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
全面认识五输穴
1.何谓五输穴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它们有以下四个共同特点:①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②以治脏腑疾病为主;③都归属于十二正经;④从肢端开始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向心性排列。
2.五输穴名称的来源
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处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也说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
五输穴的具体名称出于本篇,所述的心经五输穴实为心包经的五输穴,故实际上缺少心经的五输穴,后在《针灸甲乙经》中补齐(见《针灸甲乙经·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3.五输穴名称解释
五输穴在排列顺序上与经络上卫气的流向、流量、流程相关,体现出卫气从经脉之端的发源、增长、转归情况。古人以水流动向作比喻,而将穴位所在处称之为井、荥、输、经、合。所以井荥输经合既是同类穴归类的名称,又是卫气动态的表示。
4.五输穴特点
流向:
从肢端开始向心性流动;
流量:
从小到大;
流程:
从四肢末端到肘膝,然后内入脏腑。
井:
泉源出水之处,终日常汲而未尝损,形容脉气所出之处,气血源源不断溢出,故称“所出为井”。
荥:
《释文》为小水。形容水始出其源流尚微,经脉之气开始分支四布,如水从源头渗出后,逐渐地积少成多,汇成小的水流,就会分流四布,故称“所溜为荥”。
输:
即输送致聚也。经脉之气至此渐甚,而此时三焦之气也从输穴进入经脉,故称“所注为输”。(①气血流量渐大,输送也;②三焦气输入。)
经:
为水行经而过,脉气较大,经营通畅。形容其脉气正盛,故称“所行为经”。(①脉气大;②远行通畅。)
合:
为汇合收藏,如水流至海而得终归,汇合诸水,集其大成。又至此与本脏之气相合(即本脏之气从此穴外出,经、脏之气至此相合),而经气再进一步流归脏腑,收藏而不外泄。(①汇合经脏气机;②经气入脏。)
5.五输与五行的关系
(1)五输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原则是阳井金,阴井木,然后阴阳经分别按相生关系向后发展,见图3。
图3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示意图
(2)五输与五行配属的来源。
根据运气学说,天干配五行的规律是: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甲乙为天干之始,因此计算五运时就以甲乙为始,从而大运、主运都是以木运为始。井穴是“澹渗皮肤之血从井木而溜于脉”(张志聪语),为经脉之气始发之处,按天人相应思想,上二者主要含意相同故井应与甲乙相合。从五行上来说就是井与木相合,阴井是阴经上的井穴,而甲乙两天干之中甲为阳干,乙为阴干,阴与阴合,故阴井与乙木相合,这就决定了阴井的五行属性为木,天干之中为乙。那么为什么不用阳井来配甲木,而要用阴井来配乙木呢?这是依据阴阳关系而来的,因为阴生阳长,从阴化阳,才能阴平阳秘,所以先从阴经开始而不从阳经开始,既然开始的位置被阴经所占,那么阳井就是从阴化阳而来。阴井和阳井的关系就是化生关系。根据天干化五运的规律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可见属于阴井木的天干乙,变化为金。在化生中,乙为阴金,庚为阳金,乙与庚相配,阳井与阴井相配,所以阳井的属性就是庚金。这就是《难经·六十四难》所说:“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从《难经·六十四难》引“十变”所载,可以看出:①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从井穴开始,向相生关系发展,如阴井木,木生火,故阴荥属火等;②阴阳经五输穴的关系是阳经之行克阴经之行,如阳经金,金克木,故阴经属木等。这些表现说明经脉与经脉之间,腧穴与腧穴之间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生中有克,化中有制的关系。这种穴位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人体内结构在人体表面的一种反映。这种穴位联系给了临床治疗选穴以很大的方便,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选穴方法,子午流注纳甲法中气纳三焦、他生我及血归包络、我生他的选穴方法都是以这种穴位生克关系为依据的。见图4。
图4 五行与天干的关系示意图
6.五输穴的运用
据《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可知:
井穴属木,与肝相关。①肝经自足上行,贯穿膈膜,散布胸胁,所以治心下满;②肝木横逆脾土。
荥穴属火,与心相关,火病表现为热象,所以治身热。
输穴属土,与脾相关,脾主四肢肌肉,所以治体重节痛。
经穴属金,与肺相关,肺主皮毛司呼吸,邪犯皮毛,开合失常则恶寒发热,肺失宣降则喘咳,所以治喘咳寒热。
合穴属水,与肾相关,肾主水,水积于下则气上逆,水流于肠则便泄,所以治逆气而泄。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细分起来,即使是同一类穴位,由于所属经脉不同,则具体的机理又有不同。如肝经合穴所主的逆气而泄,是因肝肾不调而致肝气上逆,而肾水下泄;肾经合穴则治肾中阴阳不调而致的虚火上炎,寒湿下注;脾经的合穴,则治脾肾关系不调所致胃气上逆脾气下泄等。若属多经不调而致逆气而泄,则选用多经的合穴配合使用。
7.五输穴的使用
(1)按时间不同而用:
如春取荥穴,夏取输穴,秋取合穴,冬取井穴(见本篇)。这是从天人相应的思想出发选穴的。因春天属木易化火,故取属火的荥穴,夏多湿则选属土的输穴,以用土来制水,以秋为万物丰满结实之时,故宜内收,以示金生水。冬天收藏,天寒而闭,阳气深居,故取井穴,以示深入引导阳气。
(2)按五行生克而用:
取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方法(见《难经·六十九难》)。如肝经为木,木生火,火为子,故肝经的实证可泻肝经的荥穴(荥属火)行间。另水生木,水为母,故肝经的虚证可补肝经的合穴(合属水)曲泉。另外,还可在他经上选穴,如肝实证,可在心经上选穴(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属木的少冲或选属火的少府)以示实则泻其子。而肝虚证可在肾经上选穴(可选属木的涌泉或属水的阴谷)以示虚则补其母等。
(3)根据病情轻重而用:
如《灵枢·癫狂》:“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清者,清冷也,火象不足,当补阳气,因骨位于最深处,故取井穴与其相合,取经穴而大动阳气以补。
(4)根据病位而用:
如《素问·咳论篇》:“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5)使用在子午流注处方法中。
8.五输穴为什么向心性排列
五输穴向心性排列,是由于卫气运行的特点形成的。卫气随营气顺手太阴肺经出指端,营气及部分卫气进入到手阳明大肠经,由于卫气剽悍(《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不易受脉道约束,故有一部分出于脉外,但卫气属阳,营气属阴(《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卫气又不可能离开营气的约束,故循脉道而行于脉外,所以在肢端溢出的卫气均循十二经脉之外运行,只可能出现向心形的一个方向。也就是说,脉内气血是由手走头胸,脉外卫气必然是向心性。而脉内气血是由胸走手,脉外的卫气也只可能由手走胸(因为肢端聚集较多,只有向外布散,而沿脉布散与脉内气血相应,故方向相反,虽然运行方向相反,但互相呼应和约束则是不变的)。
五输穴之间的排列,主要是表达了卫气运行的情况,故出现井荥输经合的特点,而且是向心性的。
卫气运行与营气运行形成了体内的二环运行结构。营气沿十二经如环之无端,卫气从肢端沿经脉向心性运行至气海、气街。
9.背俞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
背俞穴见于《灵枢·背俞》及《素问·血气形志篇》。背俞是脏腑之气通于背部的地方,从经络所属来看,其穴位均在足太阳膀胱经上。五输穴中的输穴是脏腑之气通于肘膝关节以下的地方,位于脏腑所属的本经上,在五输穴中排列第三,来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及本篇。背俞离脏腑较近,输穴离脏腑较远;背俞以本经之气灌输为主,输穴除有本经之气注入之外,还有三焦原气注入五脏的输穴就是其原穴,此即以输代原,阴经治输即所以治原,阳经治原即所以治输看法的来源。
治疗上,背俞穴主要调理本脏腑之气,输穴除能治内脏外,还能调理该经的经络之气。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的“荥输治外经”即是。
在《内经》经文上,凡用背俞者,多有注语注明,如《素问·长刺节论》所说:“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灵枢·癫狂》所说:“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灵枢·五邪》所说:“取之……背三节五藏之旁。”《素问·刺疟》所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等。
在用法上,《灵枢·背俞》说:“宜灸不宜针”,但其他篇章却认为可以针。古代有“腹深似井,背薄如饼”的说法,一般以浅刺、斜刺为宜。深浅度要依据四时变化和“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两点为要,即以季节气候和病情轻重决定针刺深浅。现在认为,针刺背俞应注意深度和内在脏腑的解剖位置。
10.下合穴与五输穴中的合穴
(1)下合穴在本篇中称为“下俞”,归于合穴范畴。本篇所指“下俞”,仅指与手三阳经有关的下合穴。其特点是:手经之气在此穴处与足经相通,所以此穴能调整手足二经之气。又因为合穴本身具有经气从此合于脏腑的特点,所以此穴又能治疗手经所归之腑的疾病,下合穴与合穴在这种功能上是相似的。因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合治内府”的看法。
(2)下合穴只见于阳经而不见于阴经,这是因为:①大肠、小肠皆为胃之下,胃主受纳,小肠主受盛,大肠主传导,其气相通。而胃为六腑之长,所以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因此在胃经上也就应该有反映大肠、小肠气机变化的穴位。因为合穴分布的特点是在肘膝关节以下,胃是足经所属,合穴在膝关节以下,所以大肠、小肠的这些气机反映穴也在下,形成所谓“下俞”。②三焦为决渎之官,通调水道是其一个主要功能,三焦功能的发挥,受肾与膀胱之气的调节,即本篇所说的“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因此在膀胱经上也应该有反映三焦气机变化的穴位,形成所谓的三焦“下俞”。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下合穴的出现是六腑间密切依赖关系的一种表现。五脏则不同,它们具有各自明显的独立性和特殊功能,在各自功能完成后的自然协调过程中就能使其统一起来,所以没有寻求下合穴的必要。本篇没有记载阴经下合穴,既不能说明古人没有研究下合穴问题,也不能肯定阴经一定没有下合穴,这是两类不同问题,应予以区别。
(3)下合穴只在阳经上出现,是阳经上的合穴之一,它与合穴有如下一些不同之处:①从分类上看,合穴包括阳经的合穴、下合穴及阴经的合穴。因此下合穴只是合穴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功能只是合穴总功能的一部分。②从阴阳经上各个合穴功能来看,其中阴井为木,合穴为水,与肾相关,肾不纳气则气上逆,肾精不藏则泄;阳井起于金,合穴属土,与胃相关,胃气不降则上逆,脾不制水则泄。因此,总的来说,合穴主“逆气而泄”。分而论之,阴经上合穴的功能与肾密切相关;阳经上的合穴与胃密切相关。③从阳经上的合穴与下合穴比较而看,手足三阳经合穴均与胃相关,均有通腑调水的作用。但手三阳经的下合穴在足阳经上起着联系手足经的作用,直接起着协调六腑之间与阳经之间的作用。而手三阳经上五输穴中的合穴,不能直接起到这一作用。④足三阳经上的合穴与手三阳经所属的下合穴同处一条经脉之上,或同在一个较小范围之内,所以有相同之处。同时足三阳经上的合穴与手三阳经上的合穴均属五输穴中的合穴,因此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所以说足三阳经上的合穴的功能介于手之三阳经与下合穴之间。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