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灵枢解难

【释难】

灵枢解难 彭荣琛 7127 2021-04-06 13:51

  【释难】

  (1)肠胃受谷,上焦出气:这里的气指卫气。出气,指中焦所生成的营卫之气,输送到上焦,与大气结合成宗气,变为真正有营养能力的营气和抗邪能力的卫气。营气沿着手太阴经脉继续循行,而卫气中的一部分和营气一起进入手太阴经脉,其中还有一部分则进入上焦,开始执行保卫功能,包括温分肉、养骨节、通腠理等。说明卫气剽悍,不完全受经脉约束,也说明保卫功能是随时随地需要开展的。

  (2)中焦出气如露:露,露水。因为中焦吸收水谷精微物质,必须化为露水状才能沿经脉输送,而且在营养机体的时候,也必须以雾露状才便于渗入。故说中焦所出来的气,是露水状。

  (3)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溪谷,指人体肌表上具有凹陷、沟渠样的部位,如关节、分肉之间。向上沿经脉循行输送到关节、分肉之间,而渗入到孙络之中。

  (4)阴阳已张,因息乃行:张,指充满和协调。阴阳之气已经充满而且互相协调之后,按照呼吸的规律进行运行。因为正常人的呼吸与脉跳之间的关系是,一呼一吸之间,脉跳5次,称为“呼吸定息”。脉跳不能从外观上看到,但呼吸可以从外观上看出,所以,一般情况之时,可以使用“呼吸定息”的方法来测定经脉运行速度。

  (5)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气血运行沿着一定的经脉,按照一定的顺序,根据一定的规律运行周身,与天气运转相吻合。

  (6)切而调之:可以通过切脉得以知晓经脉运行的情况。

  (7)从虚去实:从,随从,跟从;去,进行,使用。本句说,根据正虚的表现,进行充实。即虚证使用补法。

  (8)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使用泻法会使其更虚,快速进针则会使气机更加减少,留针必须根据补泻手法的先后进行,这里说的是开阖补泻法。如《素问·针解》认为:“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因其中的徐含有留针的意思,徐出针就是慢慢出针,而出针后需要立即按压穴位,这属于补法;疾指不用留针,疾出针就是针刺“得气”后很快就出针,而出针后不要立即按压穴位,这属于泻法。

  (9)从实去虚,补则有余:根据邪实的表现,进行减少。即实证使用泻法。

  (10)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天宿,指天上二十八宿;失度,不能按照一定的度数运行;薄蚀,日月的阴阳气减少,好像日食、月食的时候一样;地经,指土地上流淌的经水;失纪,失去约束。

  (11)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萓,萓莮草,《玉篇》:“萓莮,本作宜男,鹿葱也。”《本草纲目·萱草》:“其苗烹食,气味如葱,而鹿食九种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葱。”周处《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其根与麦门冬相似,最易繁衍。”本句说河水泛滥,连最容易生长的萓莮草都不能生长,五谷不能种植。说明天气、地气均十分不正常。

  (12)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道路不同,民众不能交往,街巷之地不能居住,纷纷离乡背井。

  (13)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在上与天之星宿变化相应,在下与经水的变化相应。天上的星宿有固定的方位,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会与它们形成一定的角度,也就是天气的影响会随着产生变化,人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和适应。经水会随着季节不同出现不同的涨落,也会影响人的生活,人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能随时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说明身体状况较好,反应能力较强,否则较差。

  (14)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血液凝敛。寒主凝敛、如水之结冰,故血液也会因寒而凝敛,运行速度受到影响。关于泣字,李锄教授认为:泣,疑为澁(涩)之讹字。盖古代用以击柷(乐器)之物名“止”,其形如“丄”,书者乃以“丄”代“止”,简写“澁”,为“丄”为“立”,刻写时因形似而讹作“泣”。因此澁(涩)与泣混用,或以泣代澁(涩)。

  (15)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血液凝敛,血脉循行不通畅,营气停滞,卫气随之停留,不能表现出剽悍外游的能力。说明营气停滞之后,卫气随之停滞,就地与邪气进行斗争,因而产生痈肿。

  (16)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这里说痈肿腐烂至骨骼部位的时候,会使骨髓受到伤害。假若受侵害的骨骼是在骨关节附近,则可以通过关节部位看出痈肿情况,并且容易外排出来。否则既不容易看到,也不容易外排。

  (17)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曰名:我想知道痈疽所表现出的形状、禁忌和分类名称。

  (18)猛疽:张志聪:“嗌乃呼吸出入之门户,发于嗌中,其势甚猛,故曰猛疽。”因为痈疽发于咽喉部位,影响呼吸和进食,而且发展较快,所以称之为猛疽。

  (19)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豕膏,指炼过的猪油;冷食,性质寒凉的食品(注意:这里不是指冷冻食品)。据《本草纲目·音声》载:猪脂,肺伤失音,同生姜煮,蘸白芨末食;猪油,肺热暴喑,一斤炼,入白蜜,时服一匙。可见豕膏此时为内服。主要起到润肺、润肠、排毒的作用。在咽喉痈疽化脓的时候,食用炼过的猪油,有保护肺脏,排脓解毒的作用。而冷食,可有助于去热。

  (20)夭疽:颈项部痈疽,很容易影响脑部,所以病情十分险恶,使人夭折,故称之为“夭疽”。

  (21)则热气下入渊腋:渊腋,这里指腋窝部,因为经过颈项部的经脉如手足少阳经、手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等均循经腋窝部,而手足厥阴经、手少阴心经等也都与腋窝相关,所以影响面较大。

  (22)阳留大发,消脑留项:阳气停留于颈项部,与邪气斗争剧烈,能销铄脑髓,留于颈项部不去。

  (23)曰脑烁,其色不乐:这种情况称之为“脑烁”,其痈疽的表面颜色异常。

  (24)疵痈:张志聪:“此痈生浮浅,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痈,而不害五脏。”《外科心法要诀·卷八》:“此疽生于肩中廉,属三焦、胆二经,红活高肿,一名疵痈,坚硬平塌,为肩中疽。肩之前廉,属大肠经,名干疽,一名疔疽。肩之后廉,属小肠经,名过肩疽。疮势无论大小,惟在发源之处命名。总由湿热风邪郁成,亦有负重瘀血凝结而成。高肿红活,焮热速溃者顺;若平塌坚硬、无红无热、溃迟者险;甚则肿痛连及臂胛,口噤寒战,大痛不食,或兼绵溃便泻者逆。”

  (25)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使用发汗祛邪的方法,而且发汗要透彻,才能使邪气发泄出去,这样邪气不能内犯五脏。

  (26)痈发四五日逞焫之:逞,赶快。在痈发早期赶快使用灸焫的方法进行治疗。因为灸法能够透邪,在痈疽早期,邪气内聚,故采用灸焫的方法能使邪气外散。

  (27)米疽:《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腋疽初起若核形,肝恚脾忧气血凝,漫肿坚硬宜蒜灸,日久红热溃先疼。此证一名米疽,又名疚疽,发于肢窝正中,初起之时,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结血滞而成。漫肿坚硬,皮色如常,日久将溃,色红微热疼痛也。”

  (28)踈砭之:使用砭石划破皮肤的时候,划破的地方不要太密集。也就是隔一段距离使用砭石划一下,不要连续划。

  (29)马刀挟瘿:瘰疬生于腋下称之为马刀;瘰疬生于颈项称之为侠瘿。是少阳经气滞引起的病变。

  (30)发于膺,名曰甘疽:《内经知要·卷下》:“膺在胸旁高肉处,逼近在乳上也。穴名膺窗,足阳明胃之脉也。土味甘,故曰甘疽。”

  (31)色青,其状如穀实

  :《内经知要·卷下》:“色青者,肝木克土也。”马莳:“穀,木名,

  ,即栝楼也。”丹波元简:“考本草楮实,亦名穀,实大如弹丸,青绿色至六七月,渐深红色,乃成熟。”

  (32)败疵:《内经知要·卷下》:“胁者,肝之部也,妇人多郁怒,故患此疮。”

  (33)剉

  草根各一升:马莳:“

  ,今之连翘也。”《外台秘要》中治疗痈疽方中也有:“锉连翘草及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令竭,取三升,即强饮,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也有人认为

  ,指菱角,

  ,指连翘。

  (34)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将一斗六升水和药,煎成三升药汁。

  (35)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强饮,多喝水;厚衣,穿很厚的衣服;釜,煎水的锅;汗出至足,汗从头出到脚,即全身出汗。

  (36)痈脓搏骨:张景岳:“痈脓搏骨,言脓着于骨,即今人之所谓贴骨痈也,毒甚而深,能下蚀三阴阳明之大经,故不为急治则死矣。”此症亦称附骨疽。

  (37)锐疽:《外科心法要诀·卷九》:“鹳口疽生尻尾尖,经属督脉湿痰源,肿如鱼肫溃鹳嘴,少壮易愈老难痊。此证一名锐疽,生于尻尾骨尖处。初肿形如鱼肫,色赤坚痛,溃破口若鹳嘴,属督脉经,由湿痰流结所致。”鱼肫(Zhun,音谆),指鱼泡。

  (38)赤施:《外科心法要诀·卷十》:“股阴疽发大股中,阴囊之侧坚肿疼,七情不和忧愤致,溃后缠绵功难成。此证一名赤施,发生于股内合逢下近阴囊之侧,因偏在厥阴经,故名大股也。坚硬漫肿木痛,由七情不和,忧思愤郁,凝结而成。因在阴经,起长、溃脓,俱属迟缓,溃后尤见缠绵,收敛成功者甚少。”

  (39)疵痈:此处所说的疵痈,因为发于膝,应该是指膝痈。与上文发于肩及臑之疵痈不同,可能是错简所致。《外科心法要诀·卷十》:“膝痈肿色红疼,疽如痈色不红,宣软为顺坚硬逆,脾肾肝经邪所乘。膝痈生于膝盖,色红、焮肿疼痛,属气血实;疽亦生在膝盖,肿大如痈,其色不变,寒热往来,属气血虚。宣软为顺,坚硬如石者为逆。”

  (40)坚石,勿石,石之者死:因为膝痈坚硬者为逆,一般属寒,而且气血亏虚,所以不要使用砭石将其划破,那样徒伤正气,容易引起邪气攻心,故说石之者死。

  (41)须其柔,乃石之者生:膝痈柔软,说明气血较旺,邪正斗争中正胜邪衰,故可以使用砭石将痈划破,脓水流出,邪气得泄,故说可生。

  (42)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张景岳:“诸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皆不宜有痈毒之患,若其相应,则发于上而应于下,发于左而应于右,其害尤甚,为不可治。”说明关节部位发痈病情较重,而相应的关节同时出现痈肿,则更为严重。

  (43)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阳,指关节的阳面、外侧,如膝盖部等;阴指关节阴面、内侧,如腘窝部等。百日、三十日,张志聪认为是:“百日死者,日之终也,三十日者,月之终也。”似比较牵强,时日的多少,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阳面为阳经循行之处,阳气比较旺盛,抗邪能力较强,所以正邪斗争时间较长。阴面为阴经循行部位,阳气相对较少,故抗邪能力较弱,因此死期较近。

  (44)发于胫,名曰兔啮:《内经知要·卷下》:“兔啮,如兔所啮伤也,为其在下,高低等于兔也。”《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一》:“此证生足跟,俗名脚挛根,由脏腑积热,汗出涉水,远行伤筋而成。初肿红紫疼痛,溃破脓水淋沥,状如兔咬。”这种痈肿外形好像兔子咬伤,而且位置较下,与兔子高度相近。

  (45)其状赤至骨,急治之:这种痈肿,外形为赤色,内浸到达骨骼之时,需要立即治疗。《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一》:“兔啮状如赤豆,至骨急治,迟则害人。盖谓毒之深恶也。”

  (46)走缓:张志聪:“痈疽之变,有病因于内而毒气走于外者,有肿见于外而毒气走于内者,此邪留于脉而不行,故名曰走缓。”可见走缓,是说病情发展较慢。《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一》:“此二证生两足踝近腕之处,在内踝者名走缓,又名鞋带疽;在外踝者名脚拐毒。盖内踝骨属三阴经脉络也,外踝骨,属三阳经脉络也。俱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其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立者。”

  (47)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多次使用砭石对此病进行治疗,可以阻止病情发展,使寒热症状消失。

  (48)淫:指痈疽长于四肢末端。

  (49)厉痈:指痈疽长于足傍,对人虐害较甚,故称厉痈。

  (50)初如小指发:开始出现的时候,好像小指头一样大小。

  (51)不消辄益:治疗没有使其消减,则会逐渐增大。

  (52)脱痈:《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均作“脱疽”《外科正宗·卷之一》:“脱者,落也;疽者,黑腐也。此毒皆……多生手足。发在骨筋,初生如粟,色似枣形,渐开渐大,筋骨伶仃,乌乌黑黑,痛割伤心,残残败败,污气吞人,延至踝骨,性命将倾,此非天命,自丧其身。”说明发于指端有坏死脱落,发于骨筋还有发黑、腐败,甚至危及生命。

  (53)急斩之,不则死矣:赶快将其斩断(除),也就是要赶快进行治疗,不要延误时间,而且尽早治愈,否则容易引起死亡。《内经知要·卷下》:“六经原皆在于足,所以痈发于足者,多为凶候。至于足指又皆六井所出,色赤黑者,其毒尤甚。若不衰退,急斩去其指,庶可保生。若稍缓,毒发伤脏而死。”可见古代也使用截断指头的办法以防止疾病蔓延,所以这里的斩,就是截断的意思。

  (54)不能陷:陷,指内陷。即痈主要是气血与邪气争斗的结果,故主要在体表出现,一般情况之下不会向里发展。

  (55)气淳盛:邪热之气旺盛。

  (56)当其痈下:这里的“痈”指病变部位痈然肿大,在这个肿大部位之下。

  (57)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从外表上看,皮肤干燥无华而坚硬,好像牛颈下的皮肤一样。

  (58)皮上薄以泽:皮肤看起来薄弱而光亮。 灵枢解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