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拿破仑之败亡
拿破仑事业之不稳
拿破仑虽才兼文武,然欲维持其帝国于不敝迄无方法。彼虽力能屈服西部欧洲诸国之君主,而不能阻止蒸蒸日上之民族精神。盖西班牙、德国及意大利之人民至是均以屈服于法国皇帝之下为可耻也。而且欧洲列强之中不服属于法国者尚有二国即英国及俄罗斯是也。
在西班牙之英人(一八〇八年至一八一二年)
英国人不特不因大陆封锁以与法国求和,而且屡败法国之海军,渐登欧洲大陆以与法国战。一八〇八年八月英国大将威灵敦(Wellington)公率军队于葡萄牙登陆,逐举诺及法国军队于葡萄牙之外。当次年拿破仑有事于东方时,英国军队侵入西班牙,大败法国军。英国军队乃退回葡萄牙,修筑要塞炮台于里斯本附近之海角上以为行军之根据地。法国军队驻守西班牙者凡三十万人。故拿破仑实未尝征服西班牙,而西班牙之战争适足以消耗法国军队之精华,而壮敌人之胆。
拿破仑与亚历山大第一之关系
欧洲大陆诸国中唯俄罗斯始终不受法国之约束。至是两国虽仍遵守的尔西特条约之规定,然两国之间颇多误会。盖拿破仑不但不助俄罗斯以获得多瑙河诸省于土耳其人之手,而且阴破坏之。加以拿破仑或有再造波兰王国之心,将为俄罗斯他日之患。
俄罗斯不能遵守大陆封锁政策
然最困难者莫过于俄罗斯之不愿遵守大陆封锁制。俄罗斯皇帝虽愿根据的尔西特条约不允英国船只之入港,然不愿并禁中立国之商船。盖俄罗斯之天产物不能不设法以销售于他国,同时又不能不输入英国制造品及热带上之天产品也。故俄罗斯人之生活及安宁不得不有赖于中立国之船只。
拿破仑决意入侵俄罗斯
拿破仑以为俄罗斯之举动极足以妨碍大陆封锁政策之实行,遂有入侵俄罗斯之预备。一八一二年彼以为东征之时机已至。其时廷臣中颇有以越国过都危险殊甚为言者。拿破仑不听,乃募集新军五十万人屯驻俄罗斯边境之上以为作战之备。军中类多年少之法国人及同盟诸国之军队。
俄罗斯之战役
拿破仑东征俄罗斯之困难情形兹不细述。彼以为征服俄罗斯非三年不可。然不得不与俄罗斯战而获胜一次。俄罗斯军队不战而退,沿途焚掠一空。法国人深入以追逐之。九月七日两军战于波罗底诺(Borodino)地方,法国军大胜。七日后入其旧都莫斯科(Moscow)。然兵士之死亡者已达十万余人矣。法国军队将抵俄罗斯旧京之前城中大火,昔日富庶之区顿变荒凉之地。法国人既入城绝无养生之资,不得已而退。时值隆冬,天寒食缺。沿途复受俄罗斯人民之蹂躏,法国军士死亡相继,悲惨之剧殆无伦匹。十二月返达波兰,法国军队之存者仅得二万人而已。
拿破仑召募新军
拿破仑既返巴黎,伪言东征之法国军现尚无恙。实则兵士之死亡者其数甚巨。不得不召募新军六十万人以继续其战事。新军中除年老兵士外并募有至一八一四年方可入伍之兵士十五万人。
普鲁士所受之苦痛
拿破仑之同盟离叛最早者厥唯普鲁士,盖非偶然。普鲁士所受之苦痛不一而足。拿破仑既夺其地,并侮辱其政府,迫普鲁士王流其能臣斯泰因(Stein)于国外。凡普鲁士有改革之举则设法阻止之。
普鲁士耶拿战后之改革事业
普鲁士虽经腓特烈大王之改革,然在耶拿之战以前国内状况颇似中古。农民地位犹是佃奴。社会之中犹分阶级,——贵族、市民、农民。各级间之土地不得互相交易。既有耶拿之战,又有的尔西特之约,普鲁士之领土丧失殊巨,国人颇有归咎于旧制之不善者。虽普鲁士之君主及其廷臣并无彻底改革之意,然斯泰因及哈登堡(Hardenberg)亲王辈力主维新,其结果则政府亦不得不从事于改革之举。
佃奴制之废止
一八〇七年十月普鲁士王下令“除去阻止个人力能获得幸福之障碍”,废佃奴及阶级制。无论何人均得自由购买土地。
近世普鲁士军队之起源
普鲁士旧日腓特烈大王之军队至耶拿战后元气大伤。的尔西特订约后普鲁士遂从事于军队之改革,以实行全国皆兵之制为目的。拿破仑仅许普鲁士养兵四万二千人,而普鲁士之改革家则常常添募新兵,令退伍者为后备兵。故军队之数目虽有限制,而不久即得能战之兵十五万人。此种全国皆兵制他日风行于欧洲大陆各国,为一九一四年大战时各国军队之根据。
斐希特之演讲
佃奴及阶级诸制既废,普鲁士人颇注意于激起民族精神之举。此种运动之领袖为著名哲学家斐希特(Fichte)其人。彼于耶拿战后一八〇七年至一八〇八年间在柏林举行公开之演讲。彼以为德国人实为世界民族之最优者。其他诸民族皆已盛极而衰;世界之将来非德国人莫属。因德国人天赋独厚必有为世界领袖之一日。又谓德国语言文字之优壮远胜于弱懦之法国文及意大利文。雄辩滔滔闻者莫不感动。以后德国之著作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及教士莫不追随斐希特之后,尽力于养成自重轻人之习。
柏林大学之设立
欧洲大战以前之柏林大学建设于一八一〇年,为世界最著最大高等教育机关之一。第一年入学之学生仅四百五十八人而已。学生中组织所谓“进德同盟”(League of Virtue)以提倡爱国仇法为主。普鲁士人民同仇敌忾之心大为激起。
约克之叛离
当拿破仑东征俄罗斯时,普鲁士所供给之军队由约克(York)统率之。因未与战事,故其军未败。迨拿破仑自莫斯科败退时约克遂叛,倒戈以助俄罗斯。
普鲁士与俄罗斯反攻拿破仑
普鲁士王鉴于约克之行动及公意之逼迫不得已于一八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与俄罗斯订同盟之约。俄罗斯允许必俟普鲁士恢复耶拿战前领土后方罢干戈。普鲁士以第二第三两次分割波兰所得之领土割让于俄罗斯而得德国北部之地。此条规定关系甚大。三月十七日腓特烈威廉第三下令于“我之人民”——勃兰登堡人、普鲁士人、西利西亚人、波美拉尼亚人及立陶宛人——应取法西班牙人以驱逐外国暴君为职志。
萨克森之战役
假使奥地利、意大利及莱因河同盟仍能援助拿破仑者,则彼之地位正未易摇动。一八一三年拿破仑率新军向莱比锡(Leipzig)而进,以攻普鲁士与俄罗斯之联军。于五月二日败联军于吕层(Lützen)地方,乃长驱直入萨克森都城德勒斯登(Dresden)。于八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之间有最后德勒斯登之战。联军又复大败。
奥地利与瑞典反攻拿破仑
拿破仑之地位渐形摇动,梅特涅之友谊亦渐形冷落。梅特涅之意以为拿破仑若能放弃其一八〇六年后所得领土之一部分,则奥地利与法国间之同盟不难维持永久。拿破仑不允,奥地利遂与联军合攻之。同时瑞典亦加入联军,遣兵入北部德国。
莱比锡之役
拿破仑既知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瑞典有联合来攻之举,急向莱比锡而退。于此地与联军战,先后凡四日(十六日至十九日),法国军队大败,死伤不下十二万人。即德国人所谓“民族之战”(Battle of Nations)是也。拿破仑既败,莱因河同盟先叛。哲罗姆弃西发里亚王国而遁,荷兰人亦起逐国内之法国军。英国大将威灵敦援助西班牙以逐法国人,至一八一三年冬,西班牙境内已无法国人足迹。威灵敦遂能越庇里尼斯山以侵入法国境。
联军入占巴黎
拿破仑虽败,联军诸国尚欲与之言和,而以拿破仑放弃法国以外之领土为条件。拿破仑不允。联军遂侵入法国境,于一八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攻陷巴黎。拿破仑不得已退职,联军许其仍得用帝号退居厄尔巴(Elba)岛。称号虽尊,实同俘虏。法国波旁族乃有复辟之举。
拿破仑之返国
法国王既复辟,一切措施颇不满法国人民之意,同时联盟各国又复互相猜忌未能一致。拿破仑闻之,遂于一八一五年三月一日遁出厄尔巴岛而返国。军队颇有闻风来会者。至于人民之态度虽不反对,然已无热忱。盖拿破仑虽以和平自由诸主义相号召,已不足以取信于国人。且联盟各国虽有互相猜忌之迹,然其仇视拿破仑则始终一致。故法国皇帝返国时,联盟各国遂合力以驱逐之。
滑铁庐之战
拿破仑闻英国大将威灵敦及普鲁士大将布吕协(Blücher)已率军抵尼德兰,乃急亲率新军以御之。战败普鲁士之军队。英国军队驻于滑铁庐(Waterloo),拿破仑于六月十八日率军攻之。英国军队几不能支,幸普鲁士军来援,遂大败法国军。
拿破仑被流于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既败乃向海岸而遁。然英国军舰林立不可复进,不得已投入英国船。其意以为英国人或有宽容之意。不意英国政府仍以俘虏待之,流之于大西洋南部圣赫勒拿(St。 Helena)岛中。居此六年,忧愤成疾而卒,时一八二一年五月五日也。
拿破仑之被拘于圣赫勒拿岛在欧洲通史上生出二种神情。被拘一事不但使后人念末路之英雄生同情之感慨;而且使读史者常想其功业之盛而忘其暴厉之行。……旧日伟人竟流于万里重洋之外,殁于荒凉穷岛之中,至今尚令人尝于海市蜃楼中见拿破仑其人也。 近世欧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