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灵枢解难

【释难】

灵枢解难 彭荣琛 7503 2021-04-06 13:51

  【释难】

  (1)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通,精通。十二经络,这里指手足十二正经及其所属的十二络脉,没有包括任、督及脾之大络。虽然如此,我们在学习时,仍然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十二是经络的总称,不仅指十二正经,否则与上文的“凡刺之道”不相吻合。终始,终点和起点,实指经络循行的全部内容。

  (2)络脉之所别处:十五络脉沟通表里所别出的位置。如手太阴肺之络,从列缺别出后入掌中,散鱼际,并与手阳明经相连。手阳明大肠之络,从偏历处别出然后上手臂,经肩髃上曲颊进入牙齿,并与手太阴经相连。可见了解“经行一条线,络行一大片”,就能使治疗路径更加宽阔,方法更加多样。

  (3)五输之所留:五输指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留,通溜,流通的意思。指五输穴中卫气的循行方向。因为经脉中的气血主要是沿着十二正经循行方向而流动,而五输穴中卫气的流动方向,全部是向心性的,因此有些地方与十二正经的循行方向不一致。如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而肺经上的五输穴的流动方向是从手走胸,二者恰恰相反,所以必须弄清楚,才有利于治疗。

  (4)六府之所与合:《黄帝内经太素》:“五藏六经为里,六府六经为表,表里合也。”说明脏腑相合,脏腑所属的经脉也相合,经脉上的腧穴也有表里相合的关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合治内府”,可见合穴与六腑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了解这些内容对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四时之所出入:经脉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四时表现为生长收藏,经脉表现为出入盛衰,在不同季节针刺就应该有深浅轻重的不同。

  (6)五藏之所溜处:五脏的气血在经脉中所流行和灌注的处所。从大的方面来说,五脏之气血顺十二正经流动,但其中的原穴、合穴、荥穴、郄穴、背俞穴均与五脏有较为密切的短线联系,在治疗中有直接效应,效果往往更好,所以必须了解。

  (7)阔数之度:张志聪:“阔数,宽窄也。”指需要了解经络宽窄度。经络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经络皮部的划分,其宽窄就基本一样。实际上其宽窄主要表现为气血的旺盛和不旺盛,一般来说,气血旺盛的经脉相对较宽,而气血十分旺盛的部分,往往就是腧穴所在处。

  (8)浅深之状:指需要了解经络的深浅度。经络是一种立体结构,从表到里都运行着气血,但是随着四季不同,气血所在也不同。夏季气血流动的主体较为表浅,冬季较为深藏;肌肉多的部位气血流动主体较为深,肌肉少的部位,气血流动主体较为浅等。即使是同一个穴位,也有气血流动位置的深浅不同,如三阴交,肝经气血较为表浅,脾经气血稍深,肾经气血最深。这些变化都应该给予注意,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9)高下所至:高指头面部,下指四肢(末端)部。所至,指气血虽然都能到达,但气血多少,汇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上之气,多属阳,在下之气多属阴。上下阴阳又是相属的,互相之间可以相应而动,因此有时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以此协调阴阳,往往效果更好。明了这些关系,更有利于治疗。

  (10)手大指端内侧:根据古代文献,仰人经图,为手心向前,故大指应该在人体的外侧。本篇这里所指是少商穴,应该在大指指端的外侧。

  (11)井:五输穴中的第一个穴位。井为泉源出水之处,终日长汲而未尝损。形容脉气所出之处源源不断,故有所出为井之说。

  (12)木:这里指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的井穴属木。其原因请见后面的【新解】部分。

  (13)溜:与流同。形容水从井中冒出来之后,汇聚起来开始具有流动性。

  (14)手鱼:手部如鱼际之处。指大指下高起之肌肉隆起处,因此处皮肤赤白相交,有如鱼之腹部,故名手鱼。

  (15)荥:《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水始出,其源流尚微。形容卫气至荥穴处其势尚小,故有所溜为荥之说。

  (16)注:注入。说明卫气至此已集聚较多而循经注输。另外,要注意到,三焦之原气也是由此处注入经脉之中。

  (17)腧:这里与输相通,后世多在此处将其改为输字。输送致聚之意。水流到此汇聚更多,水势更大,不仅是慢慢流动,而且能主动沿着通道流动。故有所注为腧之说。

  (18)行:通行。卫气至此大盛,通行无阻。

  (19)动而不居:居,停留。指气血流动不止。

  (20)经:经营通畅。说明卫气至此十分盛大,流动通畅。故有所行为经之说。

  (21)入:进入。说明卫气流至此处,比较多的进入到体内,与本脏之气会合。合穴与脏腑之气直接相通的道理就在于此。也因此有“合治内府”之说。

  (22)合:会合,收藏。卫气从涓涓细流至此汇合满盛,合入体内收藏而不外泄,故有所入为合之说。

  (23)心:此处实指手厥阴心包经。

  (24)内间:内侧之空隙处。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劳宫穴是屈无名指取之;《针灸资生经》是屈中指取之;《十四经发挥》是屈中指、无名指之间取之。因古代仰人图经均是手心向前,即大指在外,小指在内,故内间应以《十四经发挥》的解释为恰当。

  (25)两骨之间:实际上是两筋之间。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26)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据郭霭春先生的意见,“间使之道”,应为“间使者”之误。三寸,指掌横纹后三寸。

  (27)有过则至,无过则止:过,病的意思。本句说在心病而心包代为受邪之时,虽不是本经本脏病,仍可在间使穴表现异常。因心主神明,心病神明异常,可用间使穴治疗。故宋代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及《针灸聚英》所引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均有间使一穴,并称之为“鬼营”。

  (28)廉:侧边。

  (29)三毛:指足大趾第一节的背面,趾甲跟之后的部位。因该处长有小的毛发,故称之为三毛。

  (30)使逆则宛,使和则通:宛应是菀,抑郁的意思。张景岳:“言用针治此者,逆其气则郁,和其气则通也。”因中封为肝经上的经穴,肝气主升,其气上行为顺,用针若使上升之气受阻,则气机郁滞;若能调和气机,则肝气顺行通畅。

  (31)辅骨:指辅助的骨头。这里指膝两侧之骨,其内名内辅,其外为外辅。曲泉为内辅骨之下,即胫骨内侧髁之后方与半膜肌腱之间凹陷处。

  (32)本节:指第一趾骨。

  (33)腕骨:丹波元简:经文腕骨,当作核骨,诸家不议及者误。核骨指足大趾内后侧半圆骨。

  (34)然骨:内踝下前隆起之大骨,现称舟骨。

  (35)动而不休:指复溜穴下有动脉跳动不休。现代解剖,此穴附近有胫后动脉分支。

  (36)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为半膜肌与半腱肌之间。

  (37)本节:指第五跖趾关节。

  (38)足外侧大骨:指第五跖骨。

  (39)委而取之:指弯曲膝关节后取穴。

  (40)足小指次指:指足小趾旁边的趾头,即足第四趾。

  (41)绝骨:外踝上之骨(腓骨)的突然凹陷处。因为此处是肌腱部转向肌肉部结合点,因此在这点往下能摸到骨头,这点往上由于肌肉高起,就摸不到骨头,因此称之为绝骨,就是摸不到骨头了。

  (42)足大指内次指:足大趾旁的足趾,即第二趾。

  (43)上中指内间:据《黄帝内经太素》此句无上字,若有上字,则是表示其向上行走的意思。中指即足第三趾。内间,内侧空隙。说气血向上到达中趾内侧,即足第二、第三趾之间。

  (44)下陵:膝下为陵,下陵指膝之下。

  (45)胻骨:胫骨。

  (46)巨虚上廉:即上巨虚穴。

  (47)巨虚下廉:即下巨虚穴。

  (48)大肠属上,小肠属下:大肠气机与上巨虚相通,小肠气机与下巨虚相通。因为按照正常途径,胃之下为小肠,小肠之后为大肠,小肠在前,大肠在后。而此处大肠之气穴在前,小肠之气穴在后,故此处特意给予说明,以正视听。

  (49)本节:指第四掌指关节。

  (50)大骨:指尺骨鹰嘴。

  (51)足大指: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可见足大指应为足太阳之误。

  (52)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张景岳:“阴阳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将,统领、管理的意思。说明三焦经气受肾与膀胱经气约束。

  (53)太阳之别:指三焦的下合穴委阳,位于足太阳经别进入腘中的部位,因此与足太阳经别有关。

  (54)腨肠:指腓肠肌。

  (55)并太阳之正:并入足太阳正经。

  (56)本节:指第五掌指关节。

  (57)腕骨:指钩骨。腕骨穴位于腕部尺侧缘,当第五掌骨后端与钩骨所构成部上方的凹陷处。

  (58)锐骨:又称兑骨,为小指侧臂骨下端之高骨。

  (59)肘内大骨:指肱骨内上髁。

  (60)本节:指第二掌指关节。

  (61)歧骨:指第一、二掌骨之分歧处。

  (62)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63)肘外辅骨:指肱骨外上髁。

  (64)五五二十五腧:指五脏的五输穴,共计25个。

  (65)六六三十六腧:六腑的五输穴加上每经上的一个原穴,成为每经6个穴位,共计36个穴位。

  (66)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足三阳经所属之腑为胆、三焦、膀胱,根据本篇“大肠小肠属于胃”,三焦下合穴委阳“入络膀胱”的看法,大肠、小肠、三焦为手之阳经,故认为六腑之气是从足之三阳经所出,而手之三阳经与之相合。

  (67)次任脉:任脉之旁。

  (68)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天容穴现属手太阳经,但本篇先后两次提到天容穴属足少阳经,故张景岳说:“意者,古以此穴属足少阳经也。”

  (69)呿:张口的样子。

  (70)两关:历来将两关解释为内关穴和外关穴。但这两个穴在针刺时与手臂的屈伸关系不大,没有必要专门论述。根据四关所指是腕、踝关节,那么两关应该是指膝、肘关节。因为前文说到犊鼻,就是膝关节部位的前面,应该弯曲关节后针刺,再说膝关节后面应该伸开后针刺,意思是统一的。

  (71)挟喉之动脉:指足阳明经脉从人迎穴开始,向下挟动脉而行。

  (72)手阳明次在其腧外:手阳明经循行在人迎穴之外侧。

  (73)曲颊:指下颌角部位。

  (74)上加完骨之上:上面有完骨穴。向上经过完骨穴的上方。

  (75)大筋:指斜方肌、头夹肌和项夹肌之肌群。

  (76)阴尺动脉:张景岳:“言阴气之所在也。”手阳明大肠经脉从手至头,手臂部称为尺肤,所以本句指从尺肤而来,阴气所聚,动脉之处。说明五里穴的特点和重要性。

  (77)五腧之禁:五里穴古代文献列为禁针穴,其下有桡侧副动脉、桡神经分支,误刺可致五输穴内通的脏气耗竭,故《灵枢·小针解》说:“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78)中精之府:胆藏胆汁,清而不浊,故胆之精在六腑之中唯独不参与浊物的转输,其中只收藏精清之物,故称之为中精之府。

  (79)少阳属肾:手少阳三焦之气,属肾气所领。

  (80)故将两藏:两藏,指膀胱与三焦。藏是脏器的统称,故可以说五脏也可以说六腑。本句指肾能够统领膀胱与三焦之气。

  (81)属膀胱:三焦通调水道与膀胱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82)是孤之府也:孤之府指三焦,因肾与膀胱、三焦相属,而膀胱与肾本就是脏腑表里相合之器官。而三焦虽属膀胱,却与肾不能直接相配,是多出的一腑,因此称其为孤腑。

  (83)大经分肉:大经指经脉,分指肌肉之间的凹陷和间隙处;肉指肌肉,分肉应该是指肌肉条块状形态。李鼎教授认为,分肉是指有“分理”的附着于骨的筋肉。

  (84)甚:指病情重。

  (85)间:指病情轻。

  (86)诸腧:从本篇的行文方式来看,腧是指五输穴中的输穴。因为后文提到“冬取诸井诸腧之分”,诸井明确指出可以选取各种井穴,那么诸腧就应该是选用各种输穴。

  (87)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四时的天气变化,使人身之气也发生相应变化,所以不同的时节,气机所聚集的地方也会不同,病邪所侵犯的部位和邪正斗争的场所不同,脏腑的需求不同,所以针刺的方法也应不同。

  (88)立而取之:转筋病人,首先使其站立,可疏通筋脉,这样取穴效果更好。

  (89)遂已:马上好转。

  (90)张:指仰卧伸展四肢。

  (91)立快:立马轻快,病情很快缓解。 灵枢解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