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灵枢解难

【释难】

灵枢解难 彭荣琛 8176 2021-04-06 13:51

  【释难】

  (1)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针灸甲乙经》为“目不得眠者”。不瞑不卧,指不能闭眼,不能睡眠,即失眠之意;出者,指只能外出而不能进入。本句说神气不能进入眼内,所以不能入眠。

  (2)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三隧,三条道路,因在体内管道中运行,故称隧。六腑以通为用,糟粕顺肠道下行;津液顺三焦之道输送全身;宗气顺十二经循行运送全身,故称三隧。

  (3)营气者,泌其津液:津液,这里指水谷精微物质。说明营气是水谷精微物质所分泌出来的物质。

  (4)以应刻数焉:刻数,如铜壶滴漏有一定的时刻标志。气血运行一昼夜五十营,有一定的规律,故与古代计时的刻数相关。

  (5)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悍,强悍;慓,雄壮;疾,快速。说明了卫气的特点和运行的速度。

  (6)常从足少阴之分间:分间,分别之地,指足少阴经的至阴穴处。该处为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分别之处,从阳入阴之处。本篇说,卫气夜行于阴,一般来说是从足少阴经开始。

  (7)厥气:《针灸甲乙经》作“邪气”。指影响气机正常运行的邪气。

  (8)则卫气独卫其外:卫气在人体外围发挥保卫能力。说明卫气为阳气之一,以卫外为主。

  (9)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在阳经、阳处循行,不进入阴分之地。《灵枢·大惑论》有“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的记载。

  (10)阳气盛则阳

  陷:陷,《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均作“满”字。《灵枢·大惑论》也有“阳气满则阳

  盛”记载,故“陷”、“满”、“盛”应有相同的含义。“陷”不是指陷下,而是指陷入,即阳气进入

  脉之中。因此说阳气充满或阳气旺盛。

  (11)阴虚,故目不瞑:阳旺而阴虚,说明阳不能入于阴,入夜后阴阳不能相合,所以不能夜瞑。

  (12)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指通达阴阳交合之道,就是让阳气能够进入阴分之道。需要将阻滞在通道之上的邪气驱除。

  (13)决渎壅塞:将壅塞之处决开,让水流出来。

  (14)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即取长流水来煎药。水在流动中有自我清洁能力,即流水不腐之意,流水煎药,药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15)扬之万遍:将水扬起晃动一万遍,据有人研究说扬动过的水中含氧量较高。古代又称此种水为千扬水,或甘澜水。

  (16)取其清五升煮之:水扬动之后,水上会泛起很多泡沫,取泡沫下的水即为清者,所以这里说从八升水中取五升。

  (17)炊以苇薪火:苇,芦苇,以芦苇作为柴火,这样的火烟尘少,火力均匀。

  (18)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先烧开水,然后放入秫米一升,炮制过的半夏五合。按当今用量,使用秫米30克,制半夏15克。

  (19)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小火慢慢地煨,使煎药水从五升减为一升半,即可停止用火煎药。一升半约合当今300毫升左右。

  (20)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将药水中的中药渣滓去掉,每次喝药水一小杯,一日三次,每天可以三杯或稍多一些。一小杯,现在来看约100毫升左右。

  (21)复杯则卧:复杯,指将杯子停止使用后,洗净倒置虑水。说明喝完药水后,较轻的失眠病即可痊愈。

  (22)天圆地方:古人从直观感觉上,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即古代宇宙观中的盖天说。

  (23)地有九州:指古代中国所属的荆、凉、雍、豫、徐、扬、青、兖、冀九州。

  (24)天有六律:六律:古以十二律管确定乐音的高低,由低至高的顺序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为阳类,称六律;偶数为阴类,称六吕。古代又称十二律,为六律六吕的总称。以黄钟为首,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在上古时代,人们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记载,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适应: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25)人有足十指、茎、垂:茎,指阴茎;垂,指睾丸(阴囊)。

  (26)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抱人形,指妊娠怀胎。女子没有阴茎和睾丸(阴囊),但能妊娠怀胎以弥补不足。

  (27)人有三百六十节:指骨节,人有三百六十块骨头,所以称有三百六十骨节。

  (28)地有草蓂,人有毫毛:蓂(Ming,音明),蓂荚,古代传说中的瑞草名。地上生长蓂荚,人体与此相应而生长毫毛。

  (29)人有小节:人有小的骨节。

  (30)人有募筋:募,与膜通。募筋,即筋膜。

  (31)人有十二节:张景岳:“四肢各三节,是谓十二节。”

  (32)持针之数,内针之理:持针,使用针灸;数,技术;内同纳,进入;理,原理。本句主要是说需要掌握针刺时的刺法和手法。

  (33)纵舍之意:按本篇后文所说,指持针纵舍。包括两方面的意思:①纵为纵览全局。“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可见是对疾病的观察与诊断,在对人体进行全面观察中进行诊断。②舍是指持针之道,即实施治疗。主要指治疗时的刺法与手法。

  (34)扦皮开腠理:扦(Qian,音千),插,扦皮,就是将手指压在皮肤上进行一些动作。按本篇后文所说为“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可见是指押手的动作。押手的动作在进针之先,就需要使用,对针刺得气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押手一般使用左手,所以《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35)脉之屈折,出入之处:屈折,同曲折;出入,指气血进入人体内部和外出于人体表面。指经脉循行路径的曲折出入之处。

  (36)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到达什么部位气血外出到体表,到达什么部位该经脉循行终止,到达什么部位气血运行较缓慢,到达什么部位气血运行较快速,到达什么部位气血进入人体内部。张景岳认为文中的出、止、徐、疾、入,是指五输穴的出、溜、注、入、合。可以以五输穴的流程进行解释,以加强理解。

  (37)六府之输于身者:按照张景岳上面解释为五脏输穴,这里可以解释为六腑的五输穴。即六腑的五输穴于身体的部位。

  (38)少序别离之处:少,小也,序,次序,顺序。十二经脉循行为大循环,十二经别的循行则可称之为小循环。别离,指后文所说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

  (39)离而入阴,别而入阳:这里指经别的循行特点,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后,进入体内,所以称离而入阴;在体内循行结束后,外出体表再与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会合,所以称别而入阳。

  (40)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这里指的就是五输穴的运行方式。即卫气的运行方式,起于大指之端。若按营气的大循环方式,手太阴之脉,应该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入肺,再从胸走手。

  (41)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本节,指腕关节,这里说的运行是从手大指开始,所以“之后”应该是腕关节之后。澹,张景岳:“澹,水摇貌,脉至太渊而动,故曰留于澹也。”说明手太阴脉,运行到太渊穴处,能触摸到脉跳。

  (42)外屈上于本节:向外弯曲的经脉在手臂外侧本节(腕关节)之后向上循行。

  (43)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向内弯曲的经脉,与阴络会合于鱼际部位。说明手太阴经的卫气在太渊穴处分成外、内两条分支,外分支继续沿手太阴经脉循行,内分支反折回头,回到鱼际部位与阴络会合。

  (44)数脉并注:数脉,指太渊穴处,有三个方向运行卫气,一是从大指来的方向,二是外屈向上运行的方向,三是内屈返回上鱼际的方向。

  (45)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滑利,运行比较通畅;壅骨,《黄帝内经太素》:“谓手鱼骨也”;之下,循行部位较深。

  (46)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大筋,指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外屈支,从寸口部位向上至肘大筋内侧之下。可见外屈支,是卫气运行的主支,即五输穴循行的道路,从手大指开始出来,到肘内廉合入体内。

  (47)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内屈支沿手臂上行,进入腋部之下,进而入里,循行到肺部。可见内屈支一直沿着手太阴经脉逆行向上,最终进入肺脏。所以这里最后说,顺着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逆向运行。

  (48)伏行两骨之间:两骨,指桡骨和尺骨,在此两骨之间深部运行。

  (49)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从内出外,故曰外屈;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骨肉之际,骨肉之间。

  (50)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腕关节向上二寸。说明心主脉的卫气开始在深部运行,在腕关节上二寸,即内关穴处,开始外出到较为表浅部位的两筋之间。

  (51)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小筋,指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之下,下缘。说明卫气运行到肘关节内廉进入体内。

  (52)留两骨之会:两骨,指桡骨和尺骨交合之处。说明卫气在肘关节稍前之处开始停留,准备合入体内。

  (53)邪弗能容也:邪气不能进入心脏之中。

  (54)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即心脏本身不病,心包代心受邪之说。可能当时疾病种类较少,还没有心脏发病一说,实际上后世也有真心痛的病症,就是指心脏受邪。

  (55)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心包络,为心脏经脉所主的经脉,心包代心受邪,治疗上取心包经上的穴位即可,心经上就没有必要出现穴位,因此唯独心经没有穴位。这是当时的认识,主要是指输(原)穴而言,原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该篇记载了五脏的原穴(其中心的原穴,实为心包的原穴),另外记载了膏的原穴鸠尾,肓的原穴脖殃(气海),《灵枢·本输》加上了六腑的原穴。本篇补充了心的原穴:“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但只有部位,没有具体名称,直到《针灸甲乙经》才说出了具体名称(即神门)。

  (56)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指心经会感受病邪,而心脏不受病。

  (57)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即神门穴。在手掌后部腕骨之端。

  (58)其余:其他表现,包括循行、弯曲、快慢等。

  (59)本腧者:指输穴之本原,输穴的功用。

  (60)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冲,冲动,邪气冲击正气,所以用泻法;衰,衰弱,正气衰弱,所以用补法。

  (61)是谓因天之序:因,依照;天之序,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天地阴阳相合,所以这里是指按照天地阴阳协调的规律进行针灸治疗,所以才有补虚泻实的方法。

  (62)皮肤之寒热:是指皮肤的温热或寒凉。《黄帝内经太素》说:“皮肤热则血气通,寒即脉气雍也。”

  (63)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本末,脏腑为本,四肢为末,此指为本之末,即脏腑的末端,指与脏腑有关联的四肢部位,如肺经到达手大指,心经到达手小指,心包经到达手中指;肝经和脾经到达足大趾等。这些指(趾)端有热,表示该脏腑的热象还在。

  (64)持其尺:在尺肤上触诊。

  (65)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灵枢·小针解》:“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可见观察眼睛五色的变化和触诊尺肤、诊脉在古代是同样重要。《灵枢·论疾诊尺》中说:“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66)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欲端以正,即正指直刺。针尖正对着穴位,向下直刺;安以静,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一种调气的方法。使诊室安静、患者安定平静,有利于医生进行调气。

  (67)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左手执骨,即《灵枢·官针》所说:“以左手随病所按之”;右手循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无与肉果,不要让肌纤维缠住针体,出现滞针现象。

  (68)补必闭肤,辅针导气:补必闭肤,如开合补泻法之出针后,立即按压针孔,以免泄气,是为补;辅针导气,加上手法导气。

  (69)邪得淫泆:邪气出现稽留或流失,指邪气的侵犯得以停止和消失。

  (70)因其分肉,左别其肤:根据肌肉的情况,用左手压住皮肤。

  (71)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开始快速穿过皮肤,然后慢慢地向内进针,使神气感到舒适,而能集中,这样就能祛除邪气。

  (72)人有八虚:《素问·五藏生成》有“四肢八溪”之说。指两肩、两肘、两髀、两膝八处关节。说明人体大关节处空隙较大,是气血留注之处。

  (73)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这是五脏分八虚的方法。也就是五脏之气,虽然循经可到全身很多部位,有时甚至是多脏同经过一个部位,肯定对这些部位都有影响,但是八虚是气血最容易留注之处,最能体现脏器的影响,所以哪脏对该虚的影响最大,就说明该处与该脏关系最大。如肺心,虽然都经过肩关节的腋部,也经过手肘部,但相对而言,肩关节的腋部与肝脏关系更为密切,而手肘关节又是合穴所在之处,是卫气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抗邪最强之处,所以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是卫气在两肘阻止邪气之故。

  (74)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肝脏之病,一般多循经表现在两胁,所以与两胁最近的八虚之一的腋部,就是邪气入侵肝脏的要点。

  (75)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髋关节在髀部,而脾胃之经脉均在气冲部位汇聚,气冲在髋关节内侧,自然对髋关节有明显影响,所以说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部,卫气在此处阻止邪气入侵。

  (76)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肾经和膀胱经都经过膝关节后之腘部,又是合穴所在,可见腘部与肾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说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77)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机,机括,有调动能力;关,开关,有开合能力。说明八虚之处是气机留注的部位,气机较多;也是气机活动的开始,因此气机活动能力较强。

  (78)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真气,指正气、卫气;血络,指血液布散和回收。说明是气血流经之处。

  (79)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邪气留注在八虚说明卫气不足以抗邪,因此对关节有所损伤。

  (80)不得屈伸,故痀挛也:痀挛,即拘挛。机关活动不利,故不得屈伸,形成拘挛症。 灵枢解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