓根骨折
即所谓的Hangman骨折,文献报道较少。损伤机制是过伸位轴向压迫,常伴头面部损伤。常见于交通意外和高处坠落伤,一般无脊髓损伤。对可疑Hangman骨折应行CT扫描以明确骨折范围和移位程度。
骨折无移位或C
2
相对C
3
向前移位小于3mm,如患儿能合作,可用围领外固定,对依从性差的患儿行Halo背心固定;移位大于3mm,给予适当牵引使骨折复位,然后用Halo背心固定2~3个月。
7.枢椎以下颈椎骨折和脱位
8岁以下儿童发生枢椎以下颈椎骨折少见,超过8岁的儿童发生率接近成人。Birney和Hanley报道43例颈椎损伤,其中56%为C
2
以上损伤(平均年龄6.2岁),44%为C
3
~C
7
间损伤(平均年龄13.6岁)。
这些损伤包括骨折-脱位,爆裂骨折,压缩骨折,后侧韧带损伤,单侧或双侧关节脱位,双侧关节骨折。
Birney和Hanley报道骨折-脱位是枢椎以下节段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图18-26)。一般损伤机制为交通意外和高处头向下垂直坠落伤。应行MRI检查。治疗包括复位和固定。
图18-26 枢椎下骨折-脱位
A.C
5
完全脱位;B.Halo架牵引后颈椎前路植骨和钢板固定
爆裂骨折是由于轴向负荷作用于头部,多同时伴头部轻度屈曲。典型骨折表现包括椎体前下缘骨块向前移位形成泪滴状骨折。椎体后部骨折较危险,骨折块可陷入椎管,这种损伤一般伴脊髓损害,足球运动员多见。常规行CT检查椎管情况,后方韧带和间盘损伤与脱出,需经MRI确诊。有神经系统损害者应用Halo架适度牵引,然后用Halo背心固定2~3个月。如果牵引仍有脊髓压迫症状,则需经前路清除碎块并做支撑植骨。Shacked等报道6例3~14岁儿童颈椎骨折行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结果融合坚固,效果良好。但前路不是儿童首选入路,因其有引起颈椎后突的危险。如果前方爆裂骨折合并明显后方韧带不稳定,后方亦需固定。
压缩骨折由单纯过屈运动引起,一般无明显旋转和轴向暴力,后方韧带完整,椎体后缘无损伤,无碎骨块或间盘突入椎管。椎体压缩骨折儿童少见,一般无神经系统损害。Apple等报道11例颈椎损伤,仅有1例9岁女孩为C
4
~C
6
压缩骨折,由交通意外引起,无脊髓损害;Mcgrory等报道143例中10例(7%)为压缩骨折,其中9例超过10岁。压缩骨折由于椎体后缘完整,无椎管内受损,故很少伴脊髓损伤。
压缩骨折儿童诊断困难,主要是因为X线片一般显示病变较轻,且正常儿童椎体前缘本身就呈轻度楔形,一般根据年龄和损伤范围用围领固定2~4个月即可,多数不需手术治疗。
后方韧带损伤是由于屈曲和屈曲旋转外力所致,导致后方韧带和关节囊撕裂。受力不大时,仅致后方韧带撕裂,受力加重时,还包括一侧或双侧小关节损伤。单纯韧带损伤儿童少见,一般无神经损害。根据不稳定的程度采取相应治疗。在成人邻近椎体矢状面成角> 11°或矢状面移位>3.5mm即可诊断为不稳定。既然大多数儿童病例在10岁以上,此标准可用于儿童。后方韧带损伤严重者需要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或棘突间钢丝固定,同时行植骨融合。
单侧或双侧关节脱位是过屈和旋转造成的,可合并有关节骨折。单侧关节脱位时,椎体前移可达矢状面直径的25%~50%,可致单侧神经根受压或脊髓受损,必须用Halo架即刻牵引复位。对大龄儿童,治疗与成人相似,根据侧位片复位与否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头部先取轻度屈曲位,如果X线片示关节对线良好接近复位时改为后伸位。双侧关节脱位极不稳定,损害神经的危险性很大,但复位方式与单侧脱位相同,逐渐牵引和复位时要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状况,复位后Halo背心固定2~3个月。如果复位失败,则行切开复位、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后Halo背心外固定2~4个月。
(五)颈椎损伤晚期并发症
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包括肺功能障碍,胃肠道出血(尤其应用激素者),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
合并脊髓损伤的幼年颈椎损伤患儿出现脊柱畸形的概率很大。Lancourt等曾报道,10岁前受伤患儿100%出现脊柱侧弯,10~16岁年龄间受伤患儿19%出现脊柱侧弯,而17岁以后者仅12%出现。Brown等报道14岁以下者约78%,16岁以下者约50%发生脊柱畸形。早期应用支具对维持坐立平衡、预防压疮、降低畸形的发生率很有帮助。脊髓损伤后出现脊柱畸形一般采取脊柱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当侧弯达到40°~50°或不能维持坐立平衡,护理困难者,一般需融合到骶区。
二、胸、腰段脊柱骨折
儿童胸、腰段脊柱损伤较颈段脊柱损伤少见。10岁前上胸段脊柱损伤多见(T
4
~T
10
),多由交通意外或坠落伤引起,也见于虐待损伤。10岁至20岁之间,多为胸腰段损伤,常由交通意外或娱乐活动引起,约一半患者合并神经损伤,多为不全损伤。胸腰段骨折特指T
12
~L
1
段骨折。
(一)解剖
儿童脊柱尚处于发育阶段,脊柱柔韧性大,经常发生脊髓损伤而X线片无异常发现。儿童脊柱柔韧性由如下因素决定:①软组织更具弹性,韧带弹性大,肌肉不发达,椎间盘无病理改变且含水分大;②软骨成分比例大;③关节面更趋水平,活动度大。
治疗儿童胸、腰段骨折需理解“三柱”概念。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前半部和椎间盘纤维环前半部;中柱包括后纵韧带、纤维环后半部、椎体后壁;后柱包括椎弓、后方韧带(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囊)(图18-27)。
Denis认为仅后方韧带完全破裂不致引起脊柱不稳定,前屈位脊柱不稳定不仅有后方韧带破裂,而且有中柱的破裂。
(二)损伤机制
胸椎和腰椎损伤一般为高能量损伤,交通意外最常见,其他如坠落伤、娱乐活动、虐待伤、产伤、枪弹伤也有报道。致伤外力一般使躯体过屈,可同时伴有压缩、牵拉和剪切力。过伸位损伤少见。1960年Roaf报道过脊柱骨折机制,当有垂直负荷过重时,终板会突入椎体,而间盘纤维环与髓核变化不明显,当负荷进一步加大时,终板变形将椎体骨松质内的血液挤出,降低了椎体能量吸收能力,最终超出椎体弹性极限,发生骨折。儿童脊柱的弹性可使外力多节段分布,因而儿童的压缩骨折可同时发生在多个节段。如果牵拉力或剪切力持续存在,尚可通过终板部位而不是椎间盘导致椎体变形。
图18-27 Denis脊柱三柱概念
将脊柱划分为前、中、后三柱
脊髓损伤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伤为直接对脊髓的损伤,可以是挫伤、牵拉伤、压迫伤、切割伤。挫伤最多见,预后差。压迫可以直接损伤脊髓产生原发伤,也可因改变了脊髓血运而产生继发性损害。继发伤一般为缺血引起,常见于胸椎“分水岭”(T
7
~T
10
)。缺血损伤是一个机械因素与生物化学变化之间的恶性循环,原发伤产生机械性缺血,引起细胞坏死,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血管收缩和水肿,水肿又加重机械性压迫,如此循环反复,不断恶化。由于缺血性损伤是逐渐进展的,神经损伤症状往往延迟出现。创伤性休克时的低血压可加重缺血性脊髓损伤。
(三)诊断
胸、腰椎损伤有时诊断困难,患者常有多发伤和神志的改变,有时儿童脊柱特有的弹性会造成X线片正常的假象。患者在最初检查时不应随意搬动,要注意脊柱区是否有瘀斑、软组织肿胀、对线消失-台阶状畸形、压痛。如果四肢不能活动,应高度怀疑脊柱损伤。因儿童脊柱损伤可发生在多个平面,故应全面检查。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者,一定要明确损害是完全的还是部分损害。完全损害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完全丧失。脊髓休克恢复后方能明确是否为完全性损伤。球海绵体肌反射的恢复提示脊髓圆锥S
3
~S
4
节段支配区生理和解剖功能正常,脊髓休克恢复。99%的患者24小时内球海绵体肌反射恢复。损伤平面以下残存部分神经功能者为脊髓不完全损伤,预后较好。骶神经支配区功能存在可能是首诊时不完全损伤的唯一体征。骶区功能未受损表现为尚存肛周感觉、肛门括约肌反射、
趾屈曲功能。这些表现提示下骶段运动神经元功能正常且与大脑皮质联系尚存,提示将来功能可能会有所恢复。相反,如果仅损伤马尾或圆锥时,这些功能的丧失可能是唯一体征。因此,脊髓损伤患者全面检查时要包括对这些功能的检查。
初诊时尚应判断功能丧失程度。常用方法有二:
1.Frankel分类法
A级: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B级: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残留部分感觉功能;
C级:感觉不全,存在部分运动功能,但无实际意义;
D级:存在运动且有功能,感觉不全;
E级:无明显感觉运动障碍,能进行正常生活,但不完全正常。
2.截瘫指数法
本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截瘫,把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分别用“0”“1”“2”三个损伤级别表示。“0”代表正常或接近正常功能;“1”代表部分功能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将三者所得数字分别相加,即可得出截瘫指数。如果患者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2”),浅、深感觉丧失(“2”),二便失控(“2”),其截瘫指数为2+2+2 = 6,表示完全瘫;如果患者运动完全丧失(“2”),感觉不全丧失(“1”),括约肌功能不全丧失,表现为排尿滴漓费力,尿液有残余,但可自主排尿(“1”),该患者的截瘫指数为2 +1 +1 = 4。截瘫指数愈高,截瘫愈重。
轻微外伤导致的胸、腰椎损伤要怀疑是否为病理骨折。一般为压缩骨折,X线片骨质明显不正常。Gaucher病、黏多糖病、成骨不全、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尤文瘤、白血病等均可产生背痛和多发压缩骨折。
(四)影像学所见
正位X线片观察有无脊柱损伤,如椎体高度的缩短,椎弓根间距离增宽,棘突不对称;侧位片经常能提示损伤性质,尤其有助于判断是否为过伸外力损伤。对颈胸段和上胸段X线片阅片困难者可行三维CT检查。MRI对创伤性脊柱损伤诊断最有价值,它可直接提供脊髓、椎管、间盘、后方韧带结构的情况(图18-28)。
图18-28 T
3~4
骨折-脱位矢状面MRI
(五)分类
我们应用Denis五分法(表18-1),将脊柱损伤分轻、重两级,又将重级再分为四级。轻度伤包括棘突和横突骨折、关节和关节突骨折。严重骨折包括压缩骨折、爆裂骨折、座位-安全带损伤和骨折-脱位。
表18-1 胸、腰椎脊柱损伤Denis分类
压缩骨折仅表现为椎体前缘变扁,椎体后半部分高度正常,中柱正常为其特征;爆裂骨折时前、中柱屈曲位均断裂,后柱正常,侧位片可见椎体后壁骨折,椎体后壁高度缩短,一端或两端终板倾斜。侧位片有时难以确定是否有骨折片进入椎管,最好行CT检查。正位片可见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椎体高度丢失。“座位-安全带”损伤是由于屈曲、牵拉力所致。后柱、中柱在张力作用下断裂,前柱可完整或产生压缩骨折。根据后柱和中柱损伤的部位(经骨质或韧带)及是否位于同一水平或邻近水平而将座位-安全带损伤再分型(图18-29)。
图18-29 座位-安全带损伤类型
A.单一水平完全性骨折;B.示单一水平单
骨折-脱位是胸、腰椎损伤中最不稳定者,三柱在压力、张力、旋转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下均断裂。
(六)治疗
治疗包括支具或石膏固定等对症治疗及脊柱融合术(伴或不伴减压术)。
1.非手术治疗
折的Chance骨折(图18-28中的A型和C型),可用过伸位石膏外固定治疗。
爆裂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治疗与成人相似。治疗无神经损伤的爆裂骨折,首先要卧床一段时间,然后用石膏或波士顿支具固定6~12周。治疗要个体化,要考虑患儿年龄、合并症、后突和前缘塌陷程度及椎管受累情况。通常,如果后突大于25°(椎体前缘如有塌陷超过50%则后突15°以上)或椎管占位大于50%则不应再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包括有脊髓受损表现、“韧带性”座位-安全带损伤(图18-28中的B型和D型)、保守治疗无效的爆裂骨折及骨折-脱位者。手术治疗包括单纯融合术和融合伴减压手术。一般对神经不全损害患者要行减压术。对完全损伤的患者行减压术主要依各人观点而异,但神经恢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理论上,减压术应在伤后8小时内进行,但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早期手术固然可及时减压,但要想到手术创伤亦可能会引起水肿-缺血恶性循环。根据损伤性质和是否需要减压选取手术入路。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与脊柱侧弯前、后路融合与固定方法相似。
大多数韧带性“座位-安全带”损伤单纯后路融合即可,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我们主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融合。对于小年龄组患儿,可以选用特制椎板钩、棒固定,对于幼儿甚至可以考虑使用钢丝固定及石膏外固定。一般年长儿无需外固定或用可拆卸的支具。融合范围由年龄和损伤范围决定,例如,较小患儿单一水平损伤一般需后路融合2个节段,较大儿童2个水平损伤一般需上下各增加融合2个节段左右。
保守治疗无效的爆裂骨折和骨折并脱位者可能需要前路或后路融合。一般首选后路进行复位、减压和固定,但有时客观条件要求前路减压和融合。融合范围取决于患儿年龄、损伤部位和程度。提倡短节段融合者认为这种方法对“正常”脊柱改变较小。但短节段融合使融合节段内应力增加,有发生矫正丢失和假关节的可能。在远期预后方面一般认为恢复正常的矢状面平衡比融合长度更重要。因此,建议选择合适的融合节段以提供能维持矢状平衡的稳定结构(图18-30)。
图18-30 T
3~4
骨折
融合范围为C
7
~T
8
3.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后用药的目的是阻断水肿-缺血循环。一些药物的动物实验结果是肯定的,包括甲泼尼龙,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纳酪酮,神经节苷酸GM1。虽然神经节苷酸GM1的临床应用也有报道,然而只有甲泼尼龙被临床广泛应用。1997年第三次美国急性脊髓损伤多中心研究(NASCI-Ⅲ)的研究结果公布,推荐的给药方案为:如果脊髓损伤患者3小时内给予了甲泼尼龙,则在24小时继续给予甲泼尼龙5.4mg/(kg·h),在伤后3~8小时内给药者,则在48小时内给予甲泼尼龙5.4mg/(kg·h)。
(七)并发症
胸、腰椎损伤后多伴神经损伤。生长障碍或畸形在10岁前不多见,因为此期内儿童自我塑形能力强,但如果终板损伤会对这种能力产生影响。Roaf研究发现终板受损多为轴向暴力下髓核压迫所致。与脊柱融合术有关的手术并发症包括感染(急性或迟发)、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假关节。
合并脊髓损伤后遗神经功能障碍者经常出现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肺炎、脓肿、脓血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症除肺部和泌尿系并发症外尚包括压疮、脊髓空洞症、脊柱侧弯。出现MRI以后,脊髓损伤患者合并脊髓空洞患儿的诊出率增加,脊髓空洞可以在伤后几个月或几十年后出现,多见于神经完全损伤。儿童脊髓损伤最常见并发症是脊柱侧弯,发生率在85%~100%,与截瘫时年龄呈反比,和病变部位呈正比,病变越靠上者越易发生。支具对截瘫型脊柱侧弯无效,但可推迟手术时间。如果不治疗,此型侧弯会导致坐立失衡和肺功能障碍。手术时最好后路自上胸段融合至骶部。年龄小,单纯后路融合容易产生曲轴现象者,以及长弯且僵硬者需同时行前路松解与融合。
三、无影像学异常型脊髓损伤
无影像学异常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一般仅见于儿童(成人也有无骨折型脊髓损伤,但在MRI常见韧带损伤)。SCIWORA由Pang和Wilberger于1982年首次描述于儿童。其病理损伤机制在于脊柱弹性大于脊髓,因此,脊柱牵拉变形可超出脊髓弹性极限,致伤力消失后,脊柱恢复正常形态,但脊髓可能已产生永久性损伤。SCIWORA约占儿童脊髓损伤的15%~35%。SCIWORA可见于任何年龄任何解剖位置,但最多见于颈椎。Pang和Wilberger报道约一半的患者4天内延迟发病SCIWORA的表现随年龄不同而不同。SCIWORA更多见于较小儿童,经常颈椎有一完全损伤,其神经损伤预后较差。较小儿童头部比例大,使颈椎更易过度活动从而超过脊髓的生理弹性极限。青少年不全损伤多见,预后较好。
SCIWORA是一个用排除法作出的诊断。其最初的检查和治疗与脊髓损伤相同。在经过最初的评估与复苏后,要行X线片检查,根据X线片提示,决定是否行CT检查。MRI往往对诊断起决定作用,可揭示脊柱正常形态下的脊髓信号改变。一旦诊断明确,必须行全脊柱成像。
对损伤8小时以内者,根据NASCIS-Ⅲ指南给予甲泼尼龙。一旦儿童清醒,能合作的,要行动态屈伸位X线片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韧带损伤。对SCIWORA患儿进行制动似乎没必要,因为根据其定义,脊柱无损伤。但Pang和Poliack报道55例SCIWORA患儿中8例(15%)在原发伤后3~10天内再次出现SCIWORA。他们推测,原发损伤使脊柱出现“原发不稳定”从而容易产生另外的、更为严重的神经损伤。再发性SCIWORA的高发病率使得医生有足够理由对SCIWORA患者伤后给予制动3个月。 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